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日记·08|司机们的担忧:无人驾驶带来的争议不断

打工日记·08|司机们的担忧:无人驾驶带来的争议不断

自动驾驶一直是国内外车企投资研究的方向,而随着人工智能模型的发展,自动驾驶的技术的成熟、产品落地和推广似乎已经是势在必行。2024年7月,百度公司旗下的无人驾驶出行服务平台“萝卜快跑”在武汉试运行,其一经推出便引起了激烈的讨论,科技进步永远是光鲜亮丽的话题,但它们对于社会的影响却复杂得多。在这次事件中,出租车网约车司机(以下统称司机)这些一线劳动者可能受到的潜在的影响,是社会都迫在眉睫需要认真思考、讨论的问题。

司机行业是便利于大众的服务业,也是保障城市交通运行的最基本一环。但是每天过长的工作时间和不稳定的收入,使得司机们普遍要承受很高的身体和经济的压力。近年来受经济下行影响,司机行业的回报更是不见好转。社交媒体上从业多年的出租车老司机,和在其他岗位发展不顺被迫转行的网约车司机,面对新一轮来自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的冲击,他们在面对采访时,分享了行业的现状,以及对未来生计的担忧和无奈。


无人驾驶试运营时似乎并不顺利。
据当时网传,面临失业的风险武汉的司机曾有过抗议行为。
当时网传的一份抗议书。

收入下调?从疫情以后就开始了啊,网约车对我们冲击也相当大,我们现在已经到了谷底了。你现在哪怕上一万台无人驾驶跟我们没意义,因为我们已经没饭吃的。

(问:出租车司机能去当安全员吗?)那我就问你一个问题,像我们那个车,如果撞死人,我是有刑事责任,我要坐牢是吧?如果他的时候撞死人,是不是要他的老板你坐牢,你认为他能去坐牢吗?

(问:对同行有什么建议?)一点办法都没有。那只有是国家调控,除了国家出面干预干涉以外,一点办法都没有。

我们不担心,它这东西肯定是不现实的东西

他再智能能有人智能吗?那个明摆着是不行的东西

对我们影响不大的,因为我们本身已经现在已经卷到最底层了

再卷也没它再卷了,反正现在已经是无法生存了

我们就这样了,就是差不到哪里去,就这样。

那个要是推广开了,那太吓人了。老百姓没日子过。国家也不能让他推广开,这个推广开就是太麻烦了。资本家研发这玩意,研发无人驾驶,这就是剥削这个底下底层老百姓,相当难办啊。现在就是跟着时代走,时代怎么干咱就怎么干啊。

低价引入市场,把网约车出租车挤走之后马上涨价。资本家圈钱呗,都不用多说这个。在网上我看是十公里四块钱,这怎么干啊?那点钱电费也不够。

我有退休金,没有工作的怎么弄啊?再说了,后备箱它弄不了,老人它弄不了。我拉着老人,他扒着我肩膀头,我给他开开门了,我叫他坐好了,我再把两条腿放进去,再推他一下,它(自动驾驶)能干吗?干不了吧。或者你不在目的地下车,提前下车,它也干不了。再说它没有司机,出事算谁的?我打个比方,如果我出事了,可以判我的刑,它出事怎么办?这个完善也不行啊,滴滴,网约车,这些人干嘛去?

即使暂时没有受到萝卜快跑产品落地的冲击,司机们也质疑了无人驾驶出租车的灵活性和服务能力;这些都是传统出租车网约车的优势。同时,因为行业的收入逐年下降,工作强度大等等困境,司机们普遍表达了对前景的怀疑和对生计的担忧:

本来市场蛋糕就这么大

科技是为人类服务的

你整的这些人都没饭吃了

你说要它有什么用呢?

97年的我创业失败

今年加入跑车行业才3个月

结果告诉我,以后用无人驾驶出租车了

真是要赶尽杀绝啊!

上有老,下有小,我该何去何从?

无人驾驶、无人快递、无人外卖、无人餐厅、无人超市。照这样发展下去,还需要人工吗?还需要人类吗?慢慢的整成无人区得了。还号召生娃,生娃干啥?生出来没工作,找不到工作,就业难。我就在想科技的进步,科技发展不是应该让人类过得越来越好吗?而不是来抢人类的工作,抢人类的饭碗子的。

明明就是在抢司机的饭碗。百度总裁李彦宏先生,我想问问您为什么要从这些过得最不容易的人身上下手?现在就是你的无人驾驶网约车引来了全民的热议,那无人网约车驾驶技术是否就应该退出出租车行业呢?作为一个因为那三年导致负债后差点儿活不下去的我,然后加入最底层岗位的网约车女司机,我再提出几个疑问。

