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业的寒冬:日照钢铁的慢性裁员

钢铁业的寒冬:日照钢铁的慢性裁员

2024年11月底,日照钢铁集团进行新一轮裁员的消息和仅n*0.8 (n为工作年限)的赔偿方案在社交媒体上引起讨论。经调查发现,2023年10月一模一样的情况也曾出现并受到人社局调查处理。作为中国最大的民营钢铁集团之一,日照钢铁的处境反映了当下钢铁行业利润少、产能过剩得不到解决的一系列困境。

慢性裁员、人心惶惶

实际上,本轮日照钢铁裁员不是突发事件,而是慢性过程。今年的裁员从9月就已经开始。根据日照钢铁厂贴吧中员工的讨论,公司内部要进行“人员优化”的流言早就流传开,“说七月份优化,说八月份优化,现在又说十月份优化。”(来源)。

在9月27日有员工表示“人昨天下午都拉铺盖走了”。制造部门和职能部门均有不同职级的员工被裁,但每个部门的具体裁员人数没有具体的通知(来源)。

日照钢铁向被“优化”员工提出的赔偿方案是n*0.8,但也有员工成功获得了 “2N,走的法律途径,掌握了众多证据”。还有员工想要建群共同维权:“有没有拿80%走的老铁,我们建个群,去告它,把我们的20%应该得到利益争取回来,不能让这种非法行为逍遥法外”、“建群”。

这也不是日照钢铁近年的首次裁员,也不是它首次因裁员赔偿违法引起关注。去年10月一位被裁员工称,日照钢铁提出的两种赔偿方案为n*0.8分两次付清和n*0.75一次付清,“如果不接受只能排队打官司,耗不起”,当年11月底日照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对日钢违规裁员进行调查处理。根据今年的情况,显然人社局的工作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关于日照钢铁的未来,很多现有的员工们认为裁员还会继续。“到27年只留一级以上和机器人”,“最终优化到剩5000人左右”。然而另一方面,有一线工人表示倒班频次低、缺乏人手:

“没裁之前都三班两倒,有的班次人数还不够,难道要两班两倒”
“你们还能倒班真幸福,我们连倒班的希望都看不到”

除了连续两年大规模裁员,有员工在8月反映“效益奖金很少”,当月制造部发表的动员文章《风雨同舟、齐心协力——携手共同迎接新的挑战》里也提到“在此市场环境下,公司8月份的效益同样面临大幅下滑的预期。在公司亏损的时候,我们的效益奖会随之受到影响”。

虽然有员工提出集体行动的想法,但这些提议最后也不了了之了。似乎裁员、接受现实、领着低于法定最低标准的赔偿走人,是大部分员工唯一的选择。在员工的叙述和讨论中,我们也能感受到日照钢铁的待遇逐渐下降、人数减少是一个不得不接受的长期现实。

传统上,钢铁业一直都被认为是工资高、相对有保障的稳定行业。为什么日照钢铁这样的当地巨型企业、纳税大户,会出现亏损、逐步裁员的情况。这背后与中国钢铁行业整体的产能过剩困境息息相关,也与民营钢铁业的尴尬处境相关。

产能过剩十多年,越限反倒生产越多

今年上半年钢铁行业因产能过剩问题再次陷入低迷,8月钢铁产能置换也再次被叫停以进行修订(来源)。

自2015年4月首次发布,钢铁产能置换已有近十年历史,经过两次叫停、三次修订。所谓钢铁产能置换,指的是一个地区如果要新增钢铁产能,必须先淘汰落后产能。这是为了控制钢铁的总产量,避免发生严重的产能过剩,导致全面的生产危机。事实上,虽然有这样的政策,但其实钢铁业产能过剩已经是个长期的问题了。

在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钢铁业生产快速发展,粗钢产量在2000年至2020年间增长了约8倍,其全球占比从15%提升至57%。然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钢铁需求萎缩,中国的钢铁行业进入了严重的产能过剩阶段。从此之后直到现在,虽然政策修订了几番,各种针对钢铁企业萝卜棒子也出台不少,但钢铁业的产能过剩并没有被根本解决。

