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内资差距,打工人如是说

外资内资差距,打工人如是说

近年来,由于市场波动,政策变化,经济低迷等诸多原因,降薪裁员的消息不绝于耳。今年5月,新势力车企理想突击裁员18%,共计近5600人(来源);8月,信息技术巨头IBM彻底关闭中国研发部门,线上会议3分钟闪电裁员1000人(来源);建筑行业带领下的国企事业单位降薪欠薪裁员潮还在延续,9月底,又传来国资委新政,国企到2025年必须普遍推行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制度(来源)……不管是跨国公司还是央企国企民企,资本市场中的运作逻辑都是一样的:就算以前赚得盆满钵满,只要利润一下降,就会做各种调整,从员工工资福利甚至工作岗位下手是必选项。因此对于资本的残酷性很多打工人都深有同感。比如有网友评价科技巨头思科公司大举裁切中国地区员工:

以前赚那么多,现在赚的少了就开始裁员,资本家的嘴脸。

但这个过程中,很多头部外企往往会因为利润较高、法规监管、维护声誉等诸多因素影响,即便是撤离,也会选择相对体面走人,往往会主动补偿员工。有人汇总了部分外企和合资企业裁员补偿的情况(见下图)。再加之多数头部外企一贯有加班少、福利好、歧视少的标签,因此很多网友一说到外企就是“讲法律,讲人性,讲道理”的代表。

相较之下,一些国企、民企时不时传出的各种手段不给补偿金,甚至欠薪跑路的种种劣迹,不禁让众多打工人感到寒心。近日甚至有传闻一家设计院的老大带手下去嫖娼,然后自己举报让警察拘留员工,从而逃避补偿金的狗血招数,更是刷新三观(来源)。难怪随处可见网友们吐槽:

我们的企业有一万种办法让你自动离职(没有补偿)。

网上也有很多人用自己的经历见闻来比较外企和中企的在员工待遇、裁员方式、补偿标准上的差距:

我毕业入职的最初新加坡全资企业2004年入职就是五险一金,那时候好多同学找到比较大的私企也没有公积金,甚至很多连保险都不想给入,2015年公司被央企收购,赔偿也根本不让我们操心,直接就按规定赔了,很干脆。我大姑姐今年在私企因搬厂址太远想辞退他们,目前还在撕扯着,他们公司一分都不想赔。
……外资才是更规矩。特斯拉虽然工作强度也高,可是人家实实在在给加班费。蔚小理、比亚迪、奇瑞、吉利、长城、长安、北汽研究院、上汽智己都存在不同程度加班,但又没有加班费?最多给餐补和打车费!

但外企真的都合规合矩,是打工人的理想之地吗?就拿IBM来说,8月的闪电裁员全过程完全不见一点人情味:一些员工们周末还在为公司卖力加班,突然被中断了系统使用权限,周一3分钟的裁员通知完全不给员工反应的时间。资方这种杀伐决断自然可以达到极大削弱员工在裁员问题上的影响力。什么家人情谊团队精神在公司利益面前都变成笑话。而这种单方面解雇,事实上构成非法解雇,员工完全可以主张2N。只是目前看来,不管是法律维权的成本和难度让人望而却步,还是已经习惯服从公司决定的无可奈何,还是有员工抗议我们无从知晓,网上除了对这些收入颇高的资深金领们可能获取的补偿数额评头论足以外,并没有更多声音。

此外,这类头部外企早已用派遣或者外包的形式大幅降低正式员工的比例,真等到补偿的时候,能够拿到补偿的也只是很有限的一些员工。而派遣工和外包工的去向,完全没保障。

现在都是外包的员工了,哪里敢想赔偿的事情,纯属想多了……

事实上,为了压低人工成本外企会使出的招数和国内企业不相上下。前有4月特斯拉毁约所有应届生offer(来源),后有阿里9月解雇多名试用期校招生(来源),两位“马爸爸”让对国内外大厂光环还抱有希望的年轻人彻底傻眼。不过特斯拉还要点脸面会按合同约定支付补偿,而阿里则干脆把劳动法丢一边一分不给。

