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为正义出庭:高丙芳案与讨薪者的反被告时代

谁来为正义出庭:高丙芳案与讨薪者的反被告时代

2025年5月10日,在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人民法院,律师高丙芳被控虚假诉讼一案进入到二审庭审的第十三天。在2024年12月结束的一审中,法院判决高丙芳犯虚假诉讼罪,刑期四年。截至目前,高丙芳律师和辩护人与审判长关于庭审程序、举证质证等流程多次产生异议,无法达成一致,庭上争执不断。此案引起法学界和社会舆论的高度关注。

此案的起因源于被告人高丙芳律师在2019年代理的民事诉讼,是帮助农民工向总承包企业 — 泰安市粥店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建筑公司)讨要所欠的工程款。在这起诉讼中,拖欠工程款的总承包企业欠款为265万余元,涉及到大约75名农民工。该案判决包工头陈负欠薪责任并要求偿还,同时建筑公司由于在工程分包过程中设计非法承包,根据《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支付管理暂行办法》第12条,建筑公司负有清偿拖欠工资的连带责任。

在判决后,建筑公司向检察机关反映,后者对高律师及两名包工头提起关于讨薪案为“虚假诉讼”的公诉,理由包括:包工头已经垫钱给农民工支付了部分工资,欠薪的法律关系并不存在;包工头所提交的作为证据的工资发放表为事后制作,农民工签字时并不了解其意思。由此,建筑公司认为2019年的诉讼应被纠正,而高律师及两名包工头有“虚假诉讼”嫌疑。

泰安市粥店建筑安装工程案劳动关系示意图

对抗分包体制的诉讼策略与总包公司的反击

高丙芳律师的案子表面看起来是关于律师执行业务是否合规的争议,但实际上,它触及的是建筑业常年累积的分包体制以及在面对这套系统时律师常见的诉讼策略。更重要的是,背后的《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这部条例让许多律师可以协助工人取得应有的工资,但其中存在的限制,也成为总包公司反击律师、拒绝承担责任的依据。

《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的立法初衷是为了打破层层转包造成的责任阻断,确保最底层的劳动者——农民工——能在工资被拖欠时,迅速找到真正有支付能力的责任主体。条例第30条和第36条建立起一种“穿透式”责任链条:无论实际用工单位为何,只要拖欠工资,施工总承包单位就需先行清偿,再依法向下追偿。这一规定在立法理念上确实突破了法律合同逻辑的限制,是对农民工的特殊保护。然而,在司法实践中,《条例》的适用空间与其表面逻辑之间,却存在一道难以逾越的裂缝。

以高丙芳案为例,其选择的诉讼策略正是基于《条例》的特殊保护逻辑:以农民工个人名义,起诉总包单位粥店建筑公司,主张尚未支付的工资。这一策略绕过了对层层分包合同关系的逐级认定,直接锚定总包责任人,使诉讼效率和成功率大幅提高。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根据《条例》的逻辑,总包单位承担“先行清偿”的前提是“确实存在拖欠”。一旦工资事实上已被包工头垫付,即便垫付款来源未必合规、方式不透明,农民工“表面上”已获得报酬,便不再适用该条例保护,原告的诉讼请求就可能被认定为“不符合事实”。

代理農民工討薪被控罪山東律師痛斥司法不公| 高丙芳| 虛假訴訟罪| 新唐人电视台
法庭上的高律师

更复杂的是,在现实工程实践中,工资发放往往并未通过条例要求的“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进行,而是由包工头以现金、私人转账等方式先行垫付。这种事实上的支付行为,虽然在行政监管上违反《条例》,但在刑事审判中却被用来否定“工资被拖欠”的前提,反过来构成对代理律师“虚假诉讼”指控的证据基础。换言之,《条例》的法律保护在司法实践中成了一把双刃剑:它要求用工透明化与工资实名制发放,却无法处理现实中工资支付路径混乱、监管滞后的事实,最终为总包单位提供了“事实已支付”的回旋余地。

