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调研工作坊开放报名!

劳动调研工作坊开放报名!

工厂的机器声日夜轰鸣,飞溅的焊花闪烁不息,真实的工人故事却被淹没在数据和口号里。我们相信:只有当笔尖深入车间等劳动现场、目光对准工人,话语权回到劳动的双手,理论才能与现实真正交融。这一次,我们发起一场面向工人的现场调研:走进生产线或街头店铺、倾听工友,并把每一条发现转化为可执行的下一步行动,直面“怎么办”的问题。如果你相信每一次对话都能点燃改变,就扫码报名,与我们并肩出发。

近年劳动形势急遽变动,算法考核、灵活用工和供应链外包让工人的生存压力层层叠加。主流媒体常用冰冷数据抹去劳动者面孔,甚至贬低劳动者;学院研究多围着“政策—资本”逻辑打转,难以回流劳动现场;自媒体偏爱个案煽情,把工人早已体察的苦痛再次包装出售。此前不少同样怀抱理想的调研,因现实风险和准备不足而未能持续。

我们要打破这种惯性。这一次,调研不止是记录,更是火种:把倾听与记录转化为可执行的行动方案;把知识与网络沉淀为下一轮学习与组织成长的跳板;让每一次对话都成为长期斗争链条上的起点,步步相扣,生生不息。如果你相信,调研只有嵌入组织、指向行动才有意义——那就和我们一起,让每一次倾听都成为改变的第一步。

🤝  我们提供的支持

  • 资深劳工研究者、一线组织者提供丰富的经验
  • 从访谈技巧到调研行动的全流程指导
  • 必要的安全培训和计划
  • 丰富的学习课程和分享活动
  • 图文发布、出版的机会

📅 活动时间安排

  • 5月26日,开始报名
  • 6月15日,开营介绍、基础安全知识培训
  • 6月中-7月中,调研培训、经验分享和制定调研计划
  • 8月,进入现场开展实际调研工作
  • 9月,汇总调研资料并进行成果分析与总结
  • 10月,调研成果分享与后续

谁适合参与

  • 无论身处何地,对身边的工人问题(不限于制造业或服务业)有所困惑、有热情愿意探究的人。
  • 工作坊分学习期和调研期两部分,参与者需全程参与,我们不接受仅参加部分课程的报名。
  • 学习阶段课程大多安排于6月中-7月中北京时间周末晚上,请确认这段期间你可以投入。

现在就加入我们

我们拒绝做冷冰冰数字的搬运工,而要成为在场见证与行动的点火人。
愿意把工人故事写进未来,把访谈与观察磨成利刃的伙伴——欢迎加入。

在机器轰鸣中并肩前行,
让每一次倾听都成为改变的第一步,
让微光汇聚成燎原之火。

报名链接:https://forms.gle/7zQC1TiEezCmXeRA7

欢迎分享本工作坊报名链接,墙内传播可使用 此链接 或直接传播海报

Read more

打工日记·16|当工人弄坏了机器

打工日记·16|当工人弄坏了机器

* 风雨中: 干坏一块料,老板说要罚一万四,有几个人敢干?我一个月才挣多少? (2025.8.1) 短视频平台上流传着不少诸如此类的控诉。当机器或工件在工人手中意外损坏,随之而来的就是一句“操作不当”的简单定性和一张直接扣在头上的高额罚单。 然而,在许多类似的工人自述中,我们逐渐发现这些意外的背后可远不止个人失误这么简单。“机器比我有脾气”、“保机器还是保自己的手?”、“夜班打瞌睡,程序输错了。”这些共同指向了一个核心矛盾:在追求效率的生产线上,工人们正以其微薄的薪资,承担着与回报远不匹配的压力和经济与人身风险。 由此,我们将从一线工人的亲身经历出发,试图揭开这所谓“违规操作”、“个人失误”的标签,追问这些意外的根源是否在于不稳定的机器、缺失的检修与培训、压榨式的管理、以及一个将工人逼向极限的系统本身? 事故之后:罚单、羞辱与工伤 当车间传来一声异常的巨响,没有对工人的关切,没有对事故原因的总结,而是一张直接扣向操作者的罚单。机器损坏的瞬间也是经济、人格与身体的三重冲击的开始。 首当其冲的是让普通工人难以承受的经济