所以说,人们会称赞外企,实在是因为国内企业更没底线。今年7月,有自媒体曝光奇瑞要求员工896工作(早上8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周六直接加班),并且还加入了加班时长末位淘汰机制,更重要的是,有员工一个月上班300个小时以上月收入还不到5000。此事一出,引起全国网友的吐槽:“外企的底线是劳动法,国企的上限是劳动法,私企的上限是日内瓦公约”(意指私营企业在员工权益方面还不如战俘)。类似的表达还有很多,讽刺这些国内的“企业家”比国外的资本家更猛烈压榨打工人:

我一时间竟分不清到底谁才是资本主义。
企业家拿我们当牛马,没想到把我们当人的是资本家。
国内的哪是企业家,那是奴隶主。
别误会资本家了,国内企业是奴隶主。

由此不难理解,即便有人吹捧外资撤退,民族品牌便可崛起,很多打工人的反应却是:

咱支持自家企业产品,可惜自家企业从没把我们当人看。
支持国产的下场,全是剥削自己人。

可见的消息报道里,打工人的期待很卑微。有多个消息称广汽丰田等车企的员工争抢裁员名额。员工的心态无非是:既然早晚被裁,能多一些补偿总比没有强。但补偿金再多只是缓解失业燃眉之急,打工人更多切身利益和长远保障却在灵活就业和延迟退休中不停消解。

普通打工人在没有被逼反抗之前,对于理想工作的期待,无非是劳动强度低些,各方面合法些,不用拼死加班便可有维持生活的收入。失业潮下,这样的愿望也成为泡影。面对残酷的现实终有打工人发出灵魂一问:

大工厂时代,资本剥削,工人无产阶级啥时候能站起来?

文章部分信息来源:[1] [2] [3] [4] [5] [6] [7]


工人有事,我们报道

我们收集一线工人的声音,呈现不被主流媒体看到的劳动者生活;我们探究政治经济背景下的劳动体制、剥削逻辑,力求呈现劳动者的处境,看见来自工人的行动和抵抗。快手、抖音等工人使用的社交媒体是我们的主要信息来源。采访劳动者、与工人建立连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希望通过文章和报道的连接,能使所有劳动者团结为一张巨网。我们分析工人受苦的原因,分享工人斗争的经验。工人的声音需要被听到,工人的声音最有力量!

劳动者筑起一砖一瓦,在一条条产线上铸造中国制造的奇迹。劳动本应该被尊重,现实中,劳动者被剥削、被边缘化,主流话语一边将劳动者塑造为卑微、值得同情的受害者,一边忽视、贬抑、打压劳动者的行动。我们希望在劳动者的世界中,重新看见劳动的价值,重建劳动者的尊严。

征集伙伴

如果你也对工人议题、劳动报道或工人运动有兴趣,想参与工事有料,欢迎直接写信联系我们: [email protected]


加入我们的社交媒体: Twitter | Instagram | Telegram

Read more

打工日记·12|从新人到“病人”:原生公司的创伤烙印

打工日记·12|从新人到“病人”:原生公司的创伤烙印

“离职了也没有好起来,对职场有了更多的恐惧”,“总觉得大环境不好,哪个工作不难干,忍忍就好,可是有毒的环境对人的影响真的是毁灭性的”。这些在社交媒体上反复涌现的倾诉,指向一种隐秘却广泛存在的痛楚:原生公司创伤。它并非指短暂的职场压力,而是个体在职业生涯早期,尤其是初入职场或第一份工作中所遭遇系统性贬损、权力倾轧或价值否定后,留下的持续性心理伤痕。这些创伤如同顽固的幽灵,盘踞在受害者的神经反射、行为模式乃至自我认知里,在下一份工作的对接中、在日常生活的瞬间、甚至在梦魇里无声复现。当“裸辞几个月后吃饭时突然闪回被霸凌场景而丧失食欲”或“在新环境也难以卸下由创伤所塑造的应激状态,仿佛与任何组织都格格不入”成为大量劳动者的共鸣,我们不得不追问:这究竟是个别领导的恶行,个别公司的病灶,还是整个劳动结构与权力生态催生的必然之恶?而当制度性保护缺位时,背负着这些伤痕的劳动者,又该如何在生存与尊严之间寻找出路? 创伤诞生:权力碾压下的崩塌 第一份工作就遇到领导极其无能,热衷于骂人和pua,每天不管干什么都要被骂。焦虑到一被领导安排工作就脑子空白、手抖喘不上气来,每天晚上失眠只能靠吃药喝酒

