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进厂打工有多难?

2024年,进厂打工有多难?

2024年,找到一份好工进厂更难了。

抖音账号@三妹从今年3月底离开湖南,辗转在广州、深圳找工作,三个月过去了, 没有找到一份合适的稳定工作;这段时间里,抖音账号@奔跑的小蒋先后进过四家工厂,最后被迫辞职——老板降了他工资;在佛山一工业园上班的抖音博主@小邓再努力Vlog 总结称,今年工厂的招工信息变少,工价降低,长期工岗位减少,“现在(5月31日)工厂进入淡季,招工真的很少。工资也低得可怜。发现今年特别难找工作。临时工的单价又低,长期工的岗位又是少得可怜。今年真的不适合打工。失业半个月了,还没有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这样下去,估计过年回家的车费都挣不到,更不用说养家糊口了。整个工业园都没有几家工厂在招工的,今年特别的难找工作”。

疫情后制造业相对收缩是找工难的主要背景。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4月以来,制造业PMI指数大部分月份都低于50%,即制造业整体呈生产收缩态势。(注: 制造业PMI指数,是国际通用行业检测数据,该数据由国家统计局统计公布,PMI指数高于50%时,制造业扩张;低于50%时,制造业收缩)。统计局数据显示,制造业的新订单减少,产品价格下降,在这一情境下,为了降低成本,工厂缩减人手或雇用临时工,沿海低端制造业工厂也纷纷转移搬迁。

另外,制造业中劳务派遣的泛滥也让工人感觉找到一份靠谱的工作不容易:“被劳务派遣坑怕了,单价又低还要扣钱,发工资又不准时。再加上工厂的管理制度不懂得变通,就知道越管越严,没一点自由”。

抖音上的工人表示今年找工十分困难(图源抖音)

即便找到一份工厂工作,工人也苦于工资变低,工作环境仍旧恶劣。

在经济发达的深圳,制造业工人在抖音平台透露,目前时薪普遍只有16至17元,甚至有工厂只愿支付13至14元的时薪,更令工人担忧的是,随着暑期工的流入,工资将变得更低。长期以来,制造业工人保底工资基本以最低工资为标准。自2015年以来,最低工资增长率下降明显。疫情期间,大部分省市冻结最低工资的调整。这一背景下,工人普遍感受到工资低,挣钱更难了。目前,沿海城市制造业普工工资一般在四五千块,不包吃住。

然而,高强度、环境恶劣的工作情况却没有变化——超长工作时间、两班倒、严格的管理、还有高产量要求。一名工人晒出2024年4月份工资单,显示ta做六休一,每天工作11个小时,底薪2360。工厂按法律规定给加班工资,加上各种补贴(500块),扣除社保,到手5000左右。一位在东莞打工的工人,同样做六休一,工作11个小时,到手工资3723块,“这班是一天也不想干了”。还有另一些隐性的剥削,例如有工人在抖音评论中写到:

“五千多一个月,一个人干三个人的活”

“一天12小时不好吃住,四五千工资谁给他干”

“那些工厂要样样都会,也就三千多工资。全是黑厂”

“追魂夺命流水线,血都抽干了”

工人也并非完全被动,面对高强度的工作和低廉的工价,工人纷纷用脚投票,“提桶跑路”。一位工人写了一首诗,形象地描述了工价低、工作累的生活状况:“追魂夺命流水线,暗无天日鬼车间,生死轮回两班倒,废寝忘食钟无艳,加班加点不加薪,提桶跑路在明天,初见不知提桶意,再见已是提桶人”。 

可是,一旦离开工厂,工人又只能再度陷入艰难找工的困境中。“6月18日,昨天好不容易找了一个工作,今天上了半天就跑路了,飞机拉,手都没有停过,又白干了半天,又得重新找工作了”抖音账号@三妹如此写道。小时工和临时工成为待业工人的短期出路。在工价低、工作“卷”的情况下,工人在一段时间内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就不得不做小时工、临时工来挣点生活费。临时工的增加反过来也使得整体的工价不高。

工人们在招工信息栏前驻足找工(图源抖音)

