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滴久矣:湖北滴滴司机尝试号召停运、突破平台控制

苦滴久矣:湖北滴滴司机尝试号召停运、突破平台控制

4月18日,一则关于“网约车司机煽动停运涉稳风险提示”的政府文件被曝光。这则署名为“中共恩施市委平安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文件宣称侦测到网络中上海、宜昌、襄阳、长沙、岳阳、深圳、济南、成都等地网约车司机预备在5月1日进行罢工停运(来源)。

罢工停运消息是否真实,以及网约车司机们是否真的能团结起来,难以确定。但是近期湖北省多地的网约车司机确实曾有发起集体行动的尝试,也引发各地网约车司机的激烈讨论。他们的行动主要针对滴滴平台的问题,反对高抽成、压榨司机,要求还给司机一条生路,并以集体跳槽转换平台作为主要抗议手段。同时,这些关于停运倡议、批判滴滴的声音也遭到了社交媒体平台集中打压封锁。

武汉和宜昌:滴滴司机转战高德、停运抗议

4月11日-13日左右,网传这两个城市有部分滴滴司机集体拒跑,或转换至高德平台,因为滴滴运价过低(目前宜昌每公里价格不足2元)。事件甚至惊动滴滴高层派人来该城市调查。根据一些司机的说法,武汉和宜昌发生的事件可能是同一起,但是在传言过程中发生了错误。在4月13日,一位网约车尝试将账号转换至宜昌进行打车,结果确实证实无法打到车,而同样在湖北的荆州市则可以正常叫车(来源)。

关于司机们的行动,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是,事件并非大规模罢工,而是某车队转换至高德平台,背后可能有两个平台对租赁公司、车队分润不同的原因。高德被认为对车队长的返点较高(来源)。

另一种说法则来自于实际前往宜昌探究实情的司机,当地网约车司机表示发起行动是因为4月2日开始滴滴调低了单价。他们认为在新单价模式下,无法继续跑网约车,于是建立了五个群,组织了2000多人参加了罢运行动,维持了四天。但是最终,这样的行动还是失败了,价格依然没有恢复原状,司机们只获得了4天的流水加速卡。一方面因为新手司机不愿意加入,另一方面是滴滴解散了司机们的交流群,导致彼此失去默契(来源)。

有传播武汉罢工视频的司机遭到投诉“侵犯企业名誉权”,后来视频遭到下架

注:流水加速卡的用处是,司机在生效期间内每拉一单都会获得原订单一定比例的外加收入。

襄阳:提出四大诉求抗议滴滴

同样是4月12日左右,襄阳网约车司机组建了维权群,向滴滴提出四大诉求:

  • 提高单价
  • 降低抽成
  • 关闭自选单(乘客和司机自行议价的模式)
  • 平台应承担发放乘客的优惠券

在司机们提出诉求后不久,滴滴派经理试图与司机们“沟通”。但这样的沟通明显也是假沟通。每一位参与维权群的司机都被警察电话警告,要求解散微信群。他们怀疑是滴滴在背后向警方夸大其词,污蔑称司机们聚众闹事。最后,维权群建立了一天多的时间就被迫解散,维权行动也不了了之。襄阳司机们发在抖音上的视频也被平台要求删除了(来源)。

一位襄阳司机写道:

天下司机苦滴久矣,我们可以像傻子一样的给它干,但是它不能真拿我没当傻子看!也许这个事件属于蚍蜉撼树,如果蚍蜉够多,大树会不会淹没,会不会不复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个事件可能也就这样了,也许也就结束了,但是在我看来这不是结束了,而是一个新的开始。
有司机尝试向当地交管部门投诉运价过低,政府部门人员则回应:“问题复杂,我们可以做成建议件,但是不会有明确结果”

平台公司与安全部门合作压制司机

在这几起事件中,司机们无一例外都失败了。而这样的失败恐怕不能像以往那样简单归因于司机们人心不齐。可以看到在相关社交媒体的讨论中,司机们几乎都炮口一致地认为运价已经低到无法生活的程度,也积极地愿意去劝阻其它继续跑车的司机。但是他们的行动仍然难以产生足够影响。

这背后是滴滴平台与警察等安全部门合作的结果。滴滴公司发现罢运情况后迅速透过警察或投诉,解散司机们相互联系的微信群,并威胁带头的司机。微信、抖音等司机们常用的平台也大多选择配合滴滴和安全部门。在缺乏联结、组织的情况下,行动只能瓦解。这凸显出当前平台劳动者们面临的行动困境,要对抗的不只是恶劣的市场环境、剥削劳动者的平台,还有背后作为支撑的国家部门。很讽刺,司机们向国家部门投诉滴滴运价低,只能收到“不会有明确结果”的回答,但滴滴们投诉司机罢工,却非常顺利。


工人有事,我们报道

我们收集一线工人的声音,呈现不被主流媒体看到的劳动者生活;我们探究政治经济背景下的劳动体制、剥削逻辑,力求呈现劳动者的处境,看见来自工人的行动和抵抗。快手、抖音等工人使用的社交媒体是我们的主要信息来源。采访劳动者、与工人建立连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希望通过文章和报道的连接,能使所有劳动者团结为一张巨网。我们分析工人受苦的原因,分享工人斗争的经验。工人的声音需要被听到,工人的声音最有力量!

