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却有害:为什么工人无法接受无尘服?

无尘却有害:为什么工人无法接受无尘服?

乍听起来,无尘服意味着干净、保护、规范,使用无尘服意味着良好的劳动保护。然而很多工人却在“拒绝”无尘服,这与无尘服本身的设计、使用环境、使用过程中管理失当,和使用场景中其他劳动保障的缺失不无关系。换句话说,对无尘服的拒绝背后是对恶劣劳动条件的无声抗议。


无尘服,又称无菌服、无尘衣洁净服,防静电服,是一种常见于生物制药、食品、半导体微电子、光电、石油天然气化工、油运和煤矿等行业的工作制服。通常由聚酯纤维、尼龙或静电纤维组成,其主要作用是保护生产环境的清洁度,比如,在电子产品制造的过程中,由人体产生的微小的颗粒或细菌可能会污染产品,影响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无尘服的特殊材质使得其可以过滤空气中的颗粒和细菌,保持生产环境清洁度,从而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另一方面,无尘服也起到保护工人健康的作用,在诸如生物制药、石油天然气化工、煤矿等粉尘或超细纤维较多的工作环境里,无尘服也可以起到隔绝粉尘通过呼吸、汗液和皮肤被工人吸收的作用。

这听起来是一件两全其美的好事:既可以保证生产环境清洁度和产品质量,又可以保护工人的健康。

那么,为什么现在很多人无法接受无尘服呢?在抖音和快手的工人自述和直播招工的短视频里,无尘服常常被列为被需要回避的天坑之一,很多年轻一代的工人避之不及。 

进厂啊,我有三不干。一个是有毒有害危险系数大的我不干像有些光学厂、光电厂、半导体厂,要穿那个无尘服,整个人穿得跟防疫人员一样,只露出两只眼睛,憋得難受悶得慌三是那個CNC车间,噪音嗡嗡嗡的
穿了一年多的无尘服,彻底疯了

从劳动者自述来看,这原因并不出在无尘服的功能性上,而是与无尘服本身的设计、使用环境、使用过程中管理失当,和使用场景中其他劳动保障的缺失息息相关。 

首先,出于其功能性的考虑,无尘服的设计通常采取男女通用的设计。披肩帽与连体服连城一体,袖口和脚口由橡筋调解松紧,材质本身的弹性通常不会太好。通常穿无尘服还需要佩戴口罩,用工友们的话来说:

全身上下只露出眼睛,上了一天班到下班了都分不清身边的人是男是女姓什么叫什么。
无尘室无尘服穿戴顺序要求
无尘服示意图,穿无尘服时,从头到脚要紧紧包住,只露出两只眼睛

这样的设计带来两个主要的问题:

第一,穿脱十分麻烦。这对工人的如厕、工作间隙的放松和抽烟等需求带来影响。工人们普遍反映上厕所十分不方便,如名为“小红杭漂日记”的博主就指出,在穿无尘服的情况下,如果想上厕所,需要提前5-7分钟准备,因为要脱掉无尘服、换上自己的衣服;另一些人则指出,穿无尘服就意味着工作时间无法查看手机,精神高度紧张,导致同样的工作时间下来,穿无尘服的工种会比其他工种感觉更累。

坏坏消息,吃坏肚子了,更坏的消息,穿着无尘服在干活。这时,你不得不狂奔过这条比你命还长的走廊,然后你还要迅速去脱掉你的无尘服,紧接着再去鞋柜,把防静电鞋给换掉。再狂奔过一条长长的无尘走廊,此刻你是崩溃的,因为你还要去换鞋,你交几万分,你在时时间赛跑,你花了将近七分钟的时间,你终于快到厕所了,胜利就在眼前,不要放弃。这是你人生中跑得最快的一次….   (拉裤子上了)额,组长,我想请个假回宿舍换裤子。 

第二个无尘服的设计带来的很大的问题就是闷热,以及由此带来的皮肤和呼吸系统的问题。虽然需要穿无尘服的工作环境通常也需要保持恒温,有不少人力资源博主以此为卖点推销这类岗位,强调这类岗位通常有空调,夏天不会太热,冬天不会太冷,温度很舒服。但是无尘服的作用实际上是严密地把人体和外界分隔开来,这就意味着其透气性不会太好,如此一来,即便在所谓恒温的环境里,工人们也会体温升高、出汗。知名打工博主“@提桶总舵主”形容穿无尘衣、戴橡胶手套:“像是在汗水里泡着,不仅泡着,而且一泡一整天”

