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整理】致命打工路上的遇难者

【事件整理】致命打工路上的遇难者

前言:在中国高铁跑出世界速度、中国大飞机飞上蓝天的同时,在乡村地区、城市郊区,打工者的上班路、返乡路却充满了危险。近年来,每年都发生至少一次涉及工人的严重交通事故,仅本文整理的13起事件中已有132位工人因此丧命。一方面是繁荣的基础设施进步、交通方式的高端化,另一方面,农村劳动者所乘坐的交通工具却是如此“临时”、如此不安全、如此致命。本文汇集了近年来打工路上的遇难事件,它们的背后是许多连姓名都无法被记录的普通工人。这份整理不只是为了悼念逝者,也希望大家能在阅读过程中看见这些事故背后的共性与结构性问题:

  • 为什么大部分遇难者都是临时工?为何我们缺乏更正式有保障的工作?
  • 为什么女性工人、老人这些特征频繁出现在事件中?
  • 为什么这些严重车祸事件大多发生在内地省份的农村地区,而少有沿海城市区?

更多内容,欢迎参考之前工事有料发布的《难以接近的故乡:外出务工者受阻的返乡路》。 本文最下方有长图版本,欢迎传播。


河南平顶山叶县冷藏车载8人窒息身亡,均为牛肉厂临时女工

2024年6月15日

河南平顶山叶县一辆轻型厢式冷藏货车违规乘人,车厢内8人窒息昏迷,经抢救无效均不幸遇难。经当地村民和家属证实,事发当天,遇难的8人都是一家牛肉厂的临时女工,年龄在四五十岁左右。加油站是她们每日通勤的集散地,有车在这里统一接送她们前往距离加油站约12公里的厂区。

端午前后,叶县周边的麦子刚刚收割完,田地里留下黄色的麦茬。附近村庄村民的生计以种地为主,按时节安排工作。农闲时,隔三岔五,有的女工便乘闲暇到周边厂子里打零工挣钱。遇难者家属和牛肉厂其他女工表示,这并非女工们第一次乘坐冷藏车。不同的是,这次冷藏车的车厢中堆满了货品。有村民认为,事发当日车厢内存放了大量干冰,或因存放不当生成二氧化碳导致人窒息死亡。

资料来源:《冷藏车载8人窒息身亡背后:农闲时挤车打零工的大龄女工》|澎湃新闻

宁夏青铜峡当地村民外出打零工,遇交通事故,9死2伤

2024年5月9日

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G110国道西山公墓附近,一辆小型普通客车与一辆大货车相撞,致9死2伤。客车上死伤者大部分来自银川市永宁县闽宁镇园艺村村民,他们一般早上坐车去周边打工,早出晚归。

资料来源:《宁夏青铜峡一交通事故致9死2伤:多为外出务工的村民》|新京报

梅大高速塌方,48人死亡,其中至少11人外出务工者返乡

2024年5月1日

凌晨2时10分,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梅龙高速公路茶阳路段的路面塌陷。 事件共导致23辆车陷落,48人死亡,30人受伤,其中有至少11位遇难者是外出务工的返乡者。许多打工者是在从广州、深圳等地返回老家的途中遭遇了此次塌方,他们趁着五一假期回乡团聚,却遭遇悲剧。42岁的余海(化名)和他14岁的儿子是龙岩永定区沿江村人,余海在广东河源市的一家瓶装水厂工作,在外打工已经20多年。另外两名沿江村的老人则是一起在东莞的工厂里打工。龙岩永定区锦丰村的王文林(化名)在广州一家汽配城打工,他回家的车上还有他的妻子、妻子的侄子,以及一位拼车回家的老乡。而这8位龙岩村民们都在回龙岩的路途中因为这次事故不幸遇难。和王文林同在一家汽配城打工的黄瑞(化名)是龙岩市永定区三峰村人,他有5位厂内认识的朋友(包括王文林夫妇)都在塌方中丧生。

资料来源:《难以接近的故乡:外出务工者受阻的返乡路》|工事有料

河北安新县高龄村民外出打零工,遇交通事故,5死2伤

2024年4月29日

河北省安新县一辆面包车与与一辆洗扫车相撞,致5死2伤。面包车死伤乘客为附近的端村镇当天外出打工的村民,年龄都在60岁左右。

资料来源:《河北安新一辆面包车与洗扫车相撞致5死2伤,当地:伤亡者均在60岁左右,在开展善后工作》| 极目新闻

河北承德高龄村妇外出打零工,遇交通事故,8死1伤

2024年4月19日

8时30分,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发生交通事故,一辆面包车与一辆大型货车相撞,致8死1伤。死伤乘客皆为牌楼乡东岔村的村民。据红星新闻报道,该面包车上搭载的多为老人妇女,当天早上多人搭乘面包车前去务工。面包车司机承接了一个防沙工程,拉村民外出做零工。死者中死者中年纪最大的60多岁,最小的40多岁。

