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日记·13|“这个地方曾经叫世硕”:电子厂被收购后的现状

打工日记·13|“这个地方曾经叫世硕”:电子厂被收购后的现状

2023年12月,立讯精密斥资约人民币 21 亿元 (合 3 亿美元) 收购和硕在中国大陆全资子公司昆山世硕 62.5% 的股份,意味台资和硕将进一步淡出大陆苹果制造业务,而立讯精密则进一步壮大其苹果代工业务。截止当前,立讯是行业公认的“果链三巨头”之一。

据中文科技网7月报道,过去五年(2020-2025)的时间里,苹果与立讯之间的业务不减反增,往来规模增长了5倍,立讯为此扩建了9家工厂,创造了近10万个工作岗位。北京商报同月报道,“2024年年报显示,(立讯)公司营收达2687.9亿元,同比增长15.9%;归母净利润为133.7亿元,同比增长22%,业绩延续稳健增长态势。

而在这“创造10万个工作岗位”“扩建9家工厂”“业绩延续稳健增长态势”背后,是否有人关注到交出一个个产品,做出这一分分利润的工人群体呢?财报上光鲜亮丽的业绩数字背后,工人的劳动又是否被看到呢?2020年、2021年,昆山世硕频频转出“人事粗暴,发证迫使员工弯腰捡证”以及“旺季以高额返费吸引用工,但通过多种手段拖欠、赖掉返费”等负面新闻传出。这也只是冰山一角。在昆山部分电子厂由台资变为大陆企业管理(现为立臻精密)后,其在管理上暴露出更多缺乏人性化、严重损害工友权益的问题。


大量工友对转企业为立臻旗下后,表达出强烈的反感和不满:

  • @現實太過於虛幻我在世硕干了一年多,一点想跑路的想法都没有,自从变成立臻之后一天不如一日。 (2025.05.21)
  • @困困包昆山世硕干了两年多助理,所有出勤我负责。改立臻第一天选择跑路。 (2025.08.02)
  • @天天a世硕被立讯收购后,不能呆了,立讯的干部太牛逼。立臻的领导比国家公务员还要牛逼,立臻的领导在车间就是老子天下第一。 (2025.7.20)
  • @单曲循环那个身份证往地上丢的臭名声,恐怕改个名字也挽回不了啊! (2025.2.23)
  • @开心的(回复楼上)是改了名字还不如原来了,待遇更差了。 (2025.2.23)
  • @七鱼🐟立讯把昆山仁宝收购了,又把上海昌硕、昆山世硕收购了。江苏是立讯精密天下了。 (2025.5.02)

对工资变化的不满意是最为突出的:

以前都说富士康是黑厂,现在立讯比富士康流水线速度还快。一天8000到10000产量,我在富士康的时候也就2500-4000产量,工资居然还不如富士康。我进了几十个电子厂,立讯是速度最快、产量最高的,居然工资还不如外企。真是可怕的中国企业。

  • @审判者25,看着高其实不高。吃饭去掉400,社保算480,你看看,一个月能发多少。立臻现在查得严,小时工也要交社保。 (2025.7.14)
  • @和宏底薪加加班连四千都没有。小时工的话看工价了,目前顶多20出头。 (2025.08.03)
  • @愿我如阳光,明媚不忧伤(工资)超过5000,交税你没有算上。还有小时工补差价交百分之八的服务费。三下五除二去掉一切,5000也没有。 (2025.08.06)

一家独大形成垄断,昆山一半的人力都是立讯用工,所以工价立讯说了算。没发现今年的工价比以往低了好多?去年这个时候世硕小时工的工价都是28-32元,今年现在22-23,估计以后都不会有30及以上的工价了。

对工厂管理方变化后,工作严苛管理毫无人性的控诉:

  • @肖肖^O^王子立臻流水线飞起来。立臻、联滔、立凯、立讯流水线不是一般的快,比康康还快。康康是🩸汗工厂,立讯比🩸汗工厂更黑。 (2024.6.30)
  • @清涧城雅木茶产线上掐着秒表看员工操作流程,产量加到最大化、人数精简到最少。 (2024.11.08)
  • @你好我叫重生2020年在昆山的维创就已经经历过了,改成立臻模式之后,上个厕所都必须有人顶岗才能去。 (2025.8.07)
  • @晓鸭吖今年五月去干了一天就跑路。啥破厂,上厕所要跟领导说,不说还影响工资;以前世硕不是这样的。 (2025.6.12)
  • @枫主要产量上不去,一个小时打36个要被调,他说我这里需要有价值的人,打不了就自己出去找工作。 (2025.3.12)
  • @🚴🏼‍♂️🚗🚅🛫根本不拿员工当人看,不能犯错,几千个产品漏扫码一个都说你。 (2025.7.20)

