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稿:基层劳动监察的日常

读者来稿:基层劳动监察的日常

某个下午,劳动监察的大厅内挤满了来申诉的工人,他们中有些人白发苍苍,大多已经到了快退休的年龄。寥寥几个窗口中,同事们正在向工人询问案情并做笔录。不时有案件被正式录入,也有工人因为无法申诉而失望离开。这是我作为劳动监察员的日常。

通常,第一次来的工人会小心翼翼的问:“要工钱是到这里来吗?” 在看到我和同事点头后,他们便讲起事情的前因后果,常常因为叙述的过于细致而被我和同事打断,取而代之的是一句一句的问题:“你是在哪里干的活?”“什么时候干的活?”“欠了你多少钱?” 相较于个别情绪激动的工人,大多数工人怀揣着平淡的语气,我想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本身也没有抱太大希望的缘故。而由于是第一次来,他们也并不会带着齐全的文件材料,于是正式立案只能等到下次有空来。家住市区的工人尚能接受,而对于其他的工人来说则又是一笔开销。

我印象很深的是一个木工班组,在复印身份证件的时候注意到一个90后的年轻人。工地上的年轻人不常见,出于礼貌我没有询问原因,不过很快得知排在他后面等待一起做笔录的一位70后的老工人是他的父亲。这起案件很大,牵扯的工人也不止这一个班组,工人们也不是第一次来。由于提前的告知,他们的资料准备的很充分,笔录也很快的做完了。临走前,老工人笑着问我们需要多长时间才能等到处理结果,我告诉他按照规定我们需要60个工作日来处理,但其实我并不确定能很快的处理完。这段时间工作的阻力越来越大,同事纷纷请假或离职,剩下的人员也都在超负荷工作。

看着他们边聊天边走出大门的背影,我不禁开始思考起这份工作的意义。工作三年来,这样的场景每日都在重复。以下是我在一个西南省份城市担任劳动监察成员的日常笔记与思考,希望可以为理解现在基层劳动监察状况提供一些材料。

我所在的市级劳动监察支队主要负责市辖区内的大型项目,尤其以房地产开发为主。当地行政区划分为县、区、市三级,每一级都有自己的劳动监察机构,且职能互不重叠。例如,市级不能处理县级或区级辖区内的事件,属地原则明确了责任划分,主要看公司在哪里登记。然而,现实情况并非总能严格按照辖区运行,特别是工人并不总了解这些划分,往往辗转于多个部门之间。见到来申诉的工人时,我们都会优先询问工人在哪里工作,如果地点在下辖县,那我们只好将其推介至县级的劳动监察队。

我们除了处理线下直接投诉外,其它还有两种投诉渠道:电话投诉和线上投诉。电话投诉大多由便民热线转接,线上投诉则通过网络平台形成工单发给支队处理。然而,无论是电话还是线上投诉,在劳动监察以外它都只能起到咨询和记录作用,最后所有的案件还是要线下来到劳动监察支队进行处理。

也就是说,真正解决问题,工人必须带齐材料到现场进行笔录和立案。

材料缺失:讨薪的第一道关卡

“材料齐全才能立案。”这是窗口工作人员最常对工人说的一句话。但实际上,材料缺失是劳动纠纷中的普遍难题。

理想情况下,工人需要提供劳动合同、工资表、考勤记录、结算单或欠条等证据。然而,这些文件对许多普通工人来说并不容易获取。在我的经验中,几乎没有工人手持劳动合同,因为合同要么不存在,要么由资方掌控。即便是工资表和欠条,也需要经过老板签字才能作为申诉的有效证据。工人往往只能靠协商获取欠条,然而不少老板以各种理由推诿。最终,工人只能选择报警,期望警方协助出具书面证明。因为劳动监察部门没有权力去强制要求资方交出材料,只能依赖工人的主动提供。

即使材料齐全,案件处理仍需30至60个工作日。对于跨越多年的旧案子,这个周期可能会更长。讨薪过程中,外地工人维权的艰难尤为突出。他们从家乡奔赴工地,再往返于市区与区县之间,仅为提交材料或跟进案件。这些过程让其付出大量金钱时间在道路奔波中。一次,一位广西工人打来电话,语气愤怒,质问案件为何迟迟没有结果。当我解释当前的进度时,他仅留下愤懑的咒骂,挂断了电话。这些经历让我愈发感到,这套制度设计对于流动于各地的建筑工人并不友好。

