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人到组长:升迁还是另一种压榨?

从工人到组长:升迁还是另一种压榨?

在制造业的流水线工厂里,“班组”通常是最小的生产单位,多位直接从事生产的工人,加上他们班组长的管理,组成了昼夜不息的产能。班组长和普通工人之间的关系亦远亦近:班组长都是由升职的工人担任,担任长期工、有较高的学历、表现优秀等等因素让工人不难晋升到班组长。但同时,班组长代表着工厂的任务,在工人面前是督促产出、行为管理、施加压力的形象,是工人最频繁接触的,但是和工人们站在对立面的岗位。

网络上工人的记事中,工人和班组长之间的矛盾经常发生。如何去了解这一切的症结?在一个个“好”或“坏”班组长的面孔后,他们是否也有普遍的、被资本压榨的困境?

升职的工人?班组长的职责解构

班组长的工作职责内容繁多,包括但不限于生产管理与协调,安排组内工人在流水线的工作以保证进度;质量监督,确保产品符合质量标准;安全管理,确认安全操作规程的执行;设备工具管理,包括对其定期的检查与维修;总体来说,一个班组能够正常运行的所有因素,都是班组长的负责范围。

以下是一则班长招聘内容:

生产班长(岗位职责)
职位描述
岗位职责:
- 根据生产计划做好生产人员管理,包括人员的调配、培训指导、激励、评价和考核;
- 督导生产作业管理,确保生产作业有序、按时、保质地完成;
- 负责本区域现场5S管理工作,跟进落实不良点的改善;
- 监督本区域员工质量管理行为,并督导质量问题的改善;
- 负责对现场物料、半成品和成品进行建账管理,参与车间盘点工作,确保盘点的准确性;
- 协助技术人员合理有效平衡生产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
- 配合生产主管做好其他工作。

任职资格:
- 中专以上学历,有3年以上制造业车间班组管理经验;
- 熟悉塑料冲压及从事注塑管理工作者优先;
- 做事认真负责,有良好的执行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勤奋、能吃苦、有耐心,善于人际沟通。能够适应轮班作业。

具体反映在工作内容上,通常是:集合员工开早会,总结生产情况和发布新的工作安排;管理员工、生产线之间的的交接;在现场检查工作进度,产品质量,以及保证5S规范(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如果有缺少的设备需要及时维修,缺少的物料则需要联系其他厂商;最后开会总结进度,和上层主管汇报。工厂的正常运行和利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班组长的工作量之大和工作内容之繁复。网络上工人的留言如是说:

“我20岁干的班长到现在,心累啊!产量计划、三定、得率、劳效、TPM、质量、安全等等,脑壳都大了,各方面都要管控到,现在白天睡都睡不着”
“技术工、维修工、水电工、文员、物料员、思想辅导员、钳工、模具工、QC。这就是我现在的工, 一个字,累,两个字,好累”
“干了五年最多的时候带了八九条生产线,忙到人家下班我都不知道咋回事,一月瘦十来斤”

是看得见的管理?班组长功能为何

在冗长的工作内容之外,是班组长工作性质的难题,因为他们需要接受指标、发布任务,如此“承上启下”的工作承担的不仅是人际交流的压力,在如今的环境下,更多是资本对工人的压榨和工人反抗的冲突点。上层领导为资本提升利润的决策要转嫁给班组长来完成,例如大幅提升产量所需要工人加倍劳动时,班组长要负责下达命令、严苛管理。若是上层领导想裁员降成本时,班组长需要去辱骂工人、暴力管理,以服从性测试的方式把工人逼走。同时在情绪价值方面,班组长通常要把来自上层领导的指责全部接受,也要管理来自工人的不满情绪,双方的交流上升成语言冲突甚至暴力也屡见不鲜。劳资的冲突,在班组长的工作中尤为凸显。

“每天早上主管召集所有组长开会,就像清朝皇帝上早朝一样,只不过是少了三跪九叩罢了。那些组长天天被骂:你们不去要求下面的员工,产能不达标你们有什么动作,你不治理员工我就治理你,等等这样的话。”
“说好听点是,班组长其实就是个顶岗的,工作量直接翻倍,每天得提前到岗,下边还得应付各种通报、检查、整改,检修是不回来你去修,新员工来了你去培训、测试验证,你得全程盯。少要应对主任主管工作的指标压力都要平衡,前后岗位的工作配合,底下呢,还得哄着那些老油条,每天忙得连喝口水的功夫都没有,微信步数2万起。收到消息随时回复,开不完的会,整不完的改,扯不完的皮,交不完的罚款,该出成绩呢,是领导的功劳,出了问题都是班组长。“
“我带了七十多号人 每天不是在挨叼就是在挨叼的路上,今天写原因,明天写对策,比上学时候写的检讨都多”

