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来争当劳工传话筒——工事有料招募志愿者!

大家来争当劳工传话筒——工事有料招募志愿者!

加入工事有料吧,伙伴们!

工事有料招募志愿者啦!我们致力于收集一线工人的声音,呈现不被主流媒体看到的劳动者生活;我们探究政治经济背景下的劳动体制、剥削逻辑,力求呈现劳动者的处境,看见来自工人的行动和抵抗。快手、抖音等工人使用的社交媒体是我们的主要信息来源。采访劳动者、与工人建立连接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我们希望通过文章和报道的连接,能使所有劳动者团结为一张巨网。

在工事有料,我们的工作门槛低、上手快,工作时间灵活。只要你有少许空闲时间,就能够轻松参与进来。同时,我们的团队成员都乐于与志同道合的伙伴们交流与合作。我们提供简明的写作入门教程,也在计划组织不定期的分享会和专题活动,共同学习关于劳工最新的一线的知识;让成员不仅是付出的志愿者,也是有所收获和成长的伙伴。

为什么我们如此需要一线劳工的声音?

像我们当下这样反动的时代,不仅在尽可能压缩劳工的待遇、封锁劳工维权的路径,使其生活条件始终被钉死在基本的维稳线上——那里离本世纪“科技大跃进”、“民族大复兴”的繁荣图景都相去甚远,而且还要使这种事实在新闻审查、信息封锁、评论筛选的铁幕下被长久掩藏。在官方新闻和话语中,我们又何时能看到关于劳工的严肃报道呢?对于劳工的具体处境我们又掌握什么最新的知识呢?19世纪英国旧工厂里刺耳的噪音、有毒的原料、切断的手指,以及流产的女工、受职业病纠缠后半生的男工,在今天中国新世纪的工厂里又已经消除了吗?劳工报道,即使没有消失殆尽,也已经碎片化且难以成为主流的声音。

但是劳工们始终是国家的支柱,劳工们创造着国家赖以生存、夸耀的财富。在今天,劳工们自己的声音不是消逝了,相反,这些星火般的声音躲过审查机制,也学会了利用新媒体,在被严格审查的媒体平台上灼出一个个漏洞,发出个人的或集体的呐喊。因此,工事有料试图站在劳工的立场,致力于在各种平台(主要是抖音、快手)上,收集一线劳工自身的声音,成为劳工的传话筒。                                                                                                                     

当我加入后,我能够做些什么?

1. 文章撰写与编辑

  • 需要基础的写作能力、信息搜集能力、文本编辑能力
  • 需要和搭档共同配合协商文章的内容和后续文本修改
  • 需要定期参加会议共同讨论,按时完成分工

文章撰写与编辑是我们主要在招募的岗位。目前工事有料有三个栏目:“即时新闻”、“深度分析”、“打工日记”。“即时新闻”长度短、时效性较强,在搜集有关议题的资料后,可快速产出。“深度分析”长度较长、涉及范围更广的资料搜集和调查与采访,完成时间可由作者自由安排。“打工日记”偏向工人在各平台上的评论搜集整理,原创写作内容偏少,产出也较快。

写作方面,作者可以自由选择感兴趣的议题和擅长的栏目。编辑方面目前只涉及与作者共同搜集资料、讨论内容的方向,以及后续的文字校对和部分内容修改。所以暂时不单独作为一个岗位,各作者间可互为编辑。

2. 新闻搜集与账号运营

  • 需要基础的搜索引擎、社交媒体、网络平台(尤其是抖音、快手)的使用经验
  • 需要对工事有料的账号进行日常的运营:文章和视频的发布、社媒传播、评论回复等
  • 需要参加会议共同讨论,按时完成分工

3. 视频剪辑与制作

  • 需要基础的视频剪辑与制作能力,把文章转变为短视频
  • 需要一定的审美和传媒技巧
  • 需要参加会议共同讨论,按时完成分工

4. 平面设计

  • 需要基础的制作海报、封面图等能力,为文章制作海报等,或尝试视觉化呈现文章内容
  • 需要一定的审美和传媒技巧
  • 需要参加会议共同讨论,按时完成分工 

我决定了,我要加入!

如果你愿意加入我们,请发送邮件到 [email protected] 。出于信息安全考虑,请避免使用国内的邮箱。你可以尝试注册Gmail、Protonmail等更安全的邮箱。请邮件标题设置为:“工事有料志愿者来信”,署名请以虚拟的昵称代替。寄来的信中建议包括下列内容(请避免使用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 自己接触到劳工相关议题的过程
  • 对工事有料或者其他类似劳工新闻的看法
  • 加入后愿意在工事有料做些什么
  • 其他你愿意和我们交流的内容

我们收到你的来信后会尽快回信,并安排伙伴与你对接。若超过3天没有收到回复,请尝试再次联系我们。

结语

时代也在变动了,却似乎在往更加保守和极端的一边倾斜;经济也在朝着资本主义矛盾扩大化的危机走去。过去被揭示过的国内劳工状况对于公众已经变得陌生了,且其本身也发生了新变化。在这种时候,传播关于劳工最新现状和他们如何打破现状的讯息就极其重要。如果说做纯粹的理论学习会让我们觉得离劳动者们有“两步远”,那么做基于一线劳工声音的新闻报道或许就会让我们离劳动者有“一步远”。尽管这所谓一步的距离可能仍是一道极难跨越的沟壑。但我们相信,劳工斗争的未来会带领我们从单向的报道走向双向的采访,从摘录劳动者的评论走向直面劳动者实时而生动的讲述,从反映斗争的新闻走向斗争本身——从劳工的传话筒走向劳工的火炬。

在此感谢所有人对劳工声音以及对工事有料的支持!我们期待着你的加入!

