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日记·16|当工人弄坏了机器
- 风雨中: 干坏一块料,老板说要罚一万四,有几个人敢干?我一个月才挣多少? (2025.8.1)

短视频平台上流传着不少诸如此类的控诉。当机器或工件在工人手中意外损坏,随之而来的就是一句“操作不当”的简单定性和一张直接扣在头上的高额罚单。
然而,在许多类似的工人自述中,我们逐渐发现这些意外的背后可远不止个人失误这么简单。“机器比我有脾气”、“保机器还是保自己的手?”、“夜班打瞌睡,程序输错了。”这些共同指向了一个核心矛盾:在追求效率的生产线上,工人们正以其微薄的薪资,承担着与回报远不匹配的压力和经济与人身风险。
由此,我们将从一线工人的亲身经历出发,试图揭开这所谓“违规操作”、“个人失误”的标签,追问这些意外的根源是否在于不稳定的机器、缺失的检修与培训、压榨式的管理、以及一个将工人逼向极限的系统本身?
事故之后:罚单、羞辱与工伤
当车间传来一声异常的巨响,没有对工人的关切,没有对事故原因的总结,而是一张直接扣向操作者的罚单。机器损坏的瞬间也是经济、人格与身体的三重冲击的开始。
首当其冲的是让普通工人难以承受的经济重压。在高度现代化的工厂里,工人们操作着价格高昂的设备,负责着动辄几十万的订单。一旦失误,造成的损失和罚款的数额常常与工人的微薄收入形成刺眼的对比.
“机撞了,活撞废了,罚款单签了,只恨桶提晚了,没来得及赶上连夜站票的火车,真不想干了,压力大,拿着几千块的工资干着几十万的活。还是去电子厂打螺丝算了😓”




有这样的老板吗?出了问题全部是员工的责任?还有人敢进你厂吗?农民工容易吗?我月薪8000,总损失26000,就罚了升11103,由于本人不懂法律,在罚款单上签了字,现在律师说这个案子走法律途径可能告不赢东莞市企石镇凡旺卓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老板谢开华,请问我该办?首件品质部确认过,整批产品品质部全检出厂。请提供法律援助
更为极端的例子:
希望大家帮帮我 就是我弟弟上班自助餐后厨工作 捅了水管 就是那个水管就是堵了 然后他去捅了几下 结果破了他不是故意的就是好心去弄结果破了 是商场 结果楼下漏水了 就是那种二次元店 叫赔15万 然后当时老板不管 过了一两天才来处理现在让我弟弟自己一个人陪15万 因为天高皇帝远 我们在海南广东 他在杭州 然后下午让我弟签欠条 我弟弟年纪小害怕一下子就给他签了 然后到了晚上才给我们讲 整宿都没睡觉 都不知道怎么办了 求广大网友帮帮我 一个人15万家里没有那么多

- 你的酒馆对我打了洋: 正常现象,干cnc十年自编自调,没存一分钱,百分之60都在给老板买材料的路上 (2025.08.01)
- 第三种可能: 你这个算少的了,我们厂赔80%。辞职单已交,不干啦。
- 寒江月: 这不算啥,我被罚了一万,一个月工资不够罚的
正如@再见容易再见难 所说:“原价赔偿打工的人做一年可能还要从家里贴钱来上班,各行各业谁敢说永远不出差错。”这些动辄数千上万的罚款,如同悬在工人头顶的利剑,一次失误,就夺走他们数月的生计。
而当经济惩罚不足以“警示”时,工厂管理者甚至会采取一种更具侮辱性的规训:

“晚上十二点全部到慢丝车间跪着。” 如此人格践踏和粗暴管理已然超越经济的边界,彻底碾碎劳动者的基本尊严。
而在某些岗位上,操作失误除了带来经济损失,更为沉重的是对工人身体的直接伤害:
- 她与•𝙴𝙰𝙳𝙾𝙥𝙡𝙪𝙨: 注塑厂,机台其实也危险的,特别是半自动,开门拿产品的时候,挺危险的,我老公就是做这个,当时受伤无名指没了[流泪],在也没去过注塑厂了
- 疲惫的胎: 昨晚上我背后那台机,四次打飞产品,第一次断刀,第二次把门板上砸个洞亚克力材质的胶玻璃直接干碎了,换了胶玻璃第三次又飞一个洞把网格门的一个小格子都砸得鼓起来了,到早上又飞一次把旁边砸一个洞,我在旁边都怕了,没事都不敢站那儿玩
机器无情,一次失误之后,一个健全的身体和一份赖以生存的工作便可能被永远留在了车间里。
失误≠工人过错:意外背后的系统风险与压榨的必然
“没有遵守标准操作程序”,“盯着机器都不会吗?”管理者们用这样的标签和轻描淡写的质问将责任和劳苦轻易地甩给了工人。而从那些真正日夜与机器相伴的工人们的叙述中,我们发现,失误其实是层层叠加的系统性风险之下不可避免的结局。
首先,往往被忽视的一点是机器本身就不可靠不好用。在许多车间里,工人需要对抗的不仅是生产指标,还有设备本身的“脾气”。
- A。鑫凡: 人没罢工,机器比我有脾气,说罢工就罢工,好无语,一次次维修让我几近崩溃。 (2025.03.18)
- 人生有几何: 正常,这个还算好的,我遇到过开机就掉主轴,直接掉到底,华中的。
当老板或是贪便宜买的机器动不动就闹情绪,工人就成了出气筒。设备维护和检修的缺位,更让问题雪上加霜:
就是机器的问题,可是我家的机修偏要说是我技术不好,所以才这样的......他说是我技术不行,所以袜子才不好的,这个和我技术有什么关系?是我故意的吗?笑死个人了
明明机器已经长期有问题了,工厂却始终不肯更换。一位工人对此这样调侃:

在发生意外事故后,工厂习惯性第一时间将责任归咎于工人违规操作:


