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日记·06|夜班:永不停工的身体与濒死体验

打工日记·06|夜班:永不停工的身体与濒死体验

夜班在蓝领工人的岗位上是相当常见的安排,在多数人休息的时间,仍然有流水线的工人在创造利润,公共岗位的工人在维持城市运转,无数的工人在社会各个岗位上东奔西走。以体力劳动为主要工作的工人,在岗位上已经面对着更严苛的环境和微薄的生活保障,而本不少见的夜班,则会让工人们超额地承担身体的损耗,很快进入亚健康或患病的状态。同时,长时间的生物钟紊乱,激素分泌失调,使他们也要面对作息混乱带来的精神健康上的挑战。

在我们能观察到的社交媒体的发言中,可以看到有大批工人投入在这样的岗位里。即使他们明白夜班工作的危害,甚至感受到身体发出的警报,却受制于经济条件抑或是体制的规定,而选择被迫忍受。从工人的角度,他们所需要的支持应包括合理的经济报酬,工作时长和强度的限制,宽容的工作环境和规章制度,以及社会的认可与尊重。但现实是,公司用极有限的额外回报鼓励工人上夜班,用不近人情的方式监管、逼迫工人的效率,穷尽方式降低成本从而增加利润。夜班本身艰难的工作环境,再加上其被不受限制地利用,这样的不合理现象,值得我们去关注和深思。


一位工人表示自己因长期上夜班导致了严重的脱发。
一位才毕业参加工作的劳动者表示难以支持长期上夜班。
一位去年刚结婚的女工,怀孕6个月坚持上夜班后因过劳离世。评论区有工友表示自己也有夜班过劳导致流产的遭遇。

晚上7点钟的闹钟一响,你就要赶紧起床,简单洗漱

在8点之前赶往车间打卡,随后分到各自的岗位上干活

熬到晚上11点半,终于迎来了吃夜宵的时间

然而看着这难以下咽的饭菜,你不得不多爬几口

因为不吃就意味着一整夜饿肚子

到了12点,你拖着疲惫的身体开始下半夜的劳作

熬到凌晨3点钟,竟困到站着都能睡着

此时此刻,把这辈子的事全都思考过了一遍

却发现时间才过20分钟

就这样忙碌了整整一个通宵

熬到早上的7点50,你就要跟着他们的白班一起参加早会

打完下班卡,紧接着就来到早餐店,只是简单对付几口

同时冲完凉洗完衣服,下一秒就躺在床上刷视频

然而不到一个小时就累得只想睡觉

糟糕糕的是一到中午,就被那些上白班回来的室友给吵醒

这时你完全失去了睡眠,只能玩着手机刷着视频

殊不知,一玩就是好几个小时

此时已经到了下午5点,也渐渐感受到了困意

无奈只能眯两个小时

等待着晚上7点钟的闹钟

追魂夺命流水线,暗无天日鬼车间

生死轮回两班倒,废寝忘食终无言

加班加点不加薪,提桶跑路在明天

还有这墙上的标语挺好:以爱为名,以企为家。感恩有你,一路同行。太感恩了,太感恩了。天选打工人,不断充电加油干。

夜班就是一种反人类、反人性的作息模式,我们从小就知道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是到了工厂的流水线上,却又是另一回事儿。我跟你们说啊,不管你的身体有多么强壮,只要你上几个月的夜班,你的身体机能就会迅速的下降,马上进入亚健康状态,从此以往各种慢性疾病就会伴随你的终身。企业老板们把他们的生产机器啊当做了印钞机,只要开机就不能停下。本来机器制造出来是服务人类的,但是到了工厂,所有的人都是来服务这一台机器的,操作机器的工人累不累,工人的死活根本没有人会关心,但是机器只要停一分钟,老板就会感觉你要了他的亲命,这就是现状。

大部分人在夜间

是会犯困、打盹的

单机台操作还能停机休息一会儿

但流水线上的工人是没有打盹的权利的

夜间的流水线就是一条生命的收割线

五年的夜班路过

一句真心话,再没钱都不要上

我有个同事夜班上的

现在只要一休息,肯定是去医院

包括周休,也是去医院

虽然人没多大事,但是一身病

一趟医院最低8~900多

你一天能挣多少钱?

