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日记·14|显微镜目镜里没有工人

打工日记·14|显微镜目镜里没有工人
密密麻麻的芯片,等待工人用显微镜挑出次品。 @一只肉脸周,2024.05.22

我进了一个厂,把我搞到看显微镜的地方了,10个小时不停的看,干得我眼花,眼疼的都是血丝……刚才吃完饭后头晕模糊,感觉快要瞎了……

工厂生产的人力体系中,最好的岗位众说纷纭,但最累、最"不能做"的岗位中,显微镜操作岗永远榜上有名。这些岗位要求工人长时间高度专注地工作,注视并挑出透镜下微米级的瑕疵。

看似单调平常的要求,实际上正日复一日侵蚀着工人们的眼部健康。视力不可逆的损伤、眼球变形凸出、慢性偏头痛、皮肤斑块,甚至猝死在岗位……显微镜岗的"恶名昭彰",并非流言,而是无数工人的亲身经历积累而成。

显微镜背后,隐藏着被遗落的工人职健困境:工人们具体在承受怎样的职业伤害,又是否能被法律认定为工伤?企业又在多大程度上负起了职业卫生标准的法律责任?为何还有工友留在显微镜岗,任由健康日夜劳损?

多补贴、多招女工的劳动岗位 

女性工人们正在对着显微镜进行品检。 @薇薇杭企,2025.02.09

哪些岗位在看显微镜?

工厂中,大部分需要看显微镜的岗位,都属于检测类工作。比如电子厂看电路板焊点、元件,机加工厂看精密零件尺寸与质量,半导体厂的晶圆检测等。

  • 一般看显微镜都有岗位补贴的。要是没有固定补贴是很少愿意做。 (2022.07.13)
  • 用户7365683320399300少了吧。我们补贴3.5一个钟呀,按一天10小时算,一天35,一个月有1000多 (2022.07.13)
  • 今晚早睡:已提桶跑路,一大半男生都干不来这玩意的 (2024.07.20)

作为工厂普工的一员,显微镜岗位的底薪水平与其他操作工相近,通常在2000至3500元之间。不过,由于其工种特殊性,通常会提供额外岗位补贴,以吸引工人加入,并维持人员稳定。

值得注意的是,多数显微镜岗位的招聘条件都明确指出"只招女工",资方通常解释为该岗位"需要细心、耐心"。这一现象或许与工厂普遍倾向招聘女工的整体趋势相符:相比男性,女工通常较少对工厂的要求或不合理待遇提出异议,同时因家庭责任等因素,更倾向于选择稳定的工作。因此,对于具有较大健康损耗、人员流失率高的显微镜岗位,资方更可能倾向雇佣女工,减少管理上的阻力。

目镜下的健康隐忧

显微镜岗让人闻之色变,主要在于其对视力的危害。 

许多工友反映,显微镜岗位对视力的伤害极为严重。长时间高度专注于显微镜下的目检工作,不仅会导致肩颈酸痛,还常引发头晕、眼花、恶心等不适,且视力损伤往往难以恢复。因此,显微镜岗位常被工人列入“坚决不做”的岗位黑名单,或被劝告只能短期从事,绝不适合长期工作。 

  • 薄荷路过月牙泉💫🌙我是看的我重影加重,多了远视和散光!重影是小时候外伤导致的,一直没好;但是要把头给歪到一定角度才重影,看了显微镜后现在已经变得往前看都重影了,我也是后知后觉,时间久了才发现……[流泪] (2024.07.15)
  • 山峰我看显微镜一直用一只眼,现在一只近视一只远视 (2024.12.31)
  • 爆锤石榴夜班,看显微镜,快看吐了,如果可以选择,别来看显微镜,头晕,胃难受 (2025.03.25)
  • 🌈红颜、枯骨我看显微镜看了三年,眼周围长了好多斑! [泣不成声] (2022.07.13)
  • 梨子我就干这个的,以前300°,现在500度,不缺钱别干,女的干时间长了脸上还容易长斑[尬笑] (2025.04.09)
  • 小杰看显微镜千万别长期做,我同学因为看显微镜,眼睛几乎算废了,得不偿失 (2025.05.13)

但即使是短期从事,显微镜岗的工作经历也会对健康造成即时影响。干涩、流泪、肿块、眼冒金星、发炎疼痛……仅在一两个月,甚至刚入职的第一周内,工人就开始承受这些身体伤害。