有人称改为立臻后,工资高了,但是实际干过的工友告知了真相:

减员不减产。4个人的活3个人干,7个人的活5个人干。挑战人体极限,压榨到了极致。工资看着高了几百,吃饭全靠自己刷脸吃,以前的世硕刷卡吃饭,饭还便宜点,立臻起步8块,一般都10块、12、13。

  • @👫👑最美卜過初识。⛄️垃圾厂刚跑路…比如十个人的打螺丝岗位,只让最多坐八个人。原来六个人的岗位成四个人了。 (2025.03.14)
  • @等待黎明三个人的活,现在一个人干。 (2025.03.09)

压缩休息时间,加班严重:

咱们就说这个工作时长。正常是休息1个小时40分钟,工作时长是10小时,对吧?然后天天轮班吃饭,中午压榨到半小时,晚上压榨到20分钟,压榨了40分钟,换来提早收线,也就是6点,但只有极少数情况。大部分要干到6点10分、20分那样子,还要提前10分钟进来就干。我7点的班,6点50线就开了,我想请问是不是义务了?轮班是不是想吃投诉了?产能是机器下不来料,不是我们做不过来,哪有让作业员去轮这一说?如果每天轮班少的40分钟,可以换来提早40分钟收线我也认,可是有几次是正常收线的?完完全全就是压榨我们。

还有就是人力。同样站位,隔壁8000产能4个人,我们7200产能2个人,一时间分不清谁累了?多少人力干多少产能这是规矩,不要觉得我们能干过来就去压榨掉这个人力,那这样还有谁会好好干?干快点不是为了好缓一下吗?能干过来就压缩掉人力还有人会愿意干吗?之前世硕在的时候4800产能4个人, 现在7200产能2个人,还天天轮班压榨这个吃饭时长。开会这玩意世硕那会儿说的很明白了,提前10分钟来开会,后面把这10分钟补到我们休息时间里。可这立臻来接手就是直接让我们从早干到晚,6点40下班干到6点38收线都好几次,不是一次两次。

  • @✪以前世硕有休息10分钟,不知道现在有没有了。(有人回复:立讯没有休息、早就没有了。大量用户表示“休息十分钟取消了”。) (2025.02.22)
  • @明天會更好没有休息时间,只有吃饭的时候才能休息。 (2025.06.03)
  • @🚴🏼‍♂️🚗🚅🛫以前俩小时还有10分钟时间,现在也取消了,国企还不如台企。 (2025.7.02)
工人晒出的群内截图。

对工厂、宿舍环境的吐槽:

  • @篮球立臻去了睡了一晚,被臭虫咬得身上都是大包,买了新被褥、换了宿舍也一样,换了好几个宿舍里人都说有虫子。 (2025.07.20)
  • @简单✪ω✪快乐从14厂、15厂到二期宿舍,半个小时的路程。 (2025.07.25)
  • @音乐生世硕宿舍太远了,一期二期宿舍都太远了,不为工价就位宿舍太远了跑路了。(有人询问没有厂车吗?)只有三期宿舍有厂车,一期二期都没有。他们招人的时候说走路10几分钟,可要走40分钟过了,都很远了。干活不怕累,可走路太远了。 (2025.8.13)

更有针对当前世硕的创作,读起来朗朗上口,内容却饱含无奈,仿佛看到面对现实以苦笑带过的工友…:

这个地方叫世硕,做六休一的工作

走进车间那一刻,你的光也不闪烁

是否想过去跑路,是否职位已经入

机器设备停不住,嘴上说了多少不

当你跨过安检门,成为电子厂大神

这一刻你已沉沦

一颗螺丝一遍遍,日月根本看不见

还有工友创作的表情包,成为了工友交流表达情感的通用符号:

诸多的评论里,不乏看到说“富士康都是好厂了”“起码富士康不骂人”等内容。然而,工友们只能在一家比一家差的环境里去做选择吗?工友只能在网络上无奈吐槽而无其他办法去改变,维护权益吗?

