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去富士康:回归郑州的真相

来去富士康:回归郑州的真相

欢迎富士康回归?

8月上旬,产能逐渐转移至印度和越南的富士康重返郑州的消息成了中介和当地工友间的热点新闻。不少自媒体于是纷纷拍手欢迎,称富士康的回归解决了目前就业紧张的困境,上万人的生计得到解决,同时也就盘活了当地经济。劳务中介的人力则称,“订单全回来了,组长友善了,线长也不屌人,全技员也低调了。‘能干就干,不能干就滚蛋’这句话再也听不到了。”似乎富士康的回归意味着一片光明前景的到来。

但是工友们保持着谨慎和矛盾的态度。一方面,考虑到当前就业少、找工难的问题,富士康的回归的确提供了大量现成的岗位以解决燃眉之急;且富士康的薪资、福利和做工条件相对相较国内其他工厂都更有竞争力。但另一方面,工友也嘲讽道,富士康回归是因为发现“转了一圈儿还是中国的人工便宜”、“只有中国人吃苦耐劳、价格低”、“两班倒只有中国人能干下来”。更有工友对两年前疫情发生在郑州富士康的劳资冲突事件记忆犹新,表示不会轻易相信富士康。

想去富士康打工之前,先想想在疫情期间富士康老板怎么对待工人的!
嗯,说说十三连跳呗,拿点死工资命都没了。当年信口雌黄,现在印度混不下去了又跑回来,回来干嘛呢?说大陆离不开它,好像没它大家过得也挺好,这些事咋不提,一味地夸......
富士康回到郑州时招工爆满

重返郑州的背后

实际上,网上流传富士康回归的原因是计划将产能从印度迁回中国的说法并不成立;富士康最多只是暂时撤出了郑州。作为苹果供应商的富士康,在中国大陆深圳、成都、太原等地有着众多工厂,郑州工厂只是其中之一。因为富士康迁出,2024年一季度,河南省手机出口仅为664万台,较2023年同期的1688万台大幅下降1024万台,降幅达60.7%。但同期深圳出口境外品牌手机2138.3万台,大增53.3%;山西省2024年一季度手机的出口额也达到161.8亿元,猛涨43%(来源)。

同时,对于苹果而言,中国的供应链部署也没有做出过转移的调整,甚至有进一步的巩固。今年4月苹果最新公布的供应链清单在剔除了8家中国企业的同时又新增了10家,是近三年来的首次净增长。且在总共187家供应链企业中,中国大陆的厂商达到51家,占比为27.3%,稳居首位。同时据悉,苹果在印度加工厂所使用的零件也仍需从中国进口(来源),这都说明中国供应链仍然举足轻重。

尽管如此,苹果和富士康的确也尝试在印度进行扩大投资和市场开发。苹果计划到2025年将印度在iPhone代工中的产量提升至25%,并为此加大在印度的投资。富士康为了配合苹果的生产线转移,已经在印度进行了数十亿美元的重大投资(来源)。

只是富士康在印度的开厂过程并不顺利。虽然不像国内工友所认为的那样,实际上印度苹果供应链企业一个普工的工资为1500元左右,远低于国内工资水平。但印度工人似乎确实不如中国工人“吃苦耐劳”和“好管理”。如2020年,台湾科技公司纬创在印度南部的苹果工厂发生暴力事件,约2000名员工因对薪资持续调整不满而示威,并破坏了工厂设备并焚烧车辆(来源)。印度工人同时采取过行动反对轮班制、两班倒和三班倒;当做工与宗教习俗冲突时也会进行抗议。且不仅是工人自身,印度政府方面对于外资也是一向比较严苛,在关税、政策、和基层执行等方面都不会让富士康如在中国一样如鱼得水(来源)。再加上本身工业能力和资源协调等问题,所以尽管8月底富士康董事长出面辟谣印度制造良品率只有50%的谣言(来源),富士康在印度的战略部署确实仍需要中国供应链作为后备支撑。

富士康本次回归的直接原因就是为了短期内满足iPhone16的订单需求(来源)。而今年7月,富士康公告将投资10亿元在郑州投资的新总部大楼,也是用于电动车试制中心、固态电池等项目,是富士康战略转型至新能源汽车制造的产物(来源);虽然与此次重新大规模招工没有直接关联,但也是促成富士康回归的一个因素。

富士康投资10亿修建的新总部,用于转型新能源汽车等方面

超级工厂“回归”之后

2023年初,郑州富士康就逐渐面临业务衰退,员工加班机会稀少,许多正式工的月收入仅有2000多元。当初又因为疫情的影响,富士康的工人数量大幅减少。随着生产线逐渐实现自动化,工厂依赖机器取代人工,导致工人离职现象频繁。而在富士康撤出郑州后,其在郑州的工人数量骤减,从30多万降至仅10万。有工人表示,此次8月的招工潮也不过是昙花一现,和前两年相比,富士康今年的招人指标在下降;且招工大部分都是临时工和派遣工,等这次生产潮一过大家又都会离开(来源)。

