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日记·05|劳动者的饭——工厂工人的一日三餐

打工日记·05|劳动者的饭——工厂工人的一日三餐

“劳动者的饭”是打工日记的特别系列:在这里,我们通过转载工人在社交平台上的抒发和表达,记录不同劳动场景、工作环境下打工者的伙食待遇以及相关困境。这一期,我们关注工厂工人的饭。对于许多在工厂上班的工人而言,厂内食堂的一日三餐并不尽人意:面对低质单调的伙食、愈发上涨的价格和抢饭时的拥挤,工人们投诉无门,往往只能换来如“知足常乐”一类的敷衍劝说,被迫适应。其实,工厂的伙食争议不仅仅只是单纯的饭菜好吃与否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其中反映出的工厂对待工人的态度。工人连一顿正常的饭菜都难以获得、都无法改善,又怎能期待工厂保障工人的各项劳动条件呢?


#挑战全网工厂最差伙食

“挑战全网工厂最差伙食”一直是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上工友分享伙食的常用话题标签之一

"全网最差的饭堂 做得菜像屎一样" @就是不讲 李 2022
“每天一道菜,一年不见肉” @祁同伟 2023·辽宁
“之前去的一个电子厂” @晓雨淅淅 2023·湖北
“比我们厂还差吗” @悦来悦好 2023·浙江
“我想看看你们厂里的伙食怎么样?😂” @木芽 2024·福建
@香菇炖鸡 2023·云南

抢饭:短暂的休息时间,吃饭也成了“竞赛”

“今天到一家工厂应聘,看到了他们下班吃饭的场景,都是冲呀跑啊,这是跑慢了,没饭吃吗😂😂😂” @帮主vlog 2024

有些厂里的人真不是一般的狠去晚了啥都没有了,讲斯文讲不好的,要讲速度,一喊吃饭就要立马起身拿碗打菜,不吃饱也没力气干活撒

有抢的,也有不抢的,抢的厂一听到吃饭了,就跟打战一样,全部冲锋跑,我上次做一个厂不抢的,我一听到吃饭就急冲冲的去,后来发现他们的车位竟然一动不动,属实有点尴尬

伙食:缺少油水、荤素/菜饭不成比例、营养匮乏……吃不饱

你这个还好,我以前暑假去打工那个才绝了。菜都感觉不放油的,买了大肥肉去做红烧肉。最好的只有一个菜红烧茄子,舍得放油。大妈都吃不下去,都买罐头菜吃

想当年在深圳 饭堂伙食标准一天3块钱99吃 吃完冬瓜吃白萝卜 油腥都不多一点

以前在深圳,一餐10块,没见过瘦肉,豆角上面青的,打到碗里像酸豆角,青菜到了碗里像酸菜,饿着肚子去,看着就饱了

你吃过难吃到我这个192斤嘴馋又不挑食的人度咽不下的饭,还有中午有西红柿,晚上就是西红柿鸡蛋汤,中午是娃娃菜,晚上就有娃娃菜汤,中午有豆腐晚上就是豆腐汤,就是用剩菜加水煮的,菜还有烧焦的,芹菜胡萝卜经常吃这个,荤菜就是带鱼和鸡排,天天就是这几种

我们公司一星期吃了四天包菜,四天萝卜,清炒萝卜片,清炒萝卜丝,两天豆角,吃了三天咸鱼,现在看见包菜萝卜就反胃了,几天没见过肉,我觉得我看到人都想啃上一口😂

价格:食堂菜价与质量不匹配,也成了负担

这厂里的食堂越来越黑了,以前吃饭只要小碗1.3元,不够的话可以随意加饭。 现在是素菜两元,土豆三元,豆角元,肉五到六元。米饭也不可以加了,分小碗1.3元,中碗两元,大碗2.5元…… 今晚我打了个两块钱的白菜,三块钱的土豆,米饭呢我叫他们给我打个中碗,他们说这个就是中碗,两块钱,这样算起来也就七块钱,结果我来结账他要收我八块钱……

我一看不对,就问他到底多少钱?她说算错了,是7块钱! 前天晚上上夜班,睡不好没吃饭,到晚上十点吃夜宵,一个瘦肉面收了我十块钱,而每次回来到生活区吃早餐,同样的瘦肉面是八块钱的……特别是我们刚来的时候,不知道什么多少钱,还不是随他们高兴,想收多少收多少,很多次我都觉得奇怪,为什么差不多的菜,早上收八块,到了晚上就要十块呢???

