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送气工反抗资本垄断

长沙送气工反抗资本垄断

今年5月到9月初,长沙的上千名送气工人多次集体罢工,抗议送气市场被垄断,工人无钱可赚。这背后是长沙的燃气新政策,一项借着“统一规范”、“安全管理”为名义却为资本垄断开路、剥削送气工的恶政。

  • 5月18日-23日长沙上千名送气工人集体罢工,抗议燃气公司垄断市场、挤占送气工利润的行为(来源)。有送气工控诉“燃企借整合市场,垄断液化气市场,暗箱操作,使长沙一千多家送气工家庭支离破碎,投诉无门,我们送气工没活路,请政府为为我们送气工主持公道”。
  • 6月24日,长沙市送气工和商户发起倡议书,要求与美气多和鸿业公司谈判。
  • 7月29日,送气员代表与配送公司谈判,公司将罢工描述为非法集会、寻衅滋事,强制要求代表签字。当日,两名送气员为抗议燃气公司的无耻行径,爬上高楼以跳楼相威胁。
  • 8月15日起,长沙市多个三级燃气站员工再次发动罢工。在这次罢工中,工人用铁链拴住脖子、捆住送气车,堵住燃气站抗议(来源)。
  • 9月3日,送气工人再次发动罢工,在这次行动中工人试图阻止车辆进出燃气站,遭到了警察殴打(来源)。
  • 9月12日,长沙市宣布全面实行燃气统一配送,“像订外卖一样订气”。(来源
注:本文中,燃气公司指的是生产液化气的公司,燃气公司并未进行整合,但多家燃气公司却在政府支持下合资成立了美气多公司,垄断送气市场。

以安全的名义破产

近年来燃气爆炸事故多发,例如2023年6月,银川某烧烤店错误使用违规配送的燃气瓶,导致燃气泄漏引发爆炸,加之无有效疏散措施,造成31人死亡的可怕事故。在事后,多地政府都以加强安全管理为名加快了燃气市场统一的步伐。

长沙市十家燃气公司在政府的要求下联合成立长沙鸿业燃气公司,燃气公司以执行安全条例和更新证件为理由,强制合并多个三级送气站。这导致原本由送气员个人投资和经营的站点被改为公司直营,那些不愿意合并的送气站则被断气,导致站点无法继续运营。鸿业公司独占了所有站点的安全管理和长沙市的燃气销售业务。许多送气员因此失去了唯一的收入来源,不少家庭被迫走向破产,工人们愤怒地指责鸿业公司侵吞了他们的个人财产。

在合并站点后,鸿业公司仅给予微薄的补偿。按惯例,购买站点要按单月销量乘每瓶气300-400元的价格计算。可鸿业公司的补偿标准按照月平均销售量乘每瓶5元计算,补偿期为24个月,等于每瓶销量的购买价格仅120元,远低于市场价格。例如,月售600瓶气的站点,送气员投资高达18-24万,每月有一万多收入。但最终只能拿到共计七万多元的补偿,每月仅收到三千元(来源)。 

送气工们的重重铁链

送气员们要想拿到补偿还必须入职长沙美气多公司。该公司是在政府政策的推动下,由多家长沙燃气公司联手入股成立的。美气多公司垄断了长沙的燃气配送市场,管理着整个城市的送气工。和所有的垄断企业一样,美气多对工人的打压毫不手软。

据介绍,在合并前送气员每瓶气可获利23元,在被鸿业吞并后,送气员的收入开始减少,每瓶气仅得到18元,减少的5元用于缴纳管理费和建设费。事情还没结束,美气多吸纳长沙市的送气工后,推行“阶梯制”配送费,每瓶气的配送费腰斩至8元。收入大幅缩减、个人资产流失的共同作用下,送气工被套上了沉重的经济锁链。工人在社交平台自嘲到:

......申明一下我只赚8元一瓶送气费,带几十万给资本家打工,公(工)资不如外卖员,脑袋被驴踢了......”
注:“阶梯制”配送费计算方法:签订合同时告知送气费10元/瓶+入户安检费3元/瓶=13元/瓶,而实际结算返点按:<500瓶/月×11元/瓶,500瓶/月至1000瓶/月×12元/瓶,>1000瓶/月×13元/瓶

在统一配送、统一管理的政策要求下,送气工需要花1.1万元购买美气多公司指定的送气车配送,而这款车市场价格仅3000元。五月长沙高温频发,送气工人揭露该配送车存在设计缺陷,多次出现过热、自燃、短路和失控等严重安全隐患。但并未得到美气多的关注。

美气多和鸿业燃气公司的关系复杂,送气工人自己也很难弄清自己到底在为谁打工。最初工人和鸿业燃气公司签署了不合规的劳动合同,合同上甚至没有公司印章,社保、医保需要自己缴纳。之后,在一份公开信中工人反映他们与鸿业燃气公司已没有直接的劳动关系,属于劳务派遣性质,五险一金由美气多公司负责。

劳动关系模糊,缺乏劳动保障,一旦发生事故,他们无处求助,仿佛被一条无形的锁链牢牢困住,将他们与不幸紧紧捆绑。这种看不见的束缚让工人们感到无力,既无法摆脱困境,又时刻担忧自身的安全和未来。

鲸吞利益,苦果谁食?

