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业的寒冬:日照钢铁的慢性裁员

钢铁业的寒冬:日照钢铁的慢性裁员

2024年11月底,日照钢铁集团进行新一轮裁员的消息和仅n*0.8 (n为工作年限)的赔偿方案在社交媒体上引起讨论。经调查发现,2023年10月一模一样的情况也曾出现并受到人社局调查处理。作为中国最大的民营钢铁集团之一,日照钢铁的处境反映了当下钢铁行业利润少、产能过剩得不到解决的一系列困境。

慢性裁员、人心惶惶

实际上,本轮日照钢铁裁员不是突发事件,而是慢性过程。今年的裁员从9月就已经开始。根据日照钢铁厂贴吧中员工的讨论,公司内部要进行“人员优化”的流言早就流传开,“说七月份优化,说八月份优化,现在又说十月份优化。”(来源)。

在9月27日有员工表示“人昨天下午都拉铺盖走了”。制造部门和职能部门均有不同职级的员工被裁,但每个部门的具体裁员人数没有具体的通知(来源)。

日照钢铁向被“优化”员工提出的赔偿方案是n*0.8,但也有员工成功获得了 “2N,走的法律途径,掌握了众多证据”。还有员工想要建群共同维权:“有没有拿80%走的老铁,我们建个群,去告它,把我们的20%应该得到利益争取回来,不能让这种非法行为逍遥法外”、“建群”。

这也不是日照钢铁近年的首次裁员,也不是它首次因裁员赔偿违法引起关注。去年10月一位被裁员工称,日照钢铁提出的两种赔偿方案为n*0.8分两次付清和n*0.75一次付清,“如果不接受只能排队打官司,耗不起”,当年11月底日照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对日钢违规裁员进行调查处理。根据今年的情况,显然人社局的工作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关于日照钢铁的未来,很多现有的员工们认为裁员还会继续。“到27年只留一级以上和机器人”,“最终优化到剩5000人左右”。然而另一方面,有一线工人表示倒班频次低、缺乏人手:

“没裁之前都三班两倒,有的班次人数还不够,难道要两班两倒”
“你们还能倒班真幸福,我们连倒班的希望都看不到”

除了连续两年大规模裁员,有员工在8月反映“效益奖金很少”,当月制造部发表的动员文章《风雨同舟、齐心协力——携手共同迎接新的挑战》里也提到“在此市场环境下,公司8月份的效益同样面临大幅下滑的预期。在公司亏损的时候,我们的效益奖会随之受到影响”。

虽然有员工提出集体行动的想法,但这些提议最后也不了了之了。似乎裁员、接受现实、领着低于法定最低标准的赔偿走人,是大部分员工唯一的选择。在员工的叙述和讨论中,我们也能感受到日照钢铁的待遇逐渐下降、人数减少是一个不得不接受的长期现实。

传统上,钢铁业一直都被认为是工资高、相对有保障的稳定行业。为什么日照钢铁这样的当地巨型企业、纳税大户,会出现亏损、逐步裁员的情况。这背后与中国钢铁行业整体的产能过剩困境息息相关,也与民营钢铁业的尴尬处境相关。

产能过剩十多年,越限反倒生产越多

今年上半年钢铁行业因产能过剩问题再次陷入低迷,8月钢铁产能置换也再次被叫停以进行修订(来源)。

自2015年4月首次发布,钢铁产能置换已有近十年历史,经过两次叫停、三次修订。所谓钢铁产能置换,指的是一个地区如果要新增钢铁产能,必须先淘汰落后产能。这是为了控制钢铁的总产量,避免发生严重的产能过剩,导致全面的生产危机。事实上,虽然有这样的政策,但其实钢铁业产能过剩已经是个长期的问题了。

在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钢铁业生产快速发展,粗钢产量在2000年至2020年间增长了约8倍,其全球占比从15%提升至57%。然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钢铁需求萎缩,中国的钢铁行业进入了严重的产能过剩阶段。从此之后直到现在,虽然政策修订了几番,各种针对钢铁企业萝卜棒子也出台不少,但钢铁业的产能过剩并没有被根本解决。

