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日记·06|夜班:永不停工的身体与濒死体验

打工日记·06|夜班:永不停工的身体与濒死体验

夜班在蓝领工人的岗位上是相当常见的安排,在多数人休息的时间,仍然有流水线的工人在创造利润,公共岗位的工人在维持城市运转,无数的工人在社会各个岗位上东奔西走。以体力劳动为主要工作的工人,在岗位上已经面对着更严苛的环境和微薄的生活保障,而本不少见的夜班,则会让工人们超额地承担身体的损耗,很快进入亚健康或患病的状态。同时,长时间的生物钟紊乱,激素分泌失调,使他们也要面对作息混乱带来的精神健康上的挑战。

在我们能观察到的社交媒体的发言中,可以看到有大批工人投入在这样的岗位里。即使他们明白夜班工作的危害,甚至感受到身体发出的警报,却受制于经济条件抑或是体制的规定,而选择被迫忍受。从工人的角度,他们所需要的支持应包括合理的经济报酬,工作时长和强度的限制,宽容的工作环境和规章制度,以及社会的认可与尊重。但现实是,公司用极有限的额外回报鼓励工人上夜班,用不近人情的方式监管、逼迫工人的效率,穷尽方式降低成本从而增加利润。夜班本身艰难的工作环境,再加上其被不受限制地利用,这样的不合理现象,值得我们去关注和深思。


一位工人表示自己因长期上夜班导致了严重的脱发。
一位才毕业参加工作的劳动者表示难以支持长期上夜班。
一位去年刚结婚的女工,怀孕6个月坚持上夜班后因过劳离世。评论区有工友表示自己也有夜班过劳导致流产的遭遇。

晚上7点钟的闹钟一响,你就要赶紧起床,简单洗漱

在8点之前赶往车间打卡,随后分到各自的岗位上干活

熬到晚上11点半,终于迎来了吃夜宵的时间

然而看着这难以下咽的饭菜,你不得不多爬几口

因为不吃就意味着一整夜饿肚子

到了12点,你拖着疲惫的身体开始下半夜的劳作

熬到凌晨3点钟,竟困到站着都能睡着

此时此刻,把这辈子的事全都思考过了一遍

却发现时间才过20分钟

就这样忙碌了整整一个通宵

熬到早上的7点50,你就要跟着他们的白班一起参加早会

打完下班卡,紧接着就来到早餐店,只是简单对付几口

同时冲完凉洗完衣服,下一秒就躺在床上刷视频

然而不到一个小时就累得只想睡觉

糟糕糕的是一到中午,就被那些上白班回来的室友给吵醒

这时你完全失去了睡眠,只能玩着手机刷着视频

殊不知,一玩就是好几个小时

此时已经到了下午5点,也渐渐感受到了困意

无奈只能眯两个小时

等待着晚上7点钟的闹钟

追魂夺命流水线,暗无天日鬼车间

生死轮回两班倒,废寝忘食终无言

加班加点不加薪,提桶跑路在明天

还有这墙上的标语挺好:以爱为名,以企为家。感恩有你,一路同行。太感恩了,太感恩了。天选打工人,不断充电加油干。

夜班就是一种反人类、反人性的作息模式,我们从小就知道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是到了工厂的流水线上,却又是另一回事儿。我跟你们说啊,不管你的身体有多么强壮,只要你上几个月的夜班,你的身体机能就会迅速的下降,马上进入亚健康状态,从此以往各种慢性疾病就会伴随你的终身。企业老板们把他们的生产机器啊当做了印钞机,只要开机就不能停下。本来机器制造出来是服务人类的,但是到了工厂,所有的人都是来服务这一台机器的,操作机器的工人累不累,工人的死活根本没有人会关心,但是机器只要停一分钟,老板就会感觉你要了他的亲命,这就是现状。

大部分人在夜间

是会犯困、打盹的

单机台操作还能停机休息一会儿

但流水线上的工人是没有打盹的权利的

夜间的流水线就是一条生命的收割线

五年的夜班路过

一句真心话,再没钱都不要上

我有个同事夜班上的

现在只要一休息,肯定是去医院

包括周休,也是去医院

虽然人没多大事,但是一身病

一趟医院最低8~900多

你一天能挣多少钱?