说到底,这些对工厂伙食的吐槽、不满所映射出的是劳动者在高度剥削性、重复性的劳动任务中,工作待遇与条件仍然得不到重视的普遍困境。“抢饭”现象显示出工厂对工时安排不合理,单调贫乏的菜色说明厂内待遇与环境的恶劣,而不断上涨的食堂菜价则进一步增加了工人生活成本的负担。劳动者的饭,反映的总是劳动者的阶级生存困境。


工人有事,我们报道

我们收集一线工人的声音,呈现不被主流媒体看到的劳动者生活;我们探究政治经济背景下的劳动体制、剥削逻辑,力求呈现劳动者的处境,看见来自工人的行动和抵抗。快手、抖音等工人使用的社交媒体是我们的主要信息来源。采访劳动者、与工人建立连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希望通过文章和报道的连接,能使所有劳动者团结为一张巨网。我们分析工人受苦的原因,分享工人斗争的经验。工人的声音需要被听到,工人的声音最有力量!

劳动者筑起一砖一瓦,在一条条产线上铸造中国制造的奇迹。劳动本应该被尊重,现实中,劳动者被剥削、被边缘化,主流话语一边将劳动者塑造为卑微、值得同情的受害者,一边忽视、贬抑、打压劳动者的行动。我们希望在劳动者的世界中,重新看见劳动的价值,重建劳动者的尊严。

征集伙伴

如果你也对工人议题、劳动报道或工人运动有兴趣,想参与工事有料,欢迎直接写信联系我们: [email protected]


加入我们的社交媒体: Twitter | Instagram | Telegram

Read more

打工日记·15|学徒工:师徒在现代

打工日记·15|学徒工:师徒在现代

"学徒工"这一结合传统师徒文化与契约受雇的称呼,广泛存在于CNC(数控机床加工)、电工、厨师、修车、理发等要求大量操作经验的岗位。招募平台上,"包吃住"的学徒工岗位也不在少数。 事实上,在职业训练的语境中,“师徒制”是种历史悠久的技艺传承与关系模式,且随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有极大的转变。 简单说来,在旧社会,师傅多是拥有特殊技能的个体从业者,作为雇主聘用及招收学徒,教授技能的同时占有徒弟的劳动成果,甚至有决定徒弟的人生命运的权力。这些“雇工”出师后,则可能与师傅在行业内形成竞争关系。直到近代,改开前的国企里,技术工人的工资按照熟练程度划分等级,师傅往往是技术等级较高的工人,徒弟是新进工人。即便所教徒弟的等级超过了师傅,也不会对师傅的工资、工作造成影响,师徒间不存在人身依附关系,或者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 但在现代企业制度下,除了大量技艺已自动化、专业证照化,导致许多行业的师徒制式微外,大部分师傅只是”师傅工”:师傅与学徒工同为现代组织化劳动关系下的企业雇工,学徒出师后也更多是与师傅在企业内部竞争,师徒只是称呼,并不存在以往的师徒”