从2011年开始,钢铁业遭遇寒冬,淘汰落后产能、严禁建设新增产能项目就成为中央政府的政策方向。2015年时任工信部副部长的徐乐江曾在一新闻发布会上称钢材价格持续大幅度下降,出现全行业亏损局面,销售利润率为负,产能严重过剩。14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部分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对钢铁(炼钢、炼铁)、电解铝、水泥(熟料)等行业项目建设实行产能置换。17年发布《钢铁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要求新增产能必须通过置换落后产能来实现。2019年和2020年,部分地方的产能置换进程受到暂停或严格审查,特别是针对虚假置换行为。2021年发布了修订版的《钢铁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进一步加大了置换要求和监管力度。

然而经过一系列的政策国内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依然严重,在2015-2020年钢铁产量在“越限越多”的怪圈中,直到2021年钢产量才首次下降。

尽管21年之后钢产量有所下降,但仍年年超过10亿吨。并且2021年之后房地产行业下行,钢铁需求进一步减少,过剩问题愈发严重,于是出现了钢价下降、原料价格下跌、成本支撑不够、钢厂亏损的连锁反应。根据中钢协的统计,2023年钢铁前三季度利润总额621亿元,同比下降34.11%,其中钢协会员企业利润下降34.1%,利润率只有1.33%,企业亏损面达到近40%。2024年前三季度,重点统计钢铁企业营业成本为4.31万亿元,同比下降6.14%;利润总额289.77亿元,同比下降56.39%。

民营企业首当其中,钢铁巨兽开始裁员降本

行业的大趋势是个别公司无法抵挡的,但资本的性质(民营还是国营)也确实影响着个别公司的命运。其中钢铁行业又是一个特别的行业,这个行业中,从资本、企业规模的角度,国营钢铁公司从来都是主流。民营钢铁虽然也共享了相当多的产量,但在各地政府眼中,始终处于矛盾的位置。在产能扩张期,它是掌中宝、纳税大户,地方产业发展的火车头。在漫长的产能控制期,它又变成眼中刺,由于它的存在,当地钢铁产能受到限制,国营钢铁公司要建新项目也无法获得批准。在整个行业逐渐收缩的大趋势下,民营钢铁公司更处在风雨飘摇中。

近年民营钢铁产量比例仍然高于国企

日照钢铁就是典型的例子。

日照钢铁曾经是中国最大的民营钢铁公司之一。企业人数最多时达17000,目前仍有12000左右的员工。2003年成立,发展迅速,远超过类似的国营钢铁公司,在2008年日钢粗钢产量达1000万吨(来源)。这一年,日照钢铁的老板杜双华身家一飞冲天,达到350亿,是当时的中国第二富豪。近年来即使遭遇各种困境,不如当年辉煌,但2019年时日照钢铁的产值仍然突破千亿,2023年在世界钢铁排名第20,粗钢产量超过1800万吨。

不过,虽然目前日照钢铁仍然是大型钢铁企业,但其重要性、利润率都已经不如从前。2009年时发生的重组事件抑制了其扩张的势头。当时,山东省政府牵头组建了国有企业山东钢铁集团,为了发展山东省内的钢铁产业。山东钢铁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建立日照精品钢基地(精品钢是一个非专业概念,泛指高品质、高精度的钢材)。但这个目标却处在尴尬的时间点,当时刚刚经历金融危机,全球钢材需求量下降,产能过剩初见端倪,中央政府已经开始控制钢铁行业产能。新的钢铁项目不会被批准,除非能够同时替换掉旧产能。所以,山东省政府的做法是合并、重组日照钢铁,用国有企业吃掉民营企业。经历多年协商、博弈,到2012年时,重组计划最终以失败告终(来源)。

虽然重组失败,但山东钢铁仍然于2019年在日照建立了精品钢生产基地,就在日照钢铁的厂区隔壁,这也产生了竞争压力。并且,重组事件中,杜双华持续阻挠山东省政府的重组计划,也造成后续日照钢铁扩张的阻碍。

钢铁行业是一个传统行业,这里新的产品、新的技术影响很小,除了管理方式以外,影响成本和公司发展的主要就是产能。庞大的产能可以在获取原料时具备谈判优势,也可以降低平均生产成本。而且钢铁设备投资在成本中占比极高、周期长,早年投资的设备已经建好,但现在却被政策限制无法充分使用,那将严重影响获利。所以在国家控制行业产能的背景下,各钢铁公司不论民营、国营仍会卯足劲头想办法提高自己的产能。

