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日记·03|高温、炙热与缺失的保障——夏日里的劳动者

打工日记·03|高温、炙热与缺失的保障——夏日里的劳动者
图源自互联网

烈日如火,长久地炙烤着大地。对于城市而言,每当高温持续的季节都会出现零碎的关于“感谢坚守”的公众话语,来向城市里的劳动者和他们在酷热下的坚持和奉献致敬。然而也许对于劳动者自己而言,如此的高温并不突出了什么精神上额外的高尚。高温就是难以忍受的炎热罢了,是汗如雨下、浸湿又晒干又再被浸湿的上衣与内衣,是缺水、缺盐、晕倒、中暑,是难以得到的高温补贴,是晒伤脱落的皮肤、热射病和器官衰竭。高温不是无名英雄的荣誉勋章,而是被剥削者的又一个现实困境。

每年进入七、八月份的酷暑后,因为暴露在烈日下做工而导致劳动者中暑甚至死亡的事件就层出不穷,今年同样如此。7月11日媒体报道,自从6月17日东莞确诊今年夏天的第一例热射病患者,不到一个月时间病例升至10例,其中死亡1例(来源)。7月19日下午,在湖南南安市水头镇承担环卫工作的阿香因为中暑导致身体不适,当晚被确诊为热射病,后在7月20日早上5时左右不幸离世(来源)。据深圳120调度数据显示,2024年8月1日至8月6日,深圳120共为中暑病患出诊88车次;其中,8月2日坪山区一名62岁男子下午3点下班回家后、8月3日宝安区一名56岁的男子上午10点多工作时,均因中暑突发呼之不应、意识丧失,经抢救无效死亡(来源)。8月9日发布的一则新闻报道,一名64岁男子室外高温工作突然晕倒,抽搐,被送进重症监护室,医生诊断为热射病,且多功能器官衰竭(来源)。缺少保障和补贴,劳动者往往会一直忍受高温的炙烤,直到最终倒下。而对于在烈日下做工,劳动者们也有自己想要述说的。


工地上中暑倒下的钢筋工工人。周围的工友在为其做紧急的降温措施,据说当天温度达到了39℃。
在送外卖途中中暑晕倒的外卖员。不少外卖员不仅要在炎日下骑车,一些单子还需要爬楼跑上跑下,这种动静上的转变很容易使人头晕、耳鸣、中暑。
纺织厂车间长期都是高温且重湿。女工在展示自己工作后的暴汗以及不得不喝下的藿香正气液。“40多度的天气,纺织厂车间上班有三种味道:一是正气水味道、二是花露水味道、三是汗臭味。味道特别熏人。”女工这样说道。
一位工人晒出了自己工作的车间的温度检测计,上面显示的温度升至了惊人的46.3℃。

进了厂才知道,原来空调不是给人吹的,是为了给机器降温。人只配顶着铁皮厂房40度的高温和早已湿透的衣服埋头苦干12个小时。办公室里领导吹着空调,喝着冰饮料,看着监控里的我们,计划着如何让我们再多打一些产量。

外面温度高、太阳大,铁管被晒得很烫。搬东西的时候不小心小臂就被烫了碗口一样大的一个疤。用应急箱的药擦了一下。外包公司也不管我,烫了就烫了呗。没有劳务合同,没有什么“工伤”,没有什么赔偿,只有自己处理。伤虽然就是普通烫伤,本来也应该可以好得很快,但高温环境继续工作就一直出汗,每天汗浸在伤口上面,后来还感染了。以后估计肯定得留疤了。

高温一直上班是真受不了,站着干久了都快晕了。上班一天就快燃烧了1500多卡路里。穿黑衣服上班的话,一天下来背后出汗析出来的盐巴都可以炒菜了。每天喝水都要喝2瓶1.5L的矿泉水。消耗太大了,吃饭的时候也就只有疯狂地多吃点米饭。还有用餐时间要求!

热得受不了。这个天送外卖,手机都被太阳晒得温度过高不能正常用了。只有用顾客的冰块敷在手机上用来降温。跑爬楼单的时候赶时间,找不到阴凉的地方停车,也只有上楼之前先在座位上淋矿泉水,等下楼的时候座位就正好干了,也不会被晒得烫屁股。

现在太热了,38、39℃的天气,车间里一般又还要比外面高几度。因为车间里闷,机器又不停地开着工作,就像个大火炉一样,我们就在这么高的温度下还在个大火炉旁边做工。头顶的大风扇不顶用啊,我们这里没有空调。有些厂、有些车间有空调,但又听其他工友说他们主管乱收费,说开空调每个人也要交钱;要不就是为了节约电费尽量少开。

买了藿香正气液,天气热得受不了的时候就喝一瓶。总觉得马上就会中暑了,经常骑车骑着骑着脑袋就很晕,想睡觉;只好再喝藿香正气液。太阳晒多了会出问题,之前皮肤莫名痒去看医生,医生说是这段时间晒太阳太狠了,是皮肤晒伤脱皮的前兆。吃了药、涂了药,在家里休息几天不去送外卖才好一些。