  • 一只肉脸周看了一天就想跑路了,看得我头昏眼花的,看显微镜把次品芯片挑出来 (2024.05.22)
  • 🌈晓星河⭐我也是刚刚进电子厂,前四天白班培训,然后直接开始夜班,看了几天显微镜眼睛都发炎了,长了麦粒肿 (2024.11.19)
  • 别吃我那是真的疼╯▂╰,今天疼了一天了,眼睛里面疼的要死 (2024.05.31)
  • 七月半的流星雨看显微镜没看过的真别去看,进去干一两个月包你近视又散光,干那点工资还不够你看眼睛的。我以前就看过,现在老后悔了,我以前眼睛好好的,就看了一个多月显微镜直接就近视加散光了 (2025.03.25)

而对长期从事显微镜岗位工作的工人而言,视力、外貌都会留下持久性损害。即使已离开岗位多年,显微镜操作所引发的病痛依然难以消退,挥之不去。

  • 土豆我也看到看了两年显微镜的老员工眼球凸起,不知道你有什么窍门可以保护眼睛 (2025.07.07)
  • 六月飞雪是真的,我看到几个看显微镜的眼眼像灯笼一样大 (2023.11.19)
  • 奶油小娜我干了5个月显微镜了,眼疼死了,洗完脸更疼 (2025.07.09)
    • 焦糖玛奇朵那你现在好了吗?我都好久没干了还是疼 (2025.08.09)
    • 奶油小娜现在也疼 (2025.08.10)
  • 早餐妹十几年前在浙江温州桥头电子厂看显微镜,当时是全厂工资最高的部门,一天14个小时眼睛都盯着在显微镜下做事,现在得个眼睛痛,头痛,现在就会反复发作,太难受了 (2023.02.19)

不完全的保护措施

对于这样一个健康损害明显的岗位,除了工资补贴,资方有任何对工人的保护措施吗?

有,但不多。

部分工厂的显微镜配备了外接屏幕,与单纯使用光学显微镜相比,投屏对视力的影响有所减轻,但伤害仍然存在。

这个厂干活,不是看显微镜就是对着显示屏,离戴眼镜日子不远

配有屏幕的显微镜岗位。 @聚慧人力资源,2023.06.23

另有一些工厂声称为员工安排了间隔休息时间。但工友们普遍反映,这样的休息时间往往不足,无法缓解疲劳,甚至还有许多工厂完全没有设置休息时间,导致工友过劳,甚至猝死。

  • 丰优达(Kk)每干两个小时到两个半小时,有10到15分钟的休息时间 (2024.11.10)
  • 欣欣向荣要看显微镜。不懂得看啊。休息也少 (2025.04.17)
  • ^_犯困💭小李°?我那时候5000多,看显微镜。不休息。现在不歇这还是5000多 (2025.07.29)
  • XSGD看显微镜倒班不休息我去年在里面上班经常有猝死的 (2025.06.15)

"没要求你不能休息,就不算工伤"

我看芯片,显微镜,5个月,从原来近视50度直接近视到400度。眼球还凸出,配了眼镜后就辞职了。这工伤还找不到地方说理。

公司法务:难道你0.3跟你平时打游戏,熬夜,刷手机没有关系吗?

当事人:但是工伤导致视力下降是事实啊

法院:根据你入场前体检视力的记录和每月记录,最后法院驳回你17万8762.42圆的诉求,法院核定工上赔偿金额为17254.5元,如有异议,可在宣判30天内提起申诉

对负责执行工作的工人而言,这些身体问题显然属于职业伤害。然而,在现行工伤鉴定标准下,即便视力损伤被列入评定范围,由于显微镜岗位的视力损害多是长期积累的结果,而非一次性意外所致,因此往往难以得到认定。正如提供工伤认定法律咨询的律师 @大强 所言:

“只要工作本质没有要求你不能稍微休息,就构不成工伤(2024)”

因此,显微镜岗位上的职业伤害在实际操作中几乎无法被认定为工伤,工友也因此无从索求赔偿。这种制度的不完善让工人深陷健康损害的困境,长期缺失权益保障。

留在岗位上的人

 那么,留守在显微镜岗上的工人们,为何留下?