从2011年开始,钢铁业遭遇寒冬,淘汰落后产能、严禁建设新增产能项目就成为中央政府的政策方向。2015年时任工信部副部长的徐乐江曾在一新闻发布会上称钢材价格持续大幅度下降,出现全行业亏损局面,销售利润率为负,产能严重过剩。14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部分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对钢铁(炼钢、炼铁)、电解铝、水泥(熟料)等行业项目建设实行产能置换。17年发布《钢铁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要求新增产能必须通过置换落后产能来实现。2019年和2020年,部分地方的产能置换进程受到暂停或严格审查,特别是针对虚假置换行为。2021年发布了修订版的《钢铁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进一步加大了置换要求和监管力度。

然而经过一系列的政策国内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依然严重,在2015-2020年钢铁产量在“越限越多”的怪圈中,直到2021年钢产量才首次下降。

尽管21年之后钢产量有所下降,但仍年年超过10亿吨。并且2021年之后房地产行业下行,钢铁需求进一步减少,过剩问题愈发严重,于是出现了钢价下降、原料价格下跌、成本支撑不够、钢厂亏损的连锁反应。根据中钢协的统计,2023年钢铁前三季度利润总额621亿元,同比下降34.11%,其中钢协会员企业利润下降34.1%,利润率只有1.33%,企业亏损面达到近40%。2024年前三季度,重点统计钢铁企业营业成本为4.31万亿元,同比下降6.14%;利润总额289.77亿元,同比下降56.39%。

民营企业首当其中,钢铁巨兽开始裁员降本

行业的大趋势是个别公司无法抵挡的,但资本的性质(民营还是国营)也确实影响着个别公司的命运。其中钢铁行业又是一个特别的行业,这个行业中,从资本、企业规模的角度,国营钢铁公司从来都是主流。民营钢铁虽然也共享了相当多的产量,但在各地政府眼中,始终处于矛盾的位置。在产能扩张期,它是掌中宝、纳税大户,地方产业发展的火车头。在漫长的产能控制期,它又变成眼中刺,由于它的存在,当地钢铁产能受到限制,国营钢铁公司要建新项目也无法获得批准。在整个行业逐渐收缩的大趋势下,民营钢铁公司更处在风雨飘摇中。

近年民营钢铁产量比例仍然高于国企

日照钢铁就是典型的例子。

日照钢铁曾经是中国最大的民营钢铁公司之一。企业人数最多时达17000,目前仍有12000左右的员工。2003年成立,发展迅速,远超过类似的国营钢铁公司,在2008年日钢粗钢产量达1000万吨(来源)。这一年,日照钢铁的老板杜双华身家一飞冲天,达到350亿,是当时的中国第二富豪。近年来即使遭遇各种困境,不如当年辉煌,但2019年时日照钢铁的产值仍然突破千亿,2023年在世界钢铁排名第20,粗钢产量超过1800万吨。

不过,虽然目前日照钢铁仍然是大型钢铁企业,但其重要性、利润率都已经不如从前。2009年时发生的重组事件抑制了其扩张的势头。当时,山东省政府牵头组建了国有企业山东钢铁集团,为了发展山东省内的钢铁产业。山东钢铁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建立日照精品钢基地(精品钢是一个非专业概念,泛指高品质、高精度的钢材)。但这个目标却处在尴尬的时间点,当时刚刚经历金融危机,全球钢材需求量下降,产能过剩初见端倪,中央政府已经开始控制钢铁行业产能。新的钢铁项目不会被批准,除非能够同时替换掉旧产能。所以,山东省政府的做法是合并、重组日照钢铁,用国有企业吃掉民营企业。经历多年协商、博弈,到2012年时,重组计划最终以失败告终(来源)。

虽然重组失败,但山东钢铁仍然于2019年在日照建立了精品钢生产基地,就在日照钢铁的厂区隔壁,这也产生了竞争压力。并且,重组事件中,杜双华持续阻挠山东省政府的重组计划,也造成后续日照钢铁扩张的阻碍。

钢铁行业是一个传统行业,这里新的产品、新的技术影响很小,除了管理方式以外,影响成本和公司发展的主要就是产能。庞大的产能可以在获取原料时具备谈判优势,也可以降低平均生产成本。而且钢铁设备投资在成本中占比极高、周期长,早年投资的设备已经建好,但现在却被政策限制无法充分使用,那将严重影响获利。所以在国家控制行业产能的背景下,各钢铁公司不论民营、国营仍会卯足劲头想办法提高自己的产能。