我们在此讲述日照钢铁的故事,不是为了讨论国营、民营的优劣对错,而是想揭示,在行业发展过程中,中央政府、地方政府的需求存在矛盾,国营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也存在竞争冲突。只是往往这些竞争冲突的后果是由基层工人来承担。国营钢铁公司的工人上街讨薪早已不是新闻,日照钢铁这个曾经中国最赚钱的公司,也变得无法支付出赔偿金,要不断透过各种方式来降低成本了。

例如,最近日照钢铁就把注意打向了降低人力成本。根据公司的说法,日钢向普锐特冶金技术下达订单(来源),引入自动化系统和技术方案包,目标是工厂实现全面自动化和中央控制站的“一键炼钢”。说的好听一点,是工厂数字化升级,朝着智能化、无人化改造;不好听一点的,从员工实际感受的角度来讲,就是钢厂持续进行裁员,逐步缩减人员数量,将用工成本尽可能压低。

回到日照钢铁的案例,员工正陷入层层困境中。外有钢铁行业产能过剩、利润下滑,内有公司一轮又一轮的裁员和降本增效,工人的薪资和劳动条件早已不如从前。然而,无论行业扩张还是危机调整,真正承担代价的始终是工人。当企业和政策围绕产业问题打转时,缺乏组织和话语权的工人,既无法在危机中抵抗,也无法在风暴来临时自保。

这次持续裁员就是例子。工人们一边面对被动失业,一边只能零散地尝试维权,却难以形成足够的力量去争取应有的权益。而企业每年仍有数十甚至上百亿的利润,用一部分来保障工人完全不是问题。


工人有事,我们报道

我们收集一线工人的声音,呈现不被主流媒体看到的劳动者生活;我们探究政治经济背景下的劳动体制、剥削逻辑,力求呈现劳动者的处境,看见来自工人的行动和抵抗。快手、抖音等工人使用的社交媒体是我们的主要信息来源。采访劳动者、与工人建立连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希望通过文章和报道的连接,能使所有劳动者团结为一张巨网。我们分析工人受苦的原因,分享工人斗争的经验。工人的声音需要被听到,工人的声音最有力量!

劳动者筑起一砖一瓦,在一条条产线上铸造中国制造的奇迹。劳动本应该被尊重,现实中,劳动者被剥削、被边缘化,主流话语一边将劳动者塑造为卑微、值得同情的受害者,一边忽视、贬抑、打压劳动者的行动。我们希望在劳动者的世界中,重新看见劳动的价值,重建劳动者的尊严。

征集伙伴

如果你也对工人议题、劳动报道或工人运动有兴趣,想参与工事有料,欢迎直接写信联系我们: [email protected]


加入我们的社交媒体: Twitter | Instagram | Telegram

Read more

一位宿管大爷的离世与一所大学的冷漠

一位宿管大爷的离世与一所大学的冷漠

2025年7月6日早晨,青岛大学浮山校区滢园宿舍的宿管员因身体状况异常,在值班室被发现昏迷,后抢救无效不幸去世(网传逝世老人名为张培生,以下称“张大爷”或“张爷爷”)。因为事发学校所在的崂山区自7月3日以来已经连续多日发布高温黄色或橙色预警,而青岛大学的宿管值班室内并未安装空调或其他降温设备,所以老人的逝世被认为极有可能与高温天气和学校设施、措施不完善有关。 倒在值班室的好人 7月1日,青岛气象发文:受副热带高压影响,预计未来十天,青岛市内陆地区将持续出现35℃以上高温天气。最高气温内陆地区可达35~37℃,局部超40℃,沿海地区28~32℃。加之空气湿度较高,体感更加闷热。住在没有安装空调的宿舍里,青岛大学的学生已经连续好几天因为高温夜间无法正常入睡,又在早晨被热醒。 当这天有同学看到宿舍门口的值班室停靠了一辆救护车时,还不知道是宿管张爷爷出了事。在同学的印象里,这位门卫大爷平日里身体硬朗、和蔼可亲(网传张大爷今年58岁);走路也不怎么驼背的他,在校园里穿着自己捡来的毕业生的衣服,还被同学调侃有“男大学生的气质”。 张大爷倒在值班室平房的地板上后,据说第一时间是被路过的同学