打工日记·15|学徒工:师徒在现代

打工日记·15|学徒工:师徒在现代

"学徒工"这一结合传统师徒文化与契约受雇的称呼,广泛存在于CNC(数控机床加工)、电工、厨师、修车、理发等要求大量操作经验的岗位。招募平台上,"包吃住"的学徒工岗位也不在少数。 事实上,在职业训练的语境中,“师徒制”是种历史悠久的技艺传承与关系模式,且随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有极大的转变。 简单说来,在旧社会,师傅多是拥有特殊技能的个体从业者,作为雇主聘用及招收学徒,教授技能的同时占有徒弟的劳动成果,甚至有决定徒弟的人生命运的权力。这些“雇工”出师后,则可能与师傅在行业内形成竞争关系。直到近代,改开前的国企里,技术工人的工资按照熟练程度划分等级,师傅往往是技术等级较高的工人,徒弟是新进工人。即便所教徒弟的等级超过了师傅,也不会对师傅的工资、工作造成影响,师徒间不存在人身依附关系,或者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 但在现代企业制度下,除了大量技艺已自动化、专业证照化,导致许多行业的师徒制式微外,大部分师傅只是”师傅工”:师傅与学徒工同为现代组织化劳动关系下的企业雇工,学徒出师后也更多是与师傅在企业内部竞争,师徒只是称呼,并不存在以往的师徒”

打工日记·14|显微镜目镜里没有工人

打工日记·14|显微镜目镜里没有工人

我进了一个厂,把我搞到看显微镜的地方了,10个小时不停的看,干得我眼花,眼疼的都是血丝……刚才吃完饭后头晕模糊,感觉快要瞎了…… @万辞王 强哥(十年进过三百多家企业) 2024.12.31 工厂生产的人力体系中,最好的岗位众说纷纭,但最累、最"不能做"的岗位中,显微镜操作岗永远榜上有名。这些岗位要求工人长时间高度专注地工作,注视并挑出透镜下微米级的瑕疵。 看似单调平常的要求,实际上正日复一日侵蚀着工人们的眼部健康。视力不可逆的损伤、眼球变形凸出、慢性偏头痛、皮肤斑块,甚至猝死在岗位……显微镜岗的"恶名昭彰",并非流言,而是无数工人的亲身经历积累而成。 显微镜背后,隐藏着被遗落的工人职健困境:工人们具体在承受怎样的职业伤害,又是否能被法律认定为工伤?企业又在多大程度上负起了职业卫生标准的法律责任?为何还有工友留在显微镜岗,任由健康日夜劳损? 多补贴、多招女工的劳动岗位  哪些岗位在看显微镜? 工厂中,大部分需要看显微镜的岗位,都属于检测类工作。

无尘却有害:为什么工人无法接受无尘服?

无尘却有害:为什么工人无法接受无尘服?

乍听起来,无尘服意味着干净、保护、规范,使用无尘服意味着良好的劳动保护。然而很多工人却在“拒绝”无尘服,这与无尘服本身的设计、使用环境、使用过程中管理失当,和使用场景中其他劳动保障的缺失不无关系。换句话说,对无尘服的拒绝背后是对恶劣劳动条件的无声抗议。 无尘服,又称无菌服、无尘衣洁净服,防静电服,是一种常见于生物制药、食品、半导体微电子、光电、石油天然气化工、油运和煤矿等行业的工作制服。通常由聚酯纤维、尼龙或静电纤维组成,其主要作用是保护生产环境的清洁度,比如,在电子产品制造的过程中,由人体产生的微小的颗粒或细菌可能会污染产品,影响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无尘服的特殊材质使得其可以过滤空气中的颗粒和细菌,保持生产环境清洁度,从而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另一方面,无尘服也起到保护工人健康的作用,在诸如生物制药、石油天然气化工、煤矿等粉尘或超细纤维较多的工作环境里,无尘服也可以起到隔绝粉尘通过呼吸、汗液和皮肤被工人吸收的作用。 这听起来是一件两全其美的好事:既可以保证生产环境清洁度和产品质量,又可以保护工人的健康。 那么,为什么现在很多人无法接受无尘服呢?在抖音和快手的工人自述和直播招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