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日记·08|司机们的担忧:无人驾驶带来的争议不断

打工日记·08|司机们的担忧:无人驾驶带来的争议不断

自动驾驶一直是国内外车企投资研究的方向,而随着人工智能模型的发展,自动驾驶的技术的成熟、产品落地和推广似乎已经是势在必行。2024年7月,百度公司旗下的无人驾驶出行服务平台“萝卜快跑”在武汉试运行,其一经推出便引起了激烈的讨论,科技进步永远是光鲜亮丽的话题,但它们对于社会的影响却复杂得多。在这次事件中,出租车网约车司机(以下统称司机)这些一线劳动者可能受到的潜在的影响,是社会都迫在眉睫需要认真思考、讨论的问题。

司机行业是便利于大众的服务业,也是保障城市交通运行的最基本一环。但是每天过长的工作时间和不稳定的收入,使得司机们普遍要承受很高的身体和经济的压力。近年来受经济下行影响,司机行业的回报更是不见好转。社交媒体上从业多年的出租车老司机,和在其他岗位发展不顺被迫转行的网约车司机,面对新一轮来自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的冲击,他们在面对采访时,分享了行业的现状,以及对未来生计的担忧和无奈。


无人驾驶试运营时似乎并不顺利。
据当时网传,面临失业的风险武汉的司机曾有过抗议行为。
当时网传的一份抗议书。

收入下调?从疫情以后就开始了啊,网约车对我们冲击也相当大,我们现在已经到了谷底了。你现在哪怕上一万台无人驾驶跟我们没意义,因为我们已经没饭吃的。

(问:出租车司机能去当安全员吗?)那我就问你一个问题,像我们那个车,如果撞死人,我是有刑事责任,我要坐牢是吧?如果他的时候撞死人,是不是要他的老板你坐牢,你认为他能去坐牢吗?

(问:对同行有什么建议?)一点办法都没有。那只有是国家调控,除了国家出面干预干涉以外,一点办法都没有。

我们不担心,它这东西肯定是不现实的东西

他再智能能有人智能吗?那个明摆着是不行的东西

对我们影响不大的,因为我们本身已经现在已经卷到最底层了

再卷也没它再卷了,反正现在已经是无法生存了

我们就这样了,就是差不到哪里去,就这样。

那个要是推广开了,那太吓人了。老百姓没日子过。国家也不能让他推广开,这个推广开就是太麻烦了。资本家研发这玩意,研发无人驾驶,这就是剥削这个底下底层老百姓,相当难办啊。现在就是跟着时代走,时代怎么干咱就怎么干啊。

低价引入市场,把网约车出租车挤走之后马上涨价。资本家圈钱呗,都不用多说这个。在网上我看是十公里四块钱,这怎么干啊?那点钱电费也不够。

我有退休金,没有工作的怎么弄啊?再说了,后备箱它弄不了,老人它弄不了。我拉着老人,他扒着我肩膀头,我给他开开门了,我叫他坐好了,我再把两条腿放进去,再推他一下,它(自动驾驶)能干吗?干不了吧。或者你不在目的地下车,提前下车,它也干不了。再说它没有司机,出事算谁的?我打个比方,如果我出事了,可以判我的刑,它出事怎么办?这个完善也不行啊,滴滴,网约车,这些人干嘛去?

即使暂时没有受到萝卜快跑产品落地的冲击,司机们也质疑了无人驾驶出租车的灵活性和服务能力;这些都是传统出租车网约车的优势。同时,因为行业的收入逐年下降,工作强度大等等困境,司机们普遍表达了对前景的怀疑和对生计的担忧:

本来市场蛋糕就这么大

科技是为人类服务的

你整的这些人都没饭吃了

你说要它有什么用呢?

97年的我创业失败

今年加入跑车行业才3个月

结果告诉我,以后用无人驾驶出租车了

真是要赶尽杀绝啊!

上有老,下有小,我该何去何从?

无人驾驶、无人快递、无人外卖、无人餐厅、无人超市。照这样发展下去,还需要人工吗?还需要人类吗?慢慢的整成无人区得了。还号召生娃,生娃干啥?生出来没工作,找不到工作,就业难。我就在想科技的进步,科技发展不是应该让人类过得越来越好吗?而不是来抢人类的工作,抢人类的饭碗子的。

明明就是在抢司机的饭碗。百度总裁李彦宏先生,我想问问您为什么要从这些过得最不容易的人身上下手?现在就是你的无人驾驶网约车引来了全民的热议,那无人网约车驾驶技术是否就应该退出出租车行业呢?作为一个因为那三年导致负债后差点儿活不下去的我,然后加入最底层岗位的网约车女司机,我再提出几个疑问。

