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在系统里的人开始持码上岗

困在系统里的人开始持码上岗

上海在今年(2025)4月开始推行外卖快递骑手"交通安全码"(下称交安码)等系列措施,将骑手个体分级为"绿、黄、红”三色安全等级,并要求平台企业将该标识直接与骑手从业资格关联。观察社媒,不少人反映,此做法令人联想起新冠封控时期的"健康码",质疑措施必要性和具体成效。

不过,措施对一线骑手的影响,远不只一种一刀切管理的"创伤记忆"重现:以交安码为代表,上海近年推行一系列管理骑手群体的交通安全措施,试图介入外卖快递平台的劳工管理模式,也在过程中达成了更深入的劳动控制。

数据上的交安情况改善,实际上并不来自解决源头问题,而是进一步压迫骑手群体的”恶果”,令一线骑手陷入失声、失权境地。

交安码,联合的制裁?

7月3日,上海市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经媒体说明了交安码的推行细则(1):

上海针对快递外卖骑手群体推出交安码制度。依托新建的数据系统,政府以绿黄红三色标识骑手安全等级,要求企业将骑手个人交安码颜色直接关联其从业资格,并以骑手交安码统计信息进行企业、站点的评定。

红标🔴

当月累计2起或以上有责交通事故、存在未处理的一般程序有责交通事故,或存在4起或以上未处理交通违规

黄标🟡

当月累计5起或以上交通违规、存在未处理的简易程序有责交通事故,或存在未处理交通违规(即13起)

绿标🟢

当月完全没有未处理事故及违规,且累计发生的事故及违规量不超过红、黄标规定者

Source: 《上海市同城配送专业委员会成员单位自律公约》(下称《自律公约》),不合规使用号牌或车辆的情况外的交安码变换规则

交管部门表示,交安码意在推动“企业监管 + 平台约束 + 骑手自律”的安全治理模式,促进平台企业以此改变原有管理模式。

同时,交安码并非孤立存在。政府要求平台企业将骑手相关数据接入新建的“快递外卖行业非机动车交通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结合针对骑手群体车辆的专用电子号牌,以监控、算法与评分,监测各平台下骑手的违反交规行为。

至此,一种新的监管模式浮现:交管部门通过交安码等措施,试图加入并与平台共同管理骑手。透过设立交安码相关入行门槛、要求数据共享、进行交安评分及通报等,政府能够重新掌握平台企业的权力边界,"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然而,以加入监管而非修正现况为动机的交安码,与平台管理共同形成了更大的压迫。新模式反而延续了平台漠视骑手安全与意见的管理逻辑,没有实质改善骑手的工作安全,更加正当化了平台和骑手间的权力不对等。

上路骑手没有变安全

交安码推行后,好转的交安数据,能证明骑手的工作安全有提升吗?结论并不明确。

理论上,交安码的规则确实在引导更安全的驾驶,推行后的整体事故量也确实下降,比如据上述报道,上海今年涉快递外卖电动自行车交通违法数同比下降了14.8%。但究其本质,骑手的"老板"依旧是平台,加上交安码的平台规则,实际依然允许,甚至鼓励骑手的不合理赶单。

事故量的下降,更可能是被停止接单的人变多,而非骑手行驶真正变得安全。

这一现象如何发生?

交安码的变换规则,只是一种定义标示。但在交安码的落地应用上,信息系统生成的问题骑手清单仅由部门负责人提及,实际指导企业的方式尚不明确。

单由《自律公约》来看,颜色仅对入行门槛上有明确影响,即要求新人骑手持"绿码"才能入行。除此以外,政府整体仅透过企业交通安全评级进行监察:交警只会统计平台、站点辖下、当天上路骑手的人均交安码得分,再在日后通报约谈交安等级低的企业。

当天上路的一线驾驶情况与最终等级评定间,相隔巨大的可操作空间,交给了平台自主设计。

于是,平台确实回应了政府要求,骑手确实会因交安名义被封号停单,但停多久、怎么停、何谓"交安",似乎全凭平台定夺。只要骑手单量够大,平台完全可以缩减其停单时间,甚至暂时取消安全规则;同时,当评级只计算当天上路骑手,只需频繁要求低单量骑手维持"绿码",高单量者即可如常赶单。

由此,只有停业者得到安全,只要在路上,骑手的职业内容,就是在危险中极限奔波。

天天这样。就封了一次2小时。 (@是蔡不是菜,发表于2025.07.22)

