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进厂打工有多难?

2024年,进厂打工有多难?

2024年,找到一份好工进厂更难了。

抖音账号@三妹从今年3月底离开湖南,辗转在广州、深圳找工作,三个月过去了, 没有找到一份合适的稳定工作;这段时间里,抖音账号@奔跑的小蒋先后进过四家工厂,最后被迫辞职——老板降了他工资;在佛山一工业园上班的抖音博主@小邓再努力Vlog 总结称,今年工厂的招工信息变少,工价降低,长期工岗位减少,“现在(5月31日)工厂进入淡季,招工真的很少。工资也低得可怜。发现今年特别难找工作。临时工的单价又低,长期工的岗位又是少得可怜。今年真的不适合打工。失业半个月了,还没有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这样下去,估计过年回家的车费都挣不到,更不用说养家糊口了。整个工业园都没有几家工厂在招工的,今年特别的难找工作”。

疫情后制造业相对收缩是找工难的主要背景。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4月以来,制造业PMI指数大部分月份都低于50%,即制造业整体呈生产收缩态势。(注: 制造业PMI指数,是国际通用行业检测数据,该数据由国家统计局统计公布,PMI指数高于50%时,制造业扩张;低于50%时,制造业收缩)。统计局数据显示,制造业的新订单减少,产品价格下降,在这一情境下,为了降低成本,工厂缩减人手或雇用临时工,沿海低端制造业工厂也纷纷转移搬迁。

另外,制造业中劳务派遣的泛滥也让工人感觉找到一份靠谱的工作不容易:“被劳务派遣坑怕了,单价又低还要扣钱,发工资又不准时。再加上工厂的管理制度不懂得变通,就知道越管越严,没一点自由”。

抖音上的工人表示今年找工十分困难(图源抖音)

即便找到一份工厂工作,工人也苦于工资变低,工作环境仍旧恶劣。

在经济发达的深圳,制造业工人在抖音平台透露,目前时薪普遍只有16至17元,甚至有工厂只愿支付13至14元的时薪,更令工人担忧的是,随着暑期工的流入,工资将变得更低。长期以来,制造业工人保底工资基本以最低工资为标准。自2015年以来,最低工资增长率下降明显。疫情期间,大部分省市冻结最低工资的调整。这一背景下,工人普遍感受到工资低,挣钱更难了。目前,沿海城市制造业普工工资一般在四五千块,不包吃住。

然而,高强度、环境恶劣的工作情况却没有变化——超长工作时间、两班倒、严格的管理、还有高产量要求。一名工人晒出2024年4月份工资单,显示ta做六休一,每天工作11个小时,底薪2360。工厂按法律规定给加班工资,加上各种补贴(500块),扣除社保,到手5000左右。一位在东莞打工的工人,同样做六休一,工作11个小时,到手工资3723块,“这班是一天也不想干了”。还有另一些隐性的剥削,例如有工人在抖音评论中写到:

“五千多一个月,一个人干三个人的活”

“一天12小时不好吃住,四五千工资谁给他干”

“那些工厂要样样都会,也就三千多工资。全是黑厂”

“追魂夺命流水线,血都抽干了”

工人也并非完全被动,面对高强度的工作和低廉的工价,工人纷纷用脚投票,“提桶跑路”。一位工人写了一首诗,形象地描述了工价低、工作累的生活状况:“追魂夺命流水线,暗无天日鬼车间,生死轮回两班倒,废寝忘食钟无艳,加班加点不加薪,提桶跑路在明天,初见不知提桶意,再见已是提桶人”。 

可是,一旦离开工厂,工人又只能再度陷入艰难找工的困境中。“6月18日,昨天好不容易找了一个工作,今天上了半天就跑路了,飞机拉,手都没有停过,又白干了半天,又得重新找工作了”抖音账号@三妹如此写道。小时工和临时工成为待业工人的短期出路。在工价低、工作“卷”的情况下,工人在一段时间内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就不得不做小时工、临时工来挣点生活费。临时工的增加反过来也使得整体的工价不高。