可以看到,收购之后的世硕,不论是名字还是营收数字,都被包装在宏大叙事中:万亿市值的“果链巨头”、十万岗位的扩建计划、两位数的利润增长。但在这些耀眼的指标背后,工友们的真实处境却显得格外黯淡。从工价持续走低、岗位压缩、休息时间被取消,到流水线速度的加快、宿舍条件的恶化,工人群体被迫用身体去消化企业的扩张和资本的繁荣。企业在资本逻辑下追求效率与利润的最大化,而劳动者的尊严与权益却被逐层稀释。工友的无奈并非个别厂区的偶发,而是当下整个制造业劳资关系的缩影。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决定了劳动者在企业吞并、行业寡头化乃至垄断化的过程中,必然处于被动地位并逐渐丧失现实对抗的物质力量。在这一现实之下,我们不仅仅是要去思考工会组织、政治参与等为争取工人权益的空间,更要尝试超越既有框架的修补与调试。大企业借扩张与管理调整垄断竞争优势的行为,并非所谓合理的市场竞争,而是资本逻辑下的制度性剥削。真正需要反思的,是工人与生产资料、劳动产品的结构性分离。如何不再让“跑路”和“吐槽”成为唯一的出口,是值得社会层面各个群体共同回应的关键问题。


工人有事,我们报道

我们收集一线工人的声音,呈现不被主流媒体看到的劳动者生活;我们探究政治经济背景下的劳动体制、剥削逻辑,力求呈现劳动者的处境,看见来自工人的行动和抵抗。快手、抖音等工人使用的社交媒体是我们的主要信息来源。采访劳动者、与工人建立连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希望通过文章和报道的连接,能使所有劳动者团结为一张巨网。我们分析工人受苦的原因,分享工人斗争的经验。工人的声音需要被听到,工人的声音最有力量!

劳动者筑起一砖一瓦,在一条条产线上铸造中国制造的奇迹。劳动本应该被尊重,现实中,劳动者被剥削、被边缘化,主流话语一边将劳动者塑造为卑微、值得同情的受害者,一边忽视、贬抑、打压劳动者的行动。我们希望在劳动者的世界中,重新看见劳动的价值,重建劳动者的尊严。

征集伙伴

如果你也对工人议题、劳动报道或工人运动有兴趣,想参与工事有料,欢迎直接写信联系我们: [email protected]


加入我们的社交媒体: Twitter | Instagram | Telegram

Read more

打工日记·12|从新人到“病人”:原生公司的创伤烙印

打工日记·12|从新人到“病人”:原生公司的创伤烙印

“离职了也没有好起来,对职场有了更多的恐惧”,“总觉得大环境不好,哪个工作不难干,忍忍就好,可是有毒的环境对人的影响真的是毁灭性的”。这些在社交媒体上反复涌现的倾诉,指向一种隐秘却广泛存在的痛楚:原生公司创伤。它并非指短暂的职场压力,而是个体在职业生涯早期,尤其是初入职场或第一份工作中所遭遇系统性贬损、权力倾轧或价值否定后,留下的持续性心理伤痕。这些创伤如同顽固的幽灵,盘踞在受害者的神经反射、行为模式乃至自我认知里,在下一份工作的对接中、在日常生活的瞬间、甚至在梦魇里无声复现。当“裸辞几个月后吃饭时突然闪回被霸凌场景而丧失食欲”或“在新环境也难以卸下由创伤所塑造的应激状态,仿佛与任何组织都格格不入”成为大量劳动者的共鸣,我们不得不追问:这究竟是个别领导的恶行,个别公司的病灶,还是整个劳动结构与权力生态催生的必然之恶?而当制度性保护缺位时,背负着这些伤痕的劳动者,又该如何在生存与尊严之间寻找出路? 创伤诞生:权力碾压下的崩塌 第一份工作就遇到领导极其无能,热衷于骂人和pua,每天不管干什么都要被骂。焦虑到一被领导安排工作就脑子空白、手抖喘不上气来,每天晚上失眠只能靠吃药喝酒