现在最高应该有37、38度吧,最热的二伏天、三伏天也在工作。体感有40度以上了。站在那里汗就一直流。本身这里通风就不是很好,单纯热可能还可以接受,但又闷又热的真的很难受。这里基本上不提供防暑的措施和物资,都是自己解决。如果但凡发点水、发点冰或者藿香正气液都会好一点,但是不光不给你发这些东西,连喝饮水机里的水都要收钱,一个人20块。穿的保安服每天都会打湿,都要换洗。用工的那边就是因为觉得衣服会被汗反复打湿弄脏,所以就不会回收,直接让交服装费、扣钱。

我热,站里面其他人也都是热。有些岗位有空调,有些岗位有风扇,我们这个岗位什么都没有。我们站没有中暑的,但听说其他站长期在外走动、执勤的岗位上有一些人中暑。他们每天走8、9万步,从早上7点多工作到晚上10点半。这么热的天,站着就受不了,还别说一直动。我们外包工都没有高温补贴的,但一般在太阳下面晒得最久、干活最多的还是我们。

工地上又有工友中暑倒下了......看到经常有人在网上埋怨农民工,说天这么热也不知道休息,现在中暑了、热射了、倒下了,活该吧。其实你们不知道,我们干一天就少一天,歇息谁给钱啊?要不是身上千斤担,谁愿拿命换明天?

去年温度达到42℃以上平台才有高温补贴,每单一块钱。去年我只有一天拿到了补贴。而且所谓的42℃也只有达到42℃的那段时间才有补贴,如果在这之前或之后是41℃,就没有咯。42℃的时候就真的是拿命在跑了。平台还用这个“补贴”,还在软件上提醒开始发放补贴了,好像就是在这么热的天再赶着你多跑几单一样。


与劳动者相关的防暑降温措施,尽管国家对于用工方有明确的规定,包括调整人员管理和排班、使用可控温的机器、日常温度检测、放发防暑降温物资、设立降温与休息设施以及中暑应急预案等等(来源)(来源);然而我们可以从劳动者的讲述中看出,这些规定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尤其是最重要的达到一定温度应缩短用工时间或停工,以及高温补贴——现实中的劳动者却仍在40℃的高温长时甚至高强度工作,并且很少得到符合当地标准的高温补贴,甚至根本得不到。工人们都自嘲,自己的高温补贴就是苦涩而难以下咽的藿香正气水。在炎炎夏日,也许比太阳更加光热而值得注意的,就是身体已被烧红了的劳动者们。8月即将结束,一年中最难忍的高温终将过去;可是属于劳动者们的那个不再炙热伤人的季节何时会来临呢?

注:本文内容来自抖音和采访,涉及名字均为网名或化名。考虑到在平台上传视频的时间与事件实际发生的时间有偏差,本文涉及的对应日期的当地温度仅供参考。


工人有事,我们报道

我们收集一线工人的声音,呈现不被主流媒体看到的劳动者生活;我们探究政治经济背景下的劳动体制、剥削逻辑,力求呈现劳动者的处境,看见来自工人的行动和抵抗。快手、抖音等工人使用的社交媒体是我们的主要信息来源。采访劳动者、与工人建立连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希望通过文章和报道的连接,能使所有劳动者团结为一张巨网。我们分析工人受苦的原因,分享工人斗争的经验。工人的声音需要被听到,工人的声音最有力量!

劳动者筑起一砖一瓦,在一条条产线上铸造中国制造的奇迹。劳动本应该被尊重,现实中,劳动者被剥削、被边缘化,主流话语一边将劳动者塑造为卑微、值得同情的受害者,一边忽视、贬抑、打压劳动者的行动。我们希望在劳动者的世界中,重新看见劳动的价值,重建劳动者的尊严。

征集伙伴

如果你也对工人议题、劳动报道或工人运动有兴趣,想参与工事有料,欢迎直接写信联系我们: [email protected]


加入我们的社交媒体: Twitter | Instagram | Telegram

Read more

喝水、上厕所、离岗证——工厂到底在控制什么?

喝水、上厕所、离岗证——工厂到底在控制什么?

图片中的这张深圳杰科电子有限公司离岗证来自北京皮村的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这张离岗证可能来自2000年代初期。虽然已经过去数十年,但“离岗证”对于许多年轻的工人来说并不是过时的老物件,它仍然继续存在于工厂的管理制度、存在于基层流水线工人的日常生活中。 打工三十年:城市的控制似乎放松了,工厂的控制仍在变本加厉 在90年代后开始的打工潮中,农民工一脚踏进城市,迎面而来的是“暂住证”、“寄住证”,没有证件就没有合法身份,随时可能被驱赶、收容,甚至在收容过程中遭殴打致死。例如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 三十年后,城市治理表面上松动了,收容遣送制度废除、暂住证取消,流动人口的制度性门槛逐步放开。不少一线、二线大城市也逐步放宽了户籍门槛,仿佛真的欢迎进城打工人留下来。虽然我们也都知道,城市官僚们真正想要的是年轻的劳动力,新的制度也更偏向有学历的人群。但至少,城市看上去是更自由了,“融入城市”这个概念也变得更为隐秘了。 但与此同时,工厂内部的控制却依旧延续着,甚至还变本加厉。 在抖音上,一位九十年代就进电子厂打工的老工人发问:“以前流水线大部分都是这样的,上厕所,喝水拿离位证,拉长,组长顶岗

