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日记·10|争来的休息室:保洁阿姨与集体发声

打工日记·10|争来的休息室:保洁阿姨与集体发声

在城市日常运转中,保洁工作是最基础也最不可或缺的一环。干净整洁的公共空间背后,是数以万计的保洁员在高强度、低收入的劳动中维持着城市的“体面”。但与其重要性不对等的,是她们在劳动过程中面临的基本休息权保障缺失。一方面,保洁行业普遍依赖外包模式,劳动关系复杂,保障制度薄弱。保洁员通常缺乏工会支持,也难以通过正式渠道表达诉求。一些用人单位和物业管理方以“场地紧张”“管理不便”等理由,忽视为劳动者提供休息空间的责任。另一方面,现有法律虽规定用人单位应为员工提供安全卫生的工作条件,但“休息空间”这一需求在具体执行中往往被模糊处理,缺乏强制标准。

社交媒体的力量使这些原本被隐藏的问题浮出水面。#给保洁员一个休息室#等话题受到公众关注,也迫使部分政策和管理改善。值得注意的是,这次舆论推动的背后,是大量普通劳动者对“隐性不公”的敏感反应。不少人将保洁员的困境视为对自身处境的映照——过劳、缺乏基本保障、制度缺位。这是一种广义的劳动共情,也是一种社会结构失衡的体现。

城市的高速运转离不开清洁劳动者的默默付出。但如果她们连坐下吃饭的空间都无法保障,那么这不仅是对个体尊严的漠视,也是公共管理的失职。一个负责任的社会,应将对劳动者的基本照顾纳入常规制度,而非在舆情压力下才临时补漏。劳动不该以牺牲尊严为代价。推动制度修补,明确最低休息空间标准,加强工会组织和监管执行,是当下必须回应的问题。让保洁员在整洁城市中也拥有属于自己的安静角落,不应是道德呼吁,而应是制度保障。


一位保洁阿姨因为没有自己的休息间,只能睡在厕所地上。
一座直接建在厕所蹲坑上的狭小休息间。
没有休息区域,保洁工人只能在厕所角落放置自己的用品。

社媒上清洁工人的子女们谈及母亲的工作经历和待遇,分享了保洁阿姨们面临的普遍困境:

看到网络上大家讨论保洁阿姨的处境,我也想说说我的切身体会。高中的时候,妈妈为了陪读应聘了学校的保洁。整栋楼只有两个保洁,真的很辛苦。夏天的时候,我和妈妈一起打扫卫生间,干几十分钟就大汗淋漓。我只是帮忙都觉得特别累,更别提妈妈每天连轴转。

妈妈想休息的时候,只能在闷热、狭小、潮湿的卫生间里面暂时修整,喝喝水,擦擦汗,根本没有一个专门的休息室。妈妈本来腰就不好,干那段时间保洁让她的腰更痛了。工资也微薄得可怜,比原来说的还少。

我还记得我们当时住在供电室旁边一个空的房间

没空调没风扇,只有一盏灯一张木板床…

晚上上厕所只能去废弃的、堆满杂物还有很多虫子的卫生间

妈妈为了不让我害怕,自己拿着杀虫剂去打扫

她说她也害怕得不行

保洁员有着微薄的工资与糟糕的劳动环境。

妈妈工资是武汉最低标准,税前2200元,交完社保到手只有1424元。工资少得可怜,工作强度却极高,早七晚六,一天11个小时,期间是大量体力劳动,脚上磨出水泡和鸡眼,疼得不行。她从不抱怨,不敢请假,因为缺勤会扣五百块钱。

我妈妈今年49岁,但在劳动力市场上基本只能干保洁了,还要抽空照顾读初中的弟弟。她之前几份保洁工作,工资大概都在1000-1500元一个月。在我们那个小城市,一个月每天干8小时,早上六点半到晚上六点,到手1500,算下来一小时才6块多。加班也只多给50块。

每次听她说物业或者老板对她各种挑刺,心里都很难受。想想才给多少钱啊!雇的又是四五十快六十岁的、平时省吃俭用的劳动妇女。我听妈妈讲过很多同事的故事:有家里三个孙子要补贴的60岁阿姨,有到处碰壁觉得不如跟厕所打交道的阿姨,有1200一个月还经常加班但坚持干了三四年的阿姨。跟她们聊天最常听到就是“不干这个又能干什么呢?”