谁掌握技术,谁就掌握话语?两家金属工厂的劳动现场比较

谁掌握技术,谁就掌握话语?两家金属工厂的劳动现场比较

“学好一门技术,走遍天下都不怕” 曾经,在制造业这个领域中,许多基层劳动者都相信这句话。学习技术并不断精进它,是从纯体力劳动中翻身的希望。但另一方面,一些年老的技术工人却经常发现,在自己体力衰退、受伤后,赖以为生的技术不再受到工厂青睐,他们也更容易被取代或被抛出劳动市场。在传统工业中,技术知识的发展已经成熟了,不会有多大变化,但掌握技术的劳动者受到的待遇、劳动者们对技术的看法却时刻变化着。这里的重要影响因素,可能不是工人们的技能好坏,而是工厂本身的运作模式、管理与劳动控制方法。 本文作者在近半年的时间内进入两家不同类型的金属工厂进行田野观察,试图用一手经验来分析围绕技术知识、工艺和劳动控制这些概念产生的问题。第一间工厂制造汽车结构配件(以下简称汽车零件厂),整体员工数约500人,属于中型规模工厂。另一间则是典型的小微型工厂(以下简称阀门厂),员工人数只有20多人,制造工业用阀门。 两间工厂的产品虽然不同,但都进行铁制品加工,都涉及裁剪、冲压、焊接、组装、钻孔等技术过程,在技术原理上可以说非常相近。但两间工厂内基层工人对技术的看法、劳动力被控制与监督的形式和原理、工厂内的权力运作逻

座上荔枝甘,座下指犹酸 ——奶茶爆卖和外卖大战的剥削真相

座上荔枝甘,座下指犹酸 ——奶茶爆卖和外卖大战的剥削真相

荔枝的侧写 在大小年与气候异常的双重作用下,今年荔枝大幅增产111.26%,价格却暴跌70%,部分产区每斤仅售1至2元。荔枝虽然甘甜诱人,却因极难保鲜、采摘成本高,往年很少作为茶饮新品出现。而在今年,借着热播剧《长安的荔枝》的文化加持和丰产的推波助澜,它成为了各大茶饮品牌争相追逐的新贵。但这场热潮背后,是市场机制对自然节律的扰动——荔枝的“大小年”本是荔枝和许多农产品固有的周期现象,但在市场化的运作下被放大为歉收、高价时种树,丰产、价低时又砍树的循环陷阱,生产与分配早已脱离合理调节的轨道。 茶百道在荔枝新品的宣传文案中,煞有介事地强调“一杯奶茶里含有19颗荔枝”,试图说明产品的新鲜与诚意。可在这一切光鲜的背后,传来的却是基层员工的吐槽: “又是剥、又是洗、又是煮,手套带了差不多十个小时——手都泡浮囊了。” “周末快乐,除了茶百道研发部。能干干,不能干换人,整天搞各种水果汁子。要不是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每天剥八、九十斤荔枝,手都磨烂了,真把员工当日本人整呢,顾客催完骑手催……” “……明天是我入职的第七天。听说明天还要开始商战零元购。我已经不想去上班了。

困在系统里的人开始持码上岗

困在系统里的人开始持码上岗

上海在今年(2025)4月开始推行外卖快递骑手"交通安全码"(下称交安码)等系列措施,将骑手个体分级为"绿、黄、红”三色安全等级,并要求平台企业将该标识直接与骑手从业资格关联。观察社媒,不少人反映,此做法令人联想起新冠封控时期的"健康码",质疑措施必要性和具体成效。 不过,措施对一线骑手的影响,远不只一种一刀切管理的"创伤记忆"重现:以交安码为代表,上海近年推行一系列管理骑手群体的交通安全措施,试图介入外卖快递平台的劳工管理模式,也在过程中达成了更深入的劳动控制。 数据上的交安情况改善,实际上并不来自解决源头问题,而是进一步压迫骑手群体的”恶果”,令一线骑手陷入失声、失权境地。 交安码,联合的制裁? 7月3日,上海市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经媒体说明了交安码的推行细则(1): 上海针对快递外卖骑手群体推出交安码制度。依托新建的数据系统,政府以绿黄红三色标识骑手安全等级,要求企业将骑手个人交安码颜色直接关联其从业资格,并以骑手交安码统计信息进行企业、站点的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