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日记·09|“理想之上,剥削之下”:文化行业中的劳动剥削

打工日记·09|“理想之上,剥削之下”:文化行业中的劳动剥削

2025年4月,一位前实习生在社交媒体上发文,指控知名播客平台“不合时宜”存在拖欠工资、删除署名、管理混乱等问题。这位实习生的贴文中可以窥见整个文化产业从业者(尤其是实习生等刚入行等新人)困境的冰山一角。

据@Siyi金斯特在微博中描述,她在“不合时宜”期间承担了大量工作,包括撰写文案、参与节目策划等,但却未能获得应有的报酬和署名。更令人震惊的是,在提出异议后,她被拉黑,沟通渠道被切断。这不仅是对个人劳动的否定,更是对整个实习制度的质疑。

“我们是共同体”、“你是在为理念工作”——这些看似鼓舞人心的口号,实际上却成为掩盖剥削的工具。在文化产业中,实习生常常被要求以“热爱”为名,接受低薪甚至无薪的工作条件,而他们的劳动成果却被轻易剥夺。

“不合时宜”博客事件并非孤立。在整个文化产业中,类似的结构性问题普遍存在。


在Siyi的维权微博评论区,我们也发现了类似遭遇故事:

看到署名和拖欠工资的情况深深共情了。作为在公益组织和媒体行业都待过的人,很少有一作署名权,大多数情况下连署名的机会都没有。市场上能看到深度稿、通讯稿、商稿,哪怕是营销号发的小道消息等等种种文娱产业的产出,无论大小,其实都踩在没有话语权的小员工含辛茹苦的成果之上。

跑个题。类似的经历。也亲身经历了数字游民社区创始人欠债,生活困难,靠着底层员工支付了几个月账单。最后一句话也痛斥我农夫与蛇。毕竟,我只是付了钱,她付出的可是爱啊。那些看似先锋的乌托邦实验,揭开外衣都是鸡毛。教自由职业挣钱的数字游民社区本人竟然没有生存能力,身上长期没有一顿饭钱。

太惨了 我也是志愿者帮某中文书店打工 自己倒贴了300欧

公益组织

而另一位网友也在社媒上分享了她在北京某家独立机构的工作经历。机构聚焦于身体政治、残障议题、女性主义话题,并策划以包容性(inclusion)为卖点的戏剧项目。虽然她与该机构的合作被称为“志愿参与”或“临时工”,但实际承担的却是全职正式员工的工作内容,包括从早上八点到凌晨两点的搭台、排练、打点、采访问答、同传翻译等繁重事务。在最忙碌的几天里,她甚至一人承担了多个翻译与现场支援任务,处理了几乎所有杂事,却没有得到一分钱的薪酬。

她说,该机构名义上是非营利的,却连一名正式员工都没有,整个剧场节目的运转都依赖“志愿者”构成的临时劳动力,其本质上是以“公益”之名进行系统性的大学生无偿剥削。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这样的机构通常带着浓厚的道德光环和女性赋权口号,却在内部延续着权力压制和对劳动者的不尊重。她曾因为一句无意间提及的“我也在翻译剧本”而遭到负责人斥责和边缘化。

在事后与朋友总结时,她提醒自己和他人:不要被“女性艺术家”、“美术背景”、“包容性艺术”等标签所迷惑,这些看似光鲜亮丽的外壳下,往往隐藏着对“热爱”和“理想”的利用,本质仍是冷漠精明的资本逻辑在运作。

理想国义工

此外,近期理想国出版社在阿那亚举办的“理想国读者日”活动招募义工的方式也引发了广泛讨论。

活动要求义工每日工作7小时,每月仅休息6天,且餐食仅提供折扣,未提供薪酬或住宿安排。相比之下,其他青年旅社的义工安排通常为“上一休一”或每周工作3-5天,每日工作6小时左右,并提供食宿。这种高强度、低回报的工作安排,被质疑为以“文化理想”之名行“劳动剥削”之实。

而理想国一方面出版关于工人权益、平等、左派思潮和女性主义的书籍,另一方面却在实际操作中以四张咖啡券作为义工的“福利”,这种做法被认为是对其出版理念的背离。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反映了文化产业中常见的“道德光环”掩盖下的结构性问题。

