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日记·09|“理想之上,剥削之下”:文化行业中的劳动剥削

打工日记·09|“理想之上,剥削之下”:文化行业中的劳动剥削

2025年4月,一位前实习生在社交媒体上发文,指控知名播客平台“不合时宜”存在拖欠工资、删除署名、管理混乱等问题。这位实习生的贴文中可以窥见整个文化产业从业者(尤其是实习生等刚入行等新人)困境的冰山一角。

据@Siyi金斯特在微博中描述,她在“不合时宜”期间承担了大量工作,包括撰写文案、参与节目策划等,但却未能获得应有的报酬和署名。更令人震惊的是,在提出异议后,她被拉黑,沟通渠道被切断。这不仅是对个人劳动的否定,更是对整个实习制度的质疑。

“我们是共同体”、“你是在为理念工作”——这些看似鼓舞人心的口号,实际上却成为掩盖剥削的工具。在文化产业中,实习生常常被要求以“热爱”为名,接受低薪甚至无薪的工作条件,而他们的劳动成果却被轻易剥夺。

“不合时宜”博客事件并非孤立。在整个文化产业中,类似的结构性问题普遍存在。


在Siyi的维权微博评论区,我们也发现了类似遭遇故事:

看到署名和拖欠工资的情况深深共情了。作为在公益组织和媒体行业都待过的人,很少有一作署名权,大多数情况下连署名的机会都没有。市场上能看到深度稿、通讯稿、商稿,哪怕是营销号发的小道消息等等种种文娱产业的产出,无论大小,其实都踩在没有话语权的小员工含辛茹苦的成果之上。

跑个题。类似的经历。也亲身经历了数字游民社区创始人欠债,生活困难,靠着底层员工支付了几个月账单。最后一句话也痛斥我农夫与蛇。毕竟,我只是付了钱,她付出的可是爱啊。那些看似先锋的乌托邦实验,揭开外衣都是鸡毛。教自由职业挣钱的数字游民社区本人竟然没有生存能力,身上长期没有一顿饭钱。

太惨了 我也是志愿者帮某中文书店打工 自己倒贴了300欧

公益组织

而另一位网友也在社媒上分享了她在北京某家独立机构的工作经历。机构聚焦于身体政治、残障议题、女性主义话题,并策划以包容性(inclusion)为卖点的戏剧项目。虽然她与该机构的合作被称为“志愿参与”或“临时工”,但实际承担的却是全职正式员工的工作内容,包括从早上八点到凌晨两点的搭台、排练、打点、采访问答、同传翻译等繁重事务。在最忙碌的几天里,她甚至一人承担了多个翻译与现场支援任务,处理了几乎所有杂事,却没有得到一分钱的薪酬。

她说,该机构名义上是非营利的,却连一名正式员工都没有,整个剧场节目的运转都依赖“志愿者”构成的临时劳动力,其本质上是以“公益”之名进行系统性的大学生无偿剥削。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这样的机构通常带着浓厚的道德光环和女性赋权口号,却在内部延续着权力压制和对劳动者的不尊重。她曾因为一句无意间提及的“我也在翻译剧本”而遭到负责人斥责和边缘化。

在事后与朋友总结时,她提醒自己和他人:不要被“女性艺术家”、“美术背景”、“包容性艺术”等标签所迷惑,这些看似光鲜亮丽的外壳下,往往隐藏着对“热爱”和“理想”的利用,本质仍是冷漠精明的资本逻辑在运作。

理想国义工

此外,近期理想国出版社在阿那亚举办的“理想国读者日”活动招募义工的方式也引发了广泛讨论。

活动要求义工每日工作7小时,每月仅休息6天,且餐食仅提供折扣,未提供薪酬或住宿安排。相比之下,其他青年旅社的义工安排通常为“上一休一”或每周工作3-5天,每日工作6小时左右,并提供食宿。这种高强度、低回报的工作安排,被质疑为以“文化理想”之名行“劳动剥削”之实。

而理想国一方面出版关于工人权益、平等、左派思潮和女性主义的书籍,另一方面却在实际操作中以四张咖啡券作为义工的“福利”,这种做法被认为是对其出版理念的背离。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反映了文化产业中常见的“道德光环”掩盖下的结构性问题。

漫画行业

此外,漫画行业的劳动剥削问题也在社媒上引发热议,具体包括无合同用工、低薪高强度工作、恶劣的生活条件以及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障。

