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日记·03|高温、炙热与缺失的保障——夏日里的劳动者

打工日记·03|高温、炙热与缺失的保障——夏日里的劳动者
图源自互联网

烈日如火,长久地炙烤着大地。对于城市而言,每当高温持续的季节都会出现零碎的关于“感谢坚守”的公众话语,来向城市里的劳动者和他们在酷热下的坚持和奉献致敬。然而也许对于劳动者自己而言,如此的高温并不突出了什么精神上额外的高尚。高温就是难以忍受的炎热罢了,是汗如雨下、浸湿又晒干又再被浸湿的上衣与内衣,是缺水、缺盐、晕倒、中暑,是难以得到的高温补贴,是晒伤脱落的皮肤、热射病和器官衰竭。高温不是无名英雄的荣誉勋章,而是被剥削者的又一个现实困境。

每年进入七、八月份的酷暑后,因为暴露在烈日下做工而导致劳动者中暑甚至死亡的事件就层出不穷,今年同样如此。7月11日媒体报道,自从6月17日东莞确诊今年夏天的第一例热射病患者,不到一个月时间病例升至10例,其中死亡1例(来源)。7月19日下午,在湖南南安市水头镇承担环卫工作的阿香因为中暑导致身体不适,当晚被确诊为热射病,后在7月20日早上5时左右不幸离世(来源)。据深圳120调度数据显示,2024年8月1日至8月6日,深圳120共为中暑病患出诊88车次;其中,8月2日坪山区一名62岁男子下午3点下班回家后、8月3日宝安区一名56岁的男子上午10点多工作时,均因中暑突发呼之不应、意识丧失,经抢救无效死亡(来源)。8月9日发布的一则新闻报道,一名64岁男子室外高温工作突然晕倒,抽搐,被送进重症监护室,医生诊断为热射病,且多功能器官衰竭(来源)。缺少保障和补贴,劳动者往往会一直忍受高温的炙烤,直到最终倒下。而对于在烈日下做工,劳动者们也有自己想要述说的。


工地上中暑倒下的钢筋工工人。周围的工友在为其做紧急的降温措施,据说当天温度达到了39℃。
在送外卖途中中暑晕倒的外卖员。不少外卖员不仅要在炎日下骑车,一些单子还需要爬楼跑上跑下,这种动静上的转变很容易使人头晕、耳鸣、中暑。
纺织厂车间长期都是高温且重湿。女工在展示自己工作后的暴汗以及不得不喝下的藿香正气液。“40多度的天气,纺织厂车间上班有三种味道:一是正气水味道、二是花露水味道、三是汗臭味。味道特别熏人。”女工这样说道。
一位工人晒出了自己工作的车间的温度检测计,上面显示的温度升至了惊人的46.3℃。

进了厂才知道,原来空调不是给人吹的,是为了给机器降温。人只配顶着铁皮厂房40度的高温和早已湿透的衣服埋头苦干12个小时。办公室里领导吹着空调,喝着冰饮料,看着监控里的我们,计划着如何让我们再多打一些产量。

外面温度高、太阳大,铁管被晒得很烫。搬东西的时候不小心小臂就被烫了碗口一样大的一个疤。用应急箱的药擦了一下。外包公司也不管我,烫了就烫了呗。没有劳务合同,没有什么“工伤”,没有什么赔偿,只有自己处理。伤虽然就是普通烫伤,本来也应该可以好得很快,但高温环境继续工作就一直出汗,每天汗浸在伤口上面,后来还感染了。以后估计肯定得留疤了。

高温一直上班是真受不了,站着干久了都快晕了。上班一天就快燃烧了1500多卡路里。穿黑衣服上班的话,一天下来背后出汗析出来的盐巴都可以炒菜了。每天喝水都要喝2瓶1.5L的矿泉水。消耗太大了,吃饭的时候也就只有疯狂地多吃点米饭。还有用餐时间要求!

热得受不了。这个天送外卖,手机都被太阳晒得温度过高不能正常用了。只有用顾客的冰块敷在手机上用来降温。跑爬楼单的时候赶时间,找不到阴凉的地方停车,也只有上楼之前先在座位上淋矿泉水,等下楼的时候座位就正好干了,也不会被晒得烫屁股。

现在太热了,38、39℃的天气,车间里一般又还要比外面高几度。因为车间里闷,机器又不停地开着工作,就像个大火炉一样,我们就在这么高的温度下还在个大火炉旁边做工。头顶的大风扇不顶用啊,我们这里没有空调。有些厂、有些车间有空调,但又听其他工友说他们主管乱收费,说开空调每个人也要交钱;要不就是为了节约电费尽量少开。

买了藿香正气液,天气热得受不了的时候就喝一瓶。总觉得马上就会中暑了,经常骑车骑着骑着脑袋就很晕,想睡觉;只好再喝藿香正气液。太阳晒多了会出问题,之前皮肤莫名痒去看医生,医生说是这段时间晒太阳太狠了,是皮肤晒伤脱皮的前兆。吃了药、涂了药,在家里休息几天不去送外卖才好一些。