劳动者筑起一砖一瓦,在一条条产线上铸造中国制造的奇迹。劳动本应该被尊重,现实中,劳动者被剥削、被边缘化,主流话语一边将劳动者塑造为卑微、值得同情的受害者,一边忽视、贬抑、打压劳动者的行动。我们希望在劳动者的世界中,重新看见劳动的价值,重建劳动者的尊严。

征集伙伴

如果你也对工人议题、劳动报道或工人运动有兴趣,想参与工事有料,欢迎直接写信联系我们: [email protected]

Read more

打工日记·15|学徒工:师徒在现代

打工日记·15|学徒工:师徒在现代

"学徒工"这一结合传统师徒文化与契约受雇的称呼,广泛存在于CNC(数控机床加工)、电工、厨师、修车、理发等要求大量操作经验的岗位。招募平台上,"包吃住"的学徒工岗位也不在少数。 事实上,在职业训练的语境中,“师徒制”是种历史悠久的技艺传承与关系模式,且随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有极大的转变。 简单说来,在旧社会,师傅多是拥有特殊技能的个体从业者,作为雇主聘用及招收学徒,教授技能的同时占有徒弟的劳动成果,甚至有决定徒弟的人生命运的权力。这些“雇工”出师后,则可能与师傅在行业内形成竞争关系。直到近代,改开前的国企里,技术工人的工资按照熟练程度划分等级,师傅往往是技术等级较高的工人,徒弟是新进工人。即便所教徒弟的等级超过了师傅,也不会对师傅的工资、工作造成影响,师徒间不存在人身依附关系,或者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 但在现代企业制度下,除了大量技艺已自动化、专业证照化,导致许多行业的师徒制式微外,大部分师傅只是”师傅工”:师傅与学徒工同为现代组织化劳动关系下的企业雇工,学徒出师后也更多是与师傅在企业内部竞争,师徒只是称呼,并不存在以往的师徒”

打工日记·14|显微镜目镜里没有工人

打工日记·14|显微镜目镜里没有工人

我进了一个厂,把我搞到看显微镜的地方了,10个小时不停的看,干得我眼花,眼疼的都是血丝……刚才吃完饭后头晕模糊,感觉快要瞎了…… @万辞王 强哥(十年进过三百多家企业) 2024.12.31 工厂生产的人力体系中,最好的岗位众说纷纭,但最累、最"不能做"的岗位中,显微镜操作岗永远榜上有名。这些岗位要求工人长时间高度专注地工作,注视并挑出透镜下微米级的瑕疵。 看似单调平常的要求,实际上正日复一日侵蚀着工人们的眼部健康。视力不可逆的损伤、眼球变形凸出、慢性偏头痛、皮肤斑块,甚至猝死在岗位……显微镜岗的"恶名昭彰",并非流言,而是无数工人的亲身经历积累而成。 显微镜背后,隐藏着被遗落的工人职健困境:工人们具体在承受怎样的职业伤害,又是否能被法律认定为工伤?企业又在多大程度上负起了职业卫生标准的法律责任?为何还有工友留在显微镜岗,任由健康日夜劳损? 多补贴、多招女工的劳动岗位  哪些岗位在看显微镜? 工厂中,大部分需要看显微镜的岗位,都属于检测类工作。

无尘却有害:为什么工人无法接受无尘服?

无尘却有害:为什么工人无法接受无尘服?

乍听起来,无尘服意味着干净、保护、规范,使用无尘服意味着良好的劳动保护。然而很多工人却在“拒绝”无尘服,这与无尘服本身的设计、使用环境、使用过程中管理失当,和使用场景中其他劳动保障的缺失不无关系。换句话说,对无尘服的拒绝背后是对恶劣劳动条件的无声抗议。 无尘服,又称无菌服、无尘衣洁净服,防静电服,是一种常见于生物制药、食品、半导体微电子、光电、石油天然气化工、油运和煤矿等行业的工作制服。通常由聚酯纤维、尼龙或静电纤维组成,其主要作用是保护生产环境的清洁度,比如,在电子产品制造的过程中,由人体产生的微小的颗粒或细菌可能会污染产品,影响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无尘服的特殊材质使得其可以过滤空气中的颗粒和细菌,保持生产环境清洁度,从而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另一方面,无尘服也起到保护工人健康的作用,在诸如生物制药、石油天然气化工、煤矿等粉尘或超细纤维较多的工作环境里,无尘服也可以起到隔绝粉尘通过呼吸、汗液和皮肤被工人吸收的作用。 这听起来是一件两全其美的好事:既可以保证生产环境清洁度和产品质量,又可以保护工人的健康。 那么,为什么现在很多人无法接受无尘服呢?在抖音和快手的工人自述和直播招工

喝水、上厕所、离岗证——工厂到底在控制什么?

喝水、上厕所、离岗证——工厂到底在控制什么?

图片中的这张深圳杰科电子有限公司离岗证来自北京皮村的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这张离岗证可能来自2000年代初期。虽然已经过去数十年,但“离岗证”对于许多年轻的工人来说并不是过时的老物件,它仍然继续存在于工厂的管理制度、存在于基层流水线工人的日常生活中。 打工三十年:城市的控制似乎放松了,工厂的控制仍在变本加厉 在90年代后开始的打工潮中,农民工一脚踏进城市,迎面而来的是“暂住证”、“寄住证”,没有证件就没有合法身份,随时可能被驱赶、收容,甚至在收容过程中遭殴打致死。例如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 三十年后,城市治理表面上松动了,收容遣送制度废除、暂住证取消,流动人口的制度性门槛逐步放开。不少一线、二线大城市也逐步放宽了户籍门槛,仿佛真的欢迎进城打工人留下来。虽然我们也都知道,城市官僚们真正想要的是年轻的劳动力,新的制度也更偏向有学历的人群。但至少,城市看上去是更自由了,“融入城市”这个概念也变得更为隐秘了。 但与此同时,工厂内部的控制却依旧延续着,甚至还变本加厉。 在抖音上,一位九十年代就进电子厂打工的老工人发问:“以前流水线大部分都是这样的,上厕所,喝水拿离位证,拉长,组长顶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