然而,稍加分析便发现,造成事故的原因绝非如此。许多工友直言不讳地指出根本原因:
- 一首老歌: 管理人员省钱省到沟里了 (2025.10.24)
- 专气严冰月: 机器有问题,做这行的都懂,别一出事就违规操作,工厂定期检修没,机器定期保养没 (2025.10.24)
本质上,工厂这种 “不坏不修,不停不管” 的经营策略,将潜在的风险全部转嫁到了操作者身上。
工人们时刻紧绷的神经则是流水线上另一种无形的消耗。尤其是CNC(数控机床)这类工作本来就要求非常仔细,在效率与精度的双重挤压下,工人的心理状态被持续透支,失误便自然在所难免:
- 能否安好: 说实话机加工我越做越胆小,分中我要计算机算一遍,下班前刚分好中,白天回来我得在分一次,分中我也是慢慢来,隔壁同事做的是比我快一点,但是如果太忙了,他就会偶尔报废工件[泪奔]
- 可问春风: 反正一出事违规操作了 正规操作又嫌弃你太慢[捂脸]
- 北海呀: 机加工大同小异,只要是人工操作都有出错的风险。方向,分中,刀具大小长短,对刀,有的急活你没有时间反复确认。我们厂至少有一个忘记对刀了,原材料五六万直接报废
这种“快也不行,慢也不行”的两难处境,成为许多工人的日常。在产线压力本来就大的情况下,甚至会陷入越强调越容易出错的怪圈:
- 七师傅: 干机加工的谁能说自己没搞报废过?这东西很邪门的,越是说不能出问题,就很容易出问题。
- 嘿嘿: 经验告诉你,交代的次数越多,越容易出错,员工的心里压力太大,容易分神。
长期处于这种高度紧张的状态所造成的创伤远不止于车间之内:
- 满嘴骚话老丁头: cnc干了十二三年了,生活完全被框在车间里了,而且普遍要求质量好产量又要高,严重内耗。干这个行业干出了强迫症和严重不自信,很多事情都要反复回忆反复确认,已经严重影响生活了。
- Tory 洋: 改行打螺丝了,做这个天天提心吊胆,做梦都在撞机
长期高强度的生产压力最终内化为工人永久的心理伤痕。同时,不合理的劳作安排和反生理的班次设计更是让保持专注成为一种奢求,也进一步放大着风险:
- 火柴!: 以前在CNC车间两班倒,白天睡不着,晚上打瞌睡[捂脸][捂脸],有一次夜班,我把程序输错了 ,情况就是这样,老板损失几十万
- 用户5801911991384: 之前夜班,也不知道自己是昏头了还是咋的,我打开门准备上料,然后忘了自己是按啥了,就把手伸进去上料,突然感觉头上方有动静,还好没有碰到……那天后我就觉得夜班不能干了,犹豫了几天就下定决心不干辞职了……望机加工的工友门多多小心,平平安安
显然,在极度疲劳的状态下,任何对“集中精神盯着机器”的要求都是那样过分而虚伪。
更令人无力的是,哪怕能真的集中精力,但管理者提出的“盯着机器,出了问题立马按停”这样的要求本身就是在将工人置于直面生产意外的险境:
- 向天再借五十年: 我当初也是做技术员,一次模具故障,三板模,开模后中间那板模拉不开,带班组长各种尝试后打不开,确定下模处理,在最后一颗螺丝拆到一半的时候,后模模具猛地弹出来,撞到了前模,伤模了,车间经理生气问我怎么不用手扶住?我说,还好没用手扶,不然手都没了!第二天果断辞职,再也没敢做这行了
- 🌈归零: 按停了,设备保下来了,老板能给员工啥?这种情况保住自己的命最重要
- 忽然~而已: 干了十多年机加工,每次要伸头进去看工件,必须复位,然后机台打到手动,从没有任何侥幸心理!机台撞了,无非就是刀坏了,再厉害点,无非修机台而已,我可不敢在机器运转时伸头进去看
- 装糊涂的天才: 这玩意儿 越干越胆小 以前转着都敢摸摸活儿 现在特么的停着都感觉不安全 甚至想把急停按着
- 醒: 这是真的,干了十多年数控车床,刚干的时候以前调机经常头伸进去看,现在是门开小小一个缝,要不透过玻璃模模糊糊看清一点点,现在调机撞机了心里没有一点波澜,反正就是机撞坏了产品撞烂了也好,扣我绩效也好,只要没伤到我就ok
一位打钻头的工人提醒道,哪怕是隔着钢化玻璃的安全门,盯着机器也同样有风险:
直接钻头弹在上面,把安全门直接弹碎。这整个安全门,钢化玻璃的全部都碎掉了,所以说建议大家打钻头的时候,不要这样盯着它看,尤其是打钢件,很危险的,真的很危险。我之前上班的时候遇到过一次,也是3.3的钻头断掉了。想一下如果是这玩意,如果你在旁边看着,如果打到身上,你想一下,这个伤害很高的。