人工智能必然会不断发展,我质疑的不是科技的本身啊,我质疑的是把科技用在什么地方。科技应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但是如果用错地方,就会像原子弹一样给人类带来灾难。就拿出租车举例,很早以前是路边招手并且方便停车,那才能叫车,太麻烦了。后来就有了滴滴APP轿车,用科技解决了我们的痛点。虽然对原来的出租车司机创造了带来了一个影响,但是他降低了这个行业的门槛,让很多中年失业的中流砥柱有机会去继续用血汗挣钱来养家糊口。总体上是给整个出行行业增加了工作岗位,同时让乘客叫车变得更便利,所以滴滴给社会创造了很大的一个价值。再看看百度的萝卜快跑,全是无人驾驶,它解决了乘客的什么痛点呢?难道是目前的便宜?李彦宏先生,您觉得出租车为什么需要无人驾驶呢?您是担心乘客用网约车叫车不够方便呢,还是怕司机开的不够稳呢?您真的就这么想让乘车人对着空荡荡的驾驶座椅为我们,这样就更有安全感吗?让我们接受没有人情味儿,没有温度的服务,这样会是更好的用户体验吗?这是时代的进步还是倒退呢?

您可能会说,如果百度不做,特斯拉就会做,他们有FSD。请不要忽略国情,我们是14亿人口的大国,勤劳的民族是缺劳动力还是更缺工作岗位呢?李先生您想清楚了吗?以目前的就业形势来看,现在让全国这么多出租车、网约车这些底层的亿万个家庭中的中流砥柱司机失业,您觉得这是个好事吗?为什么不在高危作业中大力发展无人技术呢?为什么一定要取代最底层司机抢他们的饭碗呢?难道就因为特斯拉要这么做,我们就刻不容缓了吗?这无人技术为什么非要用在我们最底层就业岗位最多的服务业呢?无人快递、无人外卖、无人出租车、无人超市、无人酒店、无人餐馆,什么都无人换,那我们人都该将去哪里呢?

钱都被科技巨头赚去了,但是却造成了几千万、几亿人失业,生活将会变得举步艰难,怎么办呢?难道百度、特斯拉会救救这些吃不上饭的老百姓吗?李彦宏先生,人工智能技术是不是应该优先解决那些高度危险、高强度的人类无法完成的工作呢?是不是应该在国防、医疗、消防、宇宙、航天这些重要的领域,为保全人类的生存进而发挥更大的价值?为什么你要迫不及待进入根本不缺劳动力的服务行业呢?李先生,您知道企业家与资本家的区别吗?企业家有人文情怀,不是什么钱都要赚,会考虑社会价值,有责任感,而资本家向来都是唯利是图,只关心利润与公司的股价,为了赚钱不顾民生,不计后果。

科技它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人类滥用科技,就会自我毁灭。我不希望我们会因为这个而过不下去,而好容易活下来的却只剩下和到处都是冰冷的机器打交道的世界,没有活生生的人情味儿,没有温度的社会。希望不要让人工智能控制了全人类,而最后变成终结者的世界。


工人有事,我们报道

我们收集一线工人的声音,呈现不被主流媒体看到的劳动者生活;我们探究政治经济背景下的劳动体制、剥削逻辑,力求呈现劳动者的处境,看见来自工人的行动和抵抗。快手、抖音等工人使用的社交媒体是我们的主要信息来源。采访劳动者、与工人建立连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希望通过文章和报道的连接,能使所有劳动者团结为一张巨网。我们分析工人受苦的原因,分享工人斗争的经验。工人的声音需要被听到,工人的声音最有力量!

劳动者筑起一砖一瓦,在一条条产线上铸造中国制造的奇迹。劳动本应该被尊重,现实中,劳动者被剥削、被边缘化,主流话语一边将劳动者塑造为卑微、值得同情的受害者,一边忽视、贬抑、打压劳动者的行动。我们希望在劳动者的世界中,重新看见劳动的价值,重建劳动者的尊严。

征集伙伴

如果你也对工人议题、劳动报道或工人运动有兴趣,想参与工事有料,欢迎直接写信联系我们: [email protected]


加入我们的社交媒体: Twitter | Instagram | Telegram

Read more

打工日记·12|从新人到“病人”:原生公司的创伤烙印

打工日记·12|从新人到“病人”:原生公司的创伤烙印

“离职了也没有好起来,对职场有了更多的恐惧”,“总觉得大环境不好,哪个工作不难干,忍忍就好,可是有毒的环境对人的影响真的是毁灭性的”。这些在社交媒体上反复涌现的倾诉,指向一种隐秘却广泛存在的痛楚:原生公司创伤。它并非指短暂的职场压力,而是个体在职业生涯早期,尤其是初入职场或第一份工作中所遭遇系统性贬损、权力倾轧或价值否定后,留下的持续性心理伤痕。这些创伤如同顽固的幽灵,盘踞在受害者的神经反射、行为模式乃至自我认知里,在下一份工作的对接中、在日常生活的瞬间、甚至在梦魇里无声复现。当“裸辞几个月后吃饭时突然闪回被霸凌场景而丧失食欲”或“在新环境也难以卸下由创伤所塑造的应激状态,仿佛与任何组织都格格不入”成为大量劳动者的共鸣,我们不得不追问:这究竟是个别领导的恶行,个别公司的病灶,还是整个劳动结构与权力生态催生的必然之恶?而当制度性保护缺位时,背负着这些伤痕的劳动者,又该如何在生存与尊严之间寻找出路? 创伤诞生:权力碾压下的崩塌 第一份工作就遇到领导极其无能,热衷于骂人和pua,每天不管干什么都要被骂。焦虑到一被领导安排工作就脑子空白、手抖喘不上气来,每天晚上失眠只能靠吃药喝酒