现在最高应该有37、38度吧,最热的二伏天、三伏天也在工作。体感有40度以上了。站在那里汗就一直流。本身这里通风就不是很好,单纯热可能还可以接受,但又闷又热的真的很难受。这里基本上不提供防暑的措施和物资,都是自己解决。如果但凡发点水、发点冰或者藿香正气液都会好一点,但是不光不给你发这些东西,连喝饮水机里的水都要收钱,一个人20块。穿的保安服每天都会打湿,都要换洗。用工的那边就是因为觉得衣服会被汗反复打湿弄脏,所以就不会回收,直接让交服装费、扣钱。

我热,站里面其他人也都是热。有些岗位有空调,有些岗位有风扇,我们这个岗位什么都没有。我们站没有中暑的,但听说其他站长期在外走动、执勤的岗位上有一些人中暑。他们每天走8、9万步,从早上7点多工作到晚上10点半。这么热的天,站着就受不了,还别说一直动。我们外包工都没有高温补贴的,但一般在太阳下面晒得最久、干活最多的还是我们。

工地上又有工友中暑倒下了......看到经常有人在网上埋怨农民工,说天这么热也不知道休息,现在中暑了、热射了、倒下了,活该吧。其实你们不知道,我们干一天就少一天,歇息谁给钱啊?要不是身上千斤担,谁愿拿命换明天?

去年温度达到42℃以上平台才有高温补贴,每单一块钱。去年我只有一天拿到了补贴。而且所谓的42℃也只有达到42℃的那段时间才有补贴,如果在这之前或之后是41℃,就没有咯。42℃的时候就真的是拿命在跑了。平台还用这个“补贴”,还在软件上提醒开始发放补贴了,好像就是在这么热的天再赶着你多跑几单一样。


与劳动者相关的防暑降温措施,尽管国家对于用工方有明确的规定,包括调整人员管理和排班、使用可控温的机器、日常温度检测、放发防暑降温物资、设立降温与休息设施以及中暑应急预案等等(来源)(来源);然而我们可以从劳动者的讲述中看出,这些规定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尤其是最重要的达到一定温度应缩短用工时间或停工,以及高温补贴——现实中的劳动者却仍在40℃的高温长时甚至高强度工作,并且很少得到符合当地标准的高温补贴,甚至根本得不到。工人们都自嘲,自己的高温补贴就是苦涩而难以下咽的藿香正气水。在炎炎夏日,也许比太阳更加光热而值得注意的,就是身体已被烧红了的劳动者们。8月即将结束,一年中最难忍的高温终将过去;可是属于劳动者们的那个不再炙热伤人的季节何时会来临呢?

注:本文内容来自抖音和采访,涉及名字均为网名或化名。考虑到在平台上传视频的时间与事件实际发生的时间有偏差,本文涉及的对应日期的当地温度仅供参考。


工人有事,我们报道

我们收集一线工人的声音,呈现不被主流媒体看到的劳动者生活;我们探究政治经济背景下的劳动体制、剥削逻辑,力求呈现劳动者的处境,看见来自工人的行动和抵抗。快手、抖音等工人使用的社交媒体是我们的主要信息来源。采访劳动者、与工人建立连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希望通过文章和报道的连接,能使所有劳动者团结为一张巨网。我们分析工人受苦的原因,分享工人斗争的经验。工人的声音需要被听到,工人的声音最有力量!

劳动者筑起一砖一瓦,在一条条产线上铸造中国制造的奇迹。劳动本应该被尊重,现实中,劳动者被剥削、被边缘化,主流话语一边将劳动者塑造为卑微、值得同情的受害者,一边忽视、贬抑、打压劳动者的行动。我们希望在劳动者的世界中,重新看见劳动的价值,重建劳动者的尊严。

征集伙伴

如果你也对工人议题、劳动报道或工人运动有兴趣,想参与工事有料,欢迎直接写信联系我们: [email protected]


加入我们的社交媒体: Twitter | Instagram | Telegram

Read more

【评论】极越暴雷的资本运作基因

【评论】极越暴雷的资本运作基因

极越突然暴雷给员工权益带来的损害,在极越员工的团结一致抗争之下,已经基本上得到解决,但事件给我们带来的思考却远不应该结束。前几期,有料就极越员工抗争行动本身做了详细的梳理,展示了员工的力量的同时,也指出未来类似行动可以提升之处。 这篇快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反思极越闪崩的资本运作基因。目前网络上关于极越闪崩的原因众说纷纭,加上事件本身涉及商业秘密,想要搞清楚时间前后的来龙去脉,恐怕是不可能的。所以这篇快评的目的并不是就极越的资本运作基因给出严密的分析,而是提供一个新的反思的视角。至于更严密的分析,恐怕需要研究者进行长时间的材料搜集和严密分析。 极越闪崩爆发于2024年年末。12月11日下午,极越CEO 突然然发布内部信并召开全员视频会议,承认公司目前正遇到困难,需要立即调整,进行“二次创业”。 公司当晚发布公告称,正积极推进融资,售后维保和新车交付环节仍将正常运行。但多位员工透露,公司所有业务已陷入停滞,多个团队“就地解散”,所有门店暂停营业;员工11月、12月的社保需要自行缴纳,12月开始的薪资无法发放,且公司仅计划保留极少数员工维持基本业务。不少员工对这一消息表示惊讶,公司数天前才有