最近网上很火的保洁阿姨没有独立休息空间,这个基本要看物业给不给配。我妈妈也遇到过休息室和保安室合并的。说实话,可能很多阿姨也没啥空休息,一直在干活,干完就回家照顾老人孩子了。对她们来说,可能有个地方放东西、能坐一下,能按时拿到钱就好了。她们真的像老黄牛一样温和且任劳任怨。

我妈妈是一名幼儿园的保育老师

同时也承担整个园区的保洁工作

每天提着水桶、扫把从楼上跑到楼下

我问她中午是怎么休息的,她说:

“就睡在地上。”

我的心当时真的像被扎了一下。

她在幼儿园,孩子们叫她“妈妈”

但这个“妈妈”,没有休息室。

她不是一个例外,

而是千万个保洁阿姨、保育员、勤杂工的缩影。

她们为我们付出干净整洁的空间,

可她们的空间在哪里?

我们不奢求什么豪华配置

但连一个能坐下喘口气,

安心吃口热饭的地方都没有,

心里确实不是滋味。

本次集体发声和社媒上的呼吁后,一些地方和企业组织开始设立保洁工人的休息区域。

虽然妈妈因为身体和待遇问题没干多久,但那段时间我真的感受到保洁工作的辛苦,意识到保洁休息室的重要性。想到千千万万的保洁阿姨也是别人的妈妈,我就忍不住心一紧。所以,我呼吁设立保洁休息室。我们需要的是一间有尊严的保洁休息室:24小时热水和带锁储物柜,带软垫的折叠床,医药箱和充电插座,能加热饭盒的微波炉。这不是福利,是基本尊严。

所以今天,我想再次呼吁为保洁阿姨设立休息室。哪怕是一张床,一个小空间,也好过睡在地板上。她们不是“工具人”,她们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我再次呼吁设立保洁休息室:24小时热水和带锁储物柜,带软垫的折叠床,医药箱和充电插座,能加热饭盒的微波炉。请记得给守护城市洁净的人,留一扇温暖的门。


工人有事,我们报道

我们收集一线工人的声音,呈现不被主流媒体看到的劳动者生活;我们探究政治经济背景下的劳动体制、剥削逻辑,力求呈现劳动者的处境,看见来自工人的行动和抵抗。快手、抖音等工人使用的社交媒体是我们的主要信息来源。采访劳动者、与工人建立连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希望通过文章和报道的连接,能使所有劳动者团结为一张巨网。我们分析工人受苦的原因,分享工人斗争的经验。工人的声音需要被听到,工人的声音最有力量!

劳动者筑起一砖一瓦,在一条条产线上铸造中国制造的奇迹。劳动本应该被尊重,现实中,劳动者被剥削、被边缘化,主流话语一边将劳动者塑造为卑微、值得同情的受害者,一边忽视、贬抑、打压劳动者的行动。我们希望在劳动者的世界中,重新看见劳动的价值,重建劳动者的尊严。

征集伙伴

如果你也对工人议题、劳动报道或工人运动有兴趣,想参与工事有料,欢迎直接写信联系我们: [email protected]


加入我们的社交媒体: Twitter | Instagram | Telegram

Read more

谁掌握技术,谁就掌握话语?两家金属工厂的劳动现场比较

谁掌握技术,谁就掌握话语?两家金属工厂的劳动现场比较

“学好一门技术,走遍天下都不怕” 曾经,在制造业这个领域中,许多基层劳动者都相信这句话。学习技术并不断精进它,是从纯体力劳动中翻身的希望。但另一方面,一些年老的技术工人却经常发现,在自己体力衰退、受伤后,赖以为生的技术不再受到工厂青睐,他们也更容易被取代或被抛出劳动市场。在传统工业中,技术知识的发展已经成熟了,不会有多大变化,但掌握技术的劳动者受到的待遇、劳动者们对技术的看法却时刻变化着。这里的重要影响因素,可能不是工人们的技能好坏,而是工厂本身的运作模式、管理与劳动控制方法。 本文作者在近半年的时间内进入两家不同类型的金属工厂进行田野观察,试图用一手经验来分析围绕技术知识、工艺和劳动控制这些概念产生的问题。第一间工厂制造汽车结构配件(以下简称汽车零件厂),整体员工数约500人,属于中型规模工厂。另一间则是典型的小微型工厂(以下简称阀门厂),员工人数只有20多人,制造工业用阀门。 两间工厂的产品虽然不同,但都进行铁制品加工,都涉及裁剪、冲压、焊接、组装、钻孔等技术过程,在技术原理上可以说非常相近。但两间工厂内基层工人对技术的看法、劳动力被控制与监督的形式和原理、工厂内的权力运作逻