这些来自一线工人的声音共同告诉着我们,一句轻描淡写“盯着机器认真干”的命令,好似一句高高在上的何不食肉糜,忽视着真实劳动过程中那难用的机器、不合理的劳动安排、还有工作本身的高强度和高风险;每一次被简单归因为“工人失误”的事故背后,往往都缠绕着培训缺失、设备失修、管理粗暴、超负荷劳作等系统性根源。将责任完全推给最末端的劳动者,无疑是对工人处境和更深层问题的掩盖与回避。
如何反抗:法律、调侃与“跑路”
面对系统性的风险与不公,工人们用法律、幽默乃至“跑路”,在罚款与警告之间努力地生存和维护着自己的尊严。
首先是在必要时拿起法律武器:当工人在社交媒体晒出遭受的不合规罚单时,评论区里便会涌现许多工友为其支招:
- I'm here for you: 可以罚,但是不能超过工资百分之20好像。剩下的工资也不能低于当地最低底薪。调机一个月最多一万吧,他一下扣两个月工资,反正别给就是了,他要敢直接报警。 (2023.09.21)
- shamless: 罚款不能超过月薪的百分之二十......否则就去仲裁吧。包赢 (2025.08.01)
工友们以法律条款为依据互帮互助,看起来非常进步。然而,仔细查阅法律后我们发现,这个百分之20的传闻实则来自一个在80年代用于管理国企工人而现已废除的法条《企业职工奖惩条例》。在现行《劳动合同法》下,企业任何克扣工资的行为皆为非法。如果工人故意造成了损害,工厂应提起民事诉讼,由法院进行判决,而工厂本身显然无权直接对工人罚款。在此背景下,工人们口口相传的百分之20的上限反而说明有更多中小数额但依然非法的罚款已然被工厂当成普遍化的管控手段,由工人们默默忍受和承担着,甚至以为是实际的法律状态。
同时,在网络上,工人们也用自己犀利的嘲讽进行着变相反抗。有工友一针见血,精准吐槽了风险分担的荒谬逻辑,讽刺权利义务的极端不对等:
- What ?: 公司利润没看见分我50%,出差错了损失要我承担50%,这公司好啊
各种关于意外发生后“甩锅跑路”的打油诗和梗图层出不穷,在坚定表达态度和立场的同时也成为一种情绪宣泄的方式:
- 连城山老头: “还警告?车间一声巨响,老子马上换厂!” (2025.8.28)
- THE END: cnc啊,这我熟,绿键一按,靠边站,捂着耳朵看刀断,车间一声巨响,我从厕所登场,发现四下无人,红桶凉席换厂

“跑路”作为一种最后的选择,是在看清处境后的现实考量。 当微薄的薪水无法匹配事故带来的巨额风险,当保护设备的要求凌驾于保全双手的常识之上,“换厂”就成了最直接也最无奈的自我保护。
总结:罪在系统,不在工人
从动辄上万的罚款到难以愈合的身心创伤,从“机器比我有脾气”的无奈到夜班瞌睡的真实困境,工人们的叙述共同勾勒出一个被主流叙事常常忽略的现实。
这不仅仅是一个个关于“操作失误”的故事,更是对”低工资为何要承担高风险高责任”这一尖锐矛盾的追问。同时,当我们不再高高在上地盯着僵化的标准操作流程,而是带入工厂真实的工作场景——陈旧的机器、缺失的维护、压榨式的效率、反生理的压力与随处潜伏的物理风险——不难发现,那些被简单归咎于“工人不当操作”的事件背后往往是各种系统性因素编织而成的难以规避的风险。
工人们用法律互助、黑色幽默乃至“跑路”所做的,正是在这风险与压力中为生存与尊严寻找有限但属于自己的空间。
工人有事,我们报道
我们收集一线工人的声音,呈现不被主流媒体看到的劳动者生活;我们探究政治经济背景下的劳动体制、剥削逻辑,力求呈现劳动者的处境,看见来自工人的行动和抵抗。快手、抖音等工人使用的社交媒体是我们的主要信息来源。采访劳动者、与工人建立连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希望通过文章和报道的连接,能使所有劳动者团结为一张巨网。我们分析工人受苦的原因,分享工人斗争的经验。工人的声音需要被听到,工人的声音最有力量!
劳动者筑起一砖一瓦,在一条条产线上铸造中国制造的奇迹。劳动本应该被尊重,现实中,劳动者被剥削、被边缘化,主流话语一边将劳动者塑造为卑微、值得同情的受害者,一边忽视、贬抑、打压劳动者的行动。我们希望在劳动者的世界中,重新看见劳动的价值,重建劳动者的尊严。
征集伙伴
如果你也对工人议题、劳动报道或工人运动有兴趣,想参与工事有料,欢迎直接写信联系我们: [email protected] !
加入我们的社交媒体: Twitter | Instagram |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