从农田到茶园:采茶女工的苦与歌

从农田到茶园:采茶女工的苦与歌

前言 “明前茶,贵如金”。清明节前采制的春茶,量少而品佳,因此极其珍贵,受到消费者追捧。然而与之相对的,是采茶女工似乎只能抢着在大锅里捞白水挂面当作午饭,夜晚和几十个女工友睡在铁皮棚房里的大通铺上。近期采茶女工的待遇问题引起了激烈讨论,本文试图说明:为了获得额外收入而离开农村的采茶女工,的确可能面临极其恶劣的待遇问题,而这种营养不良和休息不足又会影响每天的劳作。但同时,提供给女工的待遇资本与不同的土地规模和劳动组织方式有关。相较于个体茶农,大型茶企和农户为了竞争更倾向于通过中介提高对女工的剥削程度。而茶叶产业生产与销售之间存在的矛盾和导致的利润不均,则巩固了这种剥削模式,也使得小农式的茶叶生产难以得到改变。最后,需要澄清的是采茶并不天然和妇女绑定,女工们仍面临着传统分工、城乡对立、家务劳动、资本压迫等诸多结构性问题,而她们在茶园中形成的集体生活则是一种宝贵的反抗经验。 一、吃挂面、睡大通铺与摘茶叶 当小Q在网上看到关于记录采茶女工们极差的住宿和伙食的视频时,她想起几天前自己的母亲也去了南方的茶园摘茶叶,立刻给妈妈打去了视频通话。母亲在之前的电话里曾说,自己这边情况很好,吃住不愁

【读者来稿】工厂随笔:脱离管控的技术工

【读者来稿】工厂随笔:脱离管控的技术工

编按:重工业给人的印象常常是庞大的钢铁巨兽,所有人在其面前都显得渺小。但真实世界中的重工业工厂是什么样子?这篇读者投书着重的不是工人们的辛酸,而是现场的劳动、制造与监督过程:风雨不断的厂房、高空的焊接作业、工人们在控制与自由之间游走的微妙状态。这篇文章描述了工人们如何在恶劣环境下寻找喘息空间,也呈现了焊工与管理者之间复杂的互动与权力平衡。 注:出于安全考虑,虽然这篇工厂随笔涉及的经验和想法都是真实的,但工厂具体所在地点、产品等方面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虚构。我试图在不影响文章内容有效性的情况下,尽可能避免暴露工厂所在地点。 一、工厂背景:海港边的重工业 工厂位于一处大型海港。工厂所在地本身也是填海造陆而成的新生地。建在这种特殊地点的原因与土地价格较无关,而是因为这间工厂所生产的产品是大型钢铁结构,主要用于海上钻井平台等大型基础设施。位于海港,对工厂运输产品来说是优势,但对于生产过程来说却有诸多不便。冬季的海边风大、雨多,附近城市感受到的普通降雨,在此处可能会导致大量降水灌入工厂,甚至让工作无法继续。因为工厂本身生产大型钢铁结构,这些产品的长宽高都以数十米为基础起跳。这意味着工厂内也

打工日记·08|司机们的担忧:无人驾驶带来的争议不断

打工日记·08|司机们的担忧:无人驾驶带来的争议不断

自动驾驶一直是国内外车企投资研究的方向,而随着人工智能模型的发展,自动驾驶的技术的成熟、产品落地和推广似乎已经是势在必行。2024年7月,百度公司旗下的无人驾驶出行服务平台“萝卜快跑”在武汉试运行,其一经推出便引起了激烈的讨论,科技进步永远是光鲜亮丽的话题,但它们对于社会的影响却复杂得多。在这次事件中,出租车网约车司机(以下统称司机)这些一线劳动者可能受到的潜在的影响,是社会都迫在眉睫需要认真思考、讨论的问题。 司机行业是便利于大众的服务业,也是保障城市交通运行的最基本一环。但是每天过长的工作时间和不稳定的收入,使得司机们普遍要承受很高的身体和经济的压力。近年来受经济下行影响,司机行业的回报更是不见好转。社交媒体上从业多年的出租车老司机,和在其他岗位发展不顺被迫转行的网约车司机,面对新一轮来自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的冲击,他们在面对采访时,分享了行业的现状,以及对未来生计的担忧和无奈。 收入下调?从疫情以后就开始了啊,网约车对我们冲击也相当大,我们现在已经到了谷底了。你现在哪怕上一万台无人驾驶跟我们没意义,因为我们已经没饭吃的。 (问:出租车司机能去当安全员吗?)那我就问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