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工竞争、超长工时、灵活生产,广州康鹭制衣工人接连累倒送医的背后

赶工竞争、超长工时、灵活生产,广州康鹭制衣工人接连累倒送医的背后

3月底,广州康乐村与鹭江村区域(以下简称康鹭)至少有三位制衣工人在工位上因过劳倒下,被紧急送往医院(来源来源来源)。抖音视频显示,一名中年女工瘫倒在工位上,数位医务人员在旁紧急救护。发布者评论道“这就是服装人所谓的高工资”。工人累倒在制衣厂、被救护车送走,早已不是新闻,而是制衣工人们的常态。工人们经历了什么?他们是“自愿”加班累倒的吗?又是什么让他们这么拼命?这篇文章试图理解,康鹭服装产业工人倒下背后是怎样的劳动条件、产业生态与剥削机制。

本文作者:随身听

本文编辑:橄榄


超长工时与身体劳累

“我做不到,我在制衣厂干了几年,活多的时候一天下来,脖子都抬不起来,有时候一抬头,能听到颈椎咔嚓一声”
“我也干了20几年,没干死就是把自己干废了,眼糊,肩周炎,腰疼,把人干废了”
“我每天都十几个小时,今晚发现小腿浮肿麻木,一按就一个小瘪窝”

超长工时以及随之带来的各种身体伤害,在制衣工人间已是公认的事实。广州康鹭制衣村以小型制衣工坊为主。制衣村工坊工人大多为临时工,工资一般按件计酬,做得越多就赚得越多。一些工人手快,另一些则依靠加班加点来维持数量。

有人在抖音上贴出自己的工作时间:早上9-12点(3个小时),下午1点半-6点(4.5小时),晚上7点-11点(4小时),加起来11.5小时。而这还是相对正常的工作时间,一些工人为了赶工,吃饭时间压缩到半小时,每天工作总时长达到15小时,凌晨1、2点才下班睡觉。为了多挣点,有的工人甚至每天工作20小时以上,“老板叫工人下班都不愿意”。

一则抖音视频,展示快手的工人如何飞速完成缝纫过程

工时问题不只是单一工作日的加班问题,还包括连续多日的密集工作。制衣村工人往往正月初十或十五从家乡回到广州来打工,距离现在已经超过2个月了。在一则工人累倒的视频中,有工人留言称:

“年初十开工到现在还没有休息一天,这个月扫菲2.3万。干不完根本干不完。”
“我正月十六上班到今天一天都没休息过,两夫妻一起拿2.4万。”

这里提到的“扫菲”是服装行业一个术语,指的是扫描菲票上的二维码,目的是按件计算工资。菲票则是服装信息牌,类似衣服的身份证,上面记载了款式、尺寸、颜色等信息。以前菲票是裁床(裁剪布料)师傅手写的,后来变为条码式,再后来为了提高效率变成二维码,也更方便计算工人工资。每个月做多少,能赚多少钱,工人一下就知道。这种工资计算方法更即时、透明,但也让工人更直接感受到收入压力,无形中被推动着更“自愿”地加班加点,延长工时。

某厂家的宣传视频,手机扫菲票就可以立即看到服装的件数、工人信息等

另一方面,近年来广州主要制衣区康鹭附近工价也在下降。根据工人发布的视频,每天早上7点,球场招工区(康鹭制衣村主要的临工招工区)就挤满了找工的工人(来源)。大量求职者也给了老板继续降价的底气。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每件以前可能8元左右的衣服就降到了6元左右。但服装加工行业每个衣服款式不同、耗的人工也不同,这让精准比较工价变化变得不可能。老板们见缝插针,变换着工价,想办法压低劳动成本(来源)。一些工人在愤怒之下将康鹭称为“低价村”、“失业村”(来源)。

球场招工区每天早上7点左右就挤满了人

除了工时问题之外,也有人认为饮食、居住也是造成工人累倒甚至去世的原因(来源)。服装厂工人为了节省时间,吃饭大多选择简易快餐。这些快餐每份只要7-10元,但是没多少营养或者过于油腻。而且工人吃得又快,容易引起消化问题。居住的问题则是城中村的普遍问题,房间狭小,许多连窗户都没有。长期高强度的劳动再加上没有足够的营养,工人们的身体被透支,累倒在工位上。

某包吃住服装工厂给的伙食

一些主流媒体喜欢报道广州制衣工人工资高,日薪低于500元老板都招不到人(来源)。这是事实,但也只是一部分事实。高日薪的背后是工人没日没夜拼命工作。如果一天20小时换来500元工资,那么平均时薪也仅有25元,在一些电子厂也只是普通工价。