我们在此讲述日照钢铁的故事,不是为了讨论国营、民营的优劣对错,而是想揭示,在行业发展过程中,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的需求存在矛盾,国营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也存在竞争冲突。只是往往这些竞争冲突的后果是由基层工人来承担。国营钢铁公司的工人上街讨薪早已不是新闻,日照钢铁这个曾经中国最赚钱的公司,也变得无法支付出赔偿金,要不断透过各种方式来降低成本了。

例如,最近日照钢铁就把注意打向了降低人力成本。根据公司的说法,日钢向普锐特冶金技术下达订单(来源),引入自动化系统和技术方案包,目标是工厂实现全面自动化和中央控制站的“一键炼钢”。说的好听一点,是工厂数字化升级,朝着智能化、无人化改造;不好听一点的,从员工实际感受的角度来讲,就是钢厂持续进行裁员,逐步缩减人员数量,将用工成本尽可能压低。

回到日照钢铁的案例,员工正陷入层层困境中。外有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利润下滑,内有公司一轮又一轮的裁员和降本增效,工人的薪资和劳动条件早已不如从前。然而,无论行业扩张还是危机调整,真正承担代价的始终是工人。当企业和政策围绕产业问题打转时,缺乏组织和话语权的工人,既无法在危机中抵抗,也无法在风暴来临时自保。

这次持续裁员就是例子。工人们一边面对被动失业,一边只能零散地尝试维权,却难以形成足够的力量去争取应有的权益。而企业每年仍有数十甚至上百亿的利润,用一部分来保障工人完全不是问题。


工人有事,我们报道

我们收集一线工人的声音,呈现不被主流媒体看到的劳动者生活;我们探究政治经济背景下的劳动体制、剥削逻辑,力求呈现劳动者的处境,看见来自工人的行动和抵抗。快手、抖音等工人使用的社交媒体是我们的主要信息来源。采访劳动者、与工人建立连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希望通过文章和报道的连接,能使所有劳动者团结为一张巨网。我们分析工人受苦的原因,分享工人斗争的经验。工人的声音需要被听到,工人的声音最有力量!

劳动者筑起一砖一瓦,在一条条产线上铸造中国制造的奇迹。劳动本应该被尊重,现实中,劳动者被剥削、被边缘化,主流话语一边将劳动者塑造为卑微、值得同情的受害者,一边忽视、贬抑、打压劳动者的行动。我们希望在劳动者的世界中,重新看见劳动的价值,重建劳动者的尊严。

征集伙伴

如果你也对工人议题、劳动报道或工人运动有兴趣,想参与工事有料,欢迎直接写信联系我们: [email protected]


加入我们的社交媒体: Twitter | Instagram | Telegram

Read more

打工日记·15|学徒工:师徒在现代

打工日记·15|学徒工:师徒在现代

"学徒工"这一结合传统师徒文化与契约受雇的称呼,广泛存在于CNC(数控机床加工)、电工、厨师、修车、理发等要求大量操作经验的岗位。招募平台上,"包吃住"的学徒工岗位也不在少数。 事实上,在职业训练的语境中,“师徒制”是种历史悠久的技艺传承与关系模式,且随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有极大的转变。 简单说来,在旧社会,师傅多是拥有特殊技能的个体从业者,作为雇主聘用及招收学徒,教授技能的同时占有徒弟的劳动成果,甚至有决定徒弟的人生命运的权力。这些“雇工”出师后,则可能与师傅在行业内形成竞争关系。直到近代,改开前的国企里,技术工人的工资按照熟练程度划分等级,师傅往往是技术等级较高的工人,徒弟是新进工人。即便所教徒弟的等级超过了师傅,也不会对师傅的工资、工作造成影响,师徒间不存在人身依附关系,或者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 但在现代企业制度下,除了大量技艺已自动化、专业证照化,导致许多行业的师徒制式微外,大部分师傅只是”师傅工”:师傅与学徒工同为现代组织化劳动关系下的企业雇工,学徒出师后也更多是与师傅在企业内部竞争,师徒只是称呼,并不存在以往的师徒”

