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工竞争、超长工时、灵活生产,广州康鹭制衣工人接连累倒送医的背后

赶工竞争、超长工时、灵活生产,广州康鹭制衣工人接连累倒送医的背后

3月底,广州康乐村与鹭江村区域(以下简称康鹭)至少有三位制衣工人在工位上因过劳倒下,被紧急送往医院(来源来源来源)。抖音视频显示,一名中年女工瘫倒在工位上,数位医务人员在旁紧急救护。发布者评论道“这就是服装人所谓的高工资”。工人累倒在制衣厂、被救护车送走,早已不是新闻,而是制衣工人们的常态。工人们经历了什么?他们是“自愿”加班累倒的吗?又是什么让他们这么拼命?这篇文章试图理解,康鹭服装产业工人倒下背后是怎样的劳动条件、产业生态与剥削机制。

本文作者:随身听

本文编辑:橄榄


超长工时与身体劳累

“我做不到,我在制衣厂干了几年,活多的时候一天下来,脖子都抬不起来,有时候一抬头,能听到颈椎咔嚓一声”
“我也干了20几年,没干死就是把自己干废了,眼糊,肩周炎,腰疼,把人干废了”
“我每天都十几个小时,今晚发现小腿浮肿麻木,一按就一个小瘪窝”

超长工时以及随之带来的各种身体伤害,在制衣工人间已是公认的事实。广州康鹭制衣村以小型制衣工坊为主。制衣村工坊工人大多为临时工,工资一般按件计酬,做得越多就赚得越多。一些工人手快,另一些则依靠加班加点来维持数量。

有人在抖音上贴出自己的工作时间:早上9-12点(3个小时),下午1点半-6点(4.5小时),晚上7点-11点(4小时),加起来11.5小时。而这还是相对正常的工作时间,一些工人为了赶工,吃饭时间压缩到半小时,每天工作总时长达到15小时,凌晨1、2点才下班睡觉。为了多挣点,有的工人甚至每天工作20小时以上,“老板叫工人下班都不愿意”。

一则抖音视频,展示快手的工人如何飞速完成缝纫过程

工时问题不只是单一工作日的加班问题,还包括连续多日的密集工作。制衣村工人往往正月初十或十五从家乡回到广州来打工,距离现在已经超过2个月了。在一则工人累倒的视频中,有工人留言称:

“年初十开工到现在还没有休息一天,这个月扫菲2.3万。干不完根本干不完。”
“我正月十六上班到今天一天都没休息过,两夫妻一起拿2.4万。”

这里提到的“扫菲”是服装行业一个术语,指的是扫描菲票上的二维码,目的是按件计算工资。菲票则是服装信息牌,类似衣服的身份证,上面记载了款式、尺寸、颜色等信息。以前菲票是裁床(裁剪布料)师傅手写的,后来变为条码式,再后来为了提高效率变成二维码,也更方便计算工人工资。每个月做多少,能赚多少钱,工人一下就知道。这种工资计算方法更即时、透明,但也让工人更直接感受到收入压力,无形中被推动着更“自愿”地加班加点,延长工时。

某厂家的宣传视频,手机扫菲票就可以立即看到服装的件数、工人信息等

另一方面,近年来广州主要制衣区康鹭附近工价也在下降。根据工人发布的视频,每天早上7点,球场招工区(康鹭制衣村主要的临工招工区)就挤满了找工的工人(来源)。大量求职者也给了老板继续降价的底气。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每件以前可能8元左右的衣服就降到了6元左右。但服装加工行业每个衣服款式不同、耗的人工也不同,这让精准比较工价变化变得不可能。老板们见缝插针,变换着工价,想办法压低劳动成本(来源)。一些工人在愤怒之下将康鹭称为“低价村”、“失业村”(来源)。

球场招工区每天早上7点左右就挤满了人

除了工时问题之外,也有人认为饮食、居住也是造成工人累倒甚至去世的原因(来源)。服装厂工人为了节省时间,吃饭大多选择简易快餐。这些快餐每份只要7-10元,但是没多少营养或者过于油腻。而且工人吃得又快,容易引起消化问题。居住的问题则是城中村的普遍问题,房间狭小,许多连窗户都没有。长期高强度的劳动再加上没有足够的营养,工人们的身体被透支,累倒在工位上。

某包吃住服装工厂给的伙食

一些主流媒体喜欢报道广州制衣工人工资高,日薪低于500元老板都招不到人(来源)。这是事实,但也只是一部分事实。高日薪的背后是工人没日没夜拼命工作。如果一天20小时换来500元工资,那么平均时薪也仅有25元,在一些电子厂也只是普通工价。