小单快返、赶单制、淡旺季

厌弃康鹭加班赶工文化的工人常会提到另一个地方,番禺南村。在番禺,同样是制衣,但鲜少有人过度熬夜,也没人累倒,虽然工资比康鹭低一些,但更合理。海珠康鹭村与番禺南村,两地劳动状况的差异与背后的产业模式深刻相关。

番禺南村大多服装厂(有一说是50%)为全球最大快时尚零售商“希音”(Shein)代工,根据番禺服装厂老板的说法,希音对供应厂商的要求比较高,一方面是要求正规化,希音要求必须有工商登记注册,不能生产、仓库和员工宿舍三合一,厂房至少1000平方米以上,并且不能有不签合同的日结工(来源);另一方面是希音会对服装质量进行更严格的检查,如果不达标会退回工厂。最严格的A级希音货100件中只能有一件次品(来源)。也有工人提到“(希音)首单每件复查,超过2%次品全退,返单抽查,超过5%次品全退”。这两个特征都与康鹭的制衣模式有很大差别。

位于番禺的希音大楼

根据中山大学学生团队的调研《悬浮的中间状态——广州康乐村的散工们》(来源),康鹭区的服装作坊特征是小型同时快节奏,厂房面积小,有的近乎家庭作坊,一家服装厂内工人少,订单也偏小。好处则是康鹭的服装老板们可以接小型订单,快速反应服装市场的变化。一位康鹭服装厂的老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说“我们是‘小单快返’的模式,这种模式在全球制衣供应链里反应速度是最快的,这是城中村制衣厂的优势。12或者24小时以内即可出货。”(来源

因为小单快返的“灵活”与“高效”,康鹭服装厂结合中大纺织商圈、沙河服装批发档口可以以最快的速度把新款式的服装发往全国各地,再根据销售状况,由批发档口反馈到制衣厂进而调整生产。这样的生产模式导致康鹭的老板们偏好雇佣日结短工,而不是稳定的长工。在缺乏订单的淡季(6-8月),老板不需要支付工资维持工人团队。而在旺季,服装厂维持不间断的赶单状态,需要高效的工人。为了更快吸引高效工人,厂商之间相互竞争,有时也会抬高单价。但大部分时候,由于劳动力相对充足,长期的赶单拼量拼快反而会导致整体单价下降。曾有从康鹭搬去番禺南村的服装厂老板抱怨,在康鹭6.5元一件都抢着做的衣服到了番禺提高到8元却还是招不到工人(来源)。

服装工人大多在这样的车位上工作

自由而廉价的技术苦力

对于工人来说,这样的短工赶单模式有一定好处。因为订单结算周期短,工人可以确保拿到说好的工资,很少发生拖欠的情况。服装厂拿到订单后老板都是急着找工人,甚至会提出较高的工价以求得一位快手师傅,这让工人感到自己是技术工、是受尊重的。短工也让工人有一定的自由,上下班时间自己定,这一单做完不想做,想换家作坊也都不受限制。

但这也意味着缺乏劳动保障(来源),康鹭的作坊式工厂几乎都没有正式经营许可与注册,也当然不会给予工人劳动合同、社保。一旦发生工人累倒甚至身亡的情况,能不能拿到赔款就全看服装厂老板。在一则讨论工人倒下的视频中,有人留言称“汕头制衣厂去年死了一个工人,老板赔偿50万私了”,而下方一名康鹭的制衣工人则留言称“这里(康鹭村)应该不赔的”。

工人的累倒、长时间工作的痛苦,有时会被评论为“为了赚钱不要命”、“贪心”、“不注意身体”。仿佛这是工人的个人选择,咎由自取。但是,在“小单快返”的生产模式下,一切生产要素都以快速招人、生产、出货为核心被组织起来。从抢工人的老板、一张张菲票、几十小时就需交付的订单到工厂内的车位与空间,以及整个康鹭片区的生活条件,无一不是为了满足“快”的需求。逼仄狭窄的空间、难吃平淡的食物、计件冲量的工资算法,每一项都在告诉工人,这里不是生活之地,赶快赚钱赶紧离开,你走了还会有下一个制衣工人补上位置。

康鹭片区的制衣工人也曾因为自己技术好、做得快,或单纯觉得服装是个技术活,而感到自豪。但随着冲单量变得赤裸,精细的手工变成了粗糙重复的计件劳动,制衣工人们谈到“技术”时更多是落寞、愤愤不平:

“技术工人地位高,那为什么工价这么低,还不如普工,时间又长工资又低”
“我都不明白了,做衣服本来是技术活,却被做成了下力活了,干成下力活就算了,关键工资还没下力工资高”
“做衣服表面上是技术活,实际上是体力活要命活”

服装厂主要分为两种模式:整件和流水。整件指的是一个工人把所有工序都做完,流水类似工厂流水线,每个工人只负责其中一个工序,不过需要较大的单量流水才能跑起来。制衣工人通常向往做整件,因为工序多所以技术要求高,单价也会给得更高一些。有人说“整件的走遍天下都不怕,技术傍身饿不死”,也有做流水的工人会焦虑自己做了十几年却学不到东西,打算去学整件。

但近来这种学技术有保障的想法也逐渐被打破,一位整件制衣工人说:

“流水工人把一个工序做精做透把它做快……现在的衣服都是算有多少工序,把各个工序的价格加一下就是整件的工资单价,这有什么用。还不如学做流水,把一个工序做精做透,这样优势还大一点……十几年白白浪费了” 来源

说白了,服装厂并没有青睐过技术工人,它们在意的一直都是衣服的生产速度和成本。在越来越需要节约劳动成本、加快效率的趋势下,一些厂甚至都开始使用了JIT(Just In Time)即时生产模式,力求把工序拆分到最小,让每个工人都可以不需门槛尽快上手。2023年12月底,康乐鹭江片区开始拆迁(来源)。大量的厂房开始清退搬迁。不久,康鹭将逐渐被拆除,失去了这里长期积累的社会条件,小单快返的生产模式恐怕难以为继。工人们未来会去向何处呢?较大型的制衣厂会更加去技能化,工人们进入这些工厂会变得更像普工。而许多当年来康鹭打拼的工人如今也不再年轻,他们连是否能留在服装行业都是个问题。

缝纫机肯定会继续轰鸣着,只是操作他们的工人不知将落脚何地……

抖音上,工人拍摄康乐村的拆迁进度。目前,康路片区的另一个城中村鹭江村还没有明确的拆迁消息。

(本文工人言论皆引用自抖音、快手等视频平台)


工人有事,我们报道

我们收集一线工人的声音,呈现不被主流媒体看到的劳动者生活;我们探究政治经济背景下的劳动体制、剥削逻辑,力求呈现劳动者的处境,看见来自工人的行动和抵抗。快手、抖音等工人使用的社交媒体是我们的主要信息来源。采访劳动者、与工人建立连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希望通过文章和报道的连接,能使所有劳动者团结为一张巨网。我们分析工人受苦的原因,分享工人斗争的经验。工人的声音需要被听到,工人的声音最有力量!

劳动者筑起一砖一瓦,在一条条产线上铸造中国制造的奇迹。劳动本应该被尊重,现实中,劳动者被剥削、被边缘化,主流话语一边将劳动者塑造为卑微、值得同情的受害者,一边忽视、贬抑、打压劳动者的行动。我们希望在劳动者的世界中,重新看见劳动的价值,重建劳动者的尊严。

征集伙伴

如果你也对工人议题、劳动报道或工人运动有兴趣,想参与工事有料,欢迎直接写信联系我们: [email protected]

Read more

打工日记·12|从新人到“病人”:原生公司的创伤烙印

打工日记·12|从新人到“病人”:原生公司的创伤烙印

“离职了也没有好起来,对职场有了更多的恐惧”,“总觉得大环境不好,哪个工作不难干,忍忍就好,可是有毒的环境对人的影响真的是毁灭性的”。这些在社交媒体上反复涌现的倾诉,指向一种隐秘却广泛存在的痛楚:原生公司创伤。它并非指短暂的职场压力,而是个体在职业生涯早期,尤其是初入职场或第一份工作中所遭遇系统性贬损、权力倾轧或价值否定后,留下的持续性心理伤痕。这些创伤如同顽固的幽灵,盘踞在受害者的神经反射、行为模式乃至自我认知里,在下一份工作的对接中、在日常生活的瞬间、甚至在梦魇里无声复现。当“裸辞几个月后吃饭时突然闪回被霸凌场景而丧失食欲”或“在新环境也难以卸下由创伤所塑造的应激状态,仿佛与任何组织都格格不入”成为大量劳动者的共鸣,我们不得不追问:这究竟是个别领导的恶行,个别公司的病灶,还是整个劳动结构与权力生态催生的必然之恶?而当制度性保护缺位时,背负着这些伤痕的劳动者,又该如何在生存与尊严之间寻找出路? 创伤诞生:权力碾压下的崩塌 第一份工作就遇到领导极其无能,热衷于骂人和pua,每天不管干什么都要被骂。焦虑到一被领导安排工作就脑子空白、手抖喘不上气来,每天晚上失眠只能靠吃药喝酒