图片
此前被曝出工作量过大、PUA、不缴社保的知名国漫A-Soul工作室

在未签署任何合同的情况下加入某漫画工作室,工作强度极高,每天仅能睡四五个小时,宿舍条件恶劣,且在三个月内未获得任何工资。这种“入伙”式的用工方式,缺乏基本的劳动保障,严重侵犯了从业者的权益。

在深圳某漫画工作室以每月1200元的工资在没有食宿补贴的情况下工作,每周需完成80格的上色任务,居住条件简陋,甚至在台风天需在客厅打地铺。尽管工作强度大,工资却极低,且在提出加薪要求后遭到老板的恶劣对待,最终只能选择离职。

某漫画工作室在2008年至2019年间,未为员工缴纳社保和医疗保险,员工在十余年间处于无保障的工作状态。此外,该工作室还存在工资分配不公的问题,员工在项目收入颇丰的情况下,年底仅获得一万元的分红。

A-soul漫画工作室内的每日工作任务表

在漫画产业内部,“兴趣驱动型创作”已经被资本逻辑系统性地吞噬。所谓的“团队创作”在实际运作中早已演变为“甲方乙方式”的结构:创作者沦为可替代的生产螺丝,既无话语权,也无制度保障。

在看似温和的文化生产中,劳动的价值被系统性地压缩,劳动者被不断劝诫“你干的是理想”,从而接受远低于应得回报的待遇。剥削不再是工厂专属,而是从工地蔓延到了画板前、稿件里和展会后。


工人有事,我们报道

我们收集一线工人的声音,呈现不被主流媒体看到的劳动者生活;我们探究政治经济背景下的劳动体制、剥削逻辑,力求呈现劳动者的处境,看见来自工人的行动和抵抗。快手、抖音等工人使用的社交媒体是我们的主要信息来源。采访劳动者、与工人建立连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希望通过文章和报道的连接,能使所有劳动者团结为一张巨网。我们分析工人受苦的原因,分享工人斗争的经验。工人的声音需要被听到,工人的声音最有力量!

劳动者筑起一砖一瓦,在一条条产线上铸造中国制造的奇迹。劳动本应该被尊重,现实中,劳动者被剥削、被边缘化,主流话语一边将劳动者塑造为卑微、值得同情的受害者,一边忽视、贬抑、打压劳动者的行动。我们希望在劳动者的世界中,重新看见劳动的价值,重建劳动者的尊严。

征集伙伴

如果你也对工人议题、劳动报道或工人运动有兴趣,想参与工事有料,欢迎直接写信联系我们: [email protected]


加入我们的社交媒体: Twitter | Instagram | Telegram

Read more

【评论】极越暴雷的资本运作基因

【评论】极越暴雷的资本运作基因

极越突然暴雷给员工权益带来的损害,在极越员工的团结一致抗争之下,已经基本上得到解决,但事件给我们带来的思考却远不应该结束。前几期,有料就极越员工抗争行动本身做了详细的梳理,展示了员工的力量的同时,也指出未来类似行动可以提升之处。 这篇快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反思极越闪崩的资本运作基因。目前网络上关于极越闪崩的原因众说纷纭,加上事件本身涉及商业秘密,想要搞清楚时间前后的来龙去脉,恐怕是不可能的。所以这篇快评的目的并不是就极越的资本运作基因给出严密的分析,而是提供一个新的反思的视角。至于更严密的分析,恐怕需要研究者进行长时间的材料搜集和严密分析。 极越闪崩爆发于2024年年末。12月11日下午,极越CEO 突然然发布内部信并召开全员视频会议,承认公司目前正遇到困难,需要立即调整,进行“二次创业”。 公司当晚发布公告称,正积极推进融资,售后维保和新车交付环节仍将正常运行。但多位员工透露,公司所有业务已陷入停滞,多个团队“就地解散”,所有门店暂停营业;员工11月、12月的社保需要自行缴纳,12月开始的薪资无法发放,且公司仅计划保留极少数员工维持基本业务。不少员工对这一消息表示惊讶,公司数天前才有