无法解决的案例

在我眼中,劳动监察的同事都很认真、努力地处理每一起欠薪案件。但现实中,还是有许多案子是我们无法处理的。即使材料齐全,即使工人占理,现实中还有很多其他障碍。

一方面,问题来自于公司。如果承包单位做的项目来自某些本身就陷入财务困境的公司,那劳动监察也无可奈何,只能拒绝工人的申诉。例如恒大底下的项目、甚至某些建筑行业央企。而在一些比较恶劣的情况中,老板直接跑路,工人找不到老板,那就算有欠薪证据,我们也无法协助。

另一方面,也跟工人的情况有关。我也遇到过超过退休年龄的建筑工人,但是在劳动监察的逻辑中,退休工人无法建立劳动关系,也不属于“欠薪”问题的范畴,这种状况,我们也只能无奈地拒绝他。

此外,我们目前主要处理欠薪问题,对于其他类型的劳动争议。我们能做的也只是转介到相关其他单位——劳动仲裁、法院、工伤鉴定科等等。说实话,我们能处理的劳动争议其实远比不能处理的要少。

缺资源、缺人力、缺权力

我所在的市级劳动监察支队连同正式工作人员总共不到5名。平时还得依赖数量不稳定的见习生才能辅助处理每日大量投诉与案件。繁重的工作量表现在每一位同事的身上,放弃午休持续工作是常态。在春节这样的投诉高峰期,除了办公室以外,劳动监察大厅内里里外外塞满了人。因为案件实在过多,无法处理,在春节时受理的案件到了三、四月份,如果投诉人没有再继续跟进追问,那我们也只能默认他自己已经解决了。

近年来,行政执法改革将市级劳动监察职能下放至区县,名义上是让执法回到基层。但这一调整并未缓解根本问题,反而让基层负担更重。有限的人力和资源无法匹配新增的职能。市级监察员的降级或岗位变动也让办公室弥漫着消极情绪。队长无奈地说:“问题还是那些——人手不足,资源不够。只是换了个层级去承担。” 最近队里负责处理网上工单的同事也很崩溃,因为工作量实在太大,已经快把他累垮了。

除了资源、人力,劳动监察本身也缺乏有效的执法手段。如果在我们要求后,企业仍然没有处理欠薪问题,那么劳动监察部门能做的事情只有三个:扣分——扣信用中国的分,会影响企业之后的借贷等行为;下整改函——警告级别更高的指令;三是以拒不支付农民工工资为由,将案件转交公安机关,事情会被定性为刑事案件。就我的观察而言,第三种是最有效的,不过有时公安机关也会以材料整理的不充分之类的理由来回推几次才处理,中间也会耽搁不少时间。例如,我的一位资深同事就在处理一个欠薪案,走到了转交公安机关这一步。但因为缺乏材料,距离工人投诉已经过去了超过5年。

工人有事,我们报道

我们收集一线工人的声音,呈现不被主流媒体看到的劳动者生活;我们探究政治经济背景下的劳动体制、剥削逻辑,力求呈现劳动者的处境,看见来自工人的行动和抵抗。快手、抖音等工人使用的社交媒体是我们的主要信息来源。采访劳动者、与工人建立连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希望通过文章和报道的连接,能使所有劳动者团结为一张巨网。我们分析工人受苦的原因,分享工人斗争的经验。工人的声音需要被听到,工人的声音最有力量!

劳动者筑起一砖一瓦,在一条条产线上铸造中国制造的奇迹。劳动本应该被尊重,现实中,劳动者被剥削、被边缘化,主流话语一边将劳动者塑造为卑微、值得同情的受害者,一边忽视、贬抑、打压劳动者的行动。我们希望在劳动者的世界中,重新看见劳动的价值,重建劳动者的尊严。

征集伙伴

如果你也对工人议题、劳动报道或工人运动有兴趣,想参与工事有料,欢迎直接写信联系我们: [email protected]


加入我们的社交媒体: Twitter | Instagram | Telegram

Read more

打工日记·15|学徒工:师徒在现代

打工日记·15|学徒工:师徒在现代

"学徒工"这一结合传统师徒文化与契约受雇的称呼,广泛存在于CNC(数控机床加工)、电工、厨师、修车、理发等要求大量操作经验的岗位。招募平台上,"包吃住"的学徒工岗位也不在少数。 事实上,在职业训练的语境中,“师徒制”是种历史悠久的技艺传承与关系模式,且随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有极大的转变。 简单说来,在旧社会,师傅多是拥有特殊技能的个体从业者,作为雇主聘用及招收学徒,教授技能的同时占有徒弟的劳动成果,甚至有决定徒弟的人生命运的权力。这些“雇工”出师后,则可能与师傅在行业内形成竞争关系。直到近代,改开前的国企里,技术工人的工资按照熟练程度划分等级,师傅往往是技术等级较高的工人,徒弟是新进工人。即便所教徒弟的等级超过了师傅,也不会对师傅的工资、工作造成影响,师徒间不存在人身依附关系,或者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 但在现代企业制度下,除了大量技艺已自动化、专业证照化,导致许多行业的师徒制式微外,大部分师傅只是”师傅工”:师傅与学徒工同为现代组织化劳动关系下的企业雇工,学徒出师后也更多是与师傅在企业内部竞争,师徒只是称呼,并不存在以往的师徒”

