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水、上厕所、离岗证——工厂到底在控制什么?


图片中的这张深圳杰科电子有限公司离岗证来自北京皮村的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这张离岗证可能来自2000年代初期。虽然已经过去数十年,但“离岗证”对于许多年轻的工人来说并不是过时的老物件,它仍然继续存在于工厂的管理制度、存在于基层流水线工人的日常生活中。
打工三十年:城市的控制似乎放松了,工厂的控制仍在变本加厉
在90年代后开始的打工潮中,农民工一脚踏进城市,迎面而来的是“暂住证”、“寄住证”,没有证件就没有合法身份,随时可能被驱赶、收容,甚至在收容过程中遭殴打致死。例如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
三十年后,城市治理表面上松动了,收容遣送制度废除、暂住证取消,流动人口的制度性门槛逐步放开。不少一线、二线大城市也逐步放宽了户籍门槛,仿佛真的欢迎进城打工人留下来。虽然我们也都知道,城市官僚们真正想要的是年轻的劳动力,新的制度也更偏向有学历的人群。但至少,城市看上去是更自由了,“融入城市”这个概念也变得更为隐秘了。
但与此同时,工厂内部的控制却依旧延续着,甚至还变本加厉。
在抖音上,一位九十年代就进电子厂打工的老工人发问:“以前流水线大部分都是这样的,上厕所,喝水拿离位证,拉长,组长顶岗,现在这种情况应该是不多了吧?”
没想到时代变化的风吹不尽电子厂的无尘间。回复他的其他工人一律说着:没有差别、没有变化、一样需要离岗证,一样要顶岗。

今天,工人进入厂区,仍然时刻面对离岗证,尤其是流水线类型的大工厂。喝水、上厕所都必须凭证报备,否则就是“违规”。
而这些规则也因厂而异,甚至因线而异。所谓违规,违反了什么规定,规定的制订逻辑是什么?似乎也有很大的任意性。
从我们收集到的离岗证来看,其中主要规范的是去厕所时间、时长与违规罚款金额:
-4小时只能去2次、每次不超过7分钟,超时就是罚款。
-上班前后20分钟不能上厕所,上厕所时间不超过5分钟,违者罚款100元
-员工在上班后1小时内,下班前20分钟内不准离岗;离岗时须先跟线长报告,线长安排好其岗位业务后,方可离岗;严禁在厕所内吸烟、玩手机等。离岗时间不可超过10分钟;如若违规,公司将给予处罚。
-离位时间为5分钟,超过5分钟按每分钟罚款1元处理。不能损坏或遗失证,否则罚款50元工本费处理。离位证由组长保管,员工离位时拿厂证来换离位证,归位时用离位证换回厂证。
-上班前后15分钟不能上厕所,上厕所时间不能超过8分钟,违者罚款100元,请各位自觉遵守!
-离岗前需向线长领取离岗证,未持有离岗证擅自离岗者,按奖惩制度处理。离岗后在10分钟内返岗。
-离岗时间不得超过7分钟。离岗须戴离岗证。每个班离岗不得超过两次。离岗证不得转借。不得损坏离岗证。离岗证使用后交回拉长或助拉处。离岗不佩戴离岗证每次罚款10元。
-工作期间需离岗,必须向直接上级申请,批准后领取并佩戴好《离岗证》,方可离岗。每次离岗时间不得超过15分钟;一天内申请离岗不得超过3次。未申请离岗或申请未获批准而擅自离岗的,一律按旷工处理;私自离岗超过15分钟的,按自离处理。各班组长应严格管控离岗时间,做好离岗登记以备查阅。归岗时应交回《离岗证》。
这三十年来,城市学会了隐藏它的限制与划分,摆出更文明的姿态;工厂却始终没有放松它的控制。那些关于流动人口、外来务工者自由与融入城市的叙事,也只停留在表层,从未深入到流水线的现场里。镣铐不只在政策文件里,还在对于“上厕所”等对身体的控制与惩罚里。它一直都在,从未远离。
控制:纪律取代尊严,身体不属于自己
仔细思考一下上面的这些离岗证“使用”规则,我们可以看到工厂内纪律是如何取代劳动的尊严,工人的身体如何被变成可计算的机器的。这些规则无一不是为了配合生产,而将生理反应压缩到极致。
阅读每条内容时,我脑中浮现的不是这些条文如何被讨论、制订,参考了什么科学的依据,脑中反而想到的场景是更赤裸的:工厂的资方像是反复拷问机器能运作多块、能运作多久、能经受多大冲击也不损坏一样,在用同样的逻辑拷问人体的极限。那些“正常”身体的极限。
具体来看,我们可以观察到离岗规则的几个固定特征:
(1)禁止时间窗
上班前后的20分钟到1小时内是上厕所禁区,虽然排泄的反应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工厂提供的饭菜和高强度压力也常常是工人拉肚子的原因),但这段禁区时间内生理反应被否定了,工厂的节奏优先。
这样的禁区设定可能跟交班制度有关,一般流水线工作中临近交班的时刻是最容易出乱子的。因为上班一开始,流水线的节奏要对齐、工序还不稳定,缺人就会导致生产步伐提速缓慢。而下班之前则一般是和下一班工人交班的时候,交班不顺、无人交接都会影响下一班的生产效率。说白了,生产速度、生产节奏和效率还是最终原因,而肚子肠子的剧烈生理反应,工人憋得住吗?憋久了会不会生病,都不在工厂逻辑内。
(2)严格限时
俗话说,人有三急。上厕所不一定憋得住,而上厕所需要多久也有很大差异。这方面人人都有相似的经验,恐怕是最容易同理的。在此之外,上厕所的时间不等于离岗的时间,一般而言10分钟可以上完厕所,但是许多工厂并没有设置充足的厕所,一线产线因为无尘需求更是可能设置在离厕所等容易污染区域较远的地方。而工人离岗也不是立即就能直奔厕所,电子厂的劳动许多跟无尘服有关,无尘服的穿脱是件麻烦事。更有需要考虑的因素是,女性劳动者每月的月经期内,频繁去厕所或因疼痛需要延长去厕所时间的需求。这些种种因素都让上厕所时间不能称为一个固定限时问题。
14年还是15年那时候还年轻进过一个无尘室车间,做光碟的那个。进车间穿得像个医院做手术的全套衣装。离岗上厕所不得超过5分钟,一个班只能离岗一次。脱防尘服就要2分钟(衣服,裤子,鞋子,帽子,头套)出去2分钟,回来穿2分钟。意思就是不管你上大上小只能1分钟。
但工厂眼中,上厕所时间被粗暴等同于离岗时间,且最多的也只给10分钟上限,许多工厂只给5分钟、7分钟。这个时间又是怎么算出来的呢?不得而知,恐怕并没有什么科学基础,也没有与工人沟通过。这更像是产线某个工序可以中断、堆积或临时找人替补的最多时长。