还闷死了要带手套,难受死了,一整个闷得我一脸痘,死都不干有无尘服的,进厂不干无尘服,站班都行 🥱 千万不要去那种又是站班又是无尘服的

很多工人反映工作一段时间后,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皮肤病,常见的有皮肤红肿、发言、瘙痒、皮疹、干燥脱皮、水泡,严重的有荨麻疹,皮肤上出现风团,伴随瘙痒或疼痛感。更要命的是,一旦穿上无尘服后,因为无尘服包裹全身,且其材质本身的弹性较差,工友们很难给自己挠痒,即便能挠到,自己往往也没感觉,很多人只能在墙上蹭一蹭。除了皮肤病之外,也有不少的人力资源博主都提醒,无尘服同样不适合严重鼻炎、咽炎的人。

真的很脏,大型洗衣机烘干机,用的还是化学药剂,穿着不过敏才怪

这些都还是在无尘服使用和管理得当的情况下。而事实上,绝大部分工厂的无尘服管理也是十分混乱。一个常见的情况是无尘服乱穿。包括@提桶总舵主在内的很多博主,都提到一个问题,就是在上厕所或吃午饭时把无尘服脱下来后,并没有统一的管理和摆放,这就导致了很多人上完厕所或吃完饭回来后,再穿回无尘服准备干活的时候,找不到自己那件,只能拿别人的穿,合身就行。这就为皮肤病的交叉感染创造了条件。此外,无尘服本身也并不干净,很多人在上午或下午4小时的工作过程汇总鼻涕、鼻屎没地方抹,就往身上一抹,然后就跟别人换。总之,如果无尘服可以保证生产环境的清洁干净,那管理的混乱使得它根本无法保障工人本身的健康,反而会成为其健康的威胁。

不过穿无尘服的车间和厂子有件最搞笑的事,就是你穿的无尘服,不一定是你自己的。像我们第一次进穿无尘服的厂,进去发了一套,中午吃完饭回来,自己的无尘服就被别人穿走了,找不到了。我们一群人傻傻地在那儿站着,后来领班到车间门口跟我们说:你们随便拿一套,拿别人的,只要合身就行,穿上赶紧干活,马上开线了。我当时长叹一口气,心想原来是这样,怪不得我看到有的人去上个厕所的功夫,身上的无尘服就换了。因为有些人喜欢在无尘服上写字、画图案,甚至写一些诅咒的话,他们出去一趟,无尘服就换了,再出去一趟又换一身,原来是你把无尘服一挂,很可能一会儿就被别人拿走穿了。

除了上述这些因素之外,工人们拒绝无尘服,也与需要穿无尘服的工种通常需要面对的劳动条件密切相关。一些需要无尘服的工作场景要求高精密度,很可能涉及到显微镜的使用,这就会对工人的视力造成永久性的伤害;在半导体类的工厂里,需要穿无尘服的工种通常意味着两班倒和频繁换岗,这也就意味着他们过一段时间就需要上一段时间的大夜班,熬夜也成为了劝退很多年轻人的原因。

无尘衣盖住了多少人的身材,压扁了多少人的发型,若不是生活所迫,谁又愿意在密不透风的车间上班

说到底,无尘服打着安全和规范的名义,实际保护的并不是工人,而是产品与生产流程。它不只是封住身体,更是制度对产线工人的忽视与压榨。无尘服下的众生平等,是所有工人都变成去除个性、去除生理需求的标准劳动力意义上的平等。


工人有事,我们报道

我们收集一线工人的声音,呈现不被主流媒体看到的劳动者生活;我们探究政治经济背景下的劳动体制、剥削逻辑,力求呈现劳动者的处境,看见来自工人的行动和抵抗。快手、抖音等工人使用的社交媒体是我们的主要信息来源。采访劳动者、与工人建立连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希望通过文章和报道的连接,能使所有劳动者团结为一张巨网。我们分析工人受苦的原因,分享工人斗争的经验。工人的声音需要被听到,工人的声音最有力量!

劳动者筑起一砖一瓦,在一条条产线上铸造中国制造的奇迹。劳动本应该被尊重,现实中,劳动者被剥削、被边缘化,主流话语一边将劳动者塑造为卑微、值得同情的受害者,一边忽视、贬抑、打压劳动者的行动。我们希望在劳动者的世界中,重新看见劳动的价值,重建劳动者的尊严。

征集伙伴

如果你也对工人议题、劳动报道或工人运动有兴趣,想参与工事有料,欢迎直接写信联系我们: [email protected]