座上荔枝甘,座下指犹酸 ——奶茶爆卖和外卖大战的剥削真相

座上荔枝甘,座下指犹酸 ——奶茶爆卖和外卖大战的剥削真相

荔枝的侧写 在大小年与气候异常的双重作用下,今年荔枝大幅增产111.26%,价格却暴跌70%,部分产区每斤仅售1至2元。荔枝虽然甘甜诱人,却因极难保鲜、采摘成本高,往年很少作为茶饮新品出现。而在今年,借着热播剧《长安的荔枝》的文化加持和丰产的推波助澜,它成为了各大茶饮品牌争相追逐的新贵。但这场热潮背后,是市场机制对自然节律的扰动——荔枝的“大小年”本是荔枝和许多农产品固有的周期现象,但在市场化的运作下被放大为歉收、高价时种树,丰产、价低时又砍树的循环陷阱,生产与分配早已脱离合理调节的轨道。 茶百道在荔枝新品的宣传文案中,煞有介事地强调“一杯奶茶里含有19颗荔枝”,试图说明产品的新鲜与诚意。可在这一切光鲜的背后,传来的却是基层员工的吐槽: “又是剥、又是洗、又是煮,手套带了差不多十个小时——手都泡浮囊了。” “周末快乐,除了茶百道研发部。能干干,不能干换人,整天搞各种水果汁子。要不是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每天剥八、九十斤荔枝,手都磨烂了,真把员工当日本人整呢,顾客催完骑手催……” “……明天是我入职的第七天。听说明天还要开始商战零元购。我已经不想去上班了。

困在系统里的人开始持码上岗

困在系统里的人开始持码上岗

上海在今年(2025)4月开始推行外卖快递骑手"交通安全码"(下称交安码)等系列措施,将骑手个体分级为"绿、黄、红”三色安全等级,并要求平台企业将该标识直接与骑手从业资格关联。观察社媒,不少人反映,此做法令人联想起新冠封控时期的"健康码",质疑措施必要性和具体成效。 不过,措施对一线骑手的影响,远不只一种一刀切管理的"创伤记忆"重现:以交安码为代表,上海近年推行一系列管理骑手群体的交通安全措施,试图介入外卖快递平台的劳工管理模式,也在过程中达成了更深入的劳动控制。 数据上的交安情况改善,实际上并不来自解决源头问题,而是进一步压迫骑手群体的”恶果”,令一线骑手陷入失声、失权境地。 交安码,联合的制裁? 7月3日,上海市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经媒体说明了交安码的推行细则(1): 上海针对快递外卖骑手群体推出交安码制度。依托新建的数据系统,政府以绿黄红三色标识骑手安全等级,要求企业将骑手个人交安码颜色直接关联其从业资格,并以骑手交安码统计信息进行企业、站点的评定。

打工日记·11|“诅咒”领导:社媒空间的另类反抗

打工日记·11|“诅咒”领导:社媒空间的另类反抗

“当你走进社交媒体才会理解自己的肤浅,因为整个世界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厌胜场”(来源) “诅咒”这个行为在当今世界,乍看之下让人觉得离奇、荒诞,不禁认为是个从众的玩笑。然而根据近两年的社交媒体,诅咒领导的话题在白领工人升温迅速,以多种多样的形式发生,它的形式经过大量工人参与和共鸣,演变之后逐渐成熟、完善,形成了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对自己所经受的苦难的思考,转型成为了对正义、报复、灾祸的祈求。 据了解,其中潮流起源于2024年,网友们发现奢华珠宝品牌Tiffany的中文谐音与“踢翻你”相似,认为买它的产品戴上,讨厌的领导或同事就会离职。 上周一我把戒指带到办公室,第三天就听说分管领导要辞职,分部门的进程也加快了。今天听说下月初就要分,而且我和讨厌的领导和同事去了两个部门。妈呀,这种许愿成功心想事成的感觉谁懂? @芋圆珍珠椰奶绿 2025.04.25 在Tiffany“克领导”的传言流行之后,网上也流传出更细致的经验,或是更加亲民、平价的选择,包括“手链和手镯威力最明显”,“正品克高素质领导,仿货克低素质领导”,“不能带钻,因为钻是bulingb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