早上下班差点被车撞了

刚下夜班,汽车那个轰鸣声

我根本就听不见

走路都是左右摇晃

我想离开

可除了上班,真的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了

前些年上夜班

晚8到早10、早12

上个两三天,身体就吃不消了

在某一个夜班,差点死在车间里面

没有人过来询问

没有人伸出援手

全都像冰冷的机器人一样只知道埋头干活

那时候真的很恐怖,也很无助

作为一个上了八年夜班的过来人,在这里奉劝各位即将找工作或者踏入社会的年轻人一点:夜班可以干但是不能长时间干。短暂的干个一年半年的可以。但是如果长时间干夜班的话,年轻的时候你会觉得没什么的,等时间长了你的身体就会发出预警的。我干了八年夜班,现在天天靠吃安眠药才能睡着。去医院检查,是熬夜熬的神经性睡眠系统紊乱。要是靠中药调理的话得好几万。本身就没什么钱,只能天天靠吃安眠药去睡觉了。

夜班时间长了,容易抑郁

白班再累我也不上夜班了

不然容易崩溃

作息乱了

白天睡不着更折磨人

开始下夜班还能睡着

慢慢时间长了就睡不着了


工人有事,我们报道

我们收集一线工人的声音,呈现不被主流媒体看到的劳动者生活;我们探究政治经济背景下的劳动体制、剥削逻辑,力求呈现劳动者的处境,看见来自工人的行动和抵抗。快手、抖音等工人使用的社交媒体是我们的主要信息来源。采访劳动者、与工人建立连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希望通过文章和报道的连接,能使所有劳动者团结为一张巨网。我们分析工人受苦的原因,分享工人斗争的经验。工人的声音需要被听到,工人的声音最有力量!

劳动者筑起一砖一瓦,在一条条产线上铸造中国制造的奇迹。劳动本应该被尊重,现实中,劳动者被剥削、被边缘化,主流话语一边将劳动者塑造为卑微、值得同情的受害者,一边忽视、贬抑、打压劳动者的行动。我们希望在劳动者的世界中,重新看见劳动的价值,重建劳动者的尊严。

征集伙伴

如果你也对工人议题、劳动报道或工人运动有兴趣,想参与工事有料,欢迎直接写信联系我们: [email protected]


加入我们的社交媒体: Twitter | Instagram | Telegram

Read more

打工日记·15|学徒工:师徒在现代

打工日记·15|学徒工:师徒在现代

"学徒工"这一结合传统师徒文化与契约受雇的称呼,广泛存在于CNC(数控机床加工)、电工、厨师、修车、理发等要求大量操作经验的岗位。招募平台上,"包吃住"的学徒工岗位也不在少数。 事实上,在职业训练的语境中,“师徒制”是种历史悠久的技艺传承与关系模式,且随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有极大的转变。 简单说来,在旧社会,师傅多是拥有特殊技能的个体从业者,作为雇主聘用及招收学徒,教授技能的同时占有徒弟的劳动成果,甚至有决定徒弟的人生命运的权力。这些“雇工”出师后,则可能与师傅在行业内形成竞争关系。直到近代,改开前的国企里,技术工人的工资按照熟练程度划分等级,师傅往往是技术等级较高的工人,徒弟是新进工人。即便所教徒弟的等级超过了师傅,也不会对师傅的工资、工作造成影响,师徒间不存在人身依附关系,或者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 但在现代企业制度下,除了大量技艺已自动化、专业证照化,导致许多行业的师徒制式微外,大部分师傅只是”师傅工”:师傅与学徒工同为现代组织化劳动关系下的企业雇工,学徒出师后也更多是与师傅在企业内部竞争,师徒只是称呼,并不存在以往的师徒”

