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日记·05|劳动者的饭——工厂工人的一日三餐

打工日记·05|劳动者的饭——工厂工人的一日三餐

“劳动者的饭”是打工日记的特别系列:在这里,我们通过转载工人在社交平台上的抒发和表达,记录不同劳动场景、工作环境下打工者的伙食待遇以及相关困境。这一期,我们关注工厂工人的饭。对于许多在工厂上班的工人而言,厂内食堂的一日三餐并不尽人意:面对低质单调的伙食、愈发上涨的价格和抢饭时的拥挤,工人们投诉无门,往往只能换来如“知足常乐”一类的敷衍劝说,被迫适应。其实,工厂的伙食争议不仅仅只是单纯的饭菜好吃与否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其中反映出的工厂对待工人的态度。工人连一顿正常的饭菜都难以获得、都无法改善,又怎能期待工厂保障工人的各项劳动条件呢?


#挑战全网工厂最差伙食

“挑战全网工厂最差伙食”一直是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上工友分享伙食的常用话题标签之一

"全网最差的饭堂 做得菜像屎一样" @就是不讲 李 2022
“每天一道菜,一年不见肉” @祁同伟 2023·辽宁
“之前去的一个电子厂” @晓雨淅淅 2023·湖北
“比我们厂还差吗” @悦来悦好 2023·浙江
“我想看看你们厂里的伙食怎么样?😂” @木芽 2024·福建
@香菇炖鸡 2023·云南

抢饭:短暂的休息时间,吃饭也成了“竞赛”

“今天到一家工厂应聘,看到了他们下班吃饭的场景,都是冲呀跑啊,这是跑慢了,没饭吃吗😂😂😂” @帮主vlog 2024

有些厂里的人真不是一般的狠去晚了啥都没有了,讲斯文讲不好的,要讲速度,一喊吃饭就要立马起身拿碗打菜,不吃饱也没力气干活撒

有抢的,也有不抢的,抢的厂一听到吃饭了,就跟打战一样,全部冲锋跑,我上次做一个厂不抢的,我一听到吃饭就急冲冲的去,后来发现他们的车位竟然一动不动,属实有点尴尬

伙食:缺少油水、荤素/菜饭不成比例、营养匮乏……吃不饱

你这个还好,我以前暑假去打工那个才绝了。菜都感觉不放油的,买了大肥肉去做红烧肉。最好的只有一个菜红烧茄子,舍得放油。大妈都吃不下去,都买罐头菜吃

想当年在深圳 饭堂伙食标准一天3块钱99吃 吃完冬瓜吃白萝卜 油腥都不多一点

以前在深圳,一餐10块,没见过瘦肉,豆角上面青的,打到碗里像酸豆角,青菜到了碗里像酸菜,饿着肚子去,看着就饱了

你吃过难吃到我这个192斤嘴馋又不挑食的人度咽不下的饭,还有中午有西红柿,晚上就是西红柿鸡蛋汤,中午是娃娃菜,晚上就有娃娃菜汤,中午有豆腐晚上就是豆腐汤,就是用剩菜加水煮的,菜还有烧焦的,芹菜胡萝卜经常吃这个,荤菜就是带鱼和鸡排,天天就是这几种

我们公司一星期吃了四天包菜,四天萝卜,清炒萝卜片,清炒萝卜丝,两天豆角,吃了三天咸鱼,现在看见包菜萝卜就反胃了,几天没见过肉,我觉得我看到人都想啃上一口😂

价格:食堂菜价与质量不匹配,也成了负担

这厂里的食堂越来越黑了,以前吃饭只要小碗1.3元,不够的话可以随意加饭。 现在是素菜两元,土豆三元,豆角元,肉五到六元。米饭也不可以加了,分小碗1.3元,中碗两元,大碗2.5元…… 今晚我打了个两块钱的白菜,三块钱的土豆,米饭呢我叫他们给我打个中碗,他们说这个就是中碗,两块钱,这样算起来也就七块钱,结果我来结账他要收我八块钱……

我一看不对,就问他到底多少钱?她说算错了,是7块钱! 前天晚上上夜班,睡不好没吃饭,到晚上十点吃夜宵,一个瘦肉面收了我十块钱,而每次回来到生活区吃早餐,同样的瘦肉面是八块钱的……特别是我们刚来的时候,不知道什么多少钱,还不是随他们高兴,想收多少收多少,很多次我都觉得奇怪,为什么差不多的菜,早上收八块,到了晚上就要十块呢???