谁掌握技术,谁就掌握话语?两家金属工厂的劳动现场比较

谁掌握技术,谁就掌握话语?两家金属工厂的劳动现场比较

“学好一门技术,走遍天下都不怕” 曾经,在制造业这个领域中,许多基层劳动者都相信这句话。学习技术并不断精进它,是从纯体力劳动中翻身的希望。但另一方面,一些年老的技术工人却经常发现,在自己体力衰退、受伤后,赖以为生的技术不再受到工厂青睐,他们也更容易被取代或被抛出劳动市场。在传统工业中,技术知识的发展已经成熟了,不会有多大变化,但掌握技术的劳动者受到的待遇、劳动者们对技术的看法却时刻变化着。这里的重要影响因素,可能不是工人们的技能好坏,而是工厂本身的运作模式、管理与劳动控制方法。 本文作者在近半年的时间内进入两家不同类型的金属工厂进行田野观察,试图用一手经验来分析围绕技术知识、工艺和劳动控制这些概念产生的问题。第一间工厂制造汽车结构配件(以下简称汽车零件厂),整体员工数约500人,属于中型规模工厂。另一间则是典型的小微型工厂(以下简称阀门厂),员工人数只有20多人,制造工业用阀门。 两间工厂的产品虽然不同,但都进行铁制品加工,都涉及裁剪、冲压、焊接、组装、钻孔等技术过程,在技术原理上可以说非常相近。但两间工厂内基层工人对技术的看法、劳动力被控制与监督的形式和原理、工厂内的权力运作逻

座上荔枝甘,座下指犹酸 ——奶茶爆卖和外卖大战的剥削真相

座上荔枝甘,座下指犹酸 ——奶茶爆卖和外卖大战的剥削真相

荔枝的侧写 在大小年与气候异常的双重作用下,今年荔枝大幅增产111.26%,价格却暴跌70%,部分产区每斤仅售1至2元。荔枝虽然甘甜诱人,却因极难保鲜、采摘成本高,往年很少作为茶饮新品出现。而在今年,借着热播剧《长安的荔枝》的文化加持和丰产的推波助澜,它成为了各大茶饮品牌争相追逐的新贵。但这场热潮背后,是市场机制对自然节律的扰动——荔枝的“大小年”本是荔枝和许多农产品固有的周期现象,但在市场化的运作下被放大为歉收、高价时种树,丰产、价低时又砍树的循环陷阱,生产与分配早已脱离合理调节的轨道。 茶百道在荔枝新品的宣传文案中,煞有介事地强调“一杯奶茶里含有19颗荔枝”,试图说明产品的新鲜与诚意。可在这一切光鲜的背后,传来的却是基层员工的吐槽: “又是剥、又是洗、又是煮,手套带了差不多十个小时——手都泡浮囊了。” “周末快乐,除了茶百道研发部。能干干,不能干换人,整天搞各种水果汁子。要不是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每天剥八、九十斤荔枝,手都磨烂了,真把员工当日本人整呢,顾客催完骑手催……” “……明天是我入职的第七天。听说明天还要开始商战零元购。我已经不想去上班了。

困在系统里的人开始持码上岗

困在系统里的人开始持码上岗

上海在今年(2025)4月开始推行外卖快递骑手"交通安全码"(下称交安码)等系列措施,将骑手个体分级为"绿、黄、红”三色安全等级,并要求平台企业将该标识直接与骑手从业资格关联。观察社媒,不少人反映,此做法令人联想起新冠封控时期的"健康码",质疑措施必要性和具体成效。 不过,措施对一线骑手的影响,远不只一种一刀切管理的"创伤记忆"重现:以交安码为代表,上海近年推行一系列管理骑手群体的交通安全措施,试图介入外卖快递平台的劳工管理模式,也在过程中达成了更深入的劳动控制。 数据上的交安情况改善,实际上并不来自解决源头问题,而是进一步压迫骑手群体的”恶果”,令一线骑手陷入失声、失权境地。 交安码,联合的制裁? 7月3日,上海市公安交通管理部门经媒体说明了交安码的推行细则(1): 上海针对快递外卖骑手群体推出交安码制度。依托新建的数据系统,政府以绿黄红三色标识骑手安全等级,要求企业将骑手个人交安码颜色直接关联其从业资格,并以骑手交安码统计信息进行企业、站点的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