以美团为例,外卖骑手博主 @老驴记 一则评论交安码的视频下(3),美团骑手 @是蔡不是菜 为了跑单,三天累计已闯过7次红灯,但系统只判定过ta两小时的停止接单。

骑手 @你好啊,宝哥 则指出,美团会人为区分骑手类型,众包骑手和团队骑手的封禁接单时间不同。美团的骑手架构中,团队骑手(专送等)受到更严格管理,通常单量更大、工作时间更长。于是,有众包骑手以"交管部门要求"的名义,一周被封四遍,但"团队(骑手)极个别就封几个小时"。

在评论区,多名骑手带着灰色狗头,支持了这一说法。

爆单没人跑的时候,自然会系统坏了自动解封 (@三十而已,发表于2025.07.12)
在线人多他(系统)正常派单,一旦骑手少他(系统)就开始乱派单,根本不管你逆行还是超时,就是使劲的派 (@凯哥外卖,发表于2025.07.05)

实际上,正如骑手 @猪、八、盖、@三十而已、@凯哥外卖 反映,当骑手较少、系统"爆单"(单量大于骑手承接量),美团会卸下各类限制,一切以完成单量为准,"24小时跑美团都行"。

骑手们总结的部分扣分规则,准时完成订单是最大考量要素。当时还未加入闯红灯、分心等扣分要素

平台企业中的交安措施,并未保障骑手安全,反成了倒逼骑手工作的策略,交安码也是其中一员。 

没一方把骑手当人

进一步地,交安码不但没有从源头解决问题,反而和平台共同形成了更緊迫的骑手困境。骑快了,被交安码罚,骑慢了,被平台罚,加上外卖单价、配送时间都被一再压低的市场趋势,令骑手陷入更艰难的"两头堵"境地。

“大家在现在这种单价想赚到钱,你是不是得多挂单、得速度快?”反问后,@辰巴 没忍住嗤笑一阵,才接着往下,“但它不允许你快,不快你不能多挂单,然后这个单价,你说怎么赚钱?”

@辰巴 是一名外卖骑手,在抖音上感慨交安码推行后, "魔都外卖越来越难跑"(4)。他分享自己一次送餐经历,开的踏板摩托车早在平台上完整备案过,却仍被系统统一视作电动自行车,判为超速,可能会限制接单。 @辰巴 相当沮丧,"越来越难了。"

再度收紧管理的系统,将压力层层叠加到骑手身上。但平台不合理的派单与限时,才是骑手违反交规的根本原因。

骑手 @凯哥外卖 在分享中(5)直指交安码治根不治本,多个骑手都在评论区表示了赞同。

@橘子焦糖玛奇朵 指饿了么给骑手的一分钟实际只有40秒,"跑过的都知道,偷时间";

@三角洲跑刀老鼠🐭 评价平台只是在"既要又要还要",要骑手快、要限时、要顾客体验好,但派单混乱,"反正就是搞骑手呗"。

如果可以选择,没人希望冒着生命危险工作。平台派单的问题根源无人解决,安全配送的薪酬又无法度日,"连个低保都跑不出来(@七天七夜)";但骑手为了生活挺而走险后,迎来的是交安码的再一重罚款,甚至是平台的永久封号,直接失去饭碗。

"要么你赚了钱就交罚款吧,也随时等着封号吧,对吧",@辰巴 在视频最后说道。

"外卖骑手这个工作危险,不应该是我们骑手活该"

除去表面的直接效果,这一系列新的交安措施还有一个隐蔽而深远的后果。它以缺乏充分法律依据的越权做法开了口子,平台因此得以在”合法”外衣下,维持既有的管理框架,继续侵害骑手权益。

"(你说)安全,你应该把所有的人算在一起……为了所有人参与交通当中的一个交通安全,那你应该把所有人都算在内,为什么处罚那些东西,只有美团骑手?"

骑手 @乐吾哦 讲述自己对电子号牌的看法时(6),全程紧皱着眉头。交安码的可操作性,来自政府要求骑手须申领关联身份的特殊电子号牌才能上路,也让后续针对骑手群体的信息收集和交安监测得以实现。但这系列措施的实行,正是将所有人的路面安全责任,指向骑手承担。

南方周末一篇评论文章(7)进一步指出,交安码是"法无授权不可为":政府倡导措施关联就业资格,形成了变相的“从业禁止制度”。 但交通法规中并没有规定的从业禁止,规定交安码的《自律公约》更仅仅是公约,而非法规。措施首先是侵犯了骑手的劳动就业权,更加存在处罚公平的争议。

这种区分由官方完成后,平台企业不仅能化政府措施为己用,更加能打着"交安"的幌子,延续并强化管理逻辑中对骑手权益的侵犯。

如骑手 @༵༺乄 ༿ི༒ྀ༾ 乂༻༵ 的经历,美团的封号方式对骑手展现了一种绝对权力,只需要两行简单"交安"文字,赖以为生的帐号随时可能被封禁,骑手只能对不透明的规则认命。

又如美团的"安全分"制度,要求骑手配送开启前置摄像头,全程摄像识别骑手的行动,不开启时将被限制接单。这一操作是否在隐私权上越界?美团是否留存影像,将作何用,骑手本人又是否知悉?

