打工日记·02|护士辞职:被教育无私奉献,我们却无法再忍受精神内耗

打工日记·02|护士辞职:被教育无私奉献,我们却无法再忍受精神内耗
图源自互联网

新冠疫情以来,全球各地接连不断地出现护理专业人士辞职潮;但对于国内而言,这股辞职潮在疫情过去后似乎仍然在持续。这揭示着护士们选择离去的原因不仅包括新冠疫情带来的额外疲惫,而更多的是护理职业背后的结构性问题。在抖音上,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护士站出来,解释了ta们为何辞去看似受人尊敬的“白衣天使”这一铁饭碗的原因。


“上夜班心慌,然后测心率130。”@小何同学 2024.3.19

“一年到头,熬不完的夜,考不完的试,考理论,考完理论,考操作,重复循环着。”@罗姑娘 2024.2.25
“一年到头,熬不完的夜,考不完的试,考理论,考完理论,考操作,重复循环着。”@罗姑娘 2024.2.25

29岁这年,我决定从三甲医院裸辞了。再见了。

在父母的眼里,护士是个稳定又体面的工作,光鲜而亮丽;在亲戚朋友眼里,护士好就业、工资又高。是什么时候对这行耗尽所有热情的呢?如果说高负荷的工作、上不完的夜班、脱发、胃病住院,我都能接受;你猜测,让我裸辞的是什么?是精神内耗。

上班的时间里,我在琐碎的流程里内耗,在制度形式主义中内耗;频繁的考试、会议、学习、撑门面、内耗。是用时捧上天,用不到时踩到底的存在。用一夜无眠的夜班换一天宅家睡大觉,不规律的作息,熬不完的夜班,无望的晋升。身体压力和精神压力的增加,每天都在消耗着我对生活的热情。我承认我是全方位地倦怠了,甚至陷入了一小段时间的抑郁。当上班把笑容都(上)没了,连话都不想说的时候,原来这份工作带给我的负面情绪远远超过偶尔的成就与感动。

我不想在最好的年纪,在这里迷失了活着的意义,并且弄丢了那个活波开朗、积极向上的自己;所以选择裸辞不是一时冲动,而是蓄谋已久的决定。是经历很多焦虑和挣扎,从家人和朋友那里得到很多鼓励和支持,然后才给了自己很肯定的答案。

从公立医院辞职是我做过最正确的决定。

“能干干,不能干就走。很多人想进来。”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句话。在我们国家最不缺的人,每年都有几百万的应届护理毕业生,医院总能招到比老护士更便宜的廉价劳动力。招聘网站上一发招募信息,成百上千人都能涌过来面试,哪怕就招五个人。这让之前在职公立的我压力非常大,逼着我要跟其他人卷。每次理论考、操作考前都是成宿成宿地睡不着觉。压力大加上熬夜,然后就一直掉头发长痘痘。当你终于卷赢了,付出的劳动力远远大于你应得的收入的时候,你才觉得自己不会被淘汰掉。

可是,凭什么?凭什么我要在下了夜班后、困得眼睛都睁不开的时候,还要去参加理论考试?凭什么我要在休息天的时候,还要被叫回医院参加技能培训?凭什么我要被迫参加科室的才艺表演?就因为没有老护士愿意去吗?真觉得公立医院不太稀罕我们这种普通护士。仿佛护士就是最底层、最不值钱的。一段时间的抑郁之后,我果断选择了离职。

24岁的我,仅仅只工作了两年,便决定辞职跳槽、离开护理这个行业。

从此以后再也不用上熬人的夜班,再也不需要去开占用个人时间的会议和每个季度无情的理论与操作考试。对于很多人来说,尤其是长辈,能在一个三甲医院工作是一个很可靠稳定的事。我不否认这个理念,但对于我个人来说,我并不喜欢这个行业。不喜欢的理由,我想每一个护士都能理解。我想最常见的理由,便是自己所付出的和最终收获的结果并不能成正比。而且护理这份工作中,大家被PUA最多的便是无私奉献这四个字。而我是一个利己主义者,干一个自己不喜欢的职业本就是精神内耗,再加上不稳定的作息,时间久了身体都垮了。我不可能只为了所谓的稳定工作而去这样消耗自己。