谁掌握技术,谁就掌握话语?两家金属工厂的劳动现场比较

谁掌握技术,谁就掌握话语?两家金属工厂的劳动现场比较

“学好一门技术,走遍天下都不怕” 曾经,在制造业这个领域中,许多基层劳动者都相信这句话。学习技术并不断精进它,是从纯体力劳动中翻身的希望。但另一方面,一些年老的技术工人却经常发现,在自己体力衰退、受伤后,赖以为生的技术不再受到工厂青睐,他们也更容易被取代或被抛出劳动市场。在传统工业中,技术知识的发展已经成熟了,不会有多大变化,但掌握技术的劳动者受到的待遇、劳动者们对技术的看法却时刻变化着。这里的重要影响因素,可能不是工人们的技能好坏,而是工厂本身的运作模式、管理与劳动控制方法。 本文作者在近半年的时间内进入两家不同类型的金属工厂进行田野观察,试图用一手经验来分析围绕技术知识、工艺和劳动控制这些概念产生的问题。第一间工厂制造汽车结构配件(以下简称汽车零件厂),整体员工数约500人,属于中型规模工厂。另一间则是典型的小微型工厂(以下简称阀门厂),员工人数只有20多人,制造工业用阀门。 两间工厂的产品虽然不同,但都进行铁制品加工,都涉及裁剪、冲压、焊接、组装、钻孔等技术过程,在技术原理上可以说非常相近。但两间工厂内基层工人对技术的看法、劳动力被控制与监督的形式和原理、工厂内的权力运作逻

座上荔枝甘,座下指犹酸 ——奶茶爆卖和外卖大战的剥削真相

座上荔枝甘,座下指犹酸 ——奶茶爆卖和外卖大战的剥削真相

荔枝的侧写 在大小年与气候异常的双重作用下,今年荔枝大幅增产111.26%,价格却暴跌70%,部分产区每斤仅售1至2元。荔枝虽然甘甜诱人,却因极难保鲜、采摘成本高,往年很少作为茶饮新品出现。而在今年,借着热播剧《长安的荔枝》的文化加持和丰产的推波助澜,它成为了各大茶饮品牌争相追逐的新贵。但这场热潮背后,是市场机制对自然节律的扰动——荔枝的“大小年”本是荔枝和许多农产品固有的周期现象,但在市场化的运作下被放大为歉收、高价时种树,丰产、价低时又砍树的循环陷阱,生产与分配早已脱离合理调节的轨道。 茶百道在荔枝新品的宣传文案中,煞有介事地强调“一杯奶茶里含有19颗荔枝”,试图说明产品的新鲜与诚意。可在这一切光鲜的背后,传来的却是基层员工的吐槽: “又是剥、又是洗、又是煮,手套带了差不多十个小时——手都泡浮囊了。” “周末快乐,除了茶百道研发部。能干干,不能干换人,整天搞各种水果汁子。要不是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每天剥八、九十斤荔枝,手都磨烂了,真把员工当日本人整呢,顾客催完骑手催……” “……明天是我入职的第七天。听说明天还要开始商战零元购。我已经不想去上班了。

困在系统里的人开始持码上岗

困在系统里的人开始持码上岗

上海在今年(2025)4月开始推行外卖快递骑手"交通安全码"(下称交安码)等系列措施,将骑手个体分级为"绿、黄、红”三色安全等级,并要求平台企业将该标识直接与骑手从业资格关联。观察社媒,不少人反映,此做法令人联想起新冠封控时期的"健康码",质疑措施必要性和具体成效。 不过,措施对一线骑手的影响,远不只一种一刀切管理的"创伤记忆"重现:以交安码为代表,上海近年推行一系列管理骑手群体的交通安全措施,试图介入外卖快递平台的劳工管理模式,也在过程中达成了更深入的劳动控制。 数据上的交安情况改善,实际上并不来自解决源头问题,而是进一步压迫骑手群体的”恶果”,令一线骑手陷入失声、失权境地。 交安码,联合的制裁? 7月3日,上海市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经媒体说明了交安码的推行细则(1): 上海针对快递外卖骑手群体推出交安码制度。依托新建的数据系统,政府以绿黄红三色标识骑手安全等级,要求企业将骑手个人交安码颜色直接关联其从业资格,并以骑手交安码统计信息进行企业、站点的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