资料来源:《河北承德发生交通事故致8死1伤 当地居民:涉事面包车上多为老人妇女 事发早上系搭车去务工》|红星视频

《承德围场发生交通事故致8死1伤,知情人:遇难者来自同一个村,当天外出做零工》|极目新闻

甘肃半挂车与面包车相撞致面包车7亡10伤,乘客皆为外地来的打工者

2023年4月29日

甘肃酒泉金塔县突发交通事故。截至当日下午,事故已造成7人遇难。乘坐该面包车的乘客包括外地来到金塔县干活的务工人员。事故发生时,这些乘客正乘坐面包车前往打工地点。

资料来源:《甘肃半挂车与面包车相撞已致7死,当地应急局:两名涉事司机均被控制》| 新京报

广东韶关超载面包车坠河,9名村镇女零工遇难

2022年5月16日

广东韶关市浈江区发生一起超载面包车坠河事件,9名女工和1名男司机遇难。该辆面包车限载7人,实载10人。车上的乘客,为周田镇上的女零工,她们到三十五公里外的三雄农场打工。主要工作是播种、人工授粉、打种子等,100元一天,从早上七点半做到下午五点,中午休息一个半小时。在她们完工返家的路上,超载的面包车载经过堤坝时坠江,无人生还。村里年轻男性大多都去韶关、广州、东莞、深圳等城市打工。遇难的女零工都是留在老家照顾儿女、老人或者孙辈的女性。她们有的年过50岁,很难赴城进厂;也有正值中青年,丈夫去城里打工,她们则留守家里照顾孩子、老人。在照顾之余,她们也外出打零工补贴家用。为了降低用工成本,三雄农场雇佣附近村镇的高龄女工。由于距离、时间不固定,农场分包给私人面包车司机接送女工上下工,车辆超载为常态。

资料来源:《面包车坠河事件背后:打零工的农村女人们》|三联生活周刊

安徽马鞍山两车相撞致8死8伤,死伤者为去南京分拣快递的零工

2021年11月15日

晚22时11分左右,安徽马鞍山市博望区秦岭大道与新合西路交叉口,一辆重型自卸货车与一辆小型普通客车相撞。事发时,货车沿秦岭大道由北往南行驶,小型客车由南向北行驶并左转,在路口时,两车发生了碰撞。事故造成小客车上8人死亡、8人受伤。事故小客车为蓝牌7-9座小型客车,车上载的是做分拣快递的零工,而雇用他们的劳务公司在他家附近。“我们这边很多人在南京做分拣快递的工作,工作强度蛮高的,一天要做十几个小时,一般都是零工,有空闲了去挣点钱。出事的车是载他们下班回来的车。”

资料来源:《安徽马鞍山两车相撞致8死8伤,死伤者为去南京分拣快递的零工》|新京报

安徽安庆太湖县皮卡坠崖,12名农妇遇难

2021年9月5日

14时30分左右,安庆市太湖县牛镇镇龙湾村百岭组茶厂山路,一辆皮卡车翻车坠入山沟,当场造成11人死亡,3人受伤,后一名伤员抢救无效死亡。车上除司机外,乘客都是附近三个村庄的妇女。当日早晨,这些妇女前往茶山除草,由于中午当地下大雨,本该下午5时许返家的她们提前回家,没想到回家路上发生意外。

资料来源:《皮卡车坠入80米深崖,致12人遇难!》|山西消防

黑龙江七台河高龄农工乘拖拉机外出,遇交通事故,15死1伤

2021年9月4日

凌晨4时20分,黑龙江七台河一辆重型半挂车和一辆四轮拖拉机相撞,致15死1伤。拖拉机上载有20多名农民工,下坡时被一辆拉煤货车撞翻。农名工年龄大多在50至60岁,原本乘车去采摘万寿菊。因为居住分散,驾驶拖拉机的师傅在凌晨两点就开始在各村接人,为了赶在4点前到田地采摘。

资料来源:《黑龙江一半挂车与拖拉机相撞致15死1伤,公安部派工作组赴事故现场》|新京报
《拖拉机违法载人被追尾致15人死亡!如何避免悲剧再现?| 农村交通安全》|搜狐