经过官方推行的电子号牌和交安码后,这些权力不对等,更加无人追问。

@乐吾哦 的分享视频长达半小时,大半时间是镜头正对脸的清谈,穿亮黄色上衣,系戴同色的骑行头盔。不过,在视频开头,他先拍了一条完全的楼梯,再转到一条满布碎石的泥坡路。它们都被美团的骑手导航划作"应行驶道路",但骑手给美团的反馈再无下文。

"我真的要为我们骑手这个职业说明一下,我们很危险,真的不是因为我们活该……说实话啊,我确实是有点害怕。骑手这个工作很危险,那是骑手活该,我很害怕这样的事情,会成为社会的一个常识。"@乐吾哦 皱着眉说。

部分参考来源

(1)上海首创外卖骑手“交通安全码”:安全守法的“绿码”骑手才能接单 https://www.jfdaily.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940188&v=1.7&sid=67

(2)随申办APP内,由“上海交警”页面的快递、外卖服务查询入口,可查看《自律公约》全文

(3)【老驴记的作品】上海多名骑手封号,只因为交通安全码上线,交罚款可以... https://www.douyin.com/video/7525775774185442595

(4)【辰巴的作品】魔都外卖真的越来越难跑 https://www.douyin.com/video/7529747942711299385

(5)【凯哥外卖的图文作品】最近上海不是在进行绿黄红码吗?说句真心话,这就是针... https://www.douyin.com/note/7523600391238978862

(6)【乐吾哦的作品】视频很长中间可能也有点乱,各位将就一下。外卖骑手这... https://www.douyin.com/video/7526888859352386879

(7)“红码”骑手列入行业“禁限名单”?良法美意也要程序正义 https://mp.weixin.qq.com/s/kF3aekZqfz_jepKCI3FqmQ


工人有事,我们报道

我们收集一线工人的声音,呈现不被主流媒体看到的劳动者生活;我们探究政治经济背景下的劳动体制、剥削逻辑,力求呈现劳动者的处境,看见来自工人的行动和抵抗。快手、抖音等工人使用的社交媒体是我们的主要信息来源。采访劳动者、与工人建立连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希望通过文章和报道的连接,能使所有劳动者团结为一张巨网。我们分析工人受苦的原因,分享工人斗争的经验。工人的声音需要被听到,工人的声音最有力量!

劳动者筑起一砖一瓦,在一条条产线上铸造中国制造的奇迹。劳动本应该被尊重,现实中,劳动者被剥削、被边缘化,主流话语一边将劳动者塑造为卑微、值得同情的受害者,一边忽视、贬抑、打压劳动者的行动。我们希望在劳动者的世界中,重新看见劳动的价值,重建劳动者的尊严。

征集伙伴

如果你也对工人议题、劳动报道或工人运动有兴趣,想参与工事有料,欢迎直接写信联系我们: [email protected]


加入我们的社交媒体: Twitter | Instagram | Telegram

Read more

打工日记·15|学徒工:师徒在现代

打工日记·15|学徒工:师徒在现代

"学徒工"这一结合传统师徒文化与契约受雇的称呼,广泛存在于CNC(数控机床加工)、电工、厨师、修车、理发等要求大量操作经验的岗位。招募平台上,"包吃住"的学徒工岗位也不在少数。 事实上,在职业训练的语境中,“师徒制”是种历史悠久的技艺传承与关系模式,且随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有极大的转变。 简单说来,在旧社会,师傅多是拥有特殊技能的个体从业者,作为雇主聘用及招收学徒,教授技能的同时占有徒弟的劳动成果,甚至有决定徒弟的人生命运的权力。这些“雇工”出师后,则可能与师傅在行业内形成竞争关系。直到近代,改开前的国企里,技术工人的工资按照熟练程度划分等级,师傅往往是技术等级较高的工人,徒弟是新进工人。即便所教徒弟的等级超过了师傅,也不会对师傅的工资、工作造成影响,师徒间不存在人身依附关系,或者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 但在现代企业制度下,除了大量技艺已自动化、专业证照化,导致许多行业的师徒制式微外,大部分师傅只是”师傅工”:师傅与学徒工同为现代组织化劳动关系下的企业雇工,学徒出师后也更多是与师傅在企业内部竞争,师徒只是称呼,并不存在以往的师徒”