小单快返、赶单制、淡旺季

厌弃康鹭加班赶工文化的工人常会提到另一个地方,番禺南村。在番禺,同样是制衣,但鲜少有人过度熬夜,也没人累倒,虽然工资比康鹭低一些,但更合理。海珠康鹭村与番禺南村,两地劳动状况的差异与背后的产业模式深刻相关。

番禺南村大多服装厂(有一说是50%)为全球最大快时尚零售商“希音”(Shein)代工,根据番禺服装厂老板的说法,希音对供应厂商的要求比较高,一方面是要求正规化,希音要求必须有工商登记注册,不能生产、仓库和员工宿舍三合一,厂房至少1000平方米以上,并且不能有不签合同的日结工(来源);另一方面是希音会对服装质量进行更严格的检查,如果不达标会退回工厂。最严格的A级希音货100件中只能有一件次品(来源)。也有工人提到“(希音)首单每件复查,超过2%次品全退,返单抽查,超过5%次品全退”。这两个特征都与康鹭的制衣模式有很大差别。

位于番禺的希音大楼

根据中山大学学生团队的调研《悬浮的中间状态——广州康乐村的散工们》(来源),康鹭区的服装作坊特征是小型同时快节奏,厂房面积小,有的近乎家庭作坊,一家服装厂内工人少,订单也偏小。好处则是康鹭的服装老板们可以接小型订单,快速反应服装市场的变化。一位康鹭服装厂的老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我们是‘小单快返’的模式,这种模式在全球制衣供应链里反应速度是最快的,这是城中村制衣厂的优势。12或者24小时以内即可出货。”(来源

因为小单快返的“灵活”与“高效”,康鹭服装厂结合中大纺织商圈、沙河服装批发档口可以以最快的速度把新款式的服装发往全国各地,再根据销售状况,由批发档口反馈到制衣厂进而调整生产。这样的生产模式导致康鹭的老板们偏好雇佣日结短工,而不是稳定的长工。在缺乏订单的淡季(6-8月),老板不需要支付工资维持工人团队。而在旺季,服装厂维持不间断的赶单状态,需要高效的工人。为了更快吸引高效工人,厂商之间相互竞争,有时也会抬高单价。但大部分时候,由于劳动力相对充足,长期的赶单拼量拼快反而会导致整体单价下降。曾有从康鹭搬去番禺南村的服装厂老板抱怨,在康鹭6.5元一件都抢着做的衣服到了番禺提高到8元却还是招不到工人(来源)。

服装工人大多在这样的车位上工作

自由而廉价的技术苦力

对于工人来说,这样的短工赶单模式有一定好处。因为订单结算周期短,工人可以确保拿到说好的工资,很少发生拖欠的情况。服装厂拿到订单后老板都是急着找工人,甚至会提出较高的工价以求得一位快手师傅,这让工人感到自己是技术工、是受尊重的。短工也让工人有一定的自由,上下班时间自己定,这一单做完不想做,想换家作坊也都不受限制。

但这也意味着缺乏劳动保障(来源),康鹭的作坊式工厂几乎都没有正式经营许可与注册,也当然不会给予工人劳动合同、社保。一旦发生工人累倒甚至身亡的情况,能不能拿到赔款就全看服装厂老板。在一则讨论工人倒下的视频中,有人留言称“汕头制衣厂去年死了一个工人,老板赔偿50万私了”,而下方一名康鹭的制衣工人则留言称“这里(康鹭村)应该不赔的”。

工人的累倒、长时间工作的痛苦,有时会被评论为“为了赚钱不要命”、“贪心”、“不注意身体”。仿佛这是工人的个人选择,咎由自取。但是,在“小单快返”的生产模式下,一切生产要素都以快速招人、生产、出货为核心被组织起来。从抢工人的老板、一张张菲票、几十小时就需交付的订单到工厂内的车位与空间,以及整个康鹭片区的生活条件,无一不是为了满足“快”的需求。逼仄狭窄的空间、难吃平淡的食物、计件冲量的工资算法,每一项都在告诉工人,这里不是生活之地,赶快赚钱赶紧离开,你走了还会有下一个制衣工人补上位置。

康鹭片区的制衣工人也曾因为自己技术好、做得快,或单纯觉得服装是个技术活,而感到自豪。但随着冲单量变得赤裸,精细的手工变成了粗糙重复的计件劳动,制衣工人们谈到“技术”时更多是落寞、愤愤不平:

“技术工人地位高,那为什么工价这么低,还不如普工,时间又长工资又低”
“我都不明白了,做衣服本来是技术活,却被做成了下力活了,干成下力活就算了,关键工资还没下力工资高”
“做衣服表面上是技术活,实际上是体力活要命活”

服装厂主要分为两种模式:整件和流水。整件指的是一个工人把所有工序都做完,流水类似工厂流水线,每个工人只负责其中一个工序,不过需要较大的单量流水才能跑起来。制衣工人通常向往做整件,因为工序多所以技术要求高,单价也会给得更高一些。有人说“整件的走遍天下都不怕,技术傍身饿不死”,也有做流水的工人会焦虑自己做了十几年却学不到东西,打算去学整件。

但近来这种学技术有保障的想法也逐渐被打破,一位整件制衣工人说:

“流水工人把一个工序做精做透把它做快……现在的衣服都是算有多少工序,把各个工序的价格加一下就是整件的工资单价,这有什么用。还不如学做流水,把一个工序做精做透,这样优势还大一点……十几年白白浪费了” 来源

说白了,服装厂并没有青睐过技术工人,它们在意的一直都是衣服的生产速度和成本。在越来越需要节约劳动成本、加快效率的趋势下,一些厂甚至都开始使用了JIT(Just In Time)即时生产模式,力求把工序拆分到最小,让每个工人都可以不需门槛尽快上手。2023年12月底,康乐鹭江片区开始拆迁(来源)。大量的厂房开始清退搬迁。不久,康鹭将逐渐被拆除,失去了这里长期积累的社会条件,小单快返的生产模式恐怕难以为继。工人们未来会去向何处呢?较大型的制衣厂会更加去技能化,工人们进入这些工厂会变得更像普工。而许多当年来康鹭打拼的工人如今也不再年轻,他们连是否能留在服装行业都是个问题。

缝纫机肯定会继续轰鸣着,只是操作他们的工人不知将落脚何地……

抖音上,工人拍摄康乐村的拆迁进度。目前,康路片区的另一个城中村鹭江村还没有明确的拆迁消息。

(本文工人言论皆引用自抖音、快手等视频平台)


工人有事,我们报道

我们收集一线工人的声音,呈现不被主流媒体看到的劳动者生活;我们探究政治经济背景下的劳动体制、剥削逻辑,力求呈现劳动者的处境,看见来自工人的行动和抵抗。快手、抖音等工人使用的社交媒体是我们的主要信息来源。采访劳动者、与工人建立连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希望通过文章和报道的连接,能使所有劳动者团结为一张巨网。我们分析工人受苦的原因,分享工人斗争的经验。工人的声音需要被听到,工人的声音最有力量!

劳动者筑起一砖一瓦,在一条条产线上铸造中国制造的奇迹。劳动本应该被尊重,现实中,劳动者被剥削、被边缘化,主流话语一边将劳动者塑造为卑微、值得同情的受害者,一边忽视、贬抑、打压劳动者的行动。我们希望在劳动者的世界中,重新看见劳动的价值,重建劳动者的尊严。

征集伙伴

如果你也对工人议题、劳动报道或工人运动有兴趣,想参与工事有料,欢迎直接写信联系我们: [email protected]

Read more

打工日记·02|护士辞职:被教育无私奉献,我们却无法再忍受精神内耗

打工日记·02|护士辞职:被教育无私奉献,我们却无法再忍受精神内耗

新冠疫情以来,全球各地接连不断地出现护理专业人士辞职潮;但对于国内而言,这股辞职潮在疫情过去后似乎仍然在持续。这揭示着护士们选择离去的原因不仅包括新冠疫情带来的额外疲惫,而更多的是护理职业背后的结构性问题。在抖音上,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护士站出来,解释了ta们为何辞去看似受人尊敬的“白衣天使”这一铁饭碗的原因。 29岁这年,我决定从三甲医院裸辞了。再见了。 在父母的眼里,护士是个稳定又体面的工作,光鲜而亮丽;在亲戚朋友眼里,护士好就业、工资又高。是什么时候对这行耗尽所有热情的呢?如果说高负荷的工作、上不完的夜班、脱发、胃病住院,我都能接受;你猜测,让我裸辞的是什么?是精神内耗。 上班的时间里,我在琐碎的流程里内耗,在制度形式主义中内耗;频繁的考试、会议、学习、撑门面、内耗。是用时捧上天,用不到时踩到底的存在。用一夜无眠的夜班换一天宅家睡大觉,不规律的作息,熬不完的夜班,无望的晋升。身体压力和精神压力的增加,每天都在消耗着我对生活的热情。我承认我是全方位地倦怠了,甚至陷入了一小段时间的抑郁。当上班把笑容都(上)没了,