曾经的超级工厂已经开始衰退。作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富士康的2024第二季度财报,其毛利率从15年前的超过10%降为为6.42%。不但其本身面临着国内其他加工企业的竞争,苹果也因国内手机市场的竞争加剧而销量下滑(来源)。因此富士康渴望转型。7月22日上午,《河南省政府与富士康科技集团加快推进新事业项目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约(来源),以及投资10亿修建的新大楼都是为“3+3”战略(即以“电动车、数字健康、机器人”三大新兴产业以及“人工智能、半导体、新一代移动通信”三项新技术领域为发展重点)所做的准备。

然而所谓富士康“回归”、富士康“转型”,对于劳动者究竟意味着什么呢?是否就等于直接造成了就业岗位、地方税收和产业升级?像富士康这样的大型企业影响就业等方面,给当地经济带来波动是事实;且这种波动对于国民的生活有时至关重要。但是这种波动不是仅被一块刻有企业名字的招牌所改变的,不是靠富士康从天而降的拯救,而是社会经济整体作用的结果。且富士康无论从最早落地郑州还是现在,政府都与其密切合作,提供政治优待:统筹的厂房建设、提供土地、招工动员、政策优惠、财政补贴以及立法执法上的让步(来源)。所有这些投入和让步,换来了经济腾飞,但似乎没有换来与之对应的劳动者的新生活。

况且,如果说我们的经济在一家企业的一处工厂的变动下就大幅震颤了,那么这么多劳动者的生活究竟被把握在谁的手里呢?工业像一个生命体,不论其怎么变换,其中总是劳工作为血液中的红细胞,提供给养;而被定期更新淘汰的也是他们。无论未来富士康是确认长期回归郑州,还是转型走向新能源汽车等方面的制作,当地劳工们的整体待遇和做工环境会有多大程度的改善呢?富士康长期以来负面的争议事件频发,总是站在风口浪尖上,与其说是劳动者需要它,不如说是目前经济需要这剂临时的强心针。来来去去的富士康——没有离开过的是市场经济运作的基本形式,而难以改变的则是劳动者的困难处境。


工人有事,我们报道

我们收集一线工人的声音,呈现不被主流媒体看到的劳动者生活;我们探究政治经济背景下的劳动体制、剥削逻辑,力求呈现劳动者的处境,看见来自工人的行动和抵抗。快手、抖音等工人使用的社交媒体是我们的主要信息来源。采访劳动者、与工人建立连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希望通过文章和报道的连接,能使所有劳动者团结为一张巨网。我们分析工人受苦的原因,分享工人斗争的经验。工人的声音需要被听到,工人的声音最有力量!

劳动者筑起一砖一瓦,在一条条产线上铸造中国制造的奇迹。劳动本应该被尊重,现实中,劳动者被剥削、被边缘化,主流话语一边将劳动者塑造为卑微、值得同情的受害者,一边忽视、贬抑、打压劳动者的行动。我们希望在劳动者的世界中,重新看见劳动的价值,重建劳动者的尊严。

征集伙伴

如果你也对工人议题、劳动报道或工人运动有兴趣,想参与工事有料,欢迎直接写信联系我们: [email protected]


加入我们的社交媒体: Twitter | Instagram | Telegram

Read more

【评论】极越暴雷的资本运作基因

【评论】极越暴雷的资本运作基因

极越突然暴雷给员工权益带来的损害,在极越员工的团结一致抗争之下,已经基本上得到解决,但事件给我们带来的思考却远不应该结束。前几期,有料就极越员工抗争行动本身做了详细的梳理,展示了员工的力量的同时,也指出未来类似行动可以提升之处。 这篇快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反思极越闪崩的资本运作基因。目前网络上关于极越闪崩的原因众说纷纭,加上事件本身涉及商业秘密,想要搞清楚时间前后的来龙去脉,恐怕是不可能的。所以这篇快评的目的并不是就极越的资本运作基因给出严密的分析,而是提供一个新的反思的视角。至于更严密的分析,恐怕需要研究者进行长时间的材料搜集和严密分析。 极越闪崩爆发于2024年年末。12月11日下午,极越CEO 突然然发布内部信并召开全员视频会议,承认公司目前正遇到困难,需要立即调整,进行“二次创业”。 公司当晚发布公告称,正积极推进融资,售后维保和新车交付环节仍将正常运行。但多位员工透露,公司所有业务已陷入停滞,多个团队“就地解散”,所有门店暂停营业;员工11月、12月的社保需要自行缴纳,12月开始的薪资无法发放,且公司仅计划保留极少数员工维持基本业务。不少员工对这一消息表示惊讶,公司数天前才有