从农田到茶园:采茶女工的苦与歌

从农田到茶园:采茶女工的苦与歌

前言 “明前茶,贵如金”。清明节前采制的春茶,量少而品佳,因此极其珍贵,受到消费者追捧。然而与之相对的,是采茶女工似乎只能抢着在大锅里捞白水挂面当作午饭,夜晚和几十个女工友睡在铁皮棚房里的大通铺上。近期采茶女工的待遇问题引起了激烈讨论,本文试图说明:为了获得额外收入而离开农村的采茶女工,的确可能面临极其恶劣的待遇问题,而这种营养不良和休息不足又会影响每天的劳作。但同时,提供给女工的待遇资本与不同的土地规模和劳动组织方式有关。相较于个体茶农,大型茶企和农户为了竞争更倾向于通过中介提高对女工的剥削程度。而茶叶产业生产与销售之间存在的矛盾和导致的利润不均,则巩固了这种剥削模式,也使得小农式的茶叶生产难以得到改变。最后,需要澄清的是采茶并不天然和妇女绑定,女工们仍面临着传统分工、城乡对立、家务劳动、资本压迫等诸多结构性问题,而她们在茶园中形成的集体生活则是一种宝贵的反抗经验。 一、吃挂面、睡大通铺与摘茶叶 当小Q在网上看到关于记录采茶女工们极差的住宿和伙食的视频时,她想起几天前自己的母亲也去了南方的茶园摘茶叶,立刻给妈妈打去了视频通话。母亲在之前的电话里曾说,自己这边情况很好,吃住不愁

【读者来稿】工厂随笔:脱离管控的技术工

【读者来稿】工厂随笔:脱离管控的技术工

编按:重工业给人的印象常常是庞大的钢铁巨兽,所有人在其面前都显得渺小。但真实世界中的重工业工厂是什么样子?这篇读者投书着重的不是工人们的辛酸,而是现场的劳动、制造与监督过程:风雨不断的厂房、高空的焊接作业、工人们在控制与自由之间游走的微妙状态。这篇文章描述了工人们如何在恶劣环境下寻找喘息空间,也呈现了焊工与管理者之间复杂的互动与权力平衡。 注:出于安全考虑,虽然这篇工厂随笔涉及的经验和想法都是真实的,但工厂具体所在地点、产品等方面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虚构。我试图在不影响文章内容有效性的情况下,尽可能避免暴露工厂所在地点。 一、工厂背景:海港边的重工业 工厂位于一处大型海港。工厂所在地本身也是填海造陆而成的新生地。建在这种特殊地点的原因与土地价格较无关,而是因为这间工厂所生产的产品是大型钢铁结构,主要用于海上钻井平台等大型基础设施。位于海港,对工厂运输产品来说是优势,但对于生产过程来说却有诸多不便。冬季的海边风大、雨多,附近城市感受到的普通降雨,在此处可能会导致大量降水灌入工厂,甚至让工作无法继续。因为工厂本身生产大型钢铁结构,这些产品的长宽高都以数十米为基础起跳。这意味着工厂内也

打工日记·08|司机们的担忧:无人驾驶带来的争议不断

打工日记·08|司机们的担忧:无人驾驶带来的争议不断

自动驾驶一直是国内外车企投资研究的方向,而随着人工智能模型的发展,自动驾驶的技术的成熟、产品落地和推广似乎已经是势在必行。2024年7月,百度公司旗下的无人驾驶出行服务平台“萝卜快跑”在武汉试运行,其一经推出便引起了激烈的讨论,科技进步永远是光鲜亮丽的话题,但它们对于社会的影响却复杂得多。在这次事件中,出租车网约车司机(以下统称司机)这些一线劳动者可能受到的潜在的影响,是社会都迫在眉睫需要认真思考、讨论的问题。 司机行业是便利于大众的服务业,也是保障城市交通运行的最基本一环。但是每天过长的工作时间和不稳定的收入,使得司机们普遍要承受很高的身体和经济的压力。近年来受经济下行影响,司机行业的回报更是不见好转。社交媒体上从业多年的出租车老司机,和在其他岗位发展不顺被迫转行的网约车司机,面对新一轮来自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的冲击,他们在面对采访时,分享了行业的现状,以及对未来生计的担忧和无奈。 收入下调?从疫情以后就开始了啊,网约车对我们冲击也相当大,我们现在已经到了谷底了。你现在哪怕上一万台无人驾驶跟我们没意义,因为我们已经没饭吃的。 (问:出租车司机能去当安全员吗?)那我就问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