Read more

打工日记·15|学徒工:师徒在现代

打工日记·15|学徒工:师徒在现代

"学徒工"这一结合传统师徒文化与契约受雇的称呼,广泛存在于CNC(数控机床加工)、电工、厨师、修车、理发等要求大量操作经验的岗位。招募平台上,"包吃住"的学徒工岗位也不在少数。 事实上,在职业训练的语境中,“师徒制”是种历史悠久的技艺传承与关系模式,且随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有极大的转变。 简单说来,在旧社会,师傅多是拥有特殊技能的个体从业者,作为雇主聘用及招收学徒,教授技能的同时占有徒弟的劳动成果,甚至有决定徒弟的人生命运的权力。这些“雇工”出师后,则可能与师傅在行业内形成竞争关系。直到近代,改开前的国企里,技术工人的工资按照熟练程度划分等级,师傅往往是技术等级较高的工人,徒弟是新进工人。即便所教徒弟的等级超过了师傅,也不会对师傅的工资、工作造成影响,师徒间不存在人身依附关系,或者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 但在现代企业制度下,除了大量技艺已自动化、专业证照化,导致许多行业的师徒制式微外,大部分师傅只是”师傅工”:师傅与学徒工同为现代组织化劳动关系下的企业雇工,学徒出师后也更多是与师傅在企业内部竞争,师徒只是称呼,并不存在以往的师徒”

打工日记·14|显微镜目镜里没有工人

打工日记·14|显微镜目镜里没有工人

我进了一个厂,把我搞到看显微镜的地方了,10个小时不停的看,干得我眼花,眼疼的都是血丝……刚才吃完饭后头晕模糊,感觉快要瞎了…… @万辞王 强哥(十年进过三百多家企业) 2024.12.31 工厂生产的人力体系中,最好的岗位众说纷纭,但最累、最"不能做"的岗位中,显微镜操作岗永远榜上有名。这些岗位要求工人长时间高度专注地工作,注视并挑出透镜下微米级的瑕疵。 看似单调平常的要求,实际上正日复一日侵蚀着工人们的眼部健康。视力不可逆的损伤、眼球变形凸出、慢性偏头痛、皮肤斑块,甚至猝死在岗位……显微镜岗的"恶名昭彰",并非流言,而是无数工人的亲身经历积累而成。 显微镜背后,隐藏着被遗落的工人职健困境:工人们具体在承受怎样的职业伤害,又是否能被法律认定为工伤?企业又在多大程度上负起了职业卫生标准的法律责任?为何还有工友留在显微镜岗,任由健康日夜劳损? 多补贴、多招女工的劳动岗位  哪些岗位在看显微镜? 工厂中,大部分需要看显微镜的岗位,都属于检测类工作。

无尘却有害:为什么工人无法接受无尘服?

无尘却有害:为什么工人无法接受无尘服?

乍听起来,无尘服意味着干净、保护、规范,使用无尘服意味着良好的劳动保护。然而很多工人却在“拒绝”无尘服,这与无尘服本身的设计、使用环境、使用过程中管理失当,和使用场景中其他劳动保障的缺失不无关系。换句话说,对无尘服的拒绝背后是对恶劣劳动条件的无声抗议。 无尘服,又称无菌服、无尘衣洁净服,防静电服,是一种常见于生物制药、食品、半导体微电子、光电、石油天然气化工、油运和煤矿等行业的工作制服。通常由聚酯纤维、尼龙或静电纤维组成,其主要作用是保护生产环境的清洁度,比如,在电子产品制造的过程中,由人体产生的微小的颗粒或细菌可能会污染产品,影响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无尘服的特殊材质使得其可以过滤空气中的颗粒和细菌,保持生产环境清洁度,从而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另一方面,无尘服也起到保护工人健康的作用,在诸如生物制药、石油天然气化工、煤矿等粉尘或超细纤维较多的工作环境里,无尘服也可以起到隔绝粉尘通过呼吸、汗液和皮肤被工人吸收的作用。 这听起来是一件两全其美的好事:既可以保证生产环境清洁度和产品质量,又可以保护工人的健康。 那么,为什么现在很多人无法接受无尘服呢?在抖音和快手的工人自述和直播招工

喝水、上厕所、离岗证——工厂到底在控制什么?

喝水、上厕所、离岗证——工厂到底在控制什么?

图片中的这张深圳杰科电子有限公司离岗证来自北京皮村的打工文化艺术博物馆。这张离岗证可能来自2000年代初期。虽然已经过去数十年,但“离岗证”对于许多年轻的工人来说并不是过时的老物件,它仍然继续存在于工厂的管理制度、存在于基层流水线工人的日常生活中。 打工三十年:城市的控制似乎放松了,工厂的控制仍在变本加厉 在90年代后开始的打工潮中,农民工一脚踏进城市,迎面而来的是“暂住证”、“寄住证”,没有证件就没有合法身份,随时可能被驱赶、收容,甚至在收容过程中遭殴打致死。例如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 三十年后,城市治理表面上松动了,收容遣送制度废除、暂住证取消,流动人口的制度性门槛逐步放开。不少一线、二线大城市也逐步放宽了户籍门槛,仿佛真的欢迎进城打工人留下来。虽然我们也都知道,城市官僚们真正想要的是年轻的劳动力,新的制度也更偏向有学历的人群。但至少,城市看上去是更自由了,“融入城市”这个概念也变得更为隐秘了。 但与此同时,工厂内部的控制却依旧延续着,甚至还变本加厉。 在抖音上,一位九十年代就进电子厂打工的老工人发问:“以前流水线大部分都是这样的,上厕所,喝水拿离位证,拉长,组长顶岗