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去富士康:回归郑州的真相

来去富士康:回归郑州的真相

欢迎富士康回归?

8月上旬,产能逐渐转移至印度和越南的富士康重返郑州的消息成了中介和当地工友间的热点新闻。不少自媒体于是纷纷拍手欢迎,称富士康的回归解决了目前就业紧张的困境,上万人的生计得到解决,同时也就盘活了当地经济。劳务中介的人力则称,“订单全回来了,组长友善了,线长也不屌人,全技员也低调了。‘能干就干,不能干就滚蛋’这句话再也听不到了。”似乎富士康的回归意味着一片光明前景的到来。

但是工友们保持着谨慎和矛盾的态度。一方面,考虑到当前就业少、找工难的问题,富士康的回归的确提供了大量现成的岗位以解决燃眉之急;且富士康的薪资、福利和做工条件相对相较国内其他工厂都更有竞争力。但另一方面,工友也嘲讽道,富士康回归是因为发现“转了一圈儿还是中国的人工便宜”、“只有中国人吃苦耐劳、价格低”、“两班倒只有中国人能干下来”。更有工友对两年前疫情发生在郑州富士康的劳资冲突事件记忆犹新,表示不会轻易相信富士康。

想去富士康打工之前,先想想在疫情期间富士康老板怎么对待工人的!
嗯,说说十三连跳呗,拿点死工资命都没了。当年信口雌黄,现在印度混不下去了又跑回来,回来干嘛呢?说大陆离不开它,好像没它大家过得也挺好,这些事咋不提,一味地夸......
富士康回到郑州时招工爆满

重返郑州的背后

实际上,网上流传富士康回归的原因是计划将产能从印度迁回中国的说法并不成立;富士康最多只是暂时撤出了郑州。作为苹果供应商的富士康,在中国大陆深圳、成都、太原等地有着众多工厂,郑州工厂只是其中之一。因为富士康迁出,2024年一季度,河南省手机出口仅为664万台,较2023年同期的1688万台大幅下降1024万台,降幅达60.7%。但同期深圳出口境外品牌手机2138.3万台,大增53.3%;山西省2024年一季度手机的出口额也达到161.8亿元,猛涨43%(来源)。

同时,对于苹果而言,中国的供应链部署也没有做出过转移的调整,甚至有进一步的巩固。今年4月苹果最新公布的供应链清单在剔除了8家中国企业的同时又新增了10家,是近三年来的首次净增长。且在总共187家供应链企业中,中国大陆的厂商达到51家,占比为27.3%,稳居首位。同时据悉,苹果在印度加工厂所使用的零件也仍需从中国进口(来源),这都说明中国供应链仍然举足轻重。

尽管如此,苹果和富士康的确也尝试在印度进行扩大投资和市场开发。苹果计划到2025年将印度在iPhone代工中的产量提升至25%,并为此加大在印度的投资。富士康为了配合苹果的生产线转移,已经在印度进行了数十亿美元的重大投资(来源)。

只是富士康在印度的开厂过程并不顺利。虽然不像国内工友所认为的那样,实际上印度苹果供应链企业一个普工的工资为1500元左右,远低于国内工资水平。但印度工人似乎确实不如中国工人“吃苦耐劳”和“好管理”。如2020年,台湾科技公司纬创在印度南部的苹果工厂发生暴力事件,约2000名员工因对薪资持续调整不满而示威,并破坏了工厂设备并焚烧车辆(来源)。印度工人同时采取过行动反对轮班制、两班倒和三班倒;当做工与宗教习俗冲突时也会进行抗议。且不仅是工人自身,印度政府方面对于外资也是一向比较严苛,在关税、政策、和基层执行等方面都不会让富士康如在中国一样如鱼得水(来源)。再加上本身工业能力和资源协调等问题,所以尽管8月底富士康董事长出面辟谣印度制造良品率只有50%的谣言(来源),富士康在印度的战略部署确实仍需要中国供应链作为后备支撑。

富士康本次回归的直接原因就是为了短期内满足iPhone16的订单需求(来源)。而今年7月,富士康公告将投资10亿元在郑州投资的新总部大楼,也是用于电动车试制中心、固态电池等项目,是富士康战略转型至新能源汽车制造的产物(来源);虽然与此次重新大规模招工没有直接关联,但也是促成富士康回归的一个因素。

富士康投资10亿修建的新总部,用于转型新能源汽车等方面

超级工厂“回归”之后

2023年初,郑州富士康就逐渐面临业务衰退,员工加班机会稀少,许多正式工的月收入仅有2000多元。当初又因为疫情的影响,富士康的工人数量大幅减少。随着生产线逐渐实现自动化,工厂依赖机器取代人工,导致工人离职现象频繁。而在富士康撤出郑州后,其在郑州的工人数量骤减,从30多万降至仅10万。有工人表示,此次8月的招工潮也不过是昙花一现,和前两年相比,富士康今年的招人指标在下降;且招工大部分都是临时工和派遣工,等这次生产潮一过大家又都会离开(来源)。

