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工竞争、超长工时、灵活生产,广州康鹭制衣工人接连累倒送医的背后

赶工竞争、超长工时、灵活生产,广州康鹭制衣工人接连累倒送医的背后

3月底,广州康乐村与鹭江村区域(以下简称康鹭)至少有三位制衣工人在工位上因过劳倒下,被紧急送往医院(来源来源来源)。抖音视频显示,一名中年女工瘫倒在工位上,数位医务人员在旁紧急救护。发布者评论道“这就是服装人所谓的高工资”。工人累倒在制衣厂、被救护车送走,早已不是新闻,而是制衣工人们的常态。工人们经历了什么?他们是“自愿”加班累倒的吗?又是什么让他们这么拼命?这篇文章试图理解,康鹭服装产业工人倒下背后是怎样的劳动条件、产业生态与剥削机制。

本文作者:随身听

本文编辑:橄榄


超长工时与身体劳累

“我做不到,我在制衣厂干了几年,活多的时候一天下来,脖子都抬不起来,有时候一抬头,能听到颈椎咔嚓一声”
“我也干了20几年,没干死就是把自己干废了,眼糊,肩周炎,腰疼,把人干废了”
“我每天都十几个小时,今晚发现小腿浮肿麻木,一按就一个小瘪窝”

超长工时以及随之带来的各种身体伤害,在制衣工人间已是公认的事实。广州康鹭制衣村以小型制衣工坊为主。制衣村工坊工人大多为临时工,工资一般按件计酬,做得越多就赚得越多。一些工人手快,另一些则依靠加班加点来维持数量。

有人在抖音上贴出自己的工作时间:早上9-12点(3个小时),下午1点半-6点(4.5小时),晚上7点-11点(4小时),加起来11.5小时。而这还是相对正常的工作时间,一些工人为了赶工,吃饭时间压缩到半小时,每天工作总时长达到15小时,凌晨1、2点才下班睡觉。为了多挣点,有的工人甚至每天工作20小时以上,“老板叫工人下班都不愿意”。

一则抖音视频,展示快手的工人如何飞速完成缝纫过程

工时问题不只是单一工作日的加班问题,还包括连续多日的密集工作。制衣村工人往往正月初十或十五从家乡回到广州来打工,距离现在已经超过2个月了。在一则工人累倒的视频中,有工人留言称:

“年初十开工到现在还没有休息一天,这个月扫菲2.3万。干不完根本干不完。”
“我正月十六上班到今天一天都没休息过,两夫妻一起拿2.4万。”

这里提到的“扫菲”是服装行业一个术语,指的是扫描菲票上的二维码,目的是按件计算工资。菲票则是服装信息牌,类似衣服的身份证,上面记载了款式、尺寸、颜色等信息。以前菲票是裁床(裁剪布料)师傅手写的,后来变为条码式,再后来为了提高效率变成二维码,也更方便计算工人工资。每个月做多少,能赚多少钱,工人一下就知道。这种工资计算方法更即时、透明,但也让工人更直接感受到收入压力,无形中被推动着更“自愿”地加班加点,延长工时。

某厂家的宣传视频,手机扫菲票就可以立即看到服装的件数、工人信息等

另一方面,近年来广州主要制衣区康鹭附近工价也在下降。根据工人发布的视频,每天早上7点,球场招工区(康鹭制衣村主要的临工招工区)就挤满了找工的工人(来源)。大量求职者也给了老板继续降价的底气。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每件以前可能8元左右的衣服就降到了6元左右。但服装加工行业每个衣服款式不同、耗的人工也不同,这让精准比较工价变化变得不可能。老板们见缝插针,变换着工价,想办法压低劳动成本(来源)。一些工人在愤怒之下将康鹭称为“低价村”、“失业村”(来源)。

球场招工区每天早上7点左右就挤满了人

除了工时问题之外,也有人认为饮食、居住也是造成工人累倒甚至去世的原因(来源)。服装厂工人为了节省时间,吃饭大多选择简易快餐。这些快餐每份只要7-10元,但是没多少营养或者过于油腻。而且工人吃得又快,容易引起消化问题。居住的问题则是城中村的普遍问题,房间狭小,许多连窗户都没有。长期高强度的劳动再加上没有足够的营养,工人们的身体被透支,累倒在工位上。

某包吃住服装工厂给的伙食

一些主流媒体喜欢报道广州制衣工人工资高,日薪低于500元老板都招不到人(来源)。这是事实,但也只是一部分事实。高日薪的背后是工人没日没夜拼命工作。如果一天20小时换来500元工资,那么平均时薪也仅有25元,在一些电子厂也只是普通工价。