打工日记·14|显微镜目镜里没有工人

打工日记·14|显微镜目镜里没有工人

我进了一个厂,把我搞到看显微镜的地方了,10个小时不停的看,干得我眼花,眼疼的都是血丝……刚才吃完饭后头晕模糊,感觉快要瞎了…… @万辞王 强哥(十年进过三百多家企业) 2024.12.31 工厂生产的人力体系中,最好的岗位众说纷纭,但最累、最"不能做"的岗位中,显微镜操作岗永远榜上有名。这些岗位要求工人长时间高度专注地工作,注视并挑出透镜下微米级的瑕疵。 看似单调平常的要求,实际上正日复一日侵蚀着工人们的眼部健康。视力不可逆的损伤、眼球变形凸出、慢性偏头痛、皮肤斑块,甚至猝死在岗位……显微镜岗的"恶名昭彰",并非流言,而是无数工人的亲身经历积累而成。 显微镜背后,隐藏着被遗落的工人职健困境:工人们具体在承受怎样的职业伤害,又是否能被法律认定为工伤?企业又在多大程度上负起了职业卫生标准的法律责任?为何还有工友留在显微镜岗,任由健康日夜劳损? 多补贴、多招女工的劳动岗位  哪些岗位在看显微镜? 工厂中,大部分需要看显微镜的岗位,都属于检测类工作。

无尘却有害:为什么工人无法接受无尘服?

无尘却有害:为什么工人无法接受无尘服?

乍听起来,无尘服意味着干净、保护、规范,使用无尘服意味着良好的劳动保护。然而很多工人却在“拒绝”无尘服,这与无尘服本身的设计、使用环境、使用过程中管理失当,和使用场景中其他劳动保障的缺失不无关系。换句话说,对无尘服的拒绝背后是对恶劣劳动条件的无声抗议。 无尘服,又称无菌服、无尘衣洁净服,防静电服,是一种常见于生物制药、食品、半导体微电子、光电、石油天然气化工、油运和煤矿等行业的工作制服。通常由聚酯纤维、尼龙或静电纤维组成,其主要作用是保护生产环境的清洁度,比如,在电子产品制造的过程中,由人体产生的微小的颗粒或细菌可能会污染产品,影响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无尘服的特殊材质使得其可以过滤空气中的颗粒和细菌,保持生产环境清洁度,从而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另一方面,无尘服也起到保护工人健康的作用,在诸如生物制药、石油天然气化工、煤矿等粉尘或超细纤维较多的工作环境里,无尘服也可以起到隔绝粉尘通过呼吸、汗液和皮肤被工人吸收的作用。 这听起来是一件两全其美的好事:既可以保证生产环境清洁度和产品质量,又可以保护工人的健康。 那么,为什么现在很多人无法接受无尘服呢?在抖音和快手的工人自述和直播招工

喝水、上厕所、离岗证——工厂到底在控制什么?

喝水、上厕所、离岗证——工厂到底在控制什么?

图片中的这张深圳杰科电子有限公司离岗证来自北京皮村的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这张离岗证可能来自2000年代初期。虽然已经过去数十年,但“离岗证”对于许多年轻的工人来说并不是过时的老物件,它仍然继续存在于工厂的管理制度、存在于基层流水线工人的日常生活中。 打工三十年:城市的控制似乎放松了,工厂的控制仍在变本加厉 在90年代后开始的打工潮中,农民工一脚踏进城市,迎面而来的是“暂住证”、“寄住证”,没有证件就没有合法身份,随时可能被驱赶、收容,甚至在收容过程中遭殴打致死。例如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 三十年后,城市治理表面上松动了,收容遣送制度废除、暂住证取消,流动人口的制度性门槛逐步放开。不少一线、二线大城市也逐步放宽了户籍门槛,仿佛真的欢迎进城打工人留下来。虽然我们也都知道,城市官僚们真正想要的是年轻的劳动力,新的制度也更偏向有学历的人群。但至少,城市看上去是更自由了,“融入城市”这个概念也变得更为隐秘了。 但与此同时,工厂内部的控制却依旧延续着,甚至还变本加厉。 在抖音上,一位九十年代就进电子厂打工的老工人发问:“以前流水线大部分都是这样的,上厕所,喝水拿离位证,拉长,组长顶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