曾经的超级工厂已经开始衰退。作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富士康的2024第二季度财报,其毛利率从15年前的超过10%降为为6.42%。不但其本身面临着国内其他加工企业的竞争,苹果也因国内手机市场的竞争加剧而销量下滑(来源)。因此富士康渴望转型。7月22日上午,《河南省政府与富士康科技集团加快推进新事业项目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约(来源),以及投资10亿修建的新大楼都是为“3+3”战略(即以“电动车、数字健康、机器人”三大新兴产业以及“人工智能、半导体、新一代移动通信”三项新技术领域为发展重点)所做的准备。

然而所谓富士康“回归”、富士康“转型”,对于劳动者究竟意味着什么呢?是否就等于直接造成了就业岗位、地方税收和产业升级?像富士康这样的大型企业影响就业等方面,给当地经济带来波动是事实;且这种波动对于国民的生活有时至关重要。但是这种波动不是仅被一块刻有企业名字的招牌所改变的,不是靠富士康从天而降的拯救,而是社会经济整体作用的结果。且富士康无论从最早落地郑州还是现在,政府都与其密切合作,提供政治优待:统筹的厂房建设、提供土地、招工动员、政策优惠、财政补贴以及立法执法上的让步(来源)。所有这些投入和让步,换来了经济腾飞,但似乎没有换来与之对应的劳动者的新生活。

况且,如果说我们的经济在一家企业的一处工厂的变动下就大幅震颤了,那么这么多劳动者的生活究竟被把握在谁的手里呢?工业像一个生命体,不论其怎么变换,其中总是劳工作为血液中的红细胞,提供给养;而被定期更新淘汰的也是他们。无论未来富士康是确认长期回归郑州,还是转型走向新能源汽车等方面的制作,当地劳工们的整体待遇和做工环境会有多大程度的改善呢?富士康长期以来负面的争议事件频发,总是站在风口浪尖上,与其说是劳动者需要它,不如说是目前经济需要这剂临时的强心针。来来去去的富士康——没有离开过的是市场经济运作的基本形式,而难以改变的则是劳动者的困难处境。


工人有事,我们报道

我们收集一线工人的声音,呈现不被主流媒体看到的劳动者生活;我们探究政治经济背景下的劳动体制、剥削逻辑,力求呈现劳动者的处境,看见来自工人的行动和抵抗。快手、抖音等工人使用的社交媒体是我们的主要信息来源。采访劳动者、与工人建立连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希望通过文章和报道的连接,能使所有劳动者团结为一张巨网。我们分析工人受苦的原因,分享工人斗争的经验。工人的声音需要被听到,工人的声音最有力量!

劳动者筑起一砖一瓦,在一条条产线上铸造中国制造的奇迹。劳动本应该被尊重,现实中,劳动者被剥削、被边缘化,主流话语一边将劳动者塑造为卑微、值得同情的受害者,一边忽视、贬抑、打压劳动者的行动。我们希望在劳动者的世界中,重新看见劳动的价值,重建劳动者的尊严。

征集伙伴

如果你也对工人议题、劳动报道或工人运动有兴趣,想参与工事有料,欢迎直接写信联系我们: [email protected]


加入我们的社交媒体: Twitter | Instagram | Telegram

Read more

打工日记·12|从新人到“病人”:原生公司的创伤烙印

打工日记·12|从新人到“病人”:原生公司的创伤烙印

“离职了也没有好起来,对职场有了更多的恐惧”,“总觉得大环境不好,哪个工作不难干,忍忍就好,可是有毒的环境对人的影响真的是毁灭性的”。这些在社交媒体上反复涌现的倾诉,指向一种隐秘却广泛存在的痛楚:原生公司创伤。它并非指短暂的职场压力,而是个体在职业生涯早期,尤其是初入职场或第一份工作中所遭遇系统性贬损、权力倾轧或价值否定后,留下的持续性心理伤痕。这些创伤如同顽固的幽灵,盘踞在受害者的神经反射、行为模式乃至自我认知里,在下一份工作的对接中、在日常生活的瞬间、甚至在梦魇里无声复现。当“裸辞几个月后吃饭时突然闪回被霸凌场景而丧失食欲”或“在新环境也难以卸下由创伤所塑造的应激状态,仿佛与任何组织都格格不入”成为大量劳动者的共鸣,我们不得不追问:这究竟是个别领导的恶行,个别公司的病灶,还是整个劳动结构与权力生态催生的必然之恶?而当制度性保护缺位时,背负着这些伤痕的劳动者,又该如何在生存与尊严之间寻找出路? 创伤诞生:权力碾压下的崩塌 第一份工作就遇到领导极其无能,热衷于骂人和pua,每天不管干什么都要被骂。焦虑到一被领导安排工作就脑子空白、手抖喘不上气来,每天晚上失眠只能靠吃药喝酒