漫画行业

此外,漫画行业的劳动剥削问题也在社媒上引发热议,具体包括无合同用工、低薪高强度工作、恶劣的生活条件以及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

此前被曝出工作量过大、PUA、不缴社保的知名国漫A-Soul工作室宿舍

在未签署任何合同的情况下加入某漫画工作室,工作强度极高,每天仅能睡四五个小时,宿舍条件恶劣,且在三个月内未获得任何工资。这种“入伙”式的用工方式,缺乏基本的劳动保障,严重侵犯了从业者的权益。

在深圳某漫画工作室以每月1200元的工资在没有食宿补贴的情况下工作,每周需完成80格的上色任务,居住条件简陋,甚至在台风天需在客厅打地铺。尽管工作强度大,工资却极低,且在提出加薪要求后遭到老板的恶劣对待,最终只能选择离职。

某漫画工作室在2008年至2019年间,未为员工缴纳社保和医疗保险,员工在十余年间处于无保障的工作状态。此外,该工作室还存在工资分配不公的问题,员工在项目收入颇丰的情况下,年底仅获得一万元的分红。

A-soul漫画工作室内的每日工作任务表

在漫画产业内部,“兴趣驱动型创作”已经被资本逻辑系统性地吞噬。所谓的“团队创作”在实际运作中早已演变为“甲方乙方式”的结构:创作者沦为可替代的生产螺丝,既无话语权,也无制度保障。

在看似温和的文化生产中,劳动的价值被系统性地压缩,劳动者被不断劝诫“你干的是理想”,从而接受远低于应得回报的待遇。剥削不再是工厂专属,而是从工地蔓延到了画板前、稿件里和展会后。


工人有事,我们报道

我们收集一线工人的声音,呈现不被主流媒体看到的劳动者生活;我们探究政治经济背景下的劳动体制、剥削逻辑,力求呈现劳动者的处境,看见来自工人的行动和抵抗。快手、抖音等工人使用的社交媒体是我们的主要信息来源。采访劳动者、与工人建立连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希望通过文章和报道的连接,能使所有劳动者团结为一张巨网。我们分析工人受苦的原因,分享工人斗争的经验。工人的声音需要被听到,工人的声音最有力量!

劳动者筑起一砖一瓦,在一条条产线上铸造中国制造的奇迹。劳动本应该被尊重,现实中,劳动者被剥削、被边缘化,主流话语一边将劳动者塑造为卑微、值得同情的受害者,一边忽视、贬抑、打压劳动者的行动。我们希望在劳动者的世界中,重新看见劳动的价值,重建劳动者的尊严。

征集伙伴

如果你也对工人议题、劳动报道或工人运动有兴趣,想参与工事有料,欢迎直接写信联系我们: [email protected]


加入我们的社交媒体: Twitter | Instagram | Telegram

Read more

关税:制造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刃

关税:制造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刃

4月初,特朗普宣布加关税,美国对从中国进口货品的关税一度来到了145%。这对中国的普通工人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其中以低端制造业尤为甚。即便关税的提高意味着外贸交易成本的提高。如果关税提高得不多,成本的提高没有超过利润,通常会由制造商单独消化,其利润空间则相应缩小;如果关税提高较大,有时由制造商单独消化,有时也由买家和制造商协商共同分担来消化。 本次145%的关税,使得很多行业的成本提高远远超过利润,买家和制造商无法承担。结果很多买家宁愿放弃定金,也不愿意再履约。相应的,很多制造商则一夜之间失去订单,这包括正在生产的、预计要生产的、已经生产出来在运输到买家目的地途中的,甚至是已经运到美国港口的。 博主财趣新视角最近采访了一个名为老张的、在深圳从事手机配件制造的老板。他原本以20%的定金,为美国客户生产了一批总额为3000万的手机配件。关税政策出台后,这批货突然成了烫手山芋,因为如果这批货初到美国,要交2000万的税费。 博主语言控小Z在广交会做了一系列采访,其中不少受访者表示关税对其所在的行业的影响很大,很多客户直接放弃定金,叫停订单;还有不少厂商虽然暂时未受很大影响,但对订单的未来