早上下班差点被车撞了

刚下夜班,汽车那个轰鸣声

我根本就听不见

走路都是左右摇晃

我想离开

可除了上班,真的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了

前些年上夜班

晚8到早10、早12

上个两三天,身体就吃不消了

在某一个夜班,差点死在车间里面

没有人过来询问

没有人伸出援手

全都像冰冷的机器人一样只知道埋头干活

那时候真的很恐怖,也很无助

作为一个上了八年夜班的过来人,在这里奉劝各位即将找工作或者踏入社会的年轻人一点:夜班可以干但是不能长时间干。短暂的干个一年半年的可以。但是如果长时间干夜班的话,年轻的时候你会觉得没什么的,等时间长了你的身体就会发出预警的。我干了八年夜班,现在天天靠吃安眠药才能睡着。去医院检查,是熬夜熬的神经性睡眠系统紊乱。要是靠中药调理的话得好几万。本身就没什么钱,只能天天靠吃安眠药去睡觉了。

夜班时间长了,容易抑郁

白班再累我也不上夜班了

不然容易崩溃

作息乱了

白天睡不着更折磨人

开始下夜班还能睡着

慢慢时间长了就睡不着了


工人有事,我们报道

我们收集一线工人的声音,呈现不被主流媒体看到的劳动者生活;我们探究政治经济背景下的劳动体制、剥削逻辑,力求呈现劳动者的处境,看见来自工人的行动和抵抗。快手、抖音等工人使用的社交媒体是我们的主要信息来源。采访劳动者、与工人建立连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希望通过文章和报道的连接,能使所有劳动者团结为一张巨网。我们分析工人受苦的原因,分享工人斗争的经验。工人的声音需要被听到,工人的声音最有力量!

劳动者筑起一砖一瓦,在一条条产线上铸造中国制造的奇迹。劳动本应该被尊重,现实中,劳动者被剥削、被边缘化,主流话语一边将劳动者塑造为卑微、值得同情的受害者,一边忽视、贬抑、打压劳动者的行动。我们希望在劳动者的世界中,重新看见劳动的价值,重建劳动者的尊严。

征集伙伴

如果你也对工人议题、劳动报道或工人运动有兴趣,想参与工事有料,欢迎直接写信联系我们: [email protected]


加入我们的社交媒体: Twitter | Instagram | Telegram

Read more

【评论】极越暴雷的资本运作基因

【评论】极越暴雷的资本运作基因

极越突然暴雷给员工权益带来的损害,在极越员工的团结一致抗争之下,已经基本上得到解决,但事件给我们带来的思考却远不应该结束。前几期,有料就极越员工抗争行动本身做了详细的梳理,展示了员工的力量的同时,也指出未来类似行动可以提升之处。 这篇快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反思极越闪崩的资本运作基因。目前网络上关于极越闪崩的原因众说纷纭,加上事件本身涉及商业秘密,想要搞清楚时间前后的来龙去脉,恐怕是不可能的。所以这篇快评的目的并不是就极越的资本运作基因给出严密的分析,而是提供一个新的反思的视角。至于更严密的分析,恐怕需要研究者进行长时间的材料搜集和严密分析。 极越闪崩爆发于2024年年末。12月11日下午,极越CEO 突然然发布内部信并召开全员视频会议,承认公司目前正遇到困难,需要立即调整,进行“二次创业”。 公司当晚发布公告称,正积极推进融资,售后维保和新车交付环节仍将正常运行。但多位员工透露,公司所有业务已陷入停滞,多个团队“就地解散”,所有门店暂停营业;员工11月、12月的社保需要自行缴纳,12月开始的薪资无法发放,且公司仅计划保留极少数员工维持基本业务。不少员工对这一消息表示惊讶,公司数天前才有