人工智能必然会不断发展,我质疑的不是科技的本身啊,我质疑的是把科技用在什么地方。科技应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但是如果用错地方,就会像原子弹一样给人类带来灾难。就拿出租车举例,很早以前是路边招手并且方便停车,那才能叫车,太麻烦了。后来就有了滴滴APP轿车,用科技解决了我们的痛点。虽然对原来的出租车司机创造了带来了一个影响,但是他降低了这个行业的门槛,让很多中年失业的中流砥柱有机会去继续用血汗挣钱来养家糊口。总体上是给整个出行行业增加了工作岗位,同时让乘客叫车变得更便利,所以滴滴给社会创造了很大的一个价值。再看看百度的萝卜快跑,全是无人驾驶,它解决了乘客的什么痛点呢?难道是目前的便宜?李彦宏先生,您觉得出租车为什么需要无人驾驶呢?您是担心乘客用网约车叫车不够方便呢,还是怕司机开的不够稳呢?您真的就这么想让乘车人对着空荡荡的驾驶座椅为我们,这样就更有安全感吗?让我们接受没有人情味儿,没有温度的服务,这样会是更好的用户体验吗?这是时代的进步还是倒退呢?

您可能会说,如果百度不做,特斯拉就会做,他们有FSD。请不要忽略国情,我们是14亿人口的大国,勤劳的民族是缺劳动力还是更缺工作岗位呢?李先生您想清楚了吗?以目前的就业形势来看,现在让全国这么多出租车、网约车这些底层的亿万个家庭中的中流砥柱司机失业,您觉得这是个好事吗?为什么不在高危作业中大力发展无人技术呢?为什么一定要取代最底层司机抢他们的饭碗呢?难道就因为特斯拉要这么做,我们就刻不容缓了吗?这无人技术为什么非要用在我们最底层就业岗位最多的服务业呢?无人快递、无人外卖、无人出租车、无人超市、无人酒店、无人餐馆,什么都无人换,那我们人都该将去哪里呢?

钱都被科技巨头赚去了,但是却造成了几千万、几亿人失业,生活将会变得举步艰难,怎么办呢?难道百度、特斯拉会救救这些吃不上饭的老百姓吗?李彦宏先生,人工智能技术是不是应该优先解决那些高度危险、高强度的人类无法完成的工作呢?是不是应该在国防、医疗、消防、宇宙、航天这些重要的领域,为保全人类的生存进而发挥更大的价值?为什么你要迫不及待进入根本不缺劳动力的服务行业呢?李先生,您知道企业家与资本家的区别吗?企业家有人文情怀,不是什么钱都要赚,会考虑社会价值,有责任感,而资本家向来都是唯利是图,只关心利润与公司的股价,为了赚钱不顾民生,不计后果。

科技它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人类滥用科技,就会自我毁灭。我不希望我们会因为这个而过不下去,而好容易活下来的却只剩下和到处都是冰冷的机器打交道的世界,没有活生生的人情味儿,没有温度的社会。希望不要让人工智能控制了全人类,而最后变成终结者的世界。


工人有事,我们报道

我们收集一线工人的声音,呈现不被主流媒体看到的劳动者生活;我们探究政治经济背景下的劳动体制、剥削逻辑,力求呈现劳动者的处境,看见来自工人的行动和抵抗。快手、抖音等工人使用的社交媒体是我们的主要信息来源。采访劳动者、与工人建立连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希望通过文章和报道的连接,能使所有劳动者团结为一张巨网。我们分析工人受苦的原因,分享工人斗争的经验。工人的声音需要被听到,工人的声音最有力量!

劳动者筑起一砖一瓦,在一条条产线上铸造中国制造的奇迹。劳动本应该被尊重,现实中,劳动者被剥削、被边缘化,主流话语一边将劳动者塑造为卑微、值得同情的受害者,一边忽视、贬抑、打压劳动者的行动。我们希望在劳动者的世界中,重新看见劳动的价值,重建劳动者的尊严。

征集伙伴

如果你也对工人议题、劳动报道或工人运动有兴趣,想参与工事有料,欢迎直接写信联系我们: [email protected]


加入我们的社交媒体: Twitter | Instagram | Telegram

Read more

打工日记·15|学徒工:师徒在现代

打工日记·15|学徒工:师徒在现代

"学徒工"这一结合传统师徒文化与契约受雇的称呼,广泛存在于CNC(数控机床加工)、电工、厨师、修车、理发等要求大量操作经验的岗位。招募平台上,"包吃住"的学徒工岗位也不在少数。 事实上,在职业训练的语境中,“师徒制”是种历史悠久的技艺传承与关系模式,且随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有极大的转变。 简单说来,在旧社会,师傅多是拥有特殊技能的个体从业者,作为雇主聘用及招收学徒,教授技能的同时占有徒弟的劳动成果,甚至有决定徒弟的人生命运的权力。这些“雇工”出师后,则可能与师傅在行业内形成竞争关系。直到近代,改开前的国企里,技术工人的工资按照熟练程度划分等级,师傅往往是技术等级较高的工人,徒弟是新进工人。即便所教徒弟的等级超过了师傅,也不会对师傅的工资、工作造成影响,师徒间不存在人身依附关系,或者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 但在现代企业制度下,除了大量技艺已自动化、专业证照化,导致许多行业的师徒制式微外,大部分师傅只是”师傅工”:师傅与学徒工同为现代组织化劳动关系下的企业雇工,学徒出师后也更多是与师傅在企业内部竞争,师徒只是称呼,并不存在以往的师徒”