(3)高额罚款
本来,我以为可以用“以罚代管”这个概念来指称此问题。但后来想想,越发觉得不对,“以罚代管”是指那些所谓“一般工厂应该管理”的部分,例如工作品质、绩效,而身体的排泄这种生理反应恐怕原本就不属于工厂管理范围。但无论如何,工厂还是用罚款来管理了,这种粗暴的最终方法。
而上厕所超时,这种并未影响工厂规则、也不破坏生产秩序的做法竟然被处以高额罚款,则是我所未想到的。即使沿海省份,电子厂流水线一般的时薪大约只有22元左右。而其中两则规则中,只要上厕所超时直接就处罚100元。依照这个逻辑,是不是上厕所10分钟(已经超时)等同失去原本近5个小时的劳动报酬。那是不是反而直接旷工1小时还比较划算呢?另有一家工厂按照分钟计时进行扣款,每分钟1元,数额也远高于劳动者分钟的报酬(每分钟仅0.36元左右)。
当然,在流水线上,旷工永远不会只扣当日工资,蹲半小时厕所可能都会变成强制“被旷工”。一位产线工人分享道:
小便2分钟,大的5到10分钟,晚1分钟就扣10块。记得我有次拿着手机找维修员顶岗,上厕所没注意时间蹲了半个小时。回来的时候线长直接给我记了个旷工,这一天白干不说还要罚300。
这些荒谬的数字只有一种解释:它不出自于经济理性计算,罚款数额纯粹是管理者用来恐吓工人的,所以数字越大越吓人,这也反映出产线本身就实行了恐怖政治。或许,我们可以把这种做法称之为“以罚创管”,用罚款创造出了一种新的管制领域。工厂不是在用金钱换取工人的劳动时间,而是用金钱换取了对工人身体的直接控制。