从农田到茶园:采茶女工的苦与歌

从农田到茶园:采茶女工的苦与歌

前言 “明前茶,贵如金”。清明节前采制的春茶,量少而品佳,因此极其珍贵,受到消费者追捧。然而与之相对的,是采茶女工似乎只能抢着在大锅里捞白水挂面当作午饭,夜晚和几十个女工友睡在铁皮棚房里的大通铺上。近期采茶女工的待遇问题引起了激烈讨论,本文试图说明:为了获得额外收入而离开农村的采茶女工,的确可能面临极其恶劣的待遇问题,而这种营养不良和休息不足又会影响每天的劳作。但同时,提供给女工的待遇资本与不同的土地规模和劳动组织方式有关。相较于个体茶农,大型茶企和农户为了竞争更倾向于通过中介提高对女工的剥削程度。而茶叶产业生产与销售之间存在的矛盾和导致的利润不均,则巩固了这种剥削模式,也使得小农式的茶叶生产难以得到改变。最后,需要澄清的是采茶并不天然和妇女绑定,女工们仍面临着传统分工、城乡对立、家务劳动、资本压迫等诸多结构性问题,而她们在茶园中形成的集体生活则是一种宝贵的反抗经验。 一、吃挂面、睡大通铺与摘茶叶 当小Q在网上看到关于记录采茶女工们极差的住宿和伙食的视频时,她想起几天前自己的母亲也去了南方的茶园摘茶叶,立刻给妈妈打去了视频通话。母亲在之前的电话里曾说,自己这边情况很好,吃住不愁

【读者来稿】工厂随笔:脱离管控的技术工

【读者来稿】工厂随笔:脱离管控的技术工

编按:重工业给人的印象常常是庞大的钢铁巨兽,所有人在其面前都显得渺小。但真实世界中的重工业工厂是什么样子?这篇读者投书着重的不是工人们的辛酸,而是现场的劳动、制造与监督过程:风雨不断的厂房、高空的焊接作业、工人们在控制与自由之间游走的微妙状态。这篇文章描述了工人们如何在恶劣环境下寻找喘息空间,也呈现了焊工与管理者之间复杂的互动与权力平衡。 注:出于安全考虑,虽然这篇工厂随笔涉及的经验和想法都是真实的,但工厂具体所在地点、产品等方面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虚构。我试图在不影响文章内容有效性的情况下,尽可能避免暴露工厂所在地点。 一、工厂背景:海港边的重工业 工厂位于一处大型海港。工厂所在地本身也是填海造陆而成的新生地。建在这种特殊地点的原因与土地价格较无关,而是因为这间工厂所生产的产品是大型钢铁结构,主要用于海上钻井平台等大型基础设施。位于海港,对工厂运输产品来说是优势,但对于生产过程来说却有诸多不便。冬季的海边风大、雨多,附近城市感受到的普通降雨,在此处可能会导致大量降水灌入工厂,甚至让工作无法继续。因为工厂本身生产大型钢铁结构,这些产品的长宽高都以数十米为基础起跳。这意味着工厂内也

打工日记·08|司机们的担忧:无人驾驶带来的争议不断

打工日记·08|司机们的担忧:无人驾驶带来的争议不断

自动驾驶一直是国内外车企投资研究的方向,而随着人工智能模型的发展,自动驾驶的技术的成熟、产品落地和推广似乎已经是势在必行。2024年7月,百度公司旗下的无人驾驶出行服务平台“萝卜快跑”在武汉试运行,其一经推出便引起了激烈的讨论,科技进步永远是光鲜亮丽的话题,但它们对于社会的影响却复杂得多。在这次事件中,出租车网约车司机(以下统称司机)这些一线劳动者可能受到的潜在的影响,是社会都迫在眉睫需要认真思考、讨论的问题。 司机行业是便利于大众的服务业,也是保障城市交通运行的最基本一环。但是每天过长的工作时间和不稳定的收入,使得司机们普遍要承受很高的身体和经济的压力。近年来受经济下行影响,司机行业的回报更是不见好转。社交媒体上从业多年的出租车老司机,和在其他岗位发展不顺被迫转行的网约车司机,面对新一轮来自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的冲击,他们在面对采访时,分享了行业的现状,以及对未来生计的担忧和无奈。 收入下调?从疫情以后就开始了啊,网约车对我们冲击也相当大,我们现在已经到了谷底了。你现在哪怕上一万台无人驾驶跟我们没意义,因为我们已经没饭吃的。 (问:出租车司机能去当安全员吗?)那我就问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