谁掌握技术,谁就掌握话语?两家金属工厂的劳动现场比较

谁掌握技术,谁就掌握话语?两家金属工厂的劳动现场比较

“学好一门技术,走遍天下都不怕” 曾经,在制造业这个领域中,许多基层劳动者都相信这句话。学习技术并不断精进它,是从纯体力劳动中翻身的希望。但另一方面,一些年老的技术工人却经常发现,在自己体力衰退、受伤后,赖以为生的技术不再受到工厂青睐,他们也更容易被取代或被抛出劳动市场。在传统工业中,技术知识的发展已经成熟了,不会有多大变化,但掌握技术的劳动者受到的待遇、劳动者们对技术的看法却时刻变化着。这里的重要影响因素,可能不是工人们的技能好坏,而是工厂本身的运作模式、管理与劳动控制方法。 本文作者在近半年的时间内进入两家不同类型的金属工厂进行田野观察,试图用一手经验来分析围绕技术知识、工艺和劳动控制这些概念产生的问题。第一间工厂制造汽车结构配件(以下简称汽车零件厂),整体员工数约500人,属于中型规模工厂。另一间则是典型的小微型工厂(以下简称阀门厂),员工人数只有20多人,制造工业用阀门。 两间工厂的产品虽然不同,但都进行铁制品加工,都涉及裁剪、冲压、焊接、组装、钻孔等技术过程,在技术原理上可以说非常相近。但两间工厂内基层工人对技术的看法、劳动力被控制与监督的形式和原理、工厂内的权力运作逻

座上荔枝甘,座下指犹酸 ——奶茶爆卖和外卖大战的剥削真相

座上荔枝甘,座下指犹酸 ——奶茶爆卖和外卖大战的剥削真相

荔枝的侧写 在大小年与气候异常的双重作用下,今年荔枝大幅增产111.26%,价格却暴跌70%,部分产区每斤仅售1至2元。荔枝虽然甘甜诱人,却因极难保鲜、采摘成本高,往年很少作为茶饮新品出现。而在今年,借着热播剧《长安的荔枝》的文化加持和丰产的推波助澜,它成为了各大茶饮品牌争相追逐的新贵。但这场热潮背后,是市场机制对自然节律的扰动——荔枝的“大小年”本是荔枝和许多农产品固有的周期现象,但在市场化的运作下被放大为歉收、高价时种树,丰产、价低时又砍树的循环陷阱,生产与分配早已脱离合理调节的轨道。 茶百道在荔枝新品的宣传文案中,煞有介事地强调“一杯奶茶里含有19颗荔枝”,试图说明产品的新鲜与诚意。可在这一切光鲜的背后,传来的却是基层员工的吐槽: “又是剥、又是洗、又是煮,手套带了差不多十个小时——手都泡浮囊了。” “周末快乐,除了茶百道研发部。能干干,不能干换人,整天搞各种水果汁子。要不是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每天剥八、九十斤荔枝,手都磨烂了,真把员工当日本人整呢,顾客催完骑手催……” “……明天是我入职的第七天。听说明天还要开始商战零元购。我已经不想去上班了。

困在系统里的人开始持码上岗

困在系统里的人开始持码上岗

上海在今年(2025)4月开始推行外卖快递骑手"交通安全码"(下称交安码)等系列措施,将骑手个体分级为"绿、黄、红”三色安全等级,并要求平台企业将该标识直接与骑手从业资格关联。观察社媒,不少人反映,此做法令人联想起新冠封控时期的"健康码",质疑措施必要性和具体成效。 不过,措施对一线骑手的影响,远不只一种一刀切管理的"创伤记忆"重现:以交安码为代表,上海近年推行一系列管理骑手群体的交通安全措施,试图介入外卖快递平台的劳工管理模式,也在过程中达成了更深入的劳动控制。 数据上的交安情况改善,实际上并不来自解决源头问题,而是进一步压迫骑手群体的”恶果”,令一线骑手陷入失声、失权境地。 交安码,联合的制裁? 7月3日,上海市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经媒体说明了交安码的推行细则(1): 上海针对快递外卖骑手群体推出交安码制度。依托新建的数据系统,政府以绿黄红三色标识骑手安全等级,要求企业将骑手个人交安码颜色直接关联其从业资格,并以骑手交安码统计信息进行企业、站点的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