美气多在利润的驱使下,不仅加强对工人进行压榨,还不断推高产品价格。在这种垄断格局下,许多长沙的劳动者们感受不到政府所吹嘘的“成就”,取而代之的是对生存环境的担忧与不满。他们看清了企业与政府共同维护垄断利益的真相,深感自己处于权力与资本的夹缝中。

“140一罐用都用不到一个月就没有了,还要涨价,还让我们这些老百姓活(不活)了。”
“以安全为名搞垄断经营都是资本控制,长沙市的液化气价格比周边城市一瓶高二十多而且有两年时间了,这就是垄断。”
“去年拿旧罐子换了新的补了280块钱,旧的这架30块钱,然后我现在的罐子每月还要出2块钱一个月的保养费太霸道了。
——这肯定不是商家想出来的。上面借着商家的手来收割我们。”

在政府的默许下,美气多和鸿业公司将整个的城市劳动者置于险境。在菜市场门口摆摊卖气、使用不合规的车辆超载配送燃气,曾经的安全规定在垄断后就成为了一纸空文。送气工人通过视频揭露鸿业公司在居民楼下建的气站违规,将其形容为“定时炸弹”,仿佛新的危险正在逐步酝酿。管理部门对这些赤裸裸的危险视若无睹。而当工人们勇敢站出来维权时,警察迅速出动,殴打抗议工人。

公共安全还是私人生意

燃气安全事故频发,对多个行业的劳动者都是个巨大威胁。长沙市的燃气市场在整合前,仅有两家燃气公司有小部分直营送气站,剩余的气站均由送气员运营,这有利于危险的“黑气”流通,为城市安全埋下隐患。相较于难以管理、鱼龙混杂的市场,政府显然更倾向于拥有一个规范、统一的市场,在这样的环境中劳动者的安全也更容易得到保障。但现实情况并不如此简单。

在企业眼中庞大的燃气市场是充满宝藏的海洋,利润高于一切,安全也可以用金钱衡量。与此同时,政府则将燃气市场视作一颗棘手的炸弹,希望通过企业的力量更快地实现市场规范化。因而,政府和企业联合采取了各种手段,吞并了个人气站,压低补偿标准,打压工人的权益,并且在追求效益的过程中,忽视了对安全的严格要求,拿居民的生命安全冒险。

其实,燃气作为现代生活的基础物资,理应由公众掌控。然而,政府将管理的权力交给了企业,结果是这项资源的控制权始终只在少数人手中流转。长沙送气工的困境正是由于少数人对市场和权力的垄断造成的,这种现象根植于资本主义与私有制的结构中,给全体劳动者带来了深刻的挑战。

要改变现状,劳动者必须团结起来,共同争取对自己生活的掌控权,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打破垄断,创造出一个更公平、更安全的未来。例如,我们是否能想象一个并非由企业、市场供给燃气的整合方案?让燃气生产与配送回归公共服务,让全体劳动者监督其定价与管理,让劳动更受保障,也让燃气使用更安全。统一、规范管理不一定是坏事,但要看其为谁服务、由谁提供。

工人有事,我们报道

我们收集一线工人的声音,呈现不被主流媒体看到的劳动者生活;我们探究政治经济背景下的劳动体制、剥削逻辑,力求呈现劳动者的处境,看见来自工人的行动和抵抗。快手、抖音等工人使用的社交媒体是我们的主要信息来源。采访劳动者、与工人建立连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希望通过文章和报道的连接,能使所有劳动者团结为一张巨网。我们分析工人受苦的原因,分享工人斗争的经验。工人的声音需要被听到,工人的声音最有力量!

劳动者筑起一砖一瓦,在一条条产线上铸造中国制造的奇迹。劳动本应该被尊重,现实中,劳动者被剥削、被边缘化,主流话语一边将劳动者塑造为卑微、值得同情的受害者,一边忽视、贬抑、打压劳动者的行动。我们希望在劳动者的世界中,重新看见劳动的价值,重建劳动者的尊严。

征集伙伴

如果你也对工人议题、劳动报道或工人运动有兴趣,想参与工事有料,欢迎直接写信联系我们: [email protected]