谁来为正义出庭:高丙芳案与讨薪者的反被告时代

谁来为正义出庭:高丙芳案与讨薪者的反被告时代

2025年5月10日,在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人民法院,律师高丙芳被控虚假诉讼一案进入到二审庭审的第十三天。在2024年12月结束的一审中,法院判决高丙芳犯虚假诉讼罪,刑期四年。截至目前,高丙芳律师和辩护人与审判长关于庭审程序、举证质证等流程多次产生异议,无法达成一致,庭上争执不断。此案引起法学界和社会舆论的高度关注。 此案的起因源于被告人高丙芳律师在2019年代理的民事诉讼,是帮助农民工向总承包企业 — 泰安市粥店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建筑公司)讨要所欠的工程款。在这起诉讼中,拖欠工程款的总承包企业欠款为265万余元,涉及到大约75名农民工。该案判决包工头陈负欠薪责任并要求偿还,同时建筑公司由于在工程分包过程中设计非法承包,根据《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支付管理暂行办法》第12条,建筑公司负有清偿拖欠工资的连带责任。 在判决后,建筑公司向检察机关反映,后者对高律师及两名包工头提起关于讨薪案为“虚假诉讼”的公诉,理由包括:包工头已经垫钱给农民工支付了部分工资,欠薪的法律关系并不存在;包工头所提交的作为证据的工资发放表为事后制作,农民工签字时并不了解其意思。由此,建筑公司认为2019年

打工日记·10|争来的休息室:保洁阿姨与集体发声

打工日记·10|争来的休息室:保洁阿姨与集体发声

在城市日常运转中,保洁工作是最基础也最不可或缺的一环。干净整洁的公共空间背后,是数以万计的保洁员在高强度、低收入的劳动中维持着城市的“体面”。但与其重要性不对等的,是她们在劳动过程中面临的基本休息权保障缺失。一方面,保洁行业普遍依赖外包模式,劳动关系复杂,保障制度薄弱。保洁员通常缺乏工会支持,也难以通过正式渠道表达诉求。一些用人单位和物业管理方以“场地紧张”“管理不便”等理由,忽视为劳动者提供休息空间的责任。另一方面,现有法律虽规定用人单位应为员工提供安全卫生的工作条件,但“休息空间”这一需求在具体执行中往往被模糊处理,缺乏强制标准。 社交媒体的力量使这些原本被隐藏的问题浮出水面。#给保洁员一个休息室#等话题受到公众关注,也迫使部分政策和管理改善。值得注意的是,这次舆论推动的背后,是大量普通劳动者对“隐性不公”的敏感反应。不少人将保洁员的困境视为对自身处境的映照——过劳、缺乏基本保障、制度缺位。这是一种广义的劳动共情,也是一种社会结构失衡的体现。 城市的高速运转离不开清洁劳动者的默默付出。但如果她们连坐下吃饭的空间都无法保障,那么这不仅是对个体尊严的漠视,也是公共管理的失职。一个负

劳动调研工作坊开放报名!

劳动调研工作坊开放报名!

工厂的机器声日夜轰鸣,飞溅的焊花闪烁不息,真实的工人故事却被淹没在数据和口号里。我们相信:只有当笔尖深入车间等劳动现场、目光对准工人,话语权回到劳动的双手,理论才能与现实真正交融。这一次,我们发起一场面向工人的现场调研:走进生产线或街头店铺、倾听工友,并把每一条发现转化为可执行的下一步行动,直面“怎么办”的问题。如果你相信每一次对话都能点燃改变,就扫码报名,与我们并肩出发。 近年劳动形势急遽变动,算法考核、灵活用工和供应链外包让工人的生存压力层层叠加。主流媒体常用冰冷数据抹去劳动者面孔,甚至贬低劳动者;学院研究多围着“政策—资本”逻辑打转,难以回流劳动现场;自媒体偏爱个案煽情,把工人早已体察的苦痛再次包装出售。此前不少同样怀抱理想的调研,因现实风险和准备不足而未能持续。 我们要打破这种惯性。这一次,调研不止是记录,更是火种:把倾听与记录转化为可执行的行动方案;把知识与网络沉淀为下一轮学习与组织成长的跳板;让每一次对话都成为长期斗争链条上的起点,步步相扣,生生不息。如果你相信,调研只有嵌入组织、指向行动才有意义——那就和我们一起,让每一次倾听都成为改变的第一步。 🤝  我们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