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内资差距,打工人如是说

外资内资差距,打工人如是说

近年来,由于市场波动,政策变化,经济低迷等诸多原因,降薪裁员的消息不绝于耳。今年5月,新势力车企理想突击裁员18%,共计近5600人(来源);8月,信息技术巨头IBM彻底关闭中国研发部门,线上会议3分钟闪电裁员1000人(来源);建筑行业带领下的国企事业单位降薪欠薪裁员潮还在延续,9月底,又传来国资委新政,国企到2025年必须普遍推行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制度(来源)……不管是跨国公司还是央企国企民企,资本市场中的运作逻辑都是一样的:就算以前赚得盆满钵满,只要利润一下降,就会做各种调整,从员工工资福利甚至工作岗位下手是必选项。因此对于资本的残酷性很多打工人都深有同感。比如有网友评价科技巨头思科公司大举裁切中国地区员工:

以前赚那么多,现在赚的少了就开始裁员,资本家的嘴脸。

但这个过程中,很多头部外企往往会因为利润较高、法规监管、维护声誉等诸多因素影响,即便是撤离,也会选择相对体面走人,往往会主动补偿员工。有人汇总了部分外企和合资企业裁员补偿的情况(见下图)。再加之多数头部外企一贯有加班少、福利好、歧视少的标签,因此很多网友一说到外企就是“讲法律,讲人性,讲道理”的代表。

相较之下,一些国企、民企时不时传出的各种手段不给补偿金,甚至欠薪跑路的种种劣迹,不禁让众多打工人感到寒心。近日甚至有传闻一家设计院的老大带手下去嫖娼,然后自己举报让警察拘留员工,从而逃避补偿金的狗血招数,更是刷新三观(来源)。难怪随处可见网友们吐槽:

我们的企业有一万种办法让你自动离职(没有补偿)。

网上也有很多人用自己的经历见闻来比较外企和中企的在员工待遇、裁员方式、补偿标准上的差距:

我毕业入职的最初新加坡全资企业2004年入职就是五险一金,那时候好多同学找到比较大的私企也没有公积金,甚至很多连保险都不想给入,2015年公司被央企收购,赔偿也根本不让我们操心,直接就按规定赔了,很干脆。我大姑姐今年在私企因搬厂址太远想辞退他们,目前还在撕扯着,他们公司一分都不想赔。
……外资才是更规矩。特斯拉虽然工作强度也高,可是人家实实在在给加班费。蔚小理、比亚迪、奇瑞、吉利、长城、长安、北汽研究院、上汽智己都存在不同程度加班,但又没有加班费?最多给餐补和打车费!

但外企真的都合规合矩,是打工人的理想之地吗?就拿IBM来说,8月的闪电裁员全过程完全不见一点人情味:一些员工们周末还在为公司卖力加班,突然被中断了系统使用权限,周一3分钟的裁员通知完全不给员工反应的时间。资方这种杀伐决断自然可以达到极大削弱员工在裁员问题上的影响力。什么家人情谊团队精神在公司利益面前都变成笑话。而这种单方面解雇,事实上构成非法解雇,员工完全可以主张2N。只是目前看来,不管是法律维权的成本和难度让人望而却步,还是已经习惯服从公司决定的无可奈何,还是有员工抗议我们无从知晓,网上除了对这些收入颇高的资深金领们可能获取的补偿数额评头论足以外,并没有更多声音。

此外,这类头部外企早已用派遣或者外包的形式大幅降低正式员工的比例,真等到补偿的时候,能够拿到补偿的也只是很有限的一些员工。而派遣工和外包工的去向,完全没保障。

现在都是外包的员工了,哪里敢想赔偿的事情,纯属想多了……

事实上,为了压低人工成本外企会使出的招数和国内企业不相上下。前有4月特斯拉毁约所有应届生offer(来源),后有阿里9月解雇多名试用期校招生(来源),两位“马爸爸”让对国内外大厂光环还抱有希望的年轻人彻底傻眼。不过特斯拉还要点脸面会按合同约定支付补偿,而阿里则干脆把劳动法丢一边一分不给。