工人们在招工信息栏前驻足找工(图源抖音)

值得注意的是,疫情后沿海制造业工厂的订单量并未恢复,大量工厂倒闭、重组或者是搬迁转移,可以预期的是,工人失业将会成为常态。其中,临时工和派遣工最先被波及,抖音账号@小陈很好 所在的工厂称“厂里因客户取消订单,导致现生产人力富足”,裁掉劳务派遣工。抖音博主@奔跑的小蒋 称他朋友在广东花都狮岭镇打工半年,工厂就面临倒闭,工厂拖欠60个人工人三个月工资,工人堵住厂门口,劳动局来了也无法保障工人工资。如此新常态下,工厂打工之难正如一位工友在抖音所说的: 

“以前一天上班做10个小时可以挣三百多块钱,但是现在一天要干14个小时到15个小时才能挣300块,因为厂里面的工价降低了。老板在压缩这个成本导致很多人苦不堪言,钱挣不到,天天加班加点.... 反正打工呢,打着打着就迷茫了。不止我一个人迷茫,很多人都是这样子啊,都迷茫了,为什么是这样子?就是一个字,太倦了”

0:00
/4:36

视频源自抖音

工人有事,我们报道

我们收集一线工人的声音,呈现不被主流媒体看到的劳动者生活;我们探究政治经济背景下的劳动体制、剥削逻辑,力求呈现劳动者的处境,看见来自工人的行动和抵抗。快手、抖音等工人使用的社交媒体是我们的主要信息来源。采访劳动者、与工人建立连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希望通过文章和报道的连接,能使所有劳动者团结为一张巨网。我们分析工人受苦的原因,分享工人斗争的经验。工人的声音需要被听到,工人的声音最有力量!

劳动者筑起一砖一瓦,在一条条产线上铸造中国制造的奇迹。劳动本应该被尊重,现实中,劳动者被剥削、被边缘化,主流话语一边将劳动者塑造为卑微、值得同情的受害者,一边忽视、贬抑、打压劳动者的行动。我们希望在劳动者的世界中,重新看见劳动的价值,重建劳动者的尊严。

征集伙伴

如果你也对工人议题、劳动报道或工人运动有兴趣,想参与工事有料,欢迎直接写信联系我们: [email protected]


加入我们的社交媒体: Twitter | Instagram | Telegram

Read more

打工日记·15|学徒工:师徒在现代

打工日记·15|学徒工:师徒在现代

"学徒工"这一结合传统师徒文化与契约受雇的称呼,广泛存在于CNC(数控机床加工)、电工、厨师、修车、理发等要求大量操作经验的岗位。招募平台上,"包吃住"的学徒工岗位也不在少数。 事实上,在职业训练的语境中,“师徒制”是种历史悠久的技艺传承与关系模式,且随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有极大的转变。 简单说来,在旧社会,师傅多是拥有特殊技能的个体从业者,作为雇主聘用及招收学徒,教授技能的同时占有徒弟的劳动成果,甚至有决定徒弟的人生命运的权力。这些“雇工”出师后,则可能与师傅在行业内形成竞争关系。直到近代,改开前的国企里,技术工人的工资按照熟练程度划分等级,师傅往往是技术等级较高的工人,徒弟是新进工人。即便所教徒弟的等级超过了师傅,也不会对师傅的工资、工作造成影响,师徒间不存在人身依附关系,或者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 但在现代企业制度下,除了大量技艺已自动化、专业证照化,导致许多行业的师徒制式微外,大部分师傅只是”师傅工”:师傅与学徒工同为现代组织化劳动关系下的企业雇工,学徒出师后也更多是与师傅在企业内部竞争,师徒只是称呼,并不存在以往的师徒”