说到底,这些对工厂伙食的吐槽、不满所映射出的是劳动者在高度剥削性、重复性的劳动任务中,工作待遇与条件仍然得不到重视的普遍困境。“抢饭”现象显示出工厂对工时安排不合理,单调贫乏的菜色说明厂内待遇与环境的恶劣,而不断上涨的食堂菜价则进一步增加了工人生活成本的负担。劳动者的饭,反映的总是劳动者的阶级生存困境。


工人有事,我们报道

我们收集一线工人的声音,呈现不被主流媒体看到的劳动者生活;我们探究政治经济背景下的劳动体制、剥削逻辑,力求呈现劳动者的处境,看见来自工人的行动和抵抗。快手、抖音等工人使用的社交媒体是我们的主要信息来源。采访劳动者、与工人建立连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希望通过文章和报道的连接,能使所有劳动者团结为一张巨网。我们分析工人受苦的原因,分享工人斗争的经验。工人的声音需要被听到,工人的声音最有力量!

劳动者筑起一砖一瓦,在一条条产线上铸造中国制造的奇迹。劳动本应该被尊重,现实中,劳动者被剥削、被边缘化,主流话语一边将劳动者塑造为卑微、值得同情的受害者,一边忽视、贬抑、打压劳动者的行动。我们希望在劳动者的世界中,重新看见劳动的价值,重建劳动者的尊严。

征集伙伴

如果你也对工人议题、劳动报道或工人运动有兴趣,想参与工事有料,欢迎直接写信联系我们: [email protected]


加入我们的社交媒体: Twitter | Instagram | Telegram

Read more

【评论】极越暴雷的资本运作基因

【评论】极越暴雷的资本运作基因

极越突然暴雷给员工权益带来的损害,在极越员工的团结一致抗争之下,已经基本上得到解决,但事件给我们带来的思考却远不应该结束。前几期,有料就极越员工抗争行动本身做了详细的梳理,展示了员工的力量的同时,也指出未来类似行动可以提升之处。 这篇快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反思极越闪崩的资本运作基因。目前网络上关于极越闪崩的原因众说纷纭,加上事件本身涉及商业秘密,想要搞清楚时间前后的来龙去脉,恐怕是不可能的。所以这篇快评的目的并不是就极越的资本运作基因给出严密的分析,而是提供一个新的反思的视角。至于更严密的分析,恐怕需要研究者进行长时间的材料搜集和严密分析。 极越闪崩爆发于2024年年末。12月11日下午,极越CEO 突然然发布内部信并召开全员视频会议,承认公司目前正遇到困难,需要立即调整,进行“二次创业”。 公司当晚发布公告称,正积极推进融资,售后维保和新车交付环节仍将正常运行。但多位员工透露,公司所有业务已陷入停滞,多个团队“就地解散”,所有门店暂停营业;员工11月、12月的社保需要自行缴纳,12月开始的薪资无法发放,且公司仅计划保留极少数员工维持基本业务。不少员工对这一消息表示惊讶,公司数天前才有