所以说,人们会称赞外企,实在是因为国内企业更没底线。今年7月,有自媒体曝光奇瑞要求员工896工作(早上8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周六直接加班),并且还加入了加班时长末位淘汰机制,更重要的是,有员工一个月上班300个小时以上月收入还不到5000。此事一出,引起全国网友的吐槽:“外企的底线是劳动法,国企的上限是劳动法,私企的上限是日内瓦公约”(意指私营企业在员工权益方面还不如战俘)。类似的表达还有很多,讽刺这些国内的“企业家”比国外的资本家更猛烈压榨打工人:

我一时间竟分不清到底谁才是资本主义。
企业家拿我们当牛马,没想到把我们当人的是资本家。
国内的哪是企业家,那是奴隶主。
别误会资本家了,国内企业是奴隶主。

由此不难理解,即便有人吹捧外资撤退,民族品牌便可崛起,很多打工人的反应却是:

咱支持自家企业产品,可惜自家企业从没把我们当人看。
支持国产的下场,全是剥削自己人。

可见的消息报道里,打工人的期待很卑微。有多个消息称广汽丰田等车企的员工争抢裁员名额。员工的心态无非是:既然早晚被裁,能多一些补偿总比没有强。但补偿金再多只是缓解失业燃眉之急,打工人更多切身利益和长远保障却在灵活就业和延迟退休中不停消解。

普通打工人在没有被逼反抗之前,对于理想工作的期待,无非是劳动强度低些,各方面合法些,不用拼死加班便可有维持生活的收入。失业潮下,这样的愿望也成为泡影。面对残酷的现实终有打工人发出灵魂一问:

大工厂时代,资本剥削,工人无产阶级啥时候能站起来?

文章部分信息来源:[1] [2] [3] [4] [5] [6] [7]


工人有事,我们报道

我们收集一线工人的声音,呈现不被主流媒体看到的劳动者生活;我们探究政治经济背景下的劳动体制、剥削逻辑,力求呈现劳动者的处境,看见来自工人的行动和抵抗。快手、抖音等工人使用的社交媒体是我们的主要信息来源。采访劳动者、与工人建立连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希望通过文章和报道的连接,能使所有劳动者团结为一张巨网。我们分析工人受苦的原因,分享工人斗争的经验。工人的声音需要被听到,工人的声音最有力量!

劳动者筑起一砖一瓦,在一条条产线上铸造中国制造的奇迹。劳动本应该被尊重,现实中,劳动者被剥削、被边缘化,主流话语一边将劳动者塑造为卑微、值得同情的受害者,一边忽视、贬抑、打压劳动者的行动。我们希望在劳动者的世界中,重新看见劳动的价值,重建劳动者的尊严。

征集伙伴

如果你也对工人议题、劳动报道或工人运动有兴趣,想参与工事有料,欢迎直接写信联系我们: [email protected]


加入我们的社交媒体: Twitter | Instagram | Telegram

Read more

打工日记·15|学徒工:师徒在现代

打工日记·15|学徒工:师徒在现代

"学徒工"这一结合传统师徒文化与契约受雇的称呼,广泛存在于CNC(数控机床加工)、电工、厨师、修车、理发等要求大量操作经验的岗位。招募平台上,"包吃住"的学徒工岗位也不在少数。 事实上,在职业训练的语境中,“师徒制”是种历史悠久的技艺传承与关系模式,且随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有极大的转变。 简单说来,在旧社会,师傅多是拥有特殊技能的个体从业者,作为雇主聘用及招收学徒,教授技能的同时占有徒弟的劳动成果,甚至有决定徒弟的人生命运的权力。这些“雇工”出师后,则可能与师傅在行业内形成竞争关系。直到近代,改开前的国企里,技术工人的工资按照熟练程度划分等级,师傅往往是技术等级较高的工人,徒弟是新进工人。即便所教徒弟的等级超过了师傅,也不会对师傅的工资、工作造成影响,师徒间不存在人身依附关系,或者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 但在现代企业制度下,除了大量技艺已自动化、专业证照化,导致许多行业的师徒制式微外,大部分师傅只是”师傅工”:师傅与学徒工同为现代组织化劳动关系下的企业雇工,学徒出师后也更多是与师傅在企业内部竞争,师徒只是称呼,并不存在以往的师徒”