打工日记·14|显微镜目镜里没有工人

打工日记·14|显微镜目镜里没有工人

我进了一个厂,把我搞到看显微镜的地方了,10个小时不停的看,干得我眼花,眼疼的都是血丝……刚才吃完饭后头晕模糊,感觉快要瞎了…… @万辞王 强哥(十年进过三百多家企业) 2024.12.31 工厂生产的人力体系中,最好的岗位众说纷纭,但最累、最"不能做"的岗位中,显微镜操作岗永远榜上有名。这些岗位要求工人长时间高度专注地工作,注视并挑出透镜下微米级的瑕疵。 看似单调平常的要求,实际上正日复一日侵蚀着工人们的眼部健康。视力不可逆的损伤、眼球变形凸出、慢性偏头痛、皮肤斑块,甚至猝死在岗位……显微镜岗的"恶名昭彰",并非流言,而是无数工人的亲身经历积累而成。 显微镜背后,隐藏着被遗落的工人职健困境:工人们具体在承受怎样的职业伤害,又是否能被法律认定为工伤?企业又在多大程度上负起了职业卫生标准的法律责任?为何还有工友留在显微镜岗,任由健康日夜劳损? 多补贴、多招女工的劳动岗位  哪些岗位在看显微镜? 工厂中,大部分需要看显微镜的岗位,都属于检测类工作。

无尘却有害:为什么工人无法接受无尘服?

无尘却有害:为什么工人无法接受无尘服?

乍听起来,无尘服意味着干净、保护、规范,使用无尘服意味着良好的劳动保护。然而很多工人却在“拒绝”无尘服,这与无尘服本身的设计、使用环境、使用过程中管理失当,和使用场景中其他劳动保障的缺失不无关系。换句话说,对无尘服的拒绝背后是对恶劣劳动条件的无声抗议。 无尘服,又称无菌服、无尘衣洁净服,防静电服,是一种常见于生物制药、食品、半导体微电子、光电、石油天然气化工、油运和煤矿等行业的工作制服。通常由聚酯纤维、尼龙或静电纤维组成,其主要作用是保护生产环境的清洁度,比如,在电子产品制造的过程中,由人体产生的微小的颗粒或细菌可能会污染产品,影响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无尘服的特殊材质使得其可以过滤空气中的颗粒和细菌,保持生产环境清洁度,从而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另一方面,无尘服也起到保护工人健康的作用,在诸如生物制药、石油天然气化工、煤矿等粉尘或超细纤维较多的工作环境里,无尘服也可以起到隔绝粉尘通过呼吸、汗液和皮肤被工人吸收的作用。 这听起来是一件两全其美的好事:既可以保证生产环境清洁度和产品质量,又可以保护工人的健康。 那么,为什么现在很多人无法接受无尘服呢?在抖音和快手的工人自述和直播招工

喝水、上厕所、离岗证——工厂到底在控制什么?

喝水、上厕所、离岗证——工厂到底在控制什么?

图片中的这张深圳杰科电子有限公司离岗证来自北京皮村的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这张离岗证可能来自2000年代初期。虽然已经过去数十年,但“离岗证”对于许多年轻的工人来说并不是过时的老物件,它仍然继续存在于工厂的管理制度、存在于基层流水线工人的日常生活中。 打工三十年:城市的控制似乎放松了,工厂的控制仍在变本加厉 在90年代后开始的打工潮中,农民工一脚踏进城市,迎面而来的是“暂住证”、“寄住证”,没有证件就没有合法身份,随时可能被驱赶、收容,甚至在收容过程中遭殴打致死。例如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 三十年后,城市治理表面上松动了,收容遣送制度废除、暂住证取消,流动人口的制度性门槛逐步放开。不少一线、二线大城市也逐步放宽了户籍门槛,仿佛真的欢迎进城打工人留下来。虽然我们也都知道,城市官僚们真正想要的是年轻的劳动力,新的制度也更偏向有学历的人群。但至少,城市看上去是更自由了,“融入城市”这个概念也变得更为隐秘了。 但与此同时,工厂内部的控制却依旧延续着,甚至还变本加厉。 在抖音上,一位九十年代就进电子厂打工的老工人发问:“以前流水线大部分都是这样的,上厕所,喝水拿离位证,拉长,组长顶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