​昆山黑中介收割暑假工:三场骗局

​昆山黑中介收割暑假工:三场骗局

7月1日,是不少大学生正式放暑假的日子。 有的学生选择旅游放松,但也有不少人决定利用暑假打工赚取收入,贴补学费或个人开销。苏州昆山,因为电子产业密集、临时工需求大,成为了每年暑假学生工的聚集地。然而,除了工厂与打工者,这座城市的阴影还有一个庞大的群体:黑中介。 在中介与学生之间,暑假工越来越像是一种被剥削的“猎物”。被不断拖延进厂日期、被莫名其妙地收取各种费用、被诱导到外地、被安排恶劣住宿、被无薪试岗之后再被“劝退”。 滞留四日,求工无门 “Simply”是暑假工大军中的一员,她从家乡坐了15个小时硬座大巴来到昆山,希望从中介那边获得一份电子厂的工作。但截止7月2日,她已经滞留在昆山4天了。据她所说,原本中介表示7月1号就可以分配进厂,但1号又说2号安排。 于是,她只能从早上8点在路边坐到晚上5点,“凌乱的头发,疲惫的身体”,不但她没有得到进厂的安排,路边像她这样等待的学生还越来越多,个个神情焦虑,很多人和她一样,都还没找到厂。 滞留昆山,无厂可进,中介一拖再拖,而期间产生的费用都要自己承担,Simply在昆山滞留期间净支出400多块钱。她仍未死心继续等待。 7月2号,中

黑砖窑频频再现:湖南艳飞建材等砖厂控制智力障碍人员劳动

黑砖窑频频再现:湖南艳飞建材等砖厂控制智力障碍人员劳动

2025年6月4日,大象新闻曝光湖南省临湘市艳飞建材有限公司使用智力障碍人员做工,从事高强度体力劳动,未发工资、无劳动保护。警方随即出警解救5人并控制涉事人员。目前5名工人已被安置在救助站,案件仍在侦办中。此后,在6月中后,又有河南开封和山西省吕梁的两家砖厂被曝出控制智力障碍者,强迫其劳动。此类事件如同2007年的“山西黑砖窑”重演,暴露出残障人士劳动权益保障的严重缺失。 劳动现场:自动化的砖厂、没有保护的劳动环境 湖南省临湘市艳飞建材有限公司经营范围为“其他建筑材料制造,页岩空心砖生产及销售”,是一家制造砖块的砖厂,拍摄到的视频中,生产的成品是红砖。 红砖生产包括“烧制-冷却-包装”三个主要步骤。根据常见的自动化生产砖块工艺,在烧制之前,还需要经过原料处理和成型。原料处理是将粘土、页岩等原材料破碎、筛分、搅拌,成型是将原料在成型区通过模具的挤压或震动成型。在自动化生产工艺中,原料处理、成型、烧制等主要是机器完成,需要工人参与的主要是包装环节,搬运并打包成捆放在摆渡车上。 这家砖厂内有自动化的烧制砖块的流水线,传送带将灰色未烧制的砖块送入高温窑炉里,随后烧制完成的红色砖块从传

关税:制造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刃

关税:制造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刃

4月初,特朗普宣布加关税,美国对从中国进口货品的关税一度来到了145%。这对中国的普通工人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其中以低端制造业尤为甚。即便关税的提高意味着外贸交易成本的提高。如果关税提高得不多,成本的提高没有超过利润,通常会由制造商单独消化,其利润空间则相应缩小;如果关税提高较大,有时由制造商单独消化,有时也由买家和制造商协商共同分担来消化。 本次145%的关税,使得很多行业的成本提高远远超过利润,买家和制造商无法承担。结果很多买家宁愿放弃定金,也不愿意再履约。相应的,很多制造商则一夜之间失去订单,这包括正在生产的、预计要生产的、已经生产出来在运输到买家目的地途中的,甚至是已经运到美国港口的。 博主财趣新视角最近采访了一个名为老张的、在深圳从事手机配件制造的老板。他原本以20%的定金,为美国客户生产了一批总额为3000万的手机配件。关税政策出台后,这批货突然成了烫手山芋,因为如果这批货初到美国,要交2000万的税费。 博主语言控小Z在广交会做了一系列采访,其中不少受访者表示关税对其所在的行业的影响很大,很多客户直接放弃定金,叫停订单;还有不少厂商虽然暂时未受很大影响,但对订单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