打工日记·13|“这个地方曾经叫世硕”:电子厂被收购后的现状

打工日记·13|“这个地方曾经叫世硕”:电子厂被收购后的现状

2023年12月,立讯精密斥资约人民币 21 亿元 (合 3 亿美元) 收购和硕在中国大陆全资子公司昆山世硕 62.5% 的股份,意味台资和硕将进一步淡出大陆苹果制造业务,而立讯精密则进一步壮大其苹果代工业务。截止当前,立讯是行业公认的“果链三巨头”之一。 据中文科技网7月报道,过去五年(2020-2025)的时间里,苹果与立讯之间的业务不减反增,往来规模增长了5倍,立讯为此扩建了9家工厂,创造了近10万个工作岗位。北京商报同月报道,“2024年年报显示,(立讯)公司营收达2687.9亿元,同比增长15.9%;归母净利润为133.7亿元,同比增长22%,业绩延续稳健增长态势。 而在这“创造10万个工作岗位”“扩建9家工厂”“业绩延续稳健增长态势”背后,是否有人关注到交出一个个产品,做出这一分分利润的工人群体呢?财报上光鲜亮丽的业绩数字背后,工人的劳动又是否被看到呢?2020年、2021年,昆山世硕频频转出“人事粗暴,发证迫使员工弯腰捡证”

打工日记·12|从新人到“病人”:原生公司的创伤烙印

打工日记·12|从新人到“病人”:原生公司的创伤烙印

“离职了也没有好起来,对职场有了更多的恐惧”,“总觉得大环境不好,哪个工作不难干,忍忍就好,可是有毒的环境对人的影响真的是毁灭性的”。这些在社交媒体上反复涌现的倾诉,指向一种隐秘却广泛存在的痛楚:原生公司创伤。它并非指短暂的职场压力,而是个体在职业生涯早期,尤其是初入职场或第一份工作中所遭遇系统性贬损、权力倾轧或价值否定后,留下的持续性心理伤痕。这些创伤如同顽固的幽灵,盘踞在受害者的神经反射、行为模式乃至自我认知里,在下一份工作的对接中、在日常生活的瞬间、甚至在梦魇里无声复现。当“裸辞几个月后吃饭时突然闪回被霸凌场景而丧失食欲”或“在新环境也难以卸下由创伤所塑造的应激状态,仿佛与任何组织都格格不入”成为大量劳动者的共鸣,我们不得不追问:这究竟是个别领导的恶行,个别公司的病灶,还是整个劳动结构与权力生态催生的必然之恶?而当制度性保护缺位时,背负着这些伤痕的劳动者,又该如何在生存与尊严之间寻找出路? 创伤诞生:权力碾压下的崩塌 第一份工作就遇到领导极其无能,热衷于骂人和pua,每天不管干什么都要被骂。焦虑到一被领导安排工作就脑子空白、手抖喘不上气来,每天晚上失眠只能靠吃药喝酒

谁掌握技术,谁就掌握话语?两家金属工厂的劳动现场比较

谁掌握技术,谁就掌握话语?两家金属工厂的劳动现场比较

“学好一门技术,走遍天下都不怕” 曾经,在制造业这个领域中,许多基层劳动者都相信这句话。学习技术并不断精进它,是从纯体力劳动中翻身的希望。但另一方面,一些年老的技术工人却经常发现,在自己体力衰退、受伤后,赖以为生的技术不再受到工厂青睐,他们也更容易被取代或被抛出劳动市场。在传统工业中,技术知识的发展已经成熟了,不会有多大变化,但掌握技术的劳动者受到的待遇、劳动者们对技术的看法却时刻变化着。这里的重要影响因素,可能不是工人们的技能好坏,而是工厂本身的运作模式、管理与劳动控制方法。 本文作者在近半年的时间内进入两家不同类型的金属工厂进行田野观察,试图用一手经验来分析围绕技术知识、工艺和劳动控制这些概念产生的问题。第一间工厂制造汽车结构配件(以下简称汽车零件厂),整体员工数约500人,属于中型规模工厂。另一间则是典型的小微型工厂(以下简称阀门厂),员工人数只有20多人,制造工业用阀门。 两间工厂的产品虽然不同,但都进行铁制品加工,都涉及裁剪、冲压、焊接、组装、钻孔等技术过程,在技术原理上可以说非常相近。但两间工厂内基层工人对技术的看法、劳动力被控制与监督的形式和原理、工厂内的权力运作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