从农田到茶园:采茶女工的苦与歌

从农田到茶园:采茶女工的苦与歌

前言 “明前茶,贵如金”。清明节前采制的春茶,量少而品佳,因此极其珍贵,受到消费者追捧。然而与之相对的,是采茶女工似乎只能抢着在大锅里捞白水挂面当作午饭,夜晚和几十个女工友睡在铁皮棚房里的大通铺上。近期采茶女工的待遇问题引起了激烈讨论,本文试图说明:为了获得额外收入而离开农村的采茶女工,的确可能面临极其恶劣的待遇问题,而这种营养不良和休息不足又会影响每天的劳作。但同时,提供给女工的待遇资本与不同的土地规模和劳动组织方式有关。相较于个体茶农,大型茶企和农户为了竞争更倾向于通过中介提高对女工的剥削程度。而茶叶产业生产与销售之间存在的矛盾和导致的利润不均,则巩固了这种剥削模式,也使得小农式的茶叶生产难以得到改变。最后,需要澄清的是采茶并不天然和妇女绑定,女工们仍面临着传统分工、城乡对立、家务劳动、资本压迫等诸多结构性问题,而她们在茶园中形成的集体生活则是一种宝贵的反抗经验。 一、吃挂面、睡大通铺与摘茶叶 当小Q在网上看到关于记录采茶女工们极差的住宿和伙食的视频时,她想起几天前自己的母亲也去了南方的茶园摘茶叶,立刻给妈妈打去了视频通话。母亲在之前的电话里曾说,自己这边情况很好,吃住不愁

【读者来稿】工厂随笔:脱离管控的技术工

【读者来稿】工厂随笔:脱离管控的技术工

编按:重工业给人的印象常常是庞大的钢铁巨兽,所有人在其面前都显得渺小。但真实世界中的重工业工厂是什么样子?这篇读者投书着重的不是工人们的辛酸,而是现场的劳动、制造与监督过程:风雨不断的厂房、高空的焊接作业、工人们在控制与自由之间游走的微妙状态。这篇文章描述了工人们如何在恶劣环境下寻找喘息空间,也呈现了焊工与管理者之间复杂的互动与权力平衡。 注:出于安全考虑,虽然这篇工厂随笔涉及的经验和想法都是真实的,但工厂具体所在地点、产品等方面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虚构。我试图在不影响文章内容有效性的情况下,尽可能避免暴露工厂所在地点。 一、工厂背景:海港边的重工业 工厂位于一处大型海港。工厂所在地本身也是填海造陆而成的新生地。建在这种特殊地点的原因与土地价格较无关,而是因为这间工厂所生产的产品是大型钢铁结构,主要用于海上钻井平台等大型基础设施。位于海港,对工厂运输产品来说是优势,但对于生产过程来说却有诸多不便。冬季的海边风大、雨多,附近城市感受到的普通降雨,在此处可能会导致大量降水灌入工厂,甚至让工作无法继续。因为工厂本身生产大型钢铁结构,这些产品的长宽高都以数十米为基础起跳。这意味着工厂内也

打工日记·08|司机们的担忧:无人驾驶带来的争议不断

打工日记·08|司机们的担忧:无人驾驶带来的争议不断

自动驾驶一直是国内外车企投资研究的方向,而随着人工智能模型的发展,自动驾驶的技术的成熟、产品落地和推广似乎已经是势在必行。2024年7月,百度公司旗下的无人驾驶出行服务平台“萝卜快跑”在武汉试运行,其一经推出便引起了激烈的讨论,科技进步永远是光鲜亮丽的话题,但它们对于社会的影响却复杂得多。在这次事件中,出租车网约车司机(以下统称司机)这些一线劳动者可能受到的潜在的影响,是社会都迫在眉睫需要认真思考、讨论的问题。 司机行业是便利于大众的服务业,也是保障城市交通运行的最基本一环。但是每天过长的工作时间和不稳定的收入,使得司机们普遍要承受很高的身体和经济的压力。近年来受经济下行影响,司机行业的回报更是不见好转。社交媒体上从业多年的出租车老司机,和在其他岗位发展不顺被迫转行的网约车司机,面对新一轮来自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的冲击,他们在面对采访时,分享了行业的现状,以及对未来生计的担忧和无奈。 收入下调?从疫情以后就开始了啊,网约车对我们冲击也相当大,我们现在已经到了谷底了。你现在哪怕上一万台无人驾驶跟我们没意义,因为我们已经没饭吃的。 (问:出租车司机能去当安全员吗?)那我就问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