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为正义出庭:高丙芳案与讨薪者的反被告时代

谁来为正义出庭:高丙芳案与讨薪者的反被告时代

2025年5月10日,在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人民法院,律师高丙芳被控虚假诉讼一案进入到二审庭审的第十三天。在2024年12月结束的一审中,法院判决高丙芳犯虚假诉讼罪,刑期四年。截至目前,高丙芳律师和辩护人与审判长关于庭审程序、举证质证等流程多次产生异议,无法达成一致,庭上争执不断。此案引起法学界和社会舆论的高度关注。

此案的起因源于被告人高丙芳律师在2019年代理的民事诉讼,是帮助农民工向总承包企业 — 泰安市粥店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建筑公司)讨要所欠的工程款。在这起诉讼中,拖欠工程款的总承包企业欠款为265万余元,涉及到大约75名农民工。该案判决包工头陈负欠薪责任并要求偿还,同时建筑公司由于在工程分包过程中设计非法承包,根据《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支付管理暂行办法》第12条,建筑公司负有清偿拖欠工资的连带责任。

在判决后,建筑公司向检察机关反映,后者对高律师及两名包工头提起关于讨薪案为“虚假诉讼”的公诉,理由包括:包工头已经垫钱给农民工支付了部分工资,欠薪的法律关系并不存在;包工头所提交的作为证据的工资发放表为事后制作,农民工签字时并不了解其意思。由此,建筑公司认为2019年的诉讼应被纠正,而高律师及两名包工头有“虚假诉讼”嫌疑。

泰安市粥店建筑安装工程案劳动关系示意图

对抗分包体制的诉讼策略与总包公司的反击

高丙芳律师的案子表面看起来是关于律师执行业务是否合规的争议,但实际上,它触及的是建筑业常年累积的分包体制以及在面对这套系统时律师常见的诉讼策略。更重要的是,背后的《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这部条例让许多律师可以协助工人取得应有的工资,但其中存在的限制,也成为总包公司反击律师、拒绝承担责任的依据。

《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的立法初衷是为了打破层层转包造成的责任阻断,确保最底层的劳动者——农民工——能在工资被拖欠时,迅速找到真正有支付能力的责任主体。条例第30条和第36条建立起一种“穿透式”责任链条:无论实际用工单位为何,只要拖欠工资,施工总承包单位就需先行清偿,再依法向下追偿。这一规定在立法理念上确实突破了法律合同逻辑的限制,是对农民工的特殊保护。然而,在司法实践中,《条例》的适用空间与其表面逻辑之间,却存在一道难以逾越的裂缝。

以高丙芳案为例,其选择的诉讼策略正是基于《条例》的特殊保护逻辑:以农民工个人名义,起诉总包单位粥店建筑公司,主张尚未支付的工资。这一策略绕过了对层层分包合同关系的逐级认定,直接锚定总包责任人,使诉讼效率和成功率大幅提高。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根据《条例》的逻辑,总包单位承担“先行清偿”的前提是“确实存在拖欠”。一旦工资事实上已被包工头垫付,即便垫付款来源未必合规、方式不透明,农民工“表面上”已获得报酬,便不再适用该条例保护,原告的诉讼请求就可能被认定为“不符合事实”。

代理農民工討薪被控罪山東律師痛斥司法不公| 高丙芳| 虛假訴訟罪| 新唐人电视台
法庭上的高律师

更复杂的是,在现实工程实践中,工资发放往往并未通过条例要求的“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进行,而是由包工头以现金、私人转账等方式先行垫付。这种事实上的支付行为,虽然在行政监管上违反《条例》,但在刑事审判中却被用来否定“工资被拖欠”的前提,反过来构成对代理律师“虚假诉讼”指控的证据基础。换言之,《条例》的法律保护在司法实践中成了一把双刃剑:它要求用工透明化与工资实名制发放,却无法处理现实中工资支付路径混乱、监管滞后的事实,最终为总包单位提供了“事实已支付”的回旋余地。