高丙芳案的核心张力,正是在于这种法律意图与实务操作之间的错位。当代理律师基于《条例》的立法精神构建诉讼路径,却必须在庭上面对程序性、形式化证据标准的审查,其行为就极易被重新定义为“构造不存在的纠纷”。特别是在总包公司拥有强大资源动员能力、包工头与用工结构处于灰色地带的情况下,任何超越“合同正统性”的维权尝试,都可能被重新叙述为“虚假诉讼”,代理人则因此承担巨大刑责风险。

漫长的诉讼,无法说话的律师

律师高丙芳被控虚假诉讼案一审于2023年11月开庭,判决于2024年12月。被告律师高丙芳被判虚假诉讼,有期徒刑四年,两名参与讨要工程款的包工头陈、米二人也被定为虚假诉讼罪,被判缓刑。两位包工头认罪,而高丙芳和辩护人则坚称她对垫付工资并不知情,当庭提出上诉。

一审的司法程序曾引起很大争论。

“法院从一开始就不想让我说话”,高丙芳的辩护人之一张新年在4月18日开庭后表示该案的程序问题不妥当,也不能保障被告人的质证权,而他随后被强行带出法庭。他在事后抗议法院在没有警告、训诫的情况下违规剥夺其辩护权:“上来就把别人驱逐出法庭,这不是开玩笑吗?”。

高丙芳本人于4月9日开始被强制羁押,而不是取保候审,也被辩护人质疑其流程涉嫌违法。赶来现场旁听的律师发现司法局组织的旁听人员占据多个位置,大多数人没有能够进入庭审现场。而在场的案外律师认为法庭强推庭审的意图明显,认为“他的目的就是今天要把这个庭开完”

此案二审在2025年2月10日开庭,于4月18日至今一直进行连续开庭。高丙芳的辩护律师在申请调取证据和发言等环节多次质疑法律程序是否合规,包括调取证据和证人出庭的请求被法官承诺后弃置不顾。知名律师王才亮同样来到了现场旁听,他事后发文总结称:

“有的法官则是揣摩上意而将程序视为儿戏在裸奔,无论律师提出什么正当诉求,他都视而未见,我行我素,尽可能的延续着多年前的严打时期的“快审快判”的做法,如同成年人在马路上裸奔。”

高丙芳案的审判进程和结果引起了法律从业人士的担忧,很多观点将其视为司法公平的严重危机,是对人道主义的打击。一审结束后,王才亮发文呼吁不能让扶助弱小者蒙受冤屈,“欠薪者逍遥法外,讨薪者锒铛入狱,符合天理国法人情吗?”。在二审结束后他也发文:“泰安的司法人员挖下的坑,我相信是可以把泰山埋下去的”,他认为绝大多数法官身不由己,做决定的空间越来越小,更有甚者无视司法程序坑杀公平正义,正是此案发生的背景。

寒蝉效应与类似的“虚假诉讼”案

社交媒体上网友和工程从业者的声音表达了这个案件对农民工这样的弱势群体权益的负面影响。最高法院前法官黄应生发文总结道,以此案件而论,欠薪的客观事实存在,只因为诉讼的主体不妥被指控虚假诉讼,使被拖欠的薪水被彻底侵吞,这应该是用常识和人道主义做出的判断。从广义而论,如果高律师罪成,案件带来的寒蝉效应恐怕会使更少的法律从业者愿意为农民工发声。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类似的案件也曾有发生。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在2020年曾有过判定鲍晋明诉讼池州天源公司的虚假诉讼案,其起因是包工头鲍被上游包工头拖欠薪资无法讨要,在无奈之下和其他的被拖欠工程款的建筑公司共谋,虚构了农民工的身份,以农民工的名义提出诉讼,随后法院判决发包方公司对欠款负连带责任。检察院立案侦查后,提起了对鲍的虚假诉讼的公诉,最终被告鲍某明罪成,被判决监禁六个月,缓刑一年,罚款一万元,以及先前的讨薪案全部作废。在检察院的报告中只有提到先前的诉讼结果被撤销,而完全没有提及欠薪是否被清偿。

