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稿:基层劳动监察的日常

读者来稿:基层劳动监察的日常

某个下午,劳动监察的大厅内挤满了来申诉的工人,他们中有些人白发苍苍,大多已经到了快退休的年龄。寥寥几个窗口中,同事们正在向工人询问案情并做笔录。不时有案件被正式录入,也有工人因为无法申诉而失望离开。这是我作为劳动监察员的日常。

通常,第一次来的工人会小心翼翼的问:“要工钱是到这里来吗?” 在看到我和同事点头后,他们便讲起事情的前因后果,常常因为叙述的过于细致而被我和同事打断,取而代之的是一句一句的问题:“你是在哪里干的活?”“什么时候干的活?”“欠了你多少钱?” 相较于个别情绪激动的工人,大多数工人怀揣着平淡的语气,我想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本身也没有抱太大希望的缘故。而由于是第一次来,他们也并不会带着齐全的文件材料,于是正式立案只能等到下次有空来。家住市区的工人尚能接受,而对于其他的工人来说则又是一笔开销。

我印象很深的是一个木工班组,在复印身份证件的时候注意到一个90后的年轻人。工地上的年轻人不常见,出于礼貌我没有询问原因,不过很快得知排在他后面等待一起做笔录的一位70后的老工人是他的父亲。这起案件很大,牵扯的工人也不止这一个班组,工人们也不是第一次来。由于提前的告知,他们的资料准备的很充分,笔录也很快的做完了。临走前,老工人笑着问我们需要多长时间才能等到处理结果,我告诉他按照规定我们需要60个工作日来处理,但其实我并不确定能很快的处理完。这段时间工作的阻力越来越大,同事纷纷请假或离职,剩下的人员也都在超负荷工作。

看着他们边聊天边走出大门的背影,我不禁开始思考起这份工作的意义。工作三年来,这样的场景每日都在重复。以下是我在一个西南省份城市担任劳动监察成员的日常笔记与思考,希望可以为理解现在基层劳动监察状况提供一些材料。

我所在的市级劳动监察支队主要负责市辖区内的大型项目,尤其以房地产开发为主。当地行政区划分为县、区、市三级,每一级都有自己的劳动监察机构,且职能互不重叠。例如,市级不能处理县级或区级辖区内的事件,属地原则明确了责任划分,主要看公司在哪里登记。然而,现实情况并非总能严格按照辖区运行,特别是工人并不总了解这些划分,往往辗转于多个部门之间。见到来申诉的工人时,我们都会优先询问工人在哪里工作,如果地点在下辖县,那我们只好将其推介至县级的劳动监察队。

我们除了处理线下直接投诉外,其它还有两种投诉渠道:电话投诉和线上投诉。电话投诉大多由便民热线转接,线上投诉则通过网络平台形成工单发给支队处理。然而,无论是电话还是线上投诉,在劳动监察以外它都只能起到咨询和记录作用,最后所有的案件还是要线下来到劳动监察支队进行处理。

也就是说,真正解决问题,工人必须带齐材料到现场进行笔录和立案。

材料缺失:讨薪的第一道关卡

“材料齐全才能立案。”这是窗口工作人员最常对工人说的一句话。但实际上,材料缺失是劳动纠纷中的普遍难题。

理想情况下,工人需要提供劳动合同、工资表、考勤记录、结算单或欠条等证据。然而,这些文件对许多普通工人来说并不容易获取。在我的经验中,几乎没有工人手持劳动合同,因为合同要么不存在,要么由资方掌控。即便是工资表和欠条,也需要经过老板签字才能作为申诉的有效证据。工人往往只能靠协商获取欠条,然而不少老板以各种理由推诿。最终,工人只能选择报警,期望警方协助出具书面证明。因为劳动监察部门没有权力去强制要求资方交出材料,只能依赖工人的主动提供。

即使材料齐全,案件处理仍需30至60个工作日。对于跨越多年的旧案子,这个周期可能会更长。讨薪过程中,外地工人维权的艰难尤为突出。他们从家乡奔赴工地,再往返于市区与区县之间,仅为提交材料或跟进案件。这些过程让其付出大量金钱时间在道路奔波中。一次,一位广西工人打来电话,语气愤怒,质问案件为何迟迟没有结果。当我解释当前的进度时,他仅留下愤懑的咒骂,挂断了电话。这些经历让我愈发感到,这套制度设计对于流动于各地的建筑工人并不友好。

无法解决的案例

在我眼中,劳动监察的同事都很认真、努力地处理每一起欠薪案件。但现实中,还是有许多案子是我们无法处理的。即使材料齐全,即使工人占理,现实中还有很多其他障碍。

一方面,问题来自于公司。如果承包单位做的项目来自某些本身就陷入财务困境的公司,那劳动监察也无可奈何,只能拒绝工人的申诉。例如恒大底下的项目、甚至某些建筑行业央企。而在一些比较恶劣的情况中,老板直接跑路,工人找不到老板,那就算有欠薪证据,我们也无法协助。