吉林松原18死车祸,死伤者多为掰玉米零工

2020年10月4日

林松原石桥村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一辆农用拖拉机与两辆货车相撞,致18死1伤。一辆小型普通货车撞至前方一辆四轮拖拉机,后与对面车道的小型普通货车相撞。第一辆货车中死伤严重,车上乘坐的多为去附近村庄玉米地里掰玉米的零工。有男工,也有女工。掰玉米的工人一般凌晨出发,掰一次玉米按小时收费,一天收费在200元左右。

资料来源:《痛心!吉林松原18死车祸背后:死者多为掰苞米零工》|中国新闻网

吉林乾安超载小货车发生事故,12死4伤,多为高龄女零工

2020年4月15日

早上5时,吉林省乾安县一辆小客车与另一辆发生剐蹭,随后与一辆轻型货车相撞,致12人死亡4人受伤。据报道,小客车司机疲劳驾驶,客车核载5人,实载15人,其中6人在驾驶室内,9人在防雨布遮盖的车斗内。所载人员为临时短期雇佣栽种洋葱的农民。死者中,9人是龙字村的中老年女工,年龄最小的48岁,年龄最大的66岁,事发前,她们准备前往40公里外的地方种植洋葱。据村民反应,农忙时节外出打零工为常态,“一般都是女工,雇主联系车接车送,按天发钱“,一天大概150块。另外,村民外出打零工为了省钱,也往往自行乘坐这种小货车,“我们这里很多这种货车,拉货也载人,有时候一人10块钱”。

资料来源:《吉林致12死车祸:小货车车斗载多人,死者多为女工》| 新京报
《12人死亡交通事故敲警钟:农用车、货车违法载人危害大》|河北交警微发布

西安市面包车与水泥罐车相撞,车上12人均为附近工地工人,10人死亡2人受伤

2018年11月13日

一辆载有12人的陕A西安牌照五菱面包车,由南向北行驶至纺渭路窑村附近时遇路面大坑,紧急避让间与由北向南行驶的一辆搅拌罐车迎面相撞,发生事故,导致造成9人当场死亡,1人经抢救无效死亡,2名危重伤者。记者初步了解,该路段无路灯,常行渣土车。路面大坑为渣土车碾压形成。事发时间为当晚20时许,面包车超载,车上12人都是附近工地的工人。

资料来源:《灞桥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升至10人 水泥罐车司机被控制》| 澎湃新闻

工人有事,我们报道

我们收集一线工人的声音,呈现不被主流媒体看到的劳动者生活;我们探究政治经济背景下的劳动体制、剥削逻辑,力求呈现劳动者的处境,看见来自工人的行动和抵抗。快手、抖音等工人使用的社交媒体是我们的主要信息来源。采访劳动者、与工人建立连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希望通过文章和报道的连接,能使所有劳动者团结为一张巨网。我们分析工人受苦的原因,分享工人斗争的经验。工人的声音需要被听到,工人的声音最有力量!

劳动者筑起一砖一瓦,在一条条产线上铸造中国制造的奇迹。劳动本应该被尊重,现实中,劳动者被剥削、被边缘化,主流话语一边将劳动者塑造为卑微、值得同情的受害者,一边忽视、贬抑、打压劳动者的行动。我们希望在劳动者的世界中,重新看见劳动的价值,重建劳动者的尊严。

征集伙伴

如果你也对工人议题、劳动报道或工人运动有兴趣,想参与工事有料,欢迎直接写信联系我们: [email protected]


加入我们的社交媒体: Twitter | Instagram | Telegram

Read more

打工日记·15|学徒工:师徒在现代

打工日记·15|学徒工:师徒在现代

"学徒工"这一结合传统师徒文化与契约受雇的称呼,广泛存在于CNC(数控机床加工)、电工、厨师、修车、理发等要求大量操作经验的岗位。招募平台上,"包吃住"的学徒工岗位也不在少数。 事实上,在职业训练的语境中,“师徒制”是种历史悠久的技艺传承与关系模式,且随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有极大的转变。 简单说来,在旧社会,师傅多是拥有特殊技能的个体从业者,作为雇主聘用及招收学徒,教授技能的同时占有徒弟的劳动成果,甚至有决定徒弟的人生命运的权力。这些“雇工”出师后,则可能与师傅在行业内形成竞争关系。直到近代,改开前的国企里,技术工人的工资按照熟练程度划分等级,师傅往往是技术等级较高的工人,徒弟是新进工人。即便所教徒弟的等级超过了师傅,也不会对师傅的工资、工作造成影响,师徒间不存在人身依附关系,或者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 但在现代企业制度下,除了大量技艺已自动化、专业证照化,导致许多行业的师徒制式微外,大部分师傅只是”师傅工”:师傅与学徒工同为现代组织化劳动关系下的企业雇工,学徒出师后也更多是与师傅在企业内部竞争,师徒只是称呼,并不存在以往的师徒”