工程的从业者,包括农民工和包工头通常是低学历工人,对法律的了解有限,很难行使自己全部的法律权益。面对国企或者大型私企,他们通常不愿冒着被拉黑而失去未来合作机会的风险去进行法律诉讼;双方在金钱、社会资源、时间方面成本相差之巨大,让法律维权难以负担;现实也通常很复杂,比如工程项目被层层分包,流程不标准,文件、材料不完备,让他们用法律保护自己时遇到重重阻碍。高丙芳案和鲍晋明案就是这样的例子,其起因类似,本来应被《条例》、《办法》所保护的农民工由于法律和实际操作的错位而成为了司法的受害者。个案的困境,反映的是整个行业作为弱势群体的不受关注和不利现状。

法院本应是法制精神的捍卫者,在面对现实的限制与争议时,到底法官是依据法的精神保护弱者、换劳动者以公道,还是拘泥于形式化的证据与程序审查?看起来,在现实中,法院更倾向于后者。当然,我们也无法寄希望于出现公正严明的好法官,甚至也可以说高丙芳案中法官的取态不一定是其个人选择所致,这可能暗示着整体社会中农民工维权、协助工人进行法律行动这样的事情越来越缺乏空间了。


工人有事,我们报道

我们收集一线工人的声音,呈现不被主流媒体看到的劳动者生活;我们探究政治经济背景下的劳动体制、剥削逻辑,力求呈现劳动者的处境,看见来自工人的行动和抵抗。快手、抖音等工人使用的社交媒体是我们的主要信息来源。采访劳动者、与工人建立连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希望通过文章和报道的连接,能使所有劳动者团结为一张巨网。我们分析工人受苦的原因,分享工人斗争的经验。工人的声音需要被听到,工人的声音最有力量!

劳动者筑起一砖一瓦,在一条条产线上铸造中国制造的奇迹。劳动本应该被尊重,现实中,劳动者被剥削、被边缘化,主流话语一边将劳动者塑造为卑微、值得同情的受害者,一边忽视、贬抑、打压劳动者的行动。我们希望在劳动者的世界中,重新看见劳动的价值,重建劳动者的尊严。

征集伙伴

如果你也对工人议题、劳动报道或工人运动有兴趣,想参与工事有料,欢迎直接写信联系我们: [email protected]


加入我们的社交媒体: Twitter | Instagram | Telegram

Read more

打工日记·12|从新人到“病人”:原生公司的创伤烙印

打工日记·12|从新人到“病人”:原生公司的创伤烙印

“离职了也没有好起来,对职场有了更多的恐惧”,“总觉得大环境不好,哪个工作不难干,忍忍就好,可是有毒的环境对人的影响真的是毁灭性的”。这些在社交媒体上反复涌现的倾诉,指向一种隐秘却广泛存在的痛楚:原生公司创伤。它并非指短暂的职场压力,而是个体在职业生涯早期,尤其是初入职场或第一份工作中所遭遇系统性贬损、权力倾轧或价值否定后,留下的持续性心理伤痕。这些创伤如同顽固的幽灵,盘踞在受害者的神经反射、行为模式乃至自我认知里,在下一份工作的对接中、在日常生活的瞬间、甚至在梦魇里无声复现。当“裸辞几个月后吃饭时突然闪回被霸凌场景而丧失食欲”或“在新环境也难以卸下由创伤所塑造的应激状态,仿佛与任何组织都格格不入”成为大量劳动者的共鸣,我们不得不追问:这究竟是个别领导的恶行,个别公司的病灶,还是整个劳动结构与权力生态催生的必然之恶?而当制度性保护缺位时,背负着这些伤痕的劳动者,又该如何在生存与尊严之间寻找出路? 创伤诞生:权力碾压下的崩塌 第一份工作就遇到领导极其无能,热衷于骂人和pua,每天不管干什么都要被骂。焦虑到一被领导安排工作就脑子空白、手抖喘不上气来,每天晚上失眠只能靠吃药喝酒