另一方面,也跟工人的情况有关。我也遇到过超过退休年龄的建筑工人,但是在劳动监察的逻辑中,退休工人无法建立劳动关系,也不属于“欠薪”问题的范畴,这种状况,我们也只能无奈地拒绝他。

此外,我们目前主要处理欠薪问题,对于其他类型的劳动争议。我们能做的也只是转介到相关其他单位——劳动仲裁、法院、工伤鉴定科等等。说实话,我们能处理的劳动争议其实远比不能处理的要少。

缺资源、缺人力、缺权力

我所在的市级劳动监察支队连同正式工作人员总共不到5名。平时还得依赖数量不稳定的见习生才能辅助处理每日大量投诉与案件。繁重的工作量表现在每一位同事的身上,放弃午休持续工作是常态。在春节这样的投诉高峰期,除了办公室以外,劳动监察大厅内里里外外塞满了人。因为案件实在过多,无法处理,在春节时受理的案件到了三、四月份,如果投诉人没有再继续跟进追问,那我们也只能默认他自己已经解决了。

近年来,行政执法改革将市级劳动监察职能下放至区县,名义上是让执法回到基层。但这一调整并未缓解根本问题,反而让基层负担更重。有限的人力和资源无法匹配新增的职能。市级监察员的降级或岗位变动也让办公室弥漫着消极情绪。队长无奈地说:“问题还是那些——人手不足,资源不够。只是换了个层级去承担。” 最近队里负责处理网上工单的同事也很崩溃,因为工作量实在太大,已经快把他累垮了。

除了资源、人力,劳动监察本身也缺乏有效的执法手段。如果在我们要求后,企业仍然没有处理欠薪问题,那么劳动监察部门能做的事情只有三个:扣分——扣信用中国的分,会影响企业之后的借贷等行为;下整改函——警告级别更高的指令;三是以拒不支付农民工工资为由,将案件转交公安机关,事情会被定性为刑事案件。就我的观察而言,第三种是最有效的,不过有时公安机关也会以材料整理的不充分之类的理由来回推几次才处理,中间也会耽搁不少时间。例如,我的一位资深同事就在处理一个欠薪案,走到了转交公安机关这一步。但因为缺乏材料,距离工人投诉已经过去了超过5年。

工人有事,我们报道

我们收集一线工人的声音,呈现不被主流媒体看到的劳动者生活;我们探究政治经济背景下的劳动体制、剥削逻辑,力求呈现劳动者的处境,看见来自工人的行动和抵抗。快手、抖音等工人使用的社交媒体是我们的主要信息来源。采访劳动者、与工人建立连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希望通过文章和报道的连接,能使所有劳动者团结为一张巨网。我们分析工人受苦的原因,分享工人斗争的经验。工人的声音需要被听到,工人的声音最有力量!

劳动者筑起一砖一瓦,在一条条产线上铸造中国制造的奇迹。劳动本应该被尊重,现实中,劳动者被剥削、被边缘化,主流话语一边将劳动者塑造为卑微、值得同情的受害者,一边忽视、贬抑、打压劳动者的行动。我们希望在劳动者的世界中,重新看见劳动的价值,重建劳动者的尊严。

征集伙伴

如果你也对工人议题、劳动报道或工人运动有兴趣,想参与工事有料,欢迎直接写信联系我们: [email protected]


加入我们的社交媒体: Twitter | Instagram | Telegram

Read more

【评论】极越暴雷的资本运作基因

【评论】极越暴雷的资本运作基因

极越突然暴雷给员工权益带来的损害,在极越员工的团结一致抗争之下,已经基本上得到解决,但事件给我们带来的思考却远不应该结束。前几期,有料就极越员工抗争行动本身做了详细的梳理,展示了员工的力量的同时,也指出未来类似行动可以提升之处。 这篇快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反思极越闪崩的资本运作基因。目前网络上关于极越闪崩的原因众说纷纭,加上事件本身涉及商业秘密,想要搞清楚时间前后的来龙去脉,恐怕是不可能的。所以这篇快评的目的并不是就极越的资本运作基因给出严密的分析,而是提供一个新的反思的视角。至于更严密的分析,恐怕需要研究者进行长时间的材料搜集和严密分析。 极越闪崩爆发于2024年年末。12月11日下午,极越CEO 突然然发布内部信并召开全员视频会议,承认公司目前正遇到困难,需要立即调整,进行“二次创业”。 公司当晚发布公告称,正积极推进融资,售后维保和新车交付环节仍将正常运行。但多位员工透露,公司所有业务已陷入停滞,多个团队“就地解散”,所有门店暂停营业;员工11月、12月的社保需要自行缴纳,12月开始的薪资无法发放,且公司仅计划保留极少数员工维持基本业务。不少员工对这一消息表示惊讶,公司数天前才有