受限的报酬和职业发展空间

对于工厂如此重要的岗位,形成鲜明反差的是班组长的待遇。在流水线工人和班组长的印象中,班组长的工资仅比普通员工高得有限,绩效奖金也只是千数元。和普通工人一样,班组长的报酬和工作内容和产出完全不匹配,优秀工作的报偿很难得到承认,绩效报酬不够,反而会因为生产线上的错误被罚款。于是工人们很多不愿意做班组长,他们普遍认为得不偿失。

“工资五六千,像拿了五六万一样,晚上还睡不好。”
“宁愿拿6000的单纯干活,也不拿八千的领导,压力大,活多,每天都烦躁。”
“我一个月才6000多,平均每天管着60台左右数控,上班忙到下班,累死累活的,又要管产量又要质量又要修机器”
“我一个班长。一个月才一万多点,年终奖才四万,产量奖旺季才二千。六台机器,只要出了问题连带最低都是二百起步,人员不够还要自己招人,产量低了也要被说。”

不仅工资待遇不能够报偿劳动,班组长岗位的晋升空间也很有限。虽然工人们普遍认为升职到班组长相对容易:开放性思维,愿意学习岗位外的知识;愿意干活,比如会维修机器,能看出残次品;各方面都要突出一点,做事速度要快,有这些品质的工人,做班组长并不是难事。

然而班组长也是他们的天花版,向上升职到主管非常困难。首先很多工厂的高管,或者甚至社会普遍都有学历歧视,他们会认为至少本科学历才能胜任中高管的工作,而不愿提拔学历偏低的,工人出身的员工。另外,班组长的工作内容和性质反而成为了瓶颈。在噪杂的工厂环境里,严格的产能要求下,班组长必须大声、强硬的交流和传达工作,吵架发火也是常事,时间久了,工厂高管会形成班组长“情绪不好、素质不高”的偏见,而不能够去正视班组长的贡献。又因为班组长的工作整日疲于奔命,对于车间来说不可或缺,而很多工人又不愿意升职,导致工厂不愿意冒险改变车间结构。

乱象丛生,何为成因,何为方法?

在现今的工厂结构下,班组长跳出这样的处境还是很难,他们既是被资本所压榨劳动力的工人,又是执行资本对工人的压榨的管理层。这个岗位在这样的困境下,也滋生出种种乱象,有些工厂中的班组长由资方亲戚担任,并变本加厉地欺压员工;有些班组长和黑中介合作,非法雇佣,并且肆意侵占员工合法权益;职场霸凌、语言暴力、性骚扰等事件也有发生。然而,为了最大化利润并减少成本,这些行为也被工厂所纵容。

在这一篇打工的日记(原账户已注销)中,小梅在进公司后尽管竭尽全力,但是因为物料的残次没有完成产能被组长辱骂,在几次尝试据理力争之后,反而被组长和管理层踢皮球和针对,最终只得选择妥协。

与此同时,她发现身边几个室友都被工厂以下套的方式扣钱、被无理由挑刺、辱骂,最后无奈被组长逼得离开,心灰意冷,赔偿、工资甚至都无力去争取。而小梅打探之后,有组长和她说公司想在淡季裁员,威胁他们“你不治理员工我就治理你”,而产能的目标早已被领导调高了几倍,组长向她坦言“一年总有一两次,想在这干活忍忍就过去了”。最终小梅只得叹气:

“还是金钱惹的祸,而我们的出路在哪里呢?”