值得注意的是,疫情后沿海制造业工厂的订单量并未恢复,大量工厂倒闭、重组或者是搬迁转移,可以预期的是,工人失业将会成为常态。其中,临时工和派遣工最先被波及,抖音账号@小陈很好 所在的工厂称“厂里因客户取消订单,导致现生产人力富足”,裁掉劳务派遣工。抖音博主@奔跑的小蒋 称他朋友在广东花都狮岭镇打工半年,工厂就面临倒闭,工厂拖欠60个人工人三个月工资,工人堵住厂门口,劳动局来了也无法保障工人工资。如此新常态下,工厂打工之难正如一位工友在抖音所说的: 

“以前一天上班做10个小时可以挣三百多块钱,但是现在一天要干14个小时到15个小时才能挣300块,因为厂里面的工价降低了。老板在压缩这个成本导致很多人苦不堪言,钱挣不到,天天加班加点.... 反正打工呢,打着打着就迷茫了。不止我一个人迷茫,很多人都是这样子啊,都迷茫了,为什么是这样子?就是一个字,太倦了”

0:00
/4:36

视频源自抖音

工人有事,我们报道

我们收集一线工人的声音,呈现不被主流媒体看到的劳动者生活;我们探究政治经济背景下的劳动体制、剥削逻辑,力求呈现劳动者的处境,看见来自工人的行动和抵抗。快手、抖音等工人使用的社交媒体是我们的主要信息来源。采访劳动者、与工人建立连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希望通过文章和报道的连接,能使所有劳动者团结为一张巨网。我们分析工人受苦的原因,分享工人斗争的经验。工人的声音需要被听到,工人的声音最有力量!

劳动者筑起一砖一瓦,在一条条产线上铸造中国制造的奇迹。劳动本应该被尊重,现实中,劳动者被剥削、被边缘化,主流话语一边将劳动者塑造为卑微、值得同情的受害者,一边忽视、贬抑、打压劳动者的行动。我们希望在劳动者的世界中,重新看见劳动的价值,重建劳动者的尊严。

征集伙伴

如果你也对工人议题、劳动报道或工人运动有兴趣,想参与工事有料,欢迎直接写信联系我们: [email protected]


加入我们的社交媒体: Twitter | Instagram | Telegram

Read more

打工日记·12|从新人到“病人”:原生公司的创伤烙印

打工日记·12|从新人到“病人”:原生公司的创伤烙印

“离职了也没有好起来,对职场有了更多的恐惧”,“总觉得大环境不好,哪个工作不难干,忍忍就好,可是有毒的环境对人的影响真的是毁灭性的”。这些在社交媒体上反复涌现的倾诉,指向一种隐秘却广泛存在的痛楚:原生公司创伤。它并非指短暂的职场压力,而是个体在职业生涯早期,尤其是初入职场或第一份工作中所遭遇系统性贬损、权力倾轧或价值否定后,留下的持续性心理伤痕。这些创伤如同顽固的幽灵,盘踞在受害者的神经反射、行为模式乃至自我认知里,在下一份工作的对接中、在日常生活的瞬间、甚至在梦魇里无声复现。当“裸辞几个月后吃饭时突然闪回被霸凌场景而丧失食欲”或“在新环境也难以卸下由创伤所塑造的应激状态,仿佛与任何组织都格格不入”成为大量劳动者的共鸣,我们不得不追问:这究竟是个别领导的恶行,个别公司的病灶,还是整个劳动结构与权力生态催生的必然之恶?而当制度性保护缺位时,背负着这些伤痕的劳动者,又该如何在生存与尊严之间寻找出路? 创伤诞生:权力碾压下的崩塌 第一份工作就遇到领导极其无能,热衷于骂人和pua,每天不管干什么都要被骂。焦虑到一被领导安排工作就脑子空白、手抖喘不上气来,每天晚上失眠只能靠吃药喝酒