工友的回答主要与薪资有关。显微镜岗有额外补贴,整体工资水平相对更高,很多工人抱着“短期做”的心态应聘。此外,也有部分工人追求工作稳定性,即使进厂时分配到显微镜岗,遇到领导不愿调换,最终也只能无奈将就。

  • Malcolm显微镜先做一段时间拿到第一个月工资呗,干别的八成也稳不了工,先别管以后长期干有眼病的问题,短期拿到钱才有决定不干的自由,先能住起日租房再说 (2025.02.26)
  • 快乐阿拉蕾显微镜岗位三年+,每天显微镜时长每天4小时,做军工陀螺仪,虽然实力下降会增加,如果现在让我选的话我还是会选择……工资香啊,成年人都会选择工资香的 (2024.03.17)
  • 请叫我•傻大个瞅眼的活怎么不换个工作,我感觉眼睛更重要
  • 豫Q豫见(努力搬砖)领导不给换 (2022.07.15)

反覆的倍率调节增减、视角突变,在头痛与眩晕中紧盯元件细节——留守在显微镜岗上的工人们,只能靠清凉油和眼药水支撑,以健康换取薪酬。

让健康再次"现形"

承担高强度精密检测作业的劳动群体,往往面对着极高的职业病风险。然而,他们的身体健康在资本的逻辑中被逐渐“隐形”,未能引起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和政策的充分关注。

当涉及休息安排、屏幕配备等防护措施的要求尚未形成有效的具体保护规范时,工人只能仰仗资方的自觉性,而这在多数情况下都难以实现。制度缺失的情况下,慢性职业健康伤害在现行工伤鉴定标准中的缺乏,进一步使资方能轻易将劳动伤害视作隐形成本,转嫁给劳动者个人承担,从而合理化健康与酬劳间的不平等交换。

显微镜下攀升的工业生产数字,实际上建立于工人健康的无声牺牲之上。如何重塑制度性保护,让工人的健康不再隐形,是劳动者权益得到保障的必要前提。

电子厂内使用显微镜检查芯片的工人们。 @zk杰,2023.05.15

工人有事,我们报道

我们收集一线工人的声音,呈现不被主流媒体看到的劳动者生活;我们探究政治经济背景下的劳动体制、剥削逻辑,力求呈现劳动者的处境,看见来自工人的行动和抵抗。快手、抖音等工人使用的社交媒体是我们的主要信息来源。采访劳动者、与工人建立连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希望通过文章和报道的连接,能使所有劳动者团结为一张巨网。我们分析工人受苦的原因,分享工人斗争的经验。工人的声音需要被听到,工人的声音最有力量!

劳动者筑起一砖一瓦,在一条条产线上铸造中国制造的奇迹。劳动本应该被尊重,现实中,劳动者被剥削、被边缘化,主流话语一边将劳动者塑造为卑微、值得同情的受害者,一边忽视、贬抑、打压劳动者的行动。我们希望在劳动者的世界中,重新看见劳动的价值,重建劳动者的尊严。

征集伙伴

如果你也对工人议题、劳动报道或工人运动有兴趣,想参与工事有料,欢迎直接写信联系我们: [email protected]


加入我们的社交媒体: Twitter | Instagram | Telegram

Read more

无尘却有害:为什么工人无法接受无尘服?

无尘却有害:为什么工人无法接受无尘服?

乍听起来,无尘服意味着干净、保护、规范,使用无尘服意味着良好的劳动保护。然而很多工人却在“拒绝”无尘服,这与无尘服本身的设计、使用环境、使用过程中管理失当,和使用场景中其他劳动保障的缺失不无关系。换句话说,对无尘服的拒绝背后是对恶劣劳动条件的无声抗议。 无尘服,又称无菌服、无尘衣洁净服,防静电服,是一种常见于生物制药、食品、半导体微电子、光电、石油天然气化工、油运和煤矿等行业的工作制服。通常由聚酯纤维、尼龙或静电纤维组成,其主要作用是保护生产环境的清洁度,比如,在电子产品制造的过程中,由人体产生的微小的颗粒或细菌可能会污染产品,影响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无尘服的特殊材质使得其可以过滤空气中的颗粒和细菌,保持生产环境清洁度,从而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另一方面,无尘服也起到保护工人健康的作用,在诸如生物制药、石油天然气化工、煤矿等粉尘或超细纤维较多的工作环境里,无尘服也可以起到隔绝粉尘通过呼吸、汗液和皮肤被工人吸收的作用。 这听起来是一件两全其美的好事:既可以保证生产环境清洁度和产品质量,又可以保护工人的健康。 那么,为什么现在很多人无法接受无尘服呢?在抖音和快手的工人自述和直播招工

喝水、上厕所、离岗证——工厂到底在控制什么?