江湖上的黑工厂大盘点

江湖上的黑工厂大盘点

前言:找工时,有经验的工人会收集很多信息。不然,一个不留神进入黑厂,不光是工作辛苦,血汗钱能不能到手都会成为问题。这其中工资待遇、工作环境、工作强度往往是工人最看重的因素。它们也成为评判工作好坏的基本标准。工人们在日常交流吐槽中,出于一种表达不满和自发的互助想法,把自己在工作过程中吃过的亏、上过的当总结分享出来,形成了工厂江湖中很多关于黑厂的“传说”。 一般来说,大家心目中的黑厂特征,可以分为几个方面: * 工资:(发工资时)计时计件混着算,怎么低怎么算;(员工)自离不发工资;周末上班算调休,为了不发加班的双倍工资;压工资;通过试用期低价雇工应对高峰期然后赶走工人;罚款多。 * 工作和宿舍环境:有化学药剂的车间不按国家要求发合规防护护具;高温天气不开空调;打骂员工;站班工作;宿舍卫生条件很差;食堂伙食油水很少。 * 工作强度:工作时间长,超过12小时,加班到半夜;每日要求产量高;每天必须提前到岗开早会。 * 其它:只能通过劳务公司进厂;需要去指定医院体检,且体检费很贵;随意裁员派遣工;不签正式合同,

2024年,进厂打工有多难?

2024年,进厂打工有多难?

2024年,找到一份好工进厂更难了。 抖音账号@三妹从今年3月底离开湖南,辗转在广州、深圳找工作,三个月过去了, 没有找到一份合适的稳定工作;这段时间里,抖音账号@奔跑的小蒋先后进过四家工厂,最后被迫辞职——老板降了他工资;在佛山一工业园上班的抖音博主@小邓再努力Vlog 总结称,今年工厂的招工信息变少,工价降低,长期工岗位减少,“现在(5月31日)工厂进入淡季,招工真的很少。工资也低得可怜。发现今年特别难找工作。临时工的单价又低,长期工的岗位又是少得可怜。今年真的不适合打工。失业半个月了,还没有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这样下去,估计过年回家的车费都挣不到,更不用说养家糊口了。整个工业园都没有几家工厂在招工的,今年特别的难找工作”。 疫情后制造业相对收缩是找工难的主要背景。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4月以来,制造业PMI指数大部分月份都低于50%,即制造业整体呈生产收缩态势。(注: 制造业PMI指数,是国际通用行业检测数据,该数据由国家统计局统计公布,PMI指数高于50%时,制造业扩张;低于50%时,制造业收缩)

比亚迪无锡厂罢工后续:公司禁止工人做兼职,疑似变相裁员

比亚迪无锡厂罢工后续:公司禁止工人做兼职,疑似变相裁员

7月8日,比亚迪无锡工厂“第八事业部”发布公告称,未经公司同意,禁止工人从事包括“临时工、小时工、滴滴司机或外卖骑手”等工作,引发工人不满。工人怀疑这是比亚迪接手绿点科技以来的新一波“变相裁员”策略。早在5月,比亚迪无锡工厂就曾针对IDL员工(Indirect labour,间接生产人员,通常是班长/技术员工)变相裁员的举措:即所有IDL员工实行四班倒、五天八小时的工作制。这一举措导致IDL员工工资大幅削减,工人难以养家糊口。5月13日,工人发起集体大罢工。 比亚迪无锡工厂原为绿点科技(无锡)有限公司,其母公司为新加坡电子公司捷普科技(Jabil Inc),主要业务为消费电子产品的生产和制造。2023年12月,比亚迪以158亿人民币(约22亿美金)收购捷普科技在中国成都、无锡的工厂。捷普科技为全球第三大电子制造商,其中无锡工厂是捷普科技的重要生产基地,2021年销售额约170亿元人民币。在在一份2024年提交给美国证券交易所的8-K 报告中,捷普公司提到公司董事会于2023年批准一项重组计划,预计2024年财务支出中,将有1.5亿至1.8亿美元的财务用于员工遣散费和福利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