透过这些个人案例,体现的是班组长这个岗位面对的的结构性困境。对于资本方来说,这个岗位能够帮助以低成本保证了高效的生产,同时转嫁压力、巩固控制,在账面和深层次结构上都给自己添砖加瓦。劳资双方的冲突于是出现在了工人和班组长之间,也就是成为了工人群体之间的内斗。班组长需充当“中间层压力垫”,承受更上级的压力,向下则常常损害工人利益而保护自己,实则都是工人阶级收到资本方压榨的体现。

从许多班组长的发言和自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尽管他们往往代表管理层、执行来自上级的生产压力,但他们自己其实也并不情愿长期扮演这种“压迫者”的角色。繁重的任务和高压的环境,同样让他们感到身心疲惫,甚至开始质疑自己的岗位职责。

所以,问题的关键并不是去指责班组长“没有良心”或者“站在工人对立面”,而是要看清这背后更深层的结构性问题——为什么当前的管理机制,把原本来自一线的工人,推成了基层压迫的执行者?我们是不是可以设想一种新的可能性:在当前的生产体制下,班组长除了传达压力、完成任务,还能扮演怎样的角色?

眼下我们看到的班组长,大多是作为企业在一线的代表,对产量、纪律、考核负责,很少有人去思考他们是否也能承担起对工人的责任。其实,即使是在严格的资本主义生产模式下,基层工人依然可以通过团结协作、集体行动,要求班组长更多地倾听工人声音、回应一线需求,逐步扮演起“工人代表”的角色。

事实上,在一些企业,尤其是发生群体性劳资冲突的时候,班组长往往会成为工人队伍中的骨干。他们熟悉生产流程,具备技术能力和协调经验,更了解一线工人的诉求和压力。如果得到足够的支持,他们完全有可能从“上传下达”的角色中跳脱出来,转而代表工人公开反映问题、争取权益。

因此,我们既不必把希望寄托在“能不能遇到一个好班组长”上,也不该只是一味地抱怨、回避“坏班组长”。更重要的是,要主动推动他们承担起应有的责任,让他们知道,来自工人的认同和支持,同样是一种力量。毕竟,在任何一个车间或产线,工人的数量都远远超过管理人员,只要力量凝聚起来,就有机会改变这套失衡的管理结构。


工人有事,我们报道

我们收集一线工人的声音,呈现不被主流媒体看到的劳动者生活;我们探究政治经济背景下的劳动体制、剥削逻辑,力求呈现劳动者的处境,看见来自工人的行动和抵抗。快手、抖音等工人使用的社交媒体是我们的主要信息来源。采访劳动者、与工人建立连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希望通过文章和报道的连接,能使所有劳动者团结为一张巨网。我们分析工人受苦的原因,分享工人斗争的经验。工人的声音需要被听到,工人的声音最有力量!

劳动者筑起一砖一瓦,在一条条产线上铸造中国制造的奇迹。劳动本应该被尊重,现实中,劳动者被剥削、被边缘化,主流话语一边将劳动者塑造为卑微、值得同情的受害者,一边忽视、贬抑、打压劳动者的行动。我们希望在劳动者的世界中,重新看见劳动的价值,重建劳动者的尊严。

征集伙伴

如果你也对工人议题、劳动报道或工人运动有兴趣,想参与工事有料,欢迎直接写信联系我们: [email protected]


加入我们的社交媒体: Twitter | Instagram | Telegram

Read more

打工日记·12|从新人到“病人”:原生公司的创伤烙印

打工日记·12|从新人到“病人”:原生公司的创伤烙印

“离职了也没有好起来,对职场有了更多的恐惧”,“总觉得大环境不好,哪个工作不难干,忍忍就好,可是有毒的环境对人的影响真的是毁灭性的”。这些在社交媒体上反复涌现的倾诉,指向一种隐秘却广泛存在的痛楚:原生公司创伤。它并非指短暂的职场压力,而是个体在职业生涯早期,尤其是初入职场或第一份工作中所遭遇系统性贬损、权力倾轧或价值否定后,留下的持续性心理伤痕。这些创伤如同顽固的幽灵,盘踞在受害者的神经反射、行为模式乃至自我认知里,在下一份工作的对接中、在日常生活的瞬间、甚至在梦魇里无声复现。当“裸辞几个月后吃饭时突然闪回被霸凌场景而丧失食欲”或“在新环境也难以卸下由创伤所塑造的应激状态,仿佛与任何组织都格格不入”成为大量劳动者的共鸣,我们不得不追问:这究竟是个别领导的恶行,个别公司的病灶,还是整个劳动结构与权力生态催生的必然之恶?而当制度性保护缺位时,背负着这些伤痕的劳动者,又该如何在生存与尊严之间寻找出路? 创伤诞生:权力碾压下的崩塌 第一份工作就遇到领导极其无能,热衷于骂人和pua,每天不管干什么都要被骂。焦虑到一被领导安排工作就脑子空白、手抖喘不上气来,每天晚上失眠只能靠吃药喝酒