打工日记·14|显微镜目镜里没有工人

打工日记·14|显微镜目镜里没有工人

我进了一个厂,把我搞到看显微镜的地方了,10个小时不停的看,干得我眼花,眼疼的都是血丝……刚才吃完饭后头晕模糊,感觉快要瞎了…… @万辞王 强哥(十年进过三百多家企业) 2024.12.31 工厂生产的人力体系中,最好的岗位众说纷纭,但最累、最"不能做"的岗位中,显微镜操作岗永远榜上有名。这些岗位要求工人长时间高度专注地工作,注视并挑出透镜下微米级的瑕疵。 看似单调平常的要求,实际上正日复一日侵蚀着工人们的眼部健康。视力不可逆的损伤、眼球变形凸出、慢性偏头痛、皮肤斑块,甚至猝死在岗位……显微镜岗的"恶名昭彰",并非流言,而是无数工人的亲身经历积累而成。 显微镜背后,隐藏着被遗落的工人职健困境:工人们具体在承受怎样的职业伤害,又是否能被法律认定为工伤?企业又在多大程度上负起了职业卫生标准的法律责任?为何还有工友留在显微镜岗,任由健康日夜劳损? 多补贴、多招女工的劳动岗位  哪些岗位在看显微镜? 工厂中,大部分需要看显微镜的岗位,都属于检测类工作。

无尘却有害:为什么工人无法接受无尘服?

无尘却有害:为什么工人无法接受无尘服?

乍听起来,无尘服意味着干净、保护、规范,使用无尘服意味着良好的劳动保护。然而很多工人却在“拒绝”无尘服,这与无尘服本身的设计、使用环境、使用过程中管理失当,和使用场景中其他劳动保障的缺失不无关系。换句话说,对无尘服的拒绝背后是对恶劣劳动条件的无声抗议。 无尘服,又称无菌服、无尘衣洁净服,防静电服,是一种常见于生物制药、食品、半导体微电子、光电、石油天然气化工、油运和煤矿等行业的工作制服。通常由聚酯纤维、尼龙或静电纤维组成,其主要作用是保护生产环境的清洁度,比如,在电子产品制造的过程中,由人体产生的微小的颗粒或细菌可能会污染产品,影响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无尘服的特殊材质使得其可以过滤空气中的颗粒和细菌,保持生产环境清洁度,从而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另一方面,无尘服也起到保护工人健康的作用,在诸如生物制药、石油天然气化工、煤矿等粉尘或超细纤维较多的工作环境里,无尘服也可以起到隔绝粉尘通过呼吸、汗液和皮肤被工人吸收的作用。 这听起来是一件两全其美的好事:既可以保证生产环境清洁度和产品质量,又可以保护工人的健康。 那么,为什么现在很多人无法接受无尘服呢?在抖音和快手的工人自述和直播招工

喝水、上厕所、离岗证——工厂到底在控制什么?

喝水、上厕所、离岗证——工厂到底在控制什么?

图片中的这张深圳杰科电子有限公司离岗证来自北京皮村的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这张离岗证可能来自2000年代初期。虽然已经过去数十年,但“离岗证”对于许多年轻的工人来说并不是过时的老物件,它仍然继续存在于工厂的管理制度、存在于基层流水线工人的日常生活中。 打工三十年:城市的控制似乎放松了,工厂的控制仍在变本加厉 在90年代后开始的打工潮中,农民工一脚踏进城市,迎面而来的是“暂住证”、“寄住证”,没有证件就没有合法身份,随时可能被驱赶、收容,甚至在收容过程中遭殴打致死。例如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 三十年后,城市治理表面上松动了,收容遣送制度废除、暂住证取消,流动人口的制度性门槛逐步放开。不少一线、二线大城市也逐步放宽了户籍门槛,仿佛真的欢迎进城打工人留下来。虽然我们也都知道,城市官僚们真正想要的是年轻的劳动力,新的制度也更偏向有学历的人群。但至少,城市看上去是更自由了,“融入城市”这个概念也变得更为隐秘了。 但与此同时,工厂内部的控制却依旧延续着,甚至还变本加厉。 在抖音上,一位九十年代就进电子厂打工的老工人发问:“以前流水线大部分都是这样的,上厕所,喝水拿离位证,拉长,组长顶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