打工日记·14|显微镜目镜里没有工人

打工日记·14|显微镜目镜里没有工人

我进了一个厂,把我搞到看显微镜的地方了,10个小时不停的看,干得我眼花,眼疼的都是血丝……刚才吃完饭后头晕模糊,感觉快要瞎了…… @万辞王 强哥(十年进过三百多家企业) 2024.12.31 工厂生产的人力体系中,最好的岗位众说纷纭,但最累、最"不能做"的岗位中,显微镜操作岗永远榜上有名。这些岗位要求工人长时间高度专注地工作,注视并挑出透镜下微米级的瑕疵。 看似单调平常的要求,实际上正日复一日侵蚀着工人们的眼部健康。视力不可逆的损伤、眼球变形凸出、慢性偏头痛、皮肤斑块,甚至猝死在岗位……显微镜岗的"恶名昭彰",并非流言,而是无数工人的亲身经历积累而成。 显微镜背后,隐藏着被遗落的工人职健困境:工人们具体在承受怎样的职业伤害,又是否能被法律认定为工伤?企业又在多大程度上负起了职业卫生标准的法律责任?为何还有工友留在显微镜岗,任由健康日夜劳损? 多补贴、多招女工的劳动岗位  哪些岗位在看显微镜? 工厂中,大部分需要看显微镜的岗位,都属于检测类工作。

无尘却有害:为什么工人无法接受无尘服?

无尘却有害:为什么工人无法接受无尘服?

乍听起来,无尘服意味着干净、保护、规范,使用无尘服意味着良好的劳动保护。然而很多工人却在“拒绝”无尘服,这与无尘服本身的设计、使用环境、使用过程中管理失当,和使用场景中其他劳动保障的缺失不无关系。换句话说,对无尘服的拒绝背后是对恶劣劳动条件的无声抗议。 无尘服,又称无菌服、无尘衣洁净服,防静电服,是一种常见于生物制药、食品、半导体微电子、光电、石油天然气化工、油运和煤矿等行业的工作制服。通常由聚酯纤维、尼龙或静电纤维组成,其主要作用是保护生产环境的清洁度,比如,在电子产品制造的过程中,由人体产生的微小的颗粒或细菌可能会污染产品,影响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无尘服的特殊材质使得其可以过滤空气中的颗粒和细菌,保持生产环境清洁度,从而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另一方面,无尘服也起到保护工人健康的作用,在诸如生物制药、石油天然气化工、煤矿等粉尘或超细纤维较多的工作环境里,无尘服也可以起到隔绝粉尘通过呼吸、汗液和皮肤被工人吸收的作用。 这听起来是一件两全其美的好事:既可以保证生产环境清洁度和产品质量,又可以保护工人的健康。 那么,为什么现在很多人无法接受无尘服呢?在抖音和快手的工人自述和直播招工

喝水、上厕所、离岗证——工厂到底在控制什么?

喝水、上厕所、离岗证——工厂到底在控制什么?

图片中的这张深圳杰科电子有限公司离岗证来自北京皮村的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这张离岗证可能来自2000年代初期。虽然已经过去数十年,但“离岗证”对于许多年轻的工人来说并不是过时的老物件,它仍然继续存在于工厂的管理制度、存在于基层流水线工人的日常生活中。 打工三十年:城市的控制似乎放松了,工厂的控制仍在变本加厉 在90年代后开始的打工潮中,农民工一脚踏进城市,迎面而来的是“暂住证”、“寄住证”,没有证件就没有合法身份,随时可能被驱赶、收容,甚至在收容过程中遭殴打致死。例如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 三十年后,城市治理表面上松动了,收容遣送制度废除、暂住证取消,流动人口的制度性门槛逐步放开。不少一线、二线大城市也逐步放宽了户籍门槛,仿佛真的欢迎进城打工人留下来。虽然我们也都知道,城市官僚们真正想要的是年轻的劳动力,新的制度也更偏向有学历的人群。但至少,城市看上去是更自由了,“融入城市”这个概念也变得更为隐秘了。 但与此同时,工厂内部的控制却依旧延续着,甚至还变本加厉。 在抖音上,一位九十年代就进电子厂打工的老工人发问:“以前流水线大部分都是这样的,上厕所,喝水拿离位证,拉长,组长顶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