高丙芳案的核心张力,正是在于这种法律意图与实务操作之间的错位。当代理律师基于《条例》的立法精神构建诉讼路径,却必须在庭上面对程序性、形式化证据标准的审查,其行为就极易被重新定义为“构造不存在的纠纷”。特别是在总包公司拥有强大资源动员能力、包工头与用工结构处于灰色地带的情况下,任何超越“合同正统性”的维权尝试,都可能被重新叙述为“虚假诉讼”,代理人则因此承担巨大刑责风险。

漫长的诉讼,无法说话的律师

律师高丙芳被控虚假诉讼案一审于2023年11月开庭,判决于2024年12月。被告律师高丙芳被判虚假诉讼,有期徒刑四年,两名参与讨要工程款的包工头陈、米二人也被定为虚假诉讼罪,被判缓刑。两位包工头认罪,而高丙芳和辩护人则坚称她对垫付工资并不知情,当庭提出上诉。

一审的司法程序曾引起很大争论。

“法院从一开始就不想让我说话”,高丙芳的辩护人之一张新年在4月18日开庭后表示该案的程序问题不妥当,也不能保障被告人的质证权,而他随后被强行带出法庭。他在事后抗议法院在没有警告、训诫的情况下违规剥夺其辩护权:“上来就把别人驱逐出法庭,这不是开玩笑吗?”。

高丙芳本人于4月9日开始被强制羁押,而不是取保候审,也被辩护人质疑其流程涉嫌违法。赶来现场旁听的律师发现司法局组织的旁听人员占据多个位置,大多数人没有能够进入庭审现场。而在场的案外律师认为法庭强推庭审的意图明显,认为“他的目的就是今天要把这个庭开完”

此案二审在2025年2月10日开庭,于4月18日至今一直进行连续开庭。高丙芳的辩护律师在申请调取证据和发言等环节多次质疑法律程序是否合规,包括调取证据和证人出庭的请求被法官承诺后弃置不顾。知名律师王才亮同样来到了现场旁听,他事后发文总结称:

“有的法官则是揣摩上意而将程序视为儿戏在裸奔,无论律师提出什么正当诉求,他都视而未见,我行我素,尽可能的延续着多年前的严打时期的“快审快判”的做法,如同成年人在马路上裸奔。”

高丙芳案的审判进程和结果引起了法律从业人士的担忧,很多观点将其视为司法公平的严重危机,是对人道主义的打击。一审结束后,王才亮发文呼吁不能让扶助弱小者蒙受冤屈,“欠薪者逍遥法外,讨薪者锒铛入狱,符合天理国法人情吗?”。在二审结束后他也发文:“泰安的司法人员挖下的坑,我相信是可以把泰山埋下去的”,他认为绝大多数法官身不由己,做决定的空间越来越小,更有甚者无视司法程序坑杀公平正义,正是此案发生的背景。

寒蝉效应与类似的“虚假诉讼”案

社交媒体上网友和工程从业者的声音表达了这个案件对农民工这样的弱势群体权益的负面影响。最高法院前法官黄应生发文总结道,以此案件而论,欠薪的客观事实存在,只因为诉讼的主体不妥被指控虚假诉讼,使被拖欠的薪水被彻底侵吞,这应该是用常识和人道主义做出的判断。从广义而论,如果高律师罪成,案件带来的寒蝉效应恐怕会使更少的法律从业者愿意为农民工发声。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类似的案件也曾有发生。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在2020年曾有过判定鲍晋明诉讼池州天源公司的虚假诉讼案,其起因是包工头鲍被上游包工头拖欠薪资无法讨要,在无奈之下和其他的被拖欠工程款的建筑公司共谋,虚构了农民工的身份,以农民工的名义提出诉讼,随后法院判决发包方公司对欠款负连带责任。检察院立案侦查后,提起了对鲍的虚假诉讼的公诉,最终被告鲍某明罪成,被判决监禁六个月,缓刑一年,罚款一万元,以及先前的讨薪案全部作废。在检察院的报告中只有提到先前的诉讼结果被撤销,而完全没有提及欠薪是否被清偿。