打工日记·14|显微镜目镜里没有工人

打工日记·14|显微镜目镜里没有工人

我进了一个厂,把我搞到看显微镜的地方了,10个小时不停的看,干得我眼花,眼疼的都是血丝……刚才吃完饭后头晕模糊,感觉快要瞎了…… @万辞王 强哥(十年进过三百多家企业) 2024.12.31 工厂生产的人力体系中,最好的岗位众说纷纭,但最累、最"不能做"的岗位中,显微镜操作岗永远榜上有名。这些岗位要求工人长时间高度专注地工作,注视并挑出透镜下微米级的瑕疵。 看似单调平常的要求,实际上正日复一日侵蚀着工人们的眼部健康。视力不可逆的损伤、眼球变形凸出、慢性偏头痛、皮肤斑块,甚至猝死在岗位……显微镜岗的"恶名昭彰",并非流言,而是无数工人的亲身经历积累而成。 显微镜背后,隐藏着被遗落的工人职健困境:工人们具体在承受怎样的职业伤害,又是否能被法律认定为工伤?企业又在多大程度上负起了职业卫生标准的法律责任?为何还有工友留在显微镜岗,任由健康日夜劳损? 多补贴、多招女工的劳动岗位  哪些岗位在看显微镜? 工厂中,大部分需要看显微镜的岗位,都属于检测类工作。

无尘却有害:为什么工人无法接受无尘服?

无尘却有害:为什么工人无法接受无尘服?

乍听起来,无尘服意味着干净、保护、规范,使用无尘服意味着良好的劳动保护。然而很多工人却在“拒绝”无尘服,这与无尘服本身的设计、使用环境、使用过程中管理失当,和使用场景中其他劳动保障的缺失不无关系。换句话说,对无尘服的拒绝背后是对恶劣劳动条件的无声抗议。 无尘服,又称无菌服、无尘衣洁净服,防静电服,是一种常见于生物制药、食品、半导体微电子、光电、石油天然气化工、油运和煤矿等行业的工作制服。通常由聚酯纤维、尼龙或静电纤维组成,其主要作用是保护生产环境的清洁度,比如,在电子产品制造的过程中,由人体产生的微小的颗粒或细菌可能会污染产品,影响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无尘服的特殊材质使得其可以过滤空气中的颗粒和细菌,保持生产环境清洁度,从而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另一方面,无尘服也起到保护工人健康的作用,在诸如生物制药、石油天然气化工、煤矿等粉尘或超细纤维较多的工作环境里,无尘服也可以起到隔绝粉尘通过呼吸、汗液和皮肤被工人吸收的作用。 这听起来是一件两全其美的好事:既可以保证生产环境清洁度和产品质量,又可以保护工人的健康。 那么,为什么现在很多人无法接受无尘服呢?在抖音和快手的工人自述和直播招工

喝水、上厕所、离岗证——工厂到底在控制什么?

喝水、上厕所、离岗证——工厂到底在控制什么?

图片中的这张深圳杰科电子有限公司离岗证来自北京皮村的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这张离岗证可能来自2000年代初期。虽然已经过去数十年,但“离岗证”对于许多年轻的工人来说并不是过时的老物件,它仍然继续存在于工厂的管理制度、存在于基层流水线工人的日常生活中。 打工三十年:城市的控制似乎放松了,工厂的控制仍在变本加厉 在90年代后开始的打工潮中,农民工一脚踏进城市,迎面而来的是“暂住证”、“寄住证”,没有证件就没有合法身份,随时可能被驱赶、收容,甚至在收容过程中遭殴打致死。例如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 三十年后,城市治理表面上松动了,收容遣送制度废除、暂住证取消,流动人口的制度性门槛逐步放开。不少一线、二线大城市也逐步放宽了户籍门槛,仿佛真的欢迎进城打工人留下来。虽然我们也都知道,城市官僚们真正想要的是年轻的劳动力,新的制度也更偏向有学历的人群。但至少,城市看上去是更自由了,“融入城市”这个概念也变得更为隐秘了。 但与此同时,工厂内部的控制却依旧延续着,甚至还变本加厉。 在抖音上,一位九十年代就进电子厂打工的老工人发问:“以前流水线大部分都是这样的,上厕所,喝水拿离位证,拉长,组长顶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