曾经走过无数次的病房走廊

被安瓿瓶划伤的手指

夜班撞上大姨妈

PDA巡视

下夜班就心悸

于是夜班结束的曙光

往后再也没有APN

注:(i)移动护理PDA是一种便携式的电子设备,用于协助医护人员进行病人护理和管理。(ii)APN即高级实践护士。国际护士会将高级实践护士定义为拥有深厚的专科知识、复杂问题的决策能力及扩展的临床实践能力的注册护士。

我2024年离职了

这一年,我在不停反思

我还要内耗多久?我还能坚持多久?

这种管理制度下我真的开心吗?我学的这个专业技术我真的开心吗?

我的付出有成就感吗?

蹲在这个地方的时候我在想

我真的决定好放弃这种荣誉和夸赞?

在所有人的惋惜和不解中

终于把所有的签完了,认真完成最后一个夜班

再见了蓝帽子

脱下这身衣服后是久违的轻松

今年走了太多人了,以后也许会更多

我们都知道原因,但我们没有办法去解决

本文文字均来自抖音视频。


工人有事,我们报道

我们收集一线工人的声音,呈现不被主流媒体看到的劳动者生活;我们探究政治经济背景下的劳动体制、剥削逻辑,力求呈现劳动者的处境,看见来自工人的行动和抵抗。快手、抖音等工人使用的社交媒体是我们的主要信息来源。采访劳动者、与工人建立连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希望通过文章和报道的连接,能使所有劳动者团结为一张巨网。我们分析工人受苦的原因,分享工人斗争的经验。工人的声音需要被听到,工人的声音最有力量!

劳动者筑起一砖一瓦,在一条条产线上铸造中国制造的奇迹。劳动本应该被尊重,现实中,劳动者被剥削、被边缘化,主流话语一边将劳动者塑造为卑微、值得同情的受害者,一边忽视、贬抑、打压劳动者的行动。我们希望在劳动者的世界中,重新看见劳动的价值,重建劳动者的尊严。

征集伙伴

如果你也对工人议题、劳动报道或工人运动有兴趣,想参与工事有料,欢迎直接写信联系我们: [email protected]


加入我们的社交媒体: Twitter | Instagram | Telegram

Read more

打工日记·15|学徒工:师徒在现代

打工日记·15|学徒工:师徒在现代

"学徒工"这一结合传统师徒文化与契约受雇的称呼,广泛存在于CNC(数控机床加工)、电工、厨师、修车、理发等要求大量操作经验的岗位。招募平台上,"包吃住"的学徒工岗位也不在少数。 事实上,在职业训练的语境中,“师徒制”是种历史悠久的技艺传承与关系模式,且随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有极大的转变。 简单说来,在旧社会,师傅多是拥有特殊技能的个体从业者,作为雇主聘用及招收学徒,教授技能的同时占有徒弟的劳动成果,甚至有决定徒弟的人生命运的权力。这些“雇工”出师后,则可能与师傅在行业内形成竞争关系。直到近代,改开前的国企里,技术工人的工资按照熟练程度划分等级,师傅往往是技术等级较高的工人,徒弟是新进工人。即便所教徒弟的等级超过了师傅,也不会对师傅的工资、工作造成影响,师徒间不存在人身依附关系,或者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 但在现代企业制度下,除了大量技艺已自动化、专业证照化,导致许多行业的师徒制式微外,大部分师傅只是”师傅工”:师傅与学徒工同为现代组织化劳动关系下的企业雇工,学徒出师后也更多是与师傅在企业内部竞争,师徒只是称呼,并不存在以往的师徒”