惩罚:流水线的核心逻辑
现在厂子已经没什么订单了,下个月1号,重庆和芜湖支援的同事就要离开了。他们的离开就证明真的没有订单了。无法养活这么多人。所以这个月工资是彻底废了。
今天早上开会给我们说,以后离开自己的岗位就必须要离岗证,没有离岗证被办公室的人抓住就扣50块钱。没有它你就不能去喝水,不能去上厕所,被抓住那就50块钱没了。我们线只有四个小组长有,其他人都没有。
通常,我们以为惩罚是为了维持产量,虽然这种手段不好,但至少还符合生产逻辑。不过,在这段来自一位美的公司工人小周的记录中,事实反而呈现为矛盾的情况。明明工厂没有订单了,闲下来了,工人数量还减少了,反而工厂开始实行离岗证这种更严格的管理方式。
为什么?
阅读小周此后的每日的记录,一个更残酷的事实逐渐浮现。在流水线上,核心逻辑并不是维持生产,而是透过惩罚维持秩序。
快到年底了,不忙了,开始抓纪律和仪容仪表了。消息是:明天所有人穿厂服,把手表,戒指都放一放,按照VOP四星来要求;所有人做好自互检(拿到物料、看一眼、再装配)。不好说,不好说。
7点50就要开早会了,迟到的4个人,班长说绩效为0。
本来以为明天休息了,结果是上班。但是明天不是双倍而是正常班。因为这里不允许超过13天,所以将明天调到14号。兄弟们,你们说的调休来了。明天让我们去签调休单。话说回来,按照正常走不好吗?明天休息,周一上班也没太大影响,如果订单挤,给双倍也好。不明白为何非得这样做,不理解不理解。
今天发工资了,绩效为0,岗位津贴也是0。绩效为0我知道,因为我漏打螺丝了。绩效为DD就是没有。但是为什么岗位津贴也没有了。我就有点纳闷了。因为上个月是有的,这个月没了。累死累活甩机器,最后两百块的补贴没有。去问了班长,班长竟然说绩效和岗位津贴挂钩。
开始双休了,不忙了。今天我们又延迟上班了。看来这里真的没有多少订单了。加不了班就赚不到钱。其实我好奇的是休了2天,最后物料还是没到。是什么原因呢?
听到好几个小道消息,听说所有正式工都要搬到8栋去。11栋要给外包的人。第二每个线上都要强制正式工转几个外包的。第三,听说有人提离职,班长没有批,给了两个选择:一是立马走,二是和大部队一起过年放假走。后来那个人就转外包了。第四,听说8月以后来的人没有年终奖。第五,美的打算取消正式工,全部变成外包。这是最有可能的。
现在美的真是想一套是一套。昨天晚上通知我们11栋搬去8栋,从四人间变成五人间,说是要腾出来给外包的人。我真是不明白,7、8栋人那么少,为什么不搬到11栋来。无法理解
今天已经安排人家三年的老员工替代了我的岗位。下午我就拉了一下午的车,步数3万步。车间热,感觉有点头疼了。早班班长说已经有80个人休息了,而我们做产品的需要休息30个人。晚上的时候正好30个人里面有我。现在轮休我可以理解为卸磨杀驴吗?实际上就是逼我离职了。这样就不用赔钱了。
今天我决定提离职了。越来越恶心了,连起码的8小时都无法保证了。
在这组记录里,所谓的“惩罚”已经早就与产出脱钩了,因为本身就进入淡季,工厂绩效也不好,接不到足够订单。此时,惩罚却反而变本加厉,与上厕所挂钩,与迟到挂钩,与打错螺丝挂钩,与身为一个正式工挂钩,彻底转化为一种维持秩序的手段。哪怕工厂没单、物料不到、工人数量锐减,管理层依旧要设法“有事可做”,把权力的存在感落实在工人身上。