小单快返、赶单制、淡旺季

厌弃康鹭加班赶工文化的工人常会提到另一个地方,番禺南村。在番禺,同样是制衣,但鲜少有人过度熬夜,也没人累倒,虽然工资比康鹭低一些,但更合理。海珠康鹭村与番禺南村,两地劳动状况的差异与背后的产业模式深刻相关。

番禺南村大多服装厂(有一说是50%)为全球最大快时尚零售商“希音”(Shein)代工,根据番禺服装厂老板的说法,希音对供应厂商的要求比较高,一方面是要求正规化,希音要求必须有工商登记注册,不能生产、仓库和员工宿舍三合一,厂房至少1000平方米以上,并且不能有不签合同的日结工(来源);另一方面是希音会对服装质量进行更严格的检查,如果不达标会退回工厂。最严格的A级希音货100件中只能有一件次品(来源)。也有工人提到“(希音)首单每件复查,超过2%次品全退,返单抽查,超过5%次品全退”。这两个特征都与康鹭的制衣模式有很大差别。

位于番禺的希音大楼

根据中山大学学生团队的调研《悬浮的中间状态——广州康乐村的散工们》(来源),康鹭区的服装作坊特征是小型同时快节奏,厂房面积小,有的近乎家庭作坊,一家服装厂内工人少,订单也偏小。好处则是康鹭的服装老板们可以接小型订单,快速反应服装市场的变化。一位康鹭服装厂的老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我们是‘小单快返’的模式,这种模式在全球制衣供应链里反应速度是最快的,这是城中村制衣厂的优势。12或者24小时以内即可出货。”(来源

因为小单快返的“灵活”与“高效”,康鹭服装厂结合中大纺织商圈、沙河服装批发档口可以以最快的速度把新款式的服装发往全国各地,再根据销售状况,由批发档口反馈到制衣厂进而调整生产。这样的生产模式导致康鹭的老板们偏好雇佣日结短工,而不是稳定的长工。在缺乏订单的淡季(6-8月),老板不需要支付工资维持工人团队。而在旺季,服装厂维持不间断的赶单状态,需要高效的工人。为了更快吸引高效工人,厂商之间相互竞争,有时也会抬高单价。但大部分时候,由于劳动力相对充足,长期的赶单拼量拼快反而会导致整体单价下降。曾有从康鹭搬去番禺南村的服装厂老板抱怨,在康鹭6.5元一件都抢着做的衣服到了番禺提高到8元却还是招不到工人(来源)。

服装工人大多在这样的车位上工作

自由而廉价的技术苦力

对于工人来说,这样的短工赶单模式有一定好处。因为订单结算周期短,工人可以确保拿到说好的工资,很少发生拖欠的情况。服装厂拿到订单后老板都是急着找工人,甚至会提出较高的工价以求得一位快手师傅,这让工人感到自己是技术工、是受尊重的。短工也让工人有一定的自由,上下班时间自己定,这一单做完不想做,想换家作坊也都不受限制。

但这也意味着缺乏劳动保障(来源),康鹭的作坊式工厂几乎都没有正式经营许可与注册,也当然不会给予工人劳动合同、社保。一旦发生工人累倒甚至身亡的情况,能不能拿到赔款就全看服装厂老板。在一则讨论工人倒下的视频中,有人留言称“汕头制衣厂去年死了一个工人,老板赔偿50万私了”,而下方一名康鹭的制衣工人则留言称“这里(康鹭村)应该不赔的”。

工人的累倒、长时间工作的痛苦,有时会被评论为“为了赚钱不要命”、“贪心”、“不注意身体”。仿佛这是工人的个人选择,咎由自取。但是,在“小单快返”的生产模式下,一切生产要素都以快速招人、生产、出货为核心被组织起来。从抢工人的老板、一张张菲票、几十小时就需交付的订单到工厂内的车位与空间,以及整个康鹭片区的生活条件,无一不是为了满足“快”的需求。逼仄狭窄的空间、难吃平淡的食物、计件冲量的工资算法,每一项都在告诉工人,这里不是生活之地,赶快赚钱赶紧离开,你走了还会有下一个制衣工人补上位置。

康鹭片区的制衣工人也曾因为自己技术好、做得快,或单纯觉得服装是个技术活,而感到自豪。但随着冲单量变得赤裸,精细的手工变成了粗糙重复的计件劳动,制衣工人们谈到“技术”时更多是落寞、愤愤不平:

“技术工人地位高,那为什么工价这么低,还不如普工,时间又长工资又低”
“我都不明白了,做衣服本来是技术活,却被做成了下力活了,干成下力活就算了,关键工资还没下力工资高”
“做衣服表面上是技术活,实际上是体力活要命活”

服装厂主要分为两种模式:整件和流水。整件指的是一个工人把所有工序都做完,流水类似工厂流水线,每个工人只负责其中一个工序,不过需要较大的单量流水才能跑起来。制衣工人通常向往做整件,因为工序多所以技术要求高,单价也会给得更高一些。有人说“整件的走遍天下都不怕,技术傍身饿不死”,也有做流水的工人会焦虑自己做了十几年却学不到东西,打算去学整件。

但近来这种学技术有保障的想法也逐渐被打破,一位整件制衣工人说:

“流水工人把一个工序做精做透把它做快……现在的衣服都是算有多少工序,把各个工序的价格加一下就是整件的工资单价,这有什么用。还不如学做流水,把一个工序做精做透,这样优势还大一点……十几年白白浪费了” 来源

说白了,服装厂并没有青睐过技术工人,它们在意的一直都是衣服的生产速度和成本。在越来越需要节约劳动成本、加快效率的趋势下,一些厂甚至都开始使用了JIT(Just In Time)即时生产模式,力求把工序拆分到最小,让每个工人都可以不需门槛尽快上手。2023年12月底,康乐鹭江片区开始拆迁(来源)。大量的厂房开始清退搬迁。不久,康鹭将逐渐被拆除,失去了这里长期积累的社会条件,小单快返的生产模式恐怕难以为继。工人们未来会去向何处呢?较大型的制衣厂会更加去技能化,工人们进入这些工厂会变得更像普工。而许多当年来康鹭打拼的工人如今也不再年轻,他们连是否能留在服装行业都是个问题。

缝纫机肯定会继续轰鸣着,只是操作他们的工人不知将落脚何地……

抖音上,工人拍摄康乐村的拆迁进度。目前,康路片区的另一个城中村鹭江村还没有明确的拆迁消息。

(本文工人言论皆引用自抖音、快手等视频平台)


工人有事,我们报道

我们收集一线工人的声音,呈现不被主流媒体看到的劳动者生活;我们探究政治经济背景下的劳动体制、剥削逻辑,力求呈现劳动者的处境,看见来自工人的行动和抵抗。快手、抖音等工人使用的社交媒体是我们的主要信息来源。采访劳动者、与工人建立连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希望通过文章和报道的连接,能使所有劳动者团结为一张巨网。我们分析工人受苦的原因,分享工人斗争的经验。工人的声音需要被听到,工人的声音最有力量!

劳动者筑起一砖一瓦,在一条条产线上铸造中国制造的奇迹。劳动本应该被尊重,现实中,劳动者被剥削、被边缘化,主流话语一边将劳动者塑造为卑微、值得同情的受害者,一边忽视、贬抑、打压劳动者的行动。我们希望在劳动者的世界中,重新看见劳动的价值,重建劳动者的尊严。

征集伙伴

如果你也对工人议题、劳动报道或工人运动有兴趣,想参与工事有料,欢迎直接写信联系我们: [email protected]

Read more

【评论】极越暴雷的资本运作基因

【评论】极越暴雷的资本运作基因

极越突然暴雷给员工权益带来的损害,在极越员工的团结一致抗争之下,已经基本上得到解决,但事件给我们带来的思考却远不应该结束。前几期,有料就极越员工抗争行动本身做了详细的梳理,展示了员工的力量的同时,也指出未来类似行动可以提升之处。 这篇快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反思极越闪崩的资本运作基因。目前网络上关于极越闪崩的原因众说纷纭,加上事件本身涉及商业秘密,想要搞清楚时间前后的来龙去脉,恐怕是不可能的。所以这篇快评的目的并不是就极越的资本运作基因给出严密的分析,而是提供一个新的反思的视角。至于更严密的分析,恐怕需要研究者进行长时间的材料搜集和严密分析。 极越闪崩爆发于2024年年末。12月11日下午,极越CEO 突然然发布内部信并召开全员视频会议,承认公司目前正遇到困难,需要立即调整,进行“二次创业”。 公司当晚发布公告称,正积极推进融资,售后维保和新车交付环节仍将正常运行。但多位员工透露,公司所有业务已陷入停滞,多个团队“就地解散”,所有门店暂停营业;员工11月、12月的社保需要自行缴纳,12月开始的薪资无法发放,且公司仅计划保留极少数员工维持基本业务。不少员工对这一消息表示惊讶,公司数天前才有