打工日记·14|显微镜目镜里没有工人

打工日记·14|显微镜目镜里没有工人

我进了一个厂,把我搞到看显微镜的地方了,10个小时不停的看,干得我眼花,眼疼的都是血丝……刚才吃完饭后头晕模糊,感觉快要瞎了…… @万辞王 强哥(十年进过三百多家企业) 2024.12.31 工厂生产的人力体系中,最好的岗位众说纷纭,但最累、最"不能做"的岗位中,显微镜操作岗永远榜上有名。这些岗位要求工人长时间高度专注地工作,注视并挑出透镜下微米级的瑕疵。 看似单调平常的要求,实际上正日复一日侵蚀着工人们的眼部健康。视力不可逆的损伤、眼球变形凸出、慢性偏头痛、皮肤斑块,甚至猝死在岗位……显微镜岗的"恶名昭彰",并非流言,而是无数工人的亲身经历积累而成。 显微镜背后,隐藏着被遗落的工人职健困境:工人们具体在承受怎样的职业伤害,又是否能被法律认定为工伤?企业又在多大程度上负起了职业卫生标准的法律责任?为何还有工友留在显微镜岗,任由健康日夜劳损? 多补贴、多招女工的劳动岗位  哪些岗位在看显微镜? 工厂中,大部分需要看显微镜的岗位,都属于检测类工作。

无尘却有害:为什么工人无法接受无尘服?

无尘却有害:为什么工人无法接受无尘服?

乍听起来,无尘服意味着干净、保护、规范,使用无尘服意味着良好的劳动保护。然而很多工人却在“拒绝”无尘服,这与无尘服本身的设计、使用环境、使用过程中管理失当,和使用场景中其他劳动保障的缺失不无关系。换句话说,对无尘服的拒绝背后是对恶劣劳动条件的无声抗议。 无尘服,又称无菌服、无尘衣洁净服,防静电服,是一种常见于生物制药、食品、半导体微电子、光电、石油天然气化工、油运和煤矿等行业的工作制服。通常由聚酯纤维、尼龙或静电纤维组成,其主要作用是保护生产环境的清洁度,比如,在电子产品制造的过程中,由人体产生的微小的颗粒或细菌可能会污染产品,影响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无尘服的特殊材质使得其可以过滤空气中的颗粒和细菌,保持生产环境清洁度,从而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另一方面,无尘服也起到保护工人健康的作用,在诸如生物制药、石油天然气化工、煤矿等粉尘或超细纤维较多的工作环境里,无尘服也可以起到隔绝粉尘通过呼吸、汗液和皮肤被工人吸收的作用。 这听起来是一件两全其美的好事:既可以保证生产环境清洁度和产品质量,又可以保护工人的健康。 那么,为什么现在很多人无法接受无尘服呢?在抖音和快手的工人自述和直播招工

喝水、上厕所、离岗证——工厂到底在控制什么?

喝水、上厕所、离岗证——工厂到底在控制什么?

图片中的这张深圳杰科电子有限公司离岗证来自北京皮村的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这张离岗证可能来自2000年代初期。虽然已经过去数十年,但“离岗证”对于许多年轻的工人来说并不是过时的老物件,它仍然继续存在于工厂的管理制度、存在于基层流水线工人的日常生活中。 打工三十年:城市的控制似乎放松了,工厂的控制仍在变本加厉 在90年代后开始的打工潮中,农民工一脚踏进城市,迎面而来的是“暂住证”、“寄住证”,没有证件就没有合法身份,随时可能被驱赶、收容,甚至在收容过程中遭殴打致死。例如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 三十年后,城市治理表面上松动了,收容遣送制度废除、暂住证取消,流动人口的制度性门槛逐步放开。不少一线、二线大城市也逐步放宽了户籍门槛,仿佛真的欢迎进城打工人留下来。虽然我们也都知道,城市官僚们真正想要的是年轻的劳动力,新的制度也更偏向有学历的人群。但至少,城市看上去是更自由了,“融入城市”这个概念也变得更为隐秘了。 但与此同时,工厂内部的控制却依旧延续着,甚至还变本加厉。 在抖音上,一位九十年代就进电子厂打工的老工人发问:“以前流水线大部分都是这样的,上厕所,喝水拿离位证,拉长,组长顶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