一方面,在工厂面临危机,最容易发生人心涣散的时候,惩罚维持了日常纪律。迟到绩效归零,漏打螺丝津贴也被抹掉,离岗没有证就罚款。它们和产量关系不大,却和“服从”直接挂钩。惩罚的目的不是减少错误,而是通过恐惧确保工人始终处在受控状态。工厂最在意的恐怕也不是透过这些方式省下的用工成本,而是在缺乏订单、工时不足情况下工人们的不满、集体的涣散、产线的崩溃。
另一方面,在用工制度转型时,惩罚作为工厂的清退手段。美的通过“轮休”、“搬宿舍”、“岗位被替代”、“转外包”等方式,慢慢逼迫工人自己提出离职。这样公司就能节省补偿,同时实现用外包取代正式工的策略。在这种逻辑下,惩罚的功能已经完全转化:它不是为了提高产能,而是为了节约成本、维持工人之间的分化、迫使老员工主动退出。
最终我们看到的是,流水线是一种集合了各种惩罚手段的机器。它通过不断加码的纪律、不断变化的算计,让工人时刻被压抑,被排除,被强迫剥除一切自发的动力,并被纳入可抛弃、重组的生产秩序中。

一点都没错,卸磨杀驴。所谓离岗证,控制工人们的身体,并不仅仅是一种非人道手段,而是一个契机让我们可以观察到,在离岗证制度开启的同时,工厂在运作哪些其他目的,还有哪些惩罚手段在同时发展,它真正想控制的也不只是工人的身体,而是维持对产线的绝对掌控。

身体的反抗,身体不被承认
离岗证这种控制身体与惩罚手段也并非是新发明,早在20世纪初,福特工厂就已经对工人的每项生理活动和劳动步骤进行计时了。二战后,日本的工厂也有相似的做法,明确每天集体的喝水、如厕时间,将工人的生理活动编排进生产秩序中。在军事独裁时期的韩国工厂,情况更加暴力,管理人员常常直接打工人耳光,工人被强迫站军姿、喊口号,近乎军队/监狱的纪律。在全泰一的年代,甚至有工厂老板为了让童工连续加班工作而施打兴奋剂。
但如今,这些将身体控制编排进工厂秩序并进行强力镇压与惩罚的做法在这些地方近乎消失了。原因无他,这些地方都陆续爆发了激烈的工人运动,直接挑战所谓的“工厂秩序”。当然,资本主义的生产具有相当的弹性,在那里遇到了反抗,这些工厂们和老板们陆续都搬迁来了中国。
今年2月,深圳爱仕达电子被员工投诉离岗证制度。2023年底,比亚迪打算实施离岗证制度,也被网络曝光。两个投诉大致都无疾而终,两间公司全都否认自己实施了该制度,或是声称制度尚未实施就已经被内部叫停了。它们不光否认了制度存在,否认工人的经验,甚至直接否认了基层工人的感受。

在流水线上,工人的身体被制度管控与惩罚;
在舆论场上,工人的经验又被虚无与否认;
但身体不会永远回应这些生产的逻辑、这些资本的秩序,工人们从未只是默默承受这些痛苦,“不”的呐喊早就回荡在每一条产线上了,只是尚未被看见,尚未被承认。即便外界不曾承认,这些身体的拒绝依旧会让工厂崩塌,让秩序瓦解。有时,一条产线垮掉,一个公司倒台,一片经济崩溃,并不是什么管理的失误、决策的失败,而是那些终于忍受不了的身体,以自己的方式拒绝了被强加的秩序。
工人有事,我们报道
我们收集一线工人的声音,呈现不被主流媒体看到的劳动者生活;我们探究政治经济背景下的劳动体制、剥削逻辑,力求呈现劳动者的处境,看见来自工人的行动和抵抗。快手、抖音等工人使用的社交媒体是我们的主要信息来源。采访劳动者、与工人建立连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希望通过文章和报道的连接,能使所有劳动者团结为一张巨网。我们分析工人受苦的原因,分享工人斗争的经验。工人的声音需要被听到,工人的声音最有力量!
劳动者筑起一砖一瓦,在一条条产线上铸造中国制造的奇迹。劳动本应该被尊重,现实中,劳动者被剥削、被边缘化,主流话语一边将劳动者塑造为卑微、值得同情的受害者,一边忽视、贬抑、打压劳动者的行动。我们希望在劳动者的世界中,重新看见劳动的价值,重建劳动者的尊严。
征集伙伴
如果你也对工人议题、劳动报道或工人运动有兴趣,想参与工事有料,欢迎直接写信联系我们: [email protected] !
加入我们的社交媒体: Twitter | Instagram | Tele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