打工日记·14|显微镜目镜里没有工人

打工日记·14|显微镜目镜里没有工人

我进了一个厂,把我搞到看显微镜的地方了,10个小时不停的看,干得我眼花,眼疼的都是血丝……刚才吃完饭后头晕模糊,感觉快要瞎了…… @万辞王 强哥(十年进过三百多家企业) 2024.12.31 工厂生产的人力体系中,最好的岗位众说纷纭,但最累、最"不能做"的岗位中,显微镜操作岗永远榜上有名。这些岗位要求工人长时间高度专注地工作,注视并挑出透镜下微米级的瑕疵。 看似单调平常的要求,实际上正日复一日侵蚀着工人们的眼部健康。视力不可逆的损伤、眼球变形凸出、慢性偏头痛、皮肤斑块,甚至猝死在岗位……显微镜岗的"恶名昭彰",并非流言,而是无数工人的亲身经历积累而成。 显微镜背后,隐藏着被遗落的工人职健困境:工人们具体在承受怎样的职业伤害,又是否能被法律认定为工伤?企业又在多大程度上负起了职业卫生标准的法律责任?为何还有工友留在显微镜岗,任由健康日夜劳损? 多补贴、多招女工的劳动岗位  哪些岗位在看显微镜? 工厂中,大部分需要看显微镜的岗位,都属于检测类工作。

无尘却有害:为什么工人无法接受无尘服?

无尘却有害:为什么工人无法接受无尘服?

乍听起来,无尘服意味着干净、保护、规范,使用无尘服意味着良好的劳动保护。然而很多工人却在“拒绝”无尘服,这与无尘服本身的设计、使用环境、使用过程中管理失当,和使用场景中其他劳动保障的缺失不无关系。换句话说,对无尘服的拒绝背后是对恶劣劳动条件的无声抗议。 无尘服,又称无菌服、无尘衣洁净服,防静电服,是一种常见于生物制药、食品、半导体微电子、光电、石油天然气化工、油运和煤矿等行业的工作制服。通常由聚酯纤维、尼龙或静电纤维组成,其主要作用是保护生产环境的清洁度,比如,在电子产品制造的过程中,由人体产生的微小的颗粒或细菌可能会污染产品,影响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无尘服的特殊材质使得其可以过滤空气中的颗粒和细菌,保持生产环境清洁度,从而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另一方面,无尘服也起到保护工人健康的作用,在诸如生物制药、石油天然气化工、煤矿等粉尘或超细纤维较多的工作环境里,无尘服也可以起到隔绝粉尘通过呼吸、汗液和皮肤被工人吸收的作用。 这听起来是一件两全其美的好事:既可以保证生产环境清洁度和产品质量,又可以保护工人的健康。 那么,为什么现在很多人无法接受无尘服呢?在抖音和快手的工人自述和直播招工

喝水、上厕所、离岗证——工厂到底在控制什么?

喝水、上厕所、离岗证——工厂到底在控制什么?

图片中的这张深圳杰科电子有限公司离岗证来自北京皮村的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这张离岗证可能来自2000年代初期。虽然已经过去数十年,但“离岗证”对于许多年轻的工人来说并不是过时的老物件,它仍然继续存在于工厂的管理制度、存在于基层流水线工人的日常生活中。 打工三十年:城市的控制似乎放松了,工厂的控制仍在变本加厉 在90年代后开始的打工潮中,农民工一脚踏进城市,迎面而来的是“暂住证”、“寄住证”,没有证件就没有合法身份,随时可能被驱赶、收容,甚至在收容过程中遭殴打致死。例如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 三十年后,城市治理表面上松动了,收容遣送制度废除、暂住证取消,流动人口的制度性门槛逐步放开。不少一线、二线大城市也逐步放宽了户籍门槛,仿佛真的欢迎进城打工人留下来。虽然我们也都知道,城市官僚们真正想要的是年轻的劳动力,新的制度也更偏向有学历的人群。但至少,城市看上去是更自由了,“融入城市”这个概念也变得更为隐秘了。 但与此同时,工厂内部的控制却依旧延续着,甚至还变本加厉。 在抖音上,一位九十年代就进电子厂打工的老工人发问:“以前流水线大部分都是这样的,上厕所,喝水拿离位证,拉长,组长顶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