从农田到茶园:采茶女工的苦与歌

从农田到茶园:采茶女工的苦与歌

前言 “明前茶,贵如金”。清明节前采制的春茶,量少而品佳,因此极其珍贵,受到消费者追捧。然而与之相对的,是采茶女工似乎只能抢着在大锅里捞白水挂面当作午饭,夜晚和几十个女工友睡在铁皮棚房里的大通铺上。近期采茶女工的待遇问题引起了激烈讨论,本文试图说明:为了获得额外收入而离开农村的采茶女工,的确可能面临极其恶劣的待遇问题,而这种营养不良和休息不足又会影响每天的劳作。但同时,提供给女工的待遇资本与不同的土地规模和劳动组织方式有关。相较于个体茶农,大型茶企和农户为了竞争更倾向于通过中介提高对女工的剥削程度。而茶叶产业生产与销售之间存在的矛盾和导致的利润不均,则巩固了这种剥削模式,也使得小农式的茶叶生产难以得到改变。最后,需要澄清的是采茶并不天然和妇女绑定,女工们仍面临着传统分工、城乡对立、家务劳动、资本压迫等诸多结构性问题,而她们在茶园中形成的集体生活则是一种宝贵的反抗经验。 一、吃挂面、睡大通铺与摘茶叶 当小Q在网上看到关于记录采茶女工们极差的住宿和伙食的视频时,她想起几天前自己的母亲也去了南方的茶园摘茶叶,立刻给妈妈打去了视频通话。母亲在之前的电话里曾说,自己这边情况很好,吃住不愁

【读者来稿】工厂随笔:脱离管控的技术工

【读者来稿】工厂随笔:脱离管控的技术工

编按:重工业给人的印象常常是庞大的钢铁巨兽,所有人在其面前都显得渺小。但真实世界中的重工业工厂是什么样子?这篇读者投书着重的不是工人们的辛酸,而是现场的劳动、制造与监督过程:风雨不断的厂房、高空的焊接作业、工人们在控制与自由之间游走的微妙状态。这篇文章描述了工人们如何在恶劣环境下寻找喘息空间,也呈现了焊工与管理者之间复杂的互动与权力平衡。 注:出于安全考虑,虽然这篇工厂随笔涉及的经验和想法都是真实的,但工厂具体所在地点、产品等方面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虚构。我试图在不影响文章内容有效性的情况下,尽可能避免暴露工厂所在地点。 一、工厂背景:海港边的重工业 工厂位于一处大型海港。工厂所在地本身也是填海造陆而成的新生地。建在这种特殊地点的原因与土地价格较无关,而是因为这间工厂所生产的产品是大型钢铁结构,主要用于海上钻井平台等大型基础设施。位于海港,对工厂运输产品来说是优势,但对于生产过程来说却有诸多不便。冬季的海边风大、雨多,附近城市感受到的普通降雨,在此处可能会导致大量降水灌入工厂,甚至让工作无法继续。因为工厂本身生产大型钢铁结构,这些产品的长宽高都以数十米为基础起跳。这意味着工厂内也

打工日记·08|司机们的担忧:无人驾驶带来的争议不断

打工日记·08|司机们的担忧:无人驾驶带来的争议不断

自动驾驶一直是国内外车企投资研究的方向,而随着人工智能模型的发展,自动驾驶的技术的成熟、产品落地和推广似乎已经是势在必行。2024年7月,百度公司旗下的无人驾驶出行服务平台“萝卜快跑”在武汉试运行,其一经推出便引起了激烈的讨论,科技进步永远是光鲜亮丽的话题,但它们对于社会的影响却复杂得多。在这次事件中,出租车网约车司机(以下统称司机)这些一线劳动者可能受到的潜在的影响,是社会都迫在眉睫需要认真思考、讨论的问题。 司机行业是便利于大众的服务业,也是保障城市交通运行的最基本一环。但是每天过长的工作时间和不稳定的收入,使得司机们普遍要承受很高的身体和经济的压力。近年来受经济下行影响,司机行业的回报更是不见好转。社交媒体上从业多年的出租车老司机,和在其他岗位发展不顺被迫转行的网约车司机,面对新一轮来自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的冲击,他们在面对采访时,分享了行业的现状,以及对未来生计的担忧和无奈。 收入下调?从疫情以后就开始了啊,网约车对我们冲击也相当大,我们现在已经到了谷底了。你现在哪怕上一万台无人驾驶跟我们没意义,因为我们已经没饭吃的。 (问:出租车司机能去当安全员吗?)那我就问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