加入我们的社交媒体: Twitter | Instagram | Telegram

Read more

打工日记·15|学徒工:师徒在现代

打工日记·15|学徒工:师徒在现代

"学徒工"这一结合传统师徒文化与契约受雇的称呼,广泛存在于CNC(数控机床加工)、电工、厨师、修车、理发等要求大量操作经验的岗位。招募平台上,"包吃住"的学徒工岗位也不在少数。 事实上,在职业训练的语境中,“师徒制”是种历史悠久的技艺传承与关系模式,且随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有极大的转变。 简单说来,在旧社会,师傅多是拥有特殊技能的个体从业者,作为雇主聘用及招收学徒,教授技能的同时占有徒弟的劳动成果,甚至有决定徒弟的人生命运的权力。这些“雇工”出师后,则可能与师傅在行业内形成竞争关系。直到近代,改开前的国企里,技术工人的工资按照熟练程度划分等级,师傅往往是技术等级较高的工人,徒弟是新进工人。即便所教徒弟的等级超过了师傅,也不会对师傅的工资、工作造成影响,师徒间不存在人身依附关系,或者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 但在现代企业制度下,除了大量技艺已自动化、专业证照化,导致许多行业的师徒制式微外,大部分师傅只是”师傅工”:师傅与学徒工同为现代组织化劳动关系下的企业雇工,学徒出师后也更多是与师傅在企业内部竞争,师徒只是称呼,并不存在以往的师徒”

打工日记·14|显微镜目镜里没有工人

打工日记·14|显微镜目镜里没有工人

我进了一个厂,把我搞到看显微镜的地方了,10个小时不停的看,干得我眼花,眼疼的都是血丝……刚才吃完饭后头晕模糊,感觉快要瞎了…… @万辞王 强哥(十年进过三百多家企业) 2024.12.31 工厂生产的人力体系中,最好的岗位众说纷纭,但最累、最"不能做"的岗位中,显微镜操作岗永远榜上有名。这些岗位要求工人长时间高度专注地工作,注视并挑出透镜下微米级的瑕疵。 看似单调平常的要求,实际上正日复一日侵蚀着工人们的眼部健康。视力不可逆的损伤、眼球变形凸出、慢性偏头痛、皮肤斑块,甚至猝死在岗位……显微镜岗的"恶名昭彰",并非流言,而是无数工人的亲身经历积累而成。 显微镜背后,隐藏着被遗落的工人职健困境:工人们具体在承受怎样的职业伤害,又是否能被法律认定为工伤?企业又在多大程度上负起了职业卫生标准的法律责任?为何还有工友留在显微镜岗,任由健康日夜劳损? 多补贴、多招女工的劳动岗位  哪些岗位在看显微镜? 工厂中,大部分需要看显微镜的岗位,都属于检测类工作。

喝水、上厕所、离岗证——工厂到底在控制什么?

喝水、上厕所、离岗证——工厂到底在控制什么?

图片中的这张深圳杰科电子有限公司离岗证来自北京皮村的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这张离岗证可能来自2000年代初期。虽然已经过去数十年,但“离岗证”对于许多年轻的工人来说并不是过时的老物件,它仍然继续存在于工厂的管理制度、存在于基层流水线工人的日常生活中。 打工三十年:城市的控制似乎放松了,工厂的控制仍在变本加厉 在90年代后开始的打工潮中,农民工一脚踏进城市,迎面而来的是“暂住证”、“寄住证”,没有证件就没有合法身份,随时可能被驱赶、收容,甚至在收容过程中遭殴打致死。例如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 三十年后,城市治理表面上松动了,收容遣送制度废除、暂住证取消,流动人口的制度性门槛逐步放开。不少一线、二线大城市也逐步放宽了户籍门槛,仿佛真的欢迎进城打工人留下来。虽然我们也都知道,城市官僚们真正想要的是年轻的劳动力,新的制度也更偏向有学历的人群。但至少,城市看上去是更自由了,“融入城市”这个概念也变得更为隐秘了。 但与此同时,工厂内部的控制却依旧延续着,甚至还变本加厉。 在抖音上,一位九十年代就进电子厂打工的老工人发问:“以前流水线大部分都是这样的,上厕所,喝水拿离位证,拉长,组长顶岗

打工日记·13|“这个地方曾经叫世硕”:电子厂被收购后的现状

打工日记·13|“这个地方曾经叫世硕”:电子厂被收购后的现状

2023年12月,立讯精密斥资约人民币 21 亿元 (合 3 亿美元) 收购和硕在中国大陆全资子公司昆山世硕 62.5% 的股份,意味台资和硕将进一步淡出大陆苹果制造业务,而立讯精密则进一步壮大其苹果代工业务。截止当前,立讯是行业公认的“果链三巨头”之一。 据中文科技网7月报道,过去五年(2020-2025)的时间里,苹果与立讯之间的业务不减反增,往来规模增长了5倍,立讯为此扩建了9家工厂,创造了近10万个工作岗位。北京商报同月报道,“2024年年报显示,(立讯)公司营收达2687.9亿元,同比增长15.9%;归母净利润为133.7亿元,同比增长22%,业绩延续稳健增长态势。 而在这“创造10万个工作岗位”“扩建9家工厂”“业绩延续稳健增长态势”背后,是否有人关注到交出一个个产品,做出这一分分利润的工人群体呢?财报上光鲜亮丽的业绩数字背后,工人的劳动又是否被看到呢?2020年、2021年,昆山世硕频频转出“人事粗暴,发证迫使员工弯腰捡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