喝水、上厕所、离岗证——工厂到底在控制什么?

图片中的这张深圳杰科电子有限公司离岗证来自北京皮村的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这张离岗证可能来自2000年代初期。虽然已经过去数十年,但“离岗证”对于许多年轻的工人来说并不是过时的老物件,它仍然继续存在于工厂的管理制度、存在于基层流水线工人的日常生活中。 打工三十年:城市的控制似乎放松了,工厂的控制仍在变本加厉 在90年代后开始的打工潮中,农民工一脚踏进城市,迎面而来的是“暂住证”、“寄住证”,没有证件就没有合法身份,随时可能被驱赶、收容,甚至在收容过程中遭殴打致死。例如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 三十年后,城市治理表面上松动了,收容遣送制度废除、暂住证取消,流动人口的制度性门槛逐步放开。不少一线、二线大城市也逐步放宽了户籍门槛,仿佛真的欢迎进城打工人留下来。虽然我们也都知道,城市官僚们真正想要的是年轻的劳动力,新的制度也更偏向有学历的人群。但至少,城市看上去是更自由了,“融入城市”这个概念也变得更为隐秘了。 但与此同时,工厂内部的控制却依旧延续着,甚至还变本加厉。 在抖音上,一位九十年代就进电子厂打工的老工人发问:“以前流水线大部分都是这样的,上厕所,喝水拿离位证,拉长,组长顶岗

打工日记·13|“这个地方曾经叫世硕”:电子厂被收购后的现状

打工日记·13|“这个地方曾经叫世硕”:电子厂被收购后的现状

2023年12月,立讯精密斥资约人民币 21 亿元 (合 3 亿美元) 收购和硕在中国大陆全资子公司昆山世硕 62.5% 的股份,意味台资和硕将进一步淡出大陆苹果制造业务,而立讯精密则进一步壮大其苹果代工业务。截止当前,立讯是行业公认的“果链三巨头”之一。 据中文科技网7月报道,过去五年(2020-2025)的时间里,苹果与立讯之间的业务不减反增,往来规模增长了5倍,立讯为此扩建了9家工厂,创造了近10万个工作岗位。北京商报同月报道,“2024年年报显示,(立讯)公司营收达2687.9亿元,同比增长15.9%;归母净利润为133.7亿元,同比增长22%,业绩延续稳健增长态势。 而在这“创造10万个工作岗位”“扩建9家工厂”“业绩延续稳健增长态势”背后,是否有人关注到交出一个个产品,做出这一分分利润的工人群体呢?财报上光鲜亮丽的业绩数字背后,工人的劳动又是否被看到呢?2020年、2021年,昆山世硕频频转出“人事粗暴,发证迫使员工弯腰捡证”

打工日记·12|从新人到“病人”:原生公司的创伤烙印

打工日记·12|从新人到“病人”:原生公司的创伤烙印

“离职了也没有好起来,对职场有了更多的恐惧”,“总觉得大环境不好,哪个工作不难干,忍忍就好,可是有毒的环境对人的影响真的是毁灭性的”。这些在社交媒体上反复涌现的倾诉,指向一种隐秘却广泛存在的痛楚:原生公司创伤。它并非指短暂的职场压力,而是个体在职业生涯早期,尤其是初入职场或第一份工作中所遭遇系统性贬损、权力倾轧或价值否定后,留下的持续性心理伤痕。这些创伤如同顽固的幽灵,盘踞在受害者的神经反射、行为模式乃至自我认知里,在下一份工作的对接中、在日常生活的瞬间、甚至在梦魇里无声复现。当“裸辞几个月后吃饭时突然闪回被霸凌场景而丧失食欲”或“在新环境也难以卸下由创伤所塑造的应激状态,仿佛与任何组织都格格不入”成为大量劳动者的共鸣,我们不得不追问:这究竟是个别领导的恶行,个别公司的病灶,还是整个劳动结构与权力生态催生的必然之恶?而当制度性保护缺位时,背负着这些伤痕的劳动者,又该如何在生存与尊严之间寻找出路? 创伤诞生:权力碾压下的崩塌 第一份工作就遇到领导极其无能,热衷于骂人和pua,每天不管干什么都要被骂。焦虑到一被领导安排工作就脑子空白、手抖喘不上气来,每天晚上失眠只能靠吃药喝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