谁掌握技术,谁就掌握话语?两家金属工厂的劳动现场比较

谁掌握技术,谁就掌握话语?两家金属工厂的劳动现场比较

“学好一门技术,走遍天下都不怕” 曾经,在制造业这个领域中,许多基层劳动者都相信这句话。学习技术并不断精进它,是从纯体力劳动中翻身的希望。但另一方面,一些年老的技术工人却经常发现,在自己体力衰退、受伤后,赖以为生的技术不再受到工厂青睐,他们也更容易被取代或被抛出劳动市场。在传统工业中,技术知识的发展已经成熟了,不会有多大变化,但掌握技术的劳动者受到的待遇、劳动者们对技术的看法却时刻变化着。这里的重要影响因素,可能不是工人们的技能好坏,而是工厂本身的运作模式、管理与劳动控制方法。 本文作者在近半年的时间内进入两家不同类型的金属工厂进行田野观察,试图用一手经验来分析围绕技术知识、工艺和劳动控制这些概念产生的问题。第一间工厂制造汽车结构配件(以下简称汽车零件厂),整体员工数约500人,属于中型规模工厂。另一间则是典型的小微型工厂(以下简称阀门厂),员工人数只有20多人,制造工业用阀门。 两间工厂的产品虽然不同,但都进行铁制品加工,都涉及裁剪、冲压、焊接、组装、钻孔等技术过程,在技术原理上可以说非常相近。但两间工厂内基层工人对技术的看法、劳动力被控制与监督的形式和原理、工厂内的权力运作逻

座上荔枝甘,座下指犹酸 ——奶茶爆卖和外卖大战的剥削真相

座上荔枝甘,座下指犹酸 ——奶茶爆卖和外卖大战的剥削真相

荔枝的侧写 在大小年与气候异常的双重作用下,今年荔枝大幅增产111.26%,价格却暴跌70%,部分产区每斤仅售1至2元。荔枝虽然甘甜诱人,却因极难保鲜、采摘成本高,往年很少作为茶饮新品出现。而在今年,借着热播剧《长安的荔枝》的文化加持和丰产的推波助澜,它成为了各大茶饮品牌争相追逐的新贵。但这场热潮背后,是市场机制对自然节律的扰动——荔枝的“大小年”本是荔枝和许多农产品固有的周期现象,但在市场化的运作下被放大为歉收、高价时种树,丰产、价低时又砍树的循环陷阱,生产与分配早已脱离合理调节的轨道。 茶百道在荔枝新品的宣传文案中,煞有介事地强调“一杯奶茶里含有19颗荔枝”,试图说明产品的新鲜与诚意。可在这一切光鲜的背后,传来的却是基层员工的吐槽: “又是剥、又是洗、又是煮,手套带了差不多十个小时——手都泡浮囊了。” “周末快乐,除了茶百道研发部。能干干,不能干换人,整天搞各种水果汁子。要不是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每天剥八、九十斤荔枝,手都磨烂了,真把员工当日本人整呢,顾客催完骑手催……” “……明天是我入职的第七天。听说明天还要开始商战零元购。我已经不想去上班了。

困在系统里的人开始持码上岗

困在系统里的人开始持码上岗

上海在今年(2025)4月开始推行外卖快递骑手"交通安全码"(下称交安码)等系列措施,将骑手个体分级为"绿、黄、红”三色安全等级,并要求平台企业将该标识直接与骑手从业资格关联。观察社媒,不少人反映,此做法令人联想起新冠封控时期的"健康码",质疑措施必要性和具体成效。 不过,措施对一线骑手的影响,远不只一种一刀切管理的"创伤记忆"重现:以交安码为代表,上海近年推行一系列管理骑手群体的交通安全措施,试图介入外卖快递平台的劳工管理模式,也在过程中达成了更深入的劳动控制。 数据上的交安情况改善,实际上并不来自解决源头问题,而是进一步压迫骑手群体的”恶果”,令一线骑手陷入失声、失权境地。 交安码,联合的制裁? 7月3日,上海市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经媒体说明了交安码的推行细则(1): 上海针对快递外卖骑手群体推出交安码制度。依托新建的数据系统,政府以绿黄红三色标识骑手安全等级,要求企业将骑手个人交安码颜色直接关联其从业资格,并以骑手交安码统计信息进行企业、站点的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