谁掌握技术,谁就掌握话语?两家金属工厂的劳动现场比较

谁掌握技术,谁就掌握话语?两家金属工厂的劳动现场比较

“学好一门技术,走遍天下都不怕” 曾经,在制造业这个领域中,许多基层劳动者都相信这句话。学习技术并不断精进它,是从纯体力劳动中翻身的希望。但另一方面,一些年老的技术工人却经常发现,在自己体力衰退、受伤后,赖以为生的技术不再受到工厂青睐,他们也更容易被取代或被抛出劳动市场。在传统工业中,技术知识的发展已经成熟了,不会有多大变化,但掌握技术的劳动者受到的待遇、劳动者们对技术的看法却时刻变化着。这里的重要影响因素,可能不是工人们的技能好坏,而是工厂本身的运作模式、管理与劳动控制方法。 本文作者在近半年的时间内进入两家不同类型的金属工厂进行田野观察,试图用一手经验来分析围绕技术知识、工艺和劳动控制这些概念产生的问题。第一间工厂制造汽车结构配件(以下简称汽车零件厂),整体员工数约500人,属于中型规模工厂。另一间则是典型的小微型工厂(以下简称阀门厂),员工人数只有20多人,制造工业用阀门。 两间工厂的产品虽然不同,但都进行铁制品加工,都涉及裁剪、冲压、焊接、组装、钻孔等技术过程,在技术原理上可以说非常相近。但两间工厂内基层工人对技术的看法、劳动力被控制与监督的形式和原理、工厂内的权力运作逻

座上荔枝甘,座下指犹酸 ——奶茶爆卖和外卖大战的剥削真相

座上荔枝甘,座下指犹酸 ——奶茶爆卖和外卖大战的剥削真相

荔枝的侧写 在大小年与气候异常的双重作用下,今年荔枝大幅增产111.26%,价格却暴跌70%,部分产区每斤仅售1至2元。荔枝虽然甘甜诱人,却因极难保鲜、采摘成本高,往年很少作为茶饮新品出现。而在今年,借着热播剧《长安的荔枝》的文化加持和丰产的推波助澜,它成为了各大茶饮品牌争相追逐的新贵。但这场热潮背后,是市场机制对自然节律的扰动——荔枝的“大小年”本是荔枝和许多农产品固有的周期现象,但在市场化的运作下被放大为歉收、高价时种树,丰产、价低时又砍树的循环陷阱,生产与分配早已脱离合理调节的轨道。 茶百道在荔枝新品的宣传文案中,煞有介事地强调“一杯奶茶里含有19颗荔枝”,试图说明产品的新鲜与诚意。可在这一切光鲜的背后,传来的却是基层员工的吐槽: “又是剥、又是洗、又是煮,手套带了差不多十个小时——手都泡浮囊了。” “周末快乐,除了茶百道研发部。能干干,不能干换人,整天搞各种水果汁子。要不是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每天剥八、九十斤荔枝,手都磨烂了,真把员工当日本人整呢,顾客催完骑手催……” “……明天是我入职的第七天。听说明天还要开始商战零元购。我已经不想去上班了。

困在系统里的人开始持码上岗

困在系统里的人开始持码上岗

上海在今年(2025)4月开始推行外卖快递骑手"交通安全码"(下称交安码)等系列措施,将骑手个体分级为"绿、黄、红”三色安全等级,并要求平台企业将该标识直接与骑手从业资格关联。观察社媒,不少人反映,此做法令人联想起新冠封控时期的"健康码",质疑措施必要性和具体成效。 不过,措施对一线骑手的影响,远不只一种一刀切管理的"创伤记忆"重现:以交安码为代表,上海近年推行一系列管理骑手群体的交通安全措施,试图介入外卖快递平台的劳工管理模式,也在过程中达成了更深入的劳动控制。 数据上的交安情况改善,实际上并不来自解决源头问题,而是进一步压迫骑手群体的”恶果”,令一线骑手陷入失声、失权境地。 交安码,联合的制裁? 7月3日,上海市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经媒体说明了交安码的推行细则(1): 上海针对快递外卖骑手群体推出交安码制度。依托新建的数据系统,政府以绿黄红三色标识骑手安全等级,要求企业将骑手个人交安码颜色直接关联其从业资格,并以骑手交安码统计信息进行企业、站点的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