从农田到茶园:采茶女工的苦与歌

从农田到茶园:采茶女工的苦与歌

前言 “明前茶,贵如金”。清明节前采制的春茶,量少而品佳,因此极其珍贵,受到消费者追捧。然而与之相对的,是采茶女工似乎只能抢着在大锅里捞白水挂面当作午饭,夜晚和几十个女工友睡在铁皮棚房里的大通铺上。近期采茶女工的待遇问题引起了激烈讨论,本文试图说明:为了获得额外收入而离开农村的采茶女工,的确可能面临极其恶劣的待遇问题,而这种营养不良和休息不足又会影响每天的劳作。但同时,提供给女工的待遇资本与不同的土地规模和劳动组织方式有关。相较于个体茶农,大型茶企和农户为了竞争更倾向于通过中介提高对女工的剥削程度。而茶叶产业生产与销售之间存在的矛盾和导致的利润不均,则巩固了这种剥削模式,也使得小农式的茶叶生产难以得到改变。最后,需要澄清的是采茶并不天然和妇女绑定,女工们仍面临着传统分工、城乡对立、家务劳动、资本压迫等诸多结构性问题,而她们在茶园中形成的集体生活则是一种宝贵的反抗经验。 一、吃挂面、睡大通铺与摘茶叶 当小Q在网上看到关于记录采茶女工们极差的住宿和伙食的视频时,她想起几天前自己的母亲也去了南方的茶园摘茶叶,立刻给妈妈打去了视频通话。母亲在之前的电话里曾说,自己这边情况很好,吃住不愁

【读者来稿】工厂随笔:脱离管控的技术工

【读者来稿】工厂随笔:脱离管控的技术工

编按:重工业给人的印象常常是庞大的钢铁巨兽,所有人在其面前都显得渺小。但真实世界中的重工业工厂是什么样子?这篇读者投书着重的不是工人们的辛酸,而是现场的劳动、制造与监督过程:风雨不断的厂房、高空的焊接作业、工人们在控制与自由之间游走的微妙状态。这篇文章描述了工人们如何在恶劣环境下寻找喘息空间,也呈现了焊工与管理者之间复杂的互动与权力平衡。 注:出于安全考虑,虽然这篇工厂随笔涉及的经验和想法都是真实的,但工厂具体所在地点、产品等方面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虚构。我试图在不影响文章内容有效性的情况下,尽可能避免暴露工厂所在地点。 一、工厂背景:海港边的重工业 工厂位于一处大型海港。工厂所在地本身也是填海造陆而成的新生地。建在这种特殊地点的原因与土地价格较无关,而是因为这间工厂所生产的产品是大型钢铁结构,主要用于海上钻井平台等大型基础设施。位于海港,对工厂运输产品来说是优势,但对于生产过程来说却有诸多不便。冬季的海边风大、雨多,附近城市感受到的普通降雨,在此处可能会导致大量降水灌入工厂,甚至让工作无法继续。因为工厂本身生产大型钢铁结构,这些产品的长宽高都以数十米为基础起跳。这意味着工厂内也

打工日记·08|司机们的担忧:无人驾驶带来的争议不断

打工日记·08|司机们的担忧:无人驾驶带来的争议不断

自动驾驶一直是国内外车企投资研究的方向,而随着人工智能模型的发展,自动驾驶的技术的成熟、产品落地和推广似乎已经是势在必行。2024年7月,百度公司旗下的无人驾驶出行服务平台“萝卜快跑”在武汉试运行,其一经推出便引起了激烈的讨论,科技进步永远是光鲜亮丽的话题,但它们对于社会的影响却复杂得多。在这次事件中,出租车网约车司机(以下统称司机)这些一线劳动者可能受到的潜在的影响,是社会都迫在眉睫需要认真思考、讨论的问题。 司机行业是便利于大众的服务业,也是保障城市交通运行的最基本一环。但是每天过长的工作时间和不稳定的收入,使得司机们普遍要承受很高的身体和经济的压力。近年来受经济下行影响,司机行业的回报更是不见好转。社交媒体上从业多年的出租车老司机,和在其他岗位发展不顺被迫转行的网约车司机,面对新一轮来自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的冲击,他们在面对采访时,分享了行业的现状,以及对未来生计的担忧和无奈。 收入下调?从疫情以后就开始了啊,网约车对我们冲击也相当大,我们现在已经到了谷底了。你现在哪怕上一万台无人驾驶跟我们没意义,因为我们已经没饭吃的。 (问:出租车司机能去当安全员吗?)那我就问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