打工日记·14|显微镜目镜里没有工人

打工日记·14|显微镜目镜里没有工人

我进了一个厂,把我搞到看显微镜的地方了,10个小时不停的看,干得我眼花,眼疼的都是血丝……刚才吃完饭后头晕模糊,感觉快要瞎了…… @万辞王 强哥(十年进过三百多家企业) 2024.12.31 工厂生产的人力体系中,最好的岗位众说纷纭,但最累、最"不能做"的岗位中,显微镜操作岗永远榜上有名。这些岗位要求工人长时间高度专注地工作,注视并挑出透镜下微米级的瑕疵。 看似单调平常的要求,实际上正日复一日侵蚀着工人们的眼部健康。视力不可逆的损伤、眼球变形凸出、慢性偏头痛、皮肤斑块,甚至猝死在岗位……显微镜岗的"恶名昭彰",并非流言,而是无数工人的亲身经历积累而成。 显微镜背后,隐藏着被遗落的工人职健困境:工人们具体在承受怎样的职业伤害,又是否能被法律认定为工伤?企业又在多大程度上负起了职业卫生标准的法律责任?为何还有工友留在显微镜岗,任由健康日夜劳损? 多补贴、多招女工的劳动岗位  哪些岗位在看显微镜? 工厂中,大部分需要看显微镜的岗位,都属于检测类工作。

无尘却有害:为什么工人无法接受无尘服?

无尘却有害:为什么工人无法接受无尘服?

乍听起来,无尘服意味着干净、保护、规范,使用无尘服意味着良好的劳动保护。然而很多工人却在“拒绝”无尘服,这与无尘服本身的设计、使用环境、使用过程中管理失当,和使用场景中其他劳动保障的缺失不无关系。换句话说,对无尘服的拒绝背后是对恶劣劳动条件的无声抗议。 无尘服,又称无菌服、无尘衣洁净服,防静电服,是一种常见于生物制药、食品、半导体微电子、光电、石油天然气化工、油运和煤矿等行业的工作制服。通常由聚酯纤维、尼龙或静电纤维组成,其主要作用是保护生产环境的清洁度,比如,在电子产品制造的过程中,由人体产生的微小的颗粒或细菌可能会污染产品,影响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无尘服的特殊材质使得其可以过滤空气中的颗粒和细菌,保持生产环境清洁度,从而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另一方面,无尘服也起到保护工人健康的作用,在诸如生物制药、石油天然气化工、煤矿等粉尘或超细纤维较多的工作环境里,无尘服也可以起到隔绝粉尘通过呼吸、汗液和皮肤被工人吸收的作用。 这听起来是一件两全其美的好事:既可以保证生产环境清洁度和产品质量,又可以保护工人的健康。 那么,为什么现在很多人无法接受无尘服呢?在抖音和快手的工人自述和直播招工

喝水、上厕所、离岗证——工厂到底在控制什么?

喝水、上厕所、离岗证——工厂到底在控制什么?

图片中的这张深圳杰科电子有限公司离岗证来自北京皮村的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这张离岗证可能来自2000年代初期。虽然已经过去数十年,但“离岗证”对于许多年轻的工人来说并不是过时的老物件,它仍然继续存在于工厂的管理制度、存在于基层流水线工人的日常生活中。 打工三十年:城市的控制似乎放松了,工厂的控制仍在变本加厉 在90年代后开始的打工潮中,农民工一脚踏进城市,迎面而来的是“暂住证”、“寄住证”,没有证件就没有合法身份,随时可能被驱赶、收容,甚至在收容过程中遭殴打致死。例如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 三十年后,城市治理表面上松动了,收容遣送制度废除、暂住证取消,流动人口的制度性门槛逐步放开。不少一线、二线大城市也逐步放宽了户籍门槛,仿佛真的欢迎进城打工人留下来。虽然我们也都知道,城市官僚们真正想要的是年轻的劳动力,新的制度也更偏向有学历的人群。但至少,城市看上去是更自由了,“融入城市”这个概念也变得更为隐秘了。 但与此同时,工厂内部的控制却依旧延续着,甚至还变本加厉。 在抖音上,一位九十年代就进电子厂打工的老工人发问:“以前流水线大部分都是这样的,上厕所,喝水拿离位证,拉长,组长顶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