打工日记·14|显微镜目镜里没有工人

打工日记·14|显微镜目镜里没有工人

我进了一个厂,把我搞到看显微镜的地方了,10个小时不停的看,干得我眼花,眼疼的都是血丝……刚才吃完饭后头晕模糊,感觉快要瞎了…… @万辞王 强哥(十年进过三百多家企业) 2024.12.31 工厂生产的人力体系中,最好的岗位众说纷纭,但最累、最"不能做"的岗位中,显微镜操作岗永远榜上有名。这些岗位要求工人长时间高度专注地工作,注视并挑出透镜下微米级的瑕疵。 看似单调平常的要求,实际上正日复一日侵蚀着工人们的眼部健康。视力不可逆的损伤、眼球变形凸出、慢性偏头痛、皮肤斑块,甚至猝死在岗位……显微镜岗的"恶名昭彰",并非流言,而是无数工人的亲身经历积累而成。 显微镜背后,隐藏着被遗落的工人职健困境:工人们具体在承受怎样的职业伤害,又是否能被法律认定为工伤?企业又在多大程度上负起了职业卫生标准的法律责任?为何还有工友留在显微镜岗,任由健康日夜劳损? 多补贴、多招女工的劳动岗位  哪些岗位在看显微镜? 工厂中,大部分需要看显微镜的岗位,都属于检测类工作。

无尘却有害:为什么工人无法接受无尘服?

无尘却有害:为什么工人无法接受无尘服?

乍听起来,无尘服意味着干净、保护、规范,使用无尘服意味着良好的劳动保护。然而很多工人却在“拒绝”无尘服,这与无尘服本身的设计、使用环境、使用过程中管理失当,和使用场景中其他劳动保障的缺失不无关系。换句话说,对无尘服的拒绝背后是对恶劣劳动条件的无声抗议。 无尘服,又称无菌服、无尘衣洁净服,防静电服,是一种常见于生物制药、食品、半导体微电子、光电、石油天然气化工、油运和煤矿等行业的工作制服。通常由聚酯纤维、尼龙或静电纤维组成,其主要作用是保护生产环境的清洁度,比如,在电子产品制造的过程中,由人体产生的微小的颗粒或细菌可能会污染产品,影响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无尘服的特殊材质使得其可以过滤空气中的颗粒和细菌,保持生产环境清洁度,从而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另一方面,无尘服也起到保护工人健康的作用,在诸如生物制药、石油天然气化工、煤矿等粉尘或超细纤维较多的工作环境里,无尘服也可以起到隔绝粉尘通过呼吸、汗液和皮肤被工人吸收的作用。 这听起来是一件两全其美的好事:既可以保证生产环境清洁度和产品质量,又可以保护工人的健康。 那么,为什么现在很多人无法接受无尘服呢?在抖音和快手的工人自述和直播招工

喝水、上厕所、离岗证——工厂到底在控制什么?

喝水、上厕所、离岗证——工厂到底在控制什么?

图片中的这张深圳杰科电子有限公司离岗证来自北京皮村的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这张离岗证可能来自2000年代初期。虽然已经过去数十年,但“离岗证”对于许多年轻的工人来说并不是过时的老物件,它仍然继续存在于工厂的管理制度、存在于基层流水线工人的日常生活中。 打工三十年:城市的控制似乎放松了,工厂的控制仍在变本加厉 在90年代后开始的打工潮中,农民工一脚踏进城市,迎面而来的是“暂住证”、“寄住证”,没有证件就没有合法身份,随时可能被驱赶、收容,甚至在收容过程中遭殴打致死。例如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 三十年后,城市治理表面上松动了,收容遣送制度废除、暂住证取消,流动人口的制度性门槛逐步放开。不少一线、二线大城市也逐步放宽了户籍门槛,仿佛真的欢迎进城打工人留下来。虽然我们也都知道,城市官僚们真正想要的是年轻的劳动力,新的制度也更偏向有学历的人群。但至少,城市看上去是更自由了,“融入城市”这个概念也变得更为隐秘了。 但与此同时,工厂内部的控制却依旧延续着,甚至还变本加厉。 在抖音上,一位九十年代就进电子厂打工的老工人发问:“以前流水线大部分都是这样的,上厕所,喝水拿离位证,拉长,组长顶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