打工日记·14|显微镜目镜里没有工人

打工日记·14|显微镜目镜里没有工人

我进了一个厂,把我搞到看显微镜的地方了,10个小时不停的看,干得我眼花,眼疼的都是血丝……刚才吃完饭后头晕模糊,感觉快要瞎了…… @万辞王 强哥(十年进过三百多家企业) 2024.12.31 工厂生产的人力体系中,最好的岗位众说纷纭,但最累、最"不能做"的岗位中,显微镜操作岗永远榜上有名。这些岗位要求工人长时间高度专注地工作,注视并挑出透镜下微米级的瑕疵。 看似单调平常的要求,实际上正日复一日侵蚀着工人们的眼部健康。视力不可逆的损伤、眼球变形凸出、慢性偏头痛、皮肤斑块,甚至猝死在岗位……显微镜岗的"恶名昭彰",并非流言,而是无数工人的亲身经历积累而成。 显微镜背后,隐藏着被遗落的工人职健困境:工人们具体在承受怎样的职业伤害,又是否能被法律认定为工伤?企业又在多大程度上负起了职业卫生标准的法律责任?为何还有工友留在显微镜岗,任由健康日夜劳损? 多补贴、多招女工的劳动岗位  哪些岗位在看显微镜? 工厂中,大部分需要看显微镜的岗位,都属于检测类工作。

无尘却有害:为什么工人无法接受无尘服?

无尘却有害:为什么工人无法接受无尘服?

乍听起来,无尘服意味着干净、保护、规范,使用无尘服意味着良好的劳动保护。然而很多工人却在“拒绝”无尘服,这与无尘服本身的设计、使用环境、使用过程中管理失当,和使用场景中其他劳动保障的缺失不无关系。换句话说,对无尘服的拒绝背后是对恶劣劳动条件的无声抗议。 无尘服,又称无菌服、无尘衣洁净服,防静电服,是一种常见于生物制药、食品、半导体微电子、光电、石油天然气化工、油运和煤矿等行业的工作制服。通常由聚酯纤维、尼龙或静电纤维组成,其主要作用是保护生产环境的清洁度,比如,在电子产品制造的过程中,由人体产生的微小的颗粒或细菌可能会污染产品,影响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无尘服的特殊材质使得其可以过滤空气中的颗粒和细菌,保持生产环境清洁度,从而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另一方面,无尘服也起到保护工人健康的作用,在诸如生物制药、石油天然气化工、煤矿等粉尘或超细纤维较多的工作环境里,无尘服也可以起到隔绝粉尘通过呼吸、汗液和皮肤被工人吸收的作用。 这听起来是一件两全其美的好事:既可以保证生产环境清洁度和产品质量,又可以保护工人的健康。 那么,为什么现在很多人无法接受无尘服呢?在抖音和快手的工人自述和直播招工

喝水、上厕所、离岗证——工厂到底在控制什么?

喝水、上厕所、离岗证——工厂到底在控制什么?

图片中的这张深圳杰科电子有限公司离岗证来自北京皮村的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这张离岗证可能来自2000年代初期。虽然已经过去数十年,但“离岗证”对于许多年轻的工人来说并不是过时的老物件,它仍然继续存在于工厂的管理制度、存在于基层流水线工人的日常生活中。 打工三十年:城市的控制似乎放松了,工厂的控制仍在变本加厉 在90年代后开始的打工潮中,农民工一脚踏进城市,迎面而来的是“暂住证”、“寄住证”,没有证件就没有合法身份,随时可能被驱赶、收容,甚至在收容过程中遭殴打致死。例如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 三十年后,城市治理表面上松动了,收容遣送制度废除、暂住证取消,流动人口的制度性门槛逐步放开。不少一线、二线大城市也逐步放宽了户籍门槛,仿佛真的欢迎进城打工人留下来。虽然我们也都知道,城市官僚们真正想要的是年轻的劳动力,新的制度也更偏向有学历的人群。但至少,城市看上去是更自由了,“融入城市”这个概念也变得更为隐秘了。 但与此同时,工厂内部的控制却依旧延续着,甚至还变本加厉。 在抖音上,一位九十年代就进电子厂打工的老工人发问:“以前流水线大部分都是这样的,上厕所,喝水拿离位证,拉长,组长顶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