谁掌握技术,谁就掌握话语?两家金属工厂的劳动现场比较

谁掌握技术,谁就掌握话语?两家金属工厂的劳动现场比较

“学好一门技术,走遍天下都不怕” 曾经,在制造业这个领域中,许多基层劳动者都相信这句话。学习技术并不断精进它,是从纯体力劳动中翻身的希望。但另一方面,一些年老的技术工人却经常发现,在自己体力衰退、受伤后,赖以为生的技术不再受到工厂青睐,他们也更容易被取代或被抛出劳动市场。在传统工业中,技术知识的发展已经成熟了,不会有多大变化,但掌握技术的劳动者受到的待遇、劳动者们对技术的看法却时刻变化着。这里的重要影响因素,可能不是工人们的技能好坏,而是工厂本身的运作模式、管理与劳动控制方法。 本文作者在近半年的时间内进入两家不同类型的金属工厂进行田野观察,试图用一手经验来分析围绕技术知识、工艺和劳动控制这些概念产生的问题。第一间工厂制造汽车结构配件(以下简称汽车零件厂),整体员工数约500人,属于中型规模工厂。另一间则是典型的小微型工厂(以下简称阀门厂),员工人数只有20多人,制造工业用阀门。 两间工厂的产品虽然不同,但都进行铁制品加工,都涉及裁剪、冲压、焊接、组装、钻孔等技术过程,在技术原理上可以说非常相近。但两间工厂内基层工人对技术的看法、劳动力被控制与监督的形式和原理、工厂内的权力运作逻

座上荔枝甘,座下指犹酸 ——奶茶爆卖和外卖大战的剥削真相

座上荔枝甘,座下指犹酸 ——奶茶爆卖和外卖大战的剥削真相

荔枝的侧写 在大小年与气候异常的双重作用下,今年荔枝大幅增产111.26%,价格却暴跌70%,部分产区每斤仅售1至2元。荔枝虽然甘甜诱人,却因极难保鲜、采摘成本高,往年很少作为茶饮新品出现。而在今年,借着热播剧《长安的荔枝》的文化加持和丰产的推波助澜,它成为了各大茶饮品牌争相追逐的新贵。但这场热潮背后,是市场机制对自然节律的扰动——荔枝的“大小年”本是荔枝和许多农产品固有的周期现象,但在市场化的运作下被放大为歉收、高价时种树,丰产、价低时又砍树的循环陷阱,生产与分配早已脱离合理调节的轨道。 茶百道在荔枝新品的宣传文案中,煞有介事地强调“一杯奶茶里含有19颗荔枝”,试图说明产品的新鲜与诚意。可在这一切光鲜的背后,传来的却是基层员工的吐槽: “又是剥、又是洗、又是煮,手套带了差不多十个小时——手都泡浮囊了。” “周末快乐,除了茶百道研发部。能干干,不能干换人,整天搞各种水果汁子。要不是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每天剥八、九十斤荔枝,手都磨烂了,真把员工当日本人整呢,顾客催完骑手催……” “……明天是我入职的第七天。听说明天还要开始商战零元购。我已经不想去上班了。

困在系统里的人开始持码上岗

困在系统里的人开始持码上岗

上海在今年(2025)4月开始推行外卖快递骑手"交通安全码"(下称交安码)等系列措施,将骑手个体分级为"绿、黄、红”三色安全等级,并要求平台企业将该标识直接与骑手从业资格关联。观察社媒,不少人反映,此做法令人联想起新冠封控时期的"健康码",质疑措施必要性和具体成效。 不过,措施对一线骑手的影响,远不只一种一刀切管理的"创伤记忆"重现:以交安码为代表,上海近年推行一系列管理骑手群体的交通安全措施,试图介入外卖快递平台的劳工管理模式,也在过程中达成了更深入的劳动控制。 数据上的交安情况改善,实际上并不来自解决源头问题,而是进一步压迫骑手群体的”恶果”,令一线骑手陷入失声、失权境地。 交安码,联合的制裁? 7月3日,上海市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经媒体说明了交安码的推行细则(1): 上海针对快递外卖骑手群体推出交安码制度。依托新建的数据系统,政府以绿黄红三色标识骑手安全等级,要求企业将骑手个人交安码颜色直接关联其从业资格,并以骑手交安码统计信息进行企业、站点的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