加入我们的社交媒体: Twitter | Instagram | Telegram

Read more

打工日记·14|显微镜目镜里没有工人

打工日记·14|显微镜目镜里没有工人

我进了一个厂,把我搞到看显微镜的地方了,10个小时不停的看,干得我眼花,眼疼的都是血丝……刚才吃完饭后头晕模糊,感觉快要瞎了…… @万辞王 强哥(十年进过三百多家企业) 2024.12.31 工厂生产的人力体系中,最好的岗位众说纷纭,但最累、最"不能做"的岗位中,显微镜操作岗永远榜上有名。这些岗位要求工人长时间高度专注地工作,注视并挑出透镜下微米级的瑕疵。 看似单调平常的要求,实际上正日复一日侵蚀着工人们的眼部健康。视力不可逆的损伤、眼球变形凸出、慢性偏头痛、皮肤斑块,甚至猝死在岗位……显微镜岗的"恶名昭彰",并非流言,而是无数工人的亲身经历积累而成。 显微镜背后,隐藏着被遗落的工人职健困境:工人们具体在承受怎样的职业伤害,又是否能被法律认定为工伤?企业又在多大程度上负起了职业卫生标准的法律责任?为何还有工友留在显微镜岗,任由健康日夜劳损? 多补贴、多招女工的劳动岗位  哪些岗位在看显微镜? 工厂中,大部分需要看显微镜的岗位,都属于检测类工作。

无尘却有害:为什么工人无法接受无尘服?

无尘却有害:为什么工人无法接受无尘服?

乍听起来,无尘服意味着干净、保护、规范,使用无尘服意味着良好的劳动保护。然而很多工人却在“拒绝”无尘服,这与无尘服本身的设计、使用环境、使用过程中管理失当,和使用场景中其他劳动保障的缺失不无关系。换句话说,对无尘服的拒绝背后是对恶劣劳动条件的无声抗议。 无尘服,又称无菌服、无尘衣洁净服,防静电服,是一种常见于生物制药、食品、半导体微电子、光电、石油天然气化工、油运和煤矿等行业的工作制服。通常由聚酯纤维、尼龙或静电纤维组成,其主要作用是保护生产环境的清洁度,比如,在电子产品制造的过程中,由人体产生的微小的颗粒或细菌可能会污染产品,影响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无尘服的特殊材质使得其可以过滤空气中的颗粒和细菌,保持生产环境清洁度,从而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另一方面,无尘服也起到保护工人健康的作用,在诸如生物制药、石油天然气化工、煤矿等粉尘或超细纤维较多的工作环境里,无尘服也可以起到隔绝粉尘通过呼吸、汗液和皮肤被工人吸收的作用。 这听起来是一件两全其美的好事:既可以保证生产环境清洁度和产品质量,又可以保护工人的健康。 那么,为什么现在很多人无法接受无尘服呢?在抖音和快手的工人自述和直播招工

喝水、上厕所、离岗证——工厂到底在控制什么?

喝水、上厕所、离岗证——工厂到底在控制什么?

图片中的这张深圳杰科电子有限公司离岗证来自北京皮村的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这张离岗证可能来自2000年代初期。虽然已经过去数十年,但“离岗证”对于许多年轻的工人来说并不是过时的老物件,它仍然继续存在于工厂的管理制度、存在于基层流水线工人的日常生活中。 打工三十年:城市的控制似乎放松了,工厂的控制仍在变本加厉 在90年代后开始的打工潮中,农民工一脚踏进城市,迎面而来的是“暂住证”、“寄住证”,没有证件就没有合法身份,随时可能被驱赶、收容,甚至在收容过程中遭殴打致死。例如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 三十年后,城市治理表面上松动了,收容遣送制度废除、暂住证取消,流动人口的制度性门槛逐步放开。不少一线、二线大城市也逐步放宽了户籍门槛,仿佛真的欢迎进城打工人留下来。虽然我们也都知道,城市官僚们真正想要的是年轻的劳动力,新的制度也更偏向有学历的人群。但至少,城市看上去是更自由了,“融入城市”这个概念也变得更为隐秘了。 但与此同时,工厂内部的控制却依旧延续着,甚至还变本加厉。 在抖音上,一位九十年代就进电子厂打工的老工人发问:“以前流水线大部分都是这样的,上厕所,喝水拿离位证,拉长,组长顶岗

打工日记·13|“这个地方曾经叫世硕”:电子厂被收购后的现状

打工日记·13|“这个地方曾经叫世硕”:电子厂被收购后的现状

2023年12月,立讯精密斥资约人民币 21 亿元 (合 3 亿美元) 收购和硕在中国大陆全资子公司昆山世硕 62.5% 的股份,意味台资和硕将进一步淡出大陆苹果制造业务,而立讯精密则进一步壮大其苹果代工业务。截止当前,立讯是行业公认的“果链三巨头”之一。 据中文科技网7月报道,过去五年(2020-2025)的时间里,苹果与立讯之间的业务不减反增,往来规模增长了5倍,立讯为此扩建了9家工厂,创造了近10万个工作岗位。北京商报同月报道,“2024年年报显示,(立讯)公司营收达2687.9亿元,同比增长15.9%;归母净利润为133.7亿元,同比增长22%,业绩延续稳健增长态势。 而在这“创造10万个工作岗位”“扩建9家工厂”“业绩延续稳健增长态势”背后,是否有人关注到交出一个个产品,做出这一分分利润的工人群体呢?财报上光鲜亮丽的业绩数字背后,工人的劳动又是否被看到呢?2020年、2021年,昆山世硕频频转出“人事粗暴,发证迫使员工弯腰捡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