从农田到茶园:采茶女工的苦与歌

从农田到茶园:采茶女工的苦与歌

前言 “明前茶,贵如金”。清明节前采制的春茶,量少而品佳,因此极其珍贵,受到消费者追捧。然而与之相对的,是采茶女工似乎只能抢着在大锅里捞白水挂面当作午饭,夜晚和几十个女工友睡在铁皮棚房里的大通铺上。近期采茶女工的待遇问题引起了激烈讨论,本文试图说明:为了获得额外收入而离开农村的采茶女工,的确可能面临极其恶劣的待遇问题,而这种营养不良和休息不足又会影响每天的劳作。但同时,提供给女工的待遇资本与不同的土地规模和劳动组织方式有关。相较于个体茶农,大型茶企和农户为了竞争更倾向于通过中介提高对女工的剥削程度。而茶叶产业生产与销售之间存在的矛盾和导致的利润不均,则巩固了这种剥削模式,也使得小农式的茶叶生产难以得到改变。最后,需要澄清的是采茶并不天然和妇女绑定,女工们仍面临着传统分工、城乡对立、家务劳动、资本压迫等诸多结构性问题,而她们在茶园中形成的集体生活则是一种宝贵的反抗经验。 一、吃挂面、睡大通铺与摘茶叶 当小Q在网上看到关于记录采茶女工们极差的住宿和伙食的视频时,她想起几天前自己的母亲也去了南方的茶园摘茶叶,立刻给妈妈打去了视频通话。母亲在之前的电话里曾说,自己这边情况很好,吃住不愁

【读者来稿】工厂随笔:脱离管控的技术工

【读者来稿】工厂随笔:脱离管控的技术工

编按:重工业给人的印象常常是庞大的钢铁巨兽,所有人在其面前都显得渺小。但真实世界中的重工业工厂是什么样子?这篇读者投书着重的不是工人们的辛酸,而是现场的劳动、制造与监督过程:风雨不断的厂房、高空的焊接作业、工人们在控制与自由之间游走的微妙状态。这篇文章描述了工人们如何在恶劣环境下寻找喘息空间,也呈现了焊工与管理者之间复杂的互动与权力平衡。 注:出于安全考虑,虽然这篇工厂随笔涉及的经验和想法都是真实的,但工厂具体所在地点、产品等方面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虚构。我试图在不影响文章内容有效性的情况下,尽可能避免暴露工厂所在地点。 一、工厂背景:海港边的重工业 工厂位于一处大型海港。工厂所在地本身也是填海造陆而成的新生地。建在这种特殊地点的原因与土地价格较无关,而是因为这间工厂所生产的产品是大型钢铁结构,主要用于海上钻井平台等大型基础设施。位于海港,对工厂运输产品来说是优势,但对于生产过程来说却有诸多不便。冬季的海边风大、雨多,附近城市感受到的普通降雨,在此处可能会导致大量降水灌入工厂,甚至让工作无法继续。因为工厂本身生产大型钢铁结构,这些产品的长宽高都以数十米为基础起跳。这意味着工厂内也

打工日记·08|司机们的担忧:无人驾驶带来的争议不断

打工日记·08|司机们的担忧:无人驾驶带来的争议不断

自动驾驶一直是国内外车企投资研究的方向,而随着人工智能模型的发展,自动驾驶的技术的成熟、产品落地和推广似乎已经是势在必行。2024年7月,百度公司旗下的无人驾驶出行服务平台“萝卜快跑”在武汉试运行,其一经推出便引起了激烈的讨论,科技进步永远是光鲜亮丽的话题,但它们对于社会的影响却复杂得多。在这次事件中,出租车网约车司机(以下统称司机)这些一线劳动者可能受到的潜在的影响,是社会都迫在眉睫需要认真思考、讨论的问题。 司机行业是便利于大众的服务业,也是保障城市交通运行的最基本一环。但是每天过长的工作时间和不稳定的收入,使得司机们普遍要承受很高的身体和经济的压力。近年来受经济下行影响,司机行业的回报更是不见好转。社交媒体上从业多年的出租车老司机,和在其他岗位发展不顺被迫转行的网约车司机,面对新一轮来自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的冲击,他们在面对采访时,分享了行业的现状,以及对未来生计的担忧和无奈。 收入下调?从疫情以后就开始了啊,网约车对我们冲击也相当大,我们现在已经到了谷底了。你现在哪怕上一万台无人驾驶跟我们没意义,因为我们已经没饭吃的。 (问:出租车司机能去当安全员吗?)那我就问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