工程的从业者,包括农民工和包工头通常是低学历工人,对法律的了解有限,很难行使自己全部的法律权益。面对国企或者大型私企,他们通常不愿冒着被拉黑而失去未来合作机会的风险去进行法律诉讼;双方在金钱、社会资源、时间方面成本相差之巨大,让法律维权难以负担;现实也通常很复杂,比如工程项目被层层分包,流程不标准,文件、材料不完备,让他们用法律保护自己时遇到重重阻碍。高丙芳案和鲍晋明案就是这样的例子,其起因类似,本来应被《条例》、《办法》所保护的农民工由于法律和实际操作的错位而成为了司法的受害者。个案的困境,反映的是整个行业作为弱势群体的不受关注和不利现状。

法院本应是法制精神的捍卫者,在面对现实的限制与争议时,到底法官是依据法的精神保护弱者、换劳动者以公道,还是拘泥于形式化的证据与程序审查?看起来,在现实中,法院更倾向于后者。当然,我们也无法寄希望于出现公正严明的好法官,甚至也可以说高丙芳案中法官的取态不一定是其个人选择所致,这可能暗示着整体社会中农民工维权、协助工人进行法律行动这样的事情越来越缺乏空间了。


工人有事,我们报道

我们收集一线工人的声音,呈现不被主流媒体看到的劳动者生活;我们探究政治经济背景下的劳动体制、剥削逻辑,力求呈现劳动者的处境,看见来自工人的行动和抵抗。快手、抖音等工人使用的社交媒体是我们的主要信息来源。采访劳动者、与工人建立连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希望通过文章和报道的连接,能使所有劳动者团结为一张巨网。我们分析工人受苦的原因,分享工人斗争的经验。工人的声音需要被听到,工人的声音最有力量!

劳动者筑起一砖一瓦,在一条条产线上铸造中国制造的奇迹。劳动本应该被尊重,现实中,劳动者被剥削、被边缘化,主流话语一边将劳动者塑造为卑微、值得同情的受害者,一边忽视、贬抑、打压劳动者的行动。我们希望在劳动者的世界中,重新看见劳动的价值,重建劳动者的尊严。

征集伙伴

如果你也对工人议题、劳动报道或工人运动有兴趣,想参与工事有料,欢迎直接写信联系我们: [email protected]


加入我们的社交媒体: Twitter | Instagram | Telegram

Read more

打工日记·15|学徒工:师徒在现代

打工日记·15|学徒工:师徒在现代

"学徒工"这一结合传统师徒文化与契约受雇的称呼,广泛存在于CNC(数控机床加工)、电工、厨师、修车、理发等要求大量操作经验的岗位。招募平台上,"包吃住"的学徒工岗位也不在少数。 事实上,在职业训练的语境中,“师徒制”是种历史悠久的技艺传承与关系模式,且随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有极大的转变。 简单说来,在旧社会,师傅多是拥有特殊技能的个体从业者,作为雇主聘用及招收学徒,教授技能的同时占有徒弟的劳动成果,甚至有决定徒弟的人生命运的权力。这些“雇工”出师后,则可能与师傅在行业内形成竞争关系。直到近代,改开前的国企里,技术工人的工资按照熟练程度划分等级,师傅往往是技术等级较高的工人,徒弟是新进工人。即便所教徒弟的等级超过了师傅,也不会对师傅的工资、工作造成影响,师徒间不存在人身依附关系,或者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 但在现代企业制度下,除了大量技艺已自动化、专业证照化,导致许多行业的师徒制式微外,大部分师傅只是”师傅工”:师傅与学徒工同为现代组织化劳动关系下的企业雇工,学徒出师后也更多是与师傅在企业内部竞争,师徒只是称呼,并不存在以往的师徒”