谁掌握技术,谁就掌握话语?两家金属工厂的劳动现场比较

谁掌握技术,谁就掌握话语?两家金属工厂的劳动现场比较

“学好一门技术,走遍天下都不怕” 曾经,在制造业这个领域中,许多基层劳动者都相信这句话。学习技术并不断精进它,是从纯体力劳动中翻身的希望。但另一方面,一些年老的技术工人却经常发现,在自己体力衰退、受伤后,赖以为生的技术不再受到工厂青睐,他们也更容易被取代或被抛出劳动市场。在传统工业中,技术知识的发展已经成熟了,不会有多大变化,但掌握技术的劳动者受到的待遇、劳动者们对技术的看法却时刻变化着。这里的重要影响因素,可能不是工人们的技能好坏,而是工厂本身的运作模式、管理与劳动控制方法。 本文作者在近半年的时间内进入两家不同类型的金属工厂进行田野观察,试图用一手经验来分析围绕技术知识、工艺和劳动控制这些概念产生的问题。第一间工厂制造汽车结构配件(以下简称汽车零件厂),整体员工数约500人,属于中型规模工厂。另一间则是典型的小微型工厂(以下简称阀门厂),员工人数只有20多人,制造工业用阀门。 两间工厂的产品虽然不同,但都进行铁制品加工,都涉及裁剪、冲压、焊接、组装、钻孔等技术过程,在技术原理上可以说非常相近。但两间工厂内基层工人对技术的看法、劳动力被控制与监督的形式和原理、工厂内的权力运作逻

座上荔枝甘,座下指犹酸 ——奶茶爆卖和外卖大战的剥削真相

座上荔枝甘,座下指犹酸 ——奶茶爆卖和外卖大战的剥削真相

荔枝的侧写 在大小年与气候异常的双重作用下,今年荔枝大幅增产111.26%,价格却暴跌70%,部分产区每斤仅售1至2元。荔枝虽然甘甜诱人,却因极难保鲜、采摘成本高,往年很少作为茶饮新品出现。而在今年,借着热播剧《长安的荔枝》的文化加持和丰产的推波助澜,它成为了各大茶饮品牌争相追逐的新贵。但这场热潮背后,是市场机制对自然节律的扰动——荔枝的“大小年”本是荔枝和许多农产品固有的周期现象,但在市场化的运作下被放大为歉收、高价时种树,丰产、价低时又砍树的循环陷阱,生产与分配早已脱离合理调节的轨道。 茶百道在荔枝新品的宣传文案中,煞有介事地强调“一杯奶茶里含有19颗荔枝”,试图说明产品的新鲜与诚意。可在这一切光鲜的背后,传来的却是基层员工的吐槽: “又是剥、又是洗、又是煮,手套带了差不多十个小时——手都泡浮囊了。” “周末快乐,除了茶百道研发部。能干干,不能干换人,整天搞各种水果汁子。要不是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每天剥八、九十斤荔枝,手都磨烂了,真把员工当日本人整呢,顾客催完骑手催……” “……明天是我入职的第七天。听说明天还要开始商战零元购。我已经不想去上班了。

困在系统里的人开始持码上岗

困在系统里的人开始持码上岗

上海在今年(2025)4月开始推行外卖快递骑手"交通安全码"(下称交安码)等系列措施,将骑手个体分级为"绿、黄、红”三色安全等级,并要求平台企业将该标识直接与骑手从业资格关联。观察社媒,不少人反映,此做法令人联想起新冠封控时期的"健康码",质疑措施必要性和具体成效。 不过,措施对一线骑手的影响,远不只一种一刀切管理的"创伤记忆"重现:以交安码为代表,上海近年推行一系列管理骑手群体的交通安全措施,试图介入外卖快递平台的劳工管理模式,也在过程中达成了更深入的劳动控制。 数据上的交安情况改善,实际上并不来自解决源头问题,而是进一步压迫骑手群体的”恶果”,令一线骑手陷入失声、失权境地。 交安码,联合的制裁? 7月3日,上海市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经媒体说明了交安码的推行细则(1): 上海针对快递外卖骑手群体推出交安码制度。依托新建的数据系统,政府以绿黄红三色标识骑手安全等级,要求企业将骑手个人交安码颜色直接关联其从业资格,并以骑手交安码统计信息进行企业、站点的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