打工日记·14|显微镜目镜里没有工人

打工日记·14|显微镜目镜里没有工人

我进了一个厂,把我搞到看显微镜的地方了,10个小时不停的看,干得我眼花,眼疼的都是血丝……刚才吃完饭后头晕模糊,感觉快要瞎了…… @万辞王 强哥(十年进过三百多家企业) 2024.12.31 工厂生产的人力体系中,最好的岗位众说纷纭,但最累、最"不能做"的岗位中,显微镜操作岗永远榜上有名。这些岗位要求工人长时间高度专注地工作,注视并挑出透镜下微米级的瑕疵。 看似单调平常的要求,实际上正日复一日侵蚀着工人们的眼部健康。视力不可逆的损伤、眼球变形凸出、慢性偏头痛、皮肤斑块,甚至猝死在岗位……显微镜岗的"恶名昭彰",并非流言,而是无数工人的亲身经历积累而成。 显微镜背后,隐藏着被遗落的工人职健困境:工人们具体在承受怎样的职业伤害,又是否能被法律认定为工伤?企业又在多大程度上负起了职业卫生标准的法律责任?为何还有工友留在显微镜岗,任由健康日夜劳损? 多补贴、多招女工的劳动岗位  哪些岗位在看显微镜? 工厂中,大部分需要看显微镜的岗位,都属于检测类工作。

无尘却有害:为什么工人无法接受无尘服?

无尘却有害:为什么工人无法接受无尘服?

乍听起来,无尘服意味着干净、保护、规范,使用无尘服意味着良好的劳动保护。然而很多工人却在“拒绝”无尘服,这与无尘服本身的设计、使用环境、使用过程中管理失当,和使用场景中其他劳动保障的缺失不无关系。换句话说,对无尘服的拒绝背后是对恶劣劳动条件的无声抗议。 无尘服,又称无菌服、无尘衣洁净服,防静电服,是一种常见于生物制药、食品、半导体微电子、光电、石油天然气化工、油运和煤矿等行业的工作制服。通常由聚酯纤维、尼龙或静电纤维组成,其主要作用是保护生产环境的清洁度,比如,在电子产品制造的过程中,由人体产生的微小的颗粒或细菌可能会污染产品,影响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无尘服的特殊材质使得其可以过滤空气中的颗粒和细菌,保持生产环境清洁度,从而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另一方面,无尘服也起到保护工人健康的作用,在诸如生物制药、石油天然气化工、煤矿等粉尘或超细纤维较多的工作环境里,无尘服也可以起到隔绝粉尘通过呼吸、汗液和皮肤被工人吸收的作用。 这听起来是一件两全其美的好事:既可以保证生产环境清洁度和产品质量,又可以保护工人的健康。 那么,为什么现在很多人无法接受无尘服呢?在抖音和快手的工人自述和直播招工

喝水、上厕所、离岗证——工厂到底在控制什么?

喝水、上厕所、离岗证——工厂到底在控制什么?

图片中的这张深圳杰科电子有限公司离岗证来自北京皮村的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这张离岗证可能来自2000年代初期。虽然已经过去数十年,但“离岗证”对于许多年轻的工人来说并不是过时的老物件,它仍然继续存在于工厂的管理制度、存在于基层流水线工人的日常生活中。 打工三十年:城市的控制似乎放松了,工厂的控制仍在变本加厉 在90年代后开始的打工潮中,农民工一脚踏进城市,迎面而来的是“暂住证”、“寄住证”,没有证件就没有合法身份,随时可能被驱赶、收容,甚至在收容过程中遭殴打致死。例如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 三十年后,城市治理表面上松动了,收容遣送制度废除、暂住证取消,流动人口的制度性门槛逐步放开。不少一线、二线大城市也逐步放宽了户籍门槛,仿佛真的欢迎进城打工人留下来。虽然我们也都知道,城市官僚们真正想要的是年轻的劳动力,新的制度也更偏向有学历的人群。但至少,城市看上去是更自由了,“融入城市”这个概念也变得更为隐秘了。 但与此同时,工厂内部的控制却依旧延续着,甚至还变本加厉。 在抖音上,一位九十年代就进电子厂打工的老工人发问:“以前流水线